第707章 南征7

“太傅!救救他們吧!”

幾個越軍將領跪在李常傑面前,痛哭流涕。

即使是對老百姓絲毫不關心的越軍將領,也無法忍受眼前發生的一切。

幾十萬人被當着面擄走,敵人還一個一個認認真真的殺了數萬男丁,富良江都被染成了紅色,無數屍體載沉載浮,隨着江水漂向大海。

北岸華軍和洞蠻肆無忌憚的笑聲隨着風傳入南岸交趾人的耳朵,當然還有交趾人絕望的慘叫和哭嚎。

“太傅!救救他們吧!”

南岸的交趾人心在滴血,稍爲有點血性的人都無法安穩看着這一幕發生的。

除了李常傑。

“怎麼救!!!”大越國的太傅怒目圓瞪,如同受傷的野獸一樣盯着腳下一片交趾將領吼道:“怎麼救!大越國唯一的生機就在富良江上!派船過去,若是被掠走一些,你們誰能保證守住富良江!?”

“現在還只是江北發生這種慘劇,到時候這慘劇發生到江南,發生到你們身邊,你們怎麼辦?你們能怎麼辦?”

“片板不得下水!任何人不準過江!”

“違令者斬!”

……

越軍一直到最後還是沒有過江救人,華軍清理好聚集在富良江的難民,然後沿江紮營,穩穩封鎖富良江北岸,以免越軍憑藉水師優勢偷襲——儘管大家都認爲越軍沒這個膽子,但條例如此,按部就班執行就是了。

紮營之後,華軍明着欺負越軍沒有遠程火力,直接貼着江岸設立炮兵陣地,對富良江面上密集的越軍水師開火。

越軍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富良江面和南岸五里範圍之內所有目標都在華軍炮隊射程範圍之內,越軍水師完全無法躲避,那些舢板一樣的江船隻能被動挨打。

毫無辦法的情況下,越軍水師被迫向南方的幾條河流岔道躲避——華軍能夠得到那些地方,但炮手看不到,因此只能暫時放過這些易於得手的目標。

不過越軍本身已經被從富良江面上驅逐出去了,他們甚至無法在南岸貼着江面駐防,只能向南退卻五里——這幾乎就是快要退進黃龍府去了。

……

“我軍將立刻開始造船。”

徐代灼再次召集右江洞主:

“把你們搶到的丁口都拉出來伐木。我軍要準備三百艘小船,你們若是也想去南岸,那就去扎筏子。”

“遵命!”右江洞主跪在徐代灼腳下,額頭觸地,恭恭敬敬的答應。

他們確確實實發了大財,丁口、女子、糧食、財帛、牲口都搶到不少,今後十年的收入都掙出來了。

只要再跟着華軍去富良江南岸一趟,殺光南岸的交趾賊,掙些功勞,就能分得一塊交趾賊的土地,這可比在右江的大山裡找食強的多了。

……

從華軍的大營出來,右江洞主們一個個低着頭,一句話都不說。

他們現在根本不敢說什麼,若是以往,這麼多鄰居湊在一起,吵架甚至打起來都是正常。

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爲沒人敢在漢人大營附近鬧事。

“漢人實在太厲害了。”一個洞主小聲說道:“他們怎麼能這麼厲害的?”

之前在邕州的八百破二十萬確實嚇人,但大家都沒親眼看到,受到的震撼還是要少一些的。

但是門州五千攻城破六萬的時候,各家都有不少負責聯絡(其實是被華軍叫來參加震撼教育的)的子弟親眼看到了。

對洞蠻來說難以抵抗的交趾人,在華軍面前就跟雞仔一樣容易對付,五千人攻城,一個時辰破城,全殲六萬守軍和十萬躲在城裡的交趾人!

在洞蠻心中,華軍已經強的像是天兵下凡了。

之後華軍又在富良江岸邊,跟處理案板上的魚一樣處理了數十萬交趾流民,他們還跟門州一樣殺了五分之一的交趾男丁,這種冷血的手段讓洞蠻感到不寒而慄。

“幸虧沒有附逆……。”另一個洞蠻洞主小聲說道。

是啊,幸虧沒有附逆,否則他們自己的性命就是華軍的功勞,他們的財產子女就是華軍的戰利品,哪會像現在這樣吃的腦滿腸肥。

“以後朝廷讓我們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

這成了洞主們共同的心聲。

……

“不要怕!”

李常傑瘋狂給手下們大氣:

“北賊沒法渡過富良江!我們還有三百艘戰船!現在雖然躲起來了,但是可以在北賊渡江的時候出來截殺!北賊絕對沒法渡過富良江!”

這就是越軍目前最後一絲希望了。

他們猜測華軍在北岸臨時建造的船隻已經不甚堅固,數量肯定也不夠,只要摧毀幾次這些小船和筏子,估計就有機會拖到雨季到來了。

大越的雨季可不是北人能夠忍受的,雨季一來,各種毒物和疫病滋生,減員一半都是正常。

到時候,越軍甚至有可能反敗爲勝!

所以,李常傑覺得,關鍵就是一定要在華軍渡江的時候,靈活運用仍然戰友優勢的水師!

……

“我們在江岸造船,交趾賊能上當嗎?”

馮三虎站在富良江岸邊,向對岸望去。

他當然看不到交趾賊的大營,不過可以肯定,交趾賊在附近有些哨探,正緊緊盯着北岸叮叮噹噹的造船工程。

“不知道,不過其實交趾賊不上當也沒什麼。”

南征軍參謀長徐代灼用無所謂的語氣說道:

“交趾賊全師而上都擋不住我們海軍。”

沒錯,抵達富良江北岸後,陸軍就從主攻部隊變成偏師,接下來應該是海軍在交趾海岸登陸,攻擊賊人側翼。

在富良江造船,不過是吸引交趾賊注意力的手段而已——當然,等到海軍登陸成功以後,陸軍還是要利用臨時製造的小船和筏子渡過富良江,參與對黃龍府的最後一擊的。

“是,那是當然的,交趾賊全師而上也擋不住海軍。”馮三虎對海軍上校那點小小的自尊表示理解:“不過那樣的話總歸是要多付出一些傷亡的,對付交趾賊而已,死一個人我都覺得心疼。”

擁有百萬戶人口,盛兵數十萬的大越國,在馮三虎的眼裡就是如此不堪。

“那就再給他們一點壓力吧。”

徐代灼想了想,覺得也有道理,海軍都是勇士,雖然不怕死,但真沒必要在跟交趾賊的戰爭裡多死人。

第7章 歡呼第155章 時局圖第115章 塢堡血戰5第453章 鐵錢第531章 少年兵2第187章 赴宴第573章 北行記5第294章 忠臣1第387章 道義與利益第565章 遼北攻略3第163章 鎮邪第660章 大案第77章 齊射第12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1第170章 有子如此第534章 王師第322章 坦誠第233章 天下3第351章 糧稅第151章 投資第310章 糧食第451章 周軍的實力第735章 要嚴!要打!第290章 勸進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166章 死諫第144章 福船第238章 工廠2第209章 武器生產第269章 遭遇戰第715章 最後機會第619章 興靈6第162章 城門前第250章 鄉紳第325章 炮第385章 滅蝗2第85章 家主的決定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132章 五蓮山第201章 朝陽第719章 糧食第432章 從容第565章 遼北攻略3第121章 徐家重組1第345章 江南市場第572章 北行記4第298章 改編2第142章 談話第242章 進軍1第264章 情報1第314章 教育第129章 聯盟之首第581章 得與失第94章 李逵鬥解珍第72章 進軍第695章 對交趾政策第410章 龍仁之戰2第718章 大帝國3第744章 殺徐世楊1第356章 劫掠1第334章 細紅線第565章 遼北攻略3第147章 淨海王第542章 千頭萬緒第46章 莫名其妙第180章 青州軍第681章 大捷2第723章 又是兩場戰爭第551章 孩子與孩子們的相遇第306章 風暴第124章 宣言第669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2第746章 殉爆第396章 降服2第133章 徐王一體第15章 徐世鬆第246章 牽制第489章 總參謀部第343章 女真的應對第485章 會見第236章 工廠1第433章 仙釀第363章 激戰1第622章 閒暇第507章 各方1第440章 朝廷第532章 射擊1第156章 時局圖2第185章 正道第732章 名門正派1第166章 死諫第331章 政策第419章 各方都在期待第14章 各自的心思第215章 祝家莊2第547章 軍改4第369章 喜憂第356章 鉅變第574章 北行記6
第7章 歡呼第155章 時局圖第115章 塢堡血戰5第453章 鐵錢第531章 少年兵2第187章 赴宴第573章 北行記5第294章 忠臣1第387章 道義與利益第565章 遼北攻略3第163章 鎮邪第660章 大案第77章 齊射第12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1第170章 有子如此第534章 王師第322章 坦誠第233章 天下3第351章 糧稅第151章 投資第310章 糧食第451章 周軍的實力第735章 要嚴!要打!第290章 勸進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166章 死諫第144章 福船第238章 工廠2第209章 武器生產第269章 遭遇戰第715章 最後機會第619章 興靈6第162章 城門前第250章 鄉紳第325章 炮第385章 滅蝗2第85章 家主的決定第13章 徐家15屯圓桌會議2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132章 五蓮山第201章 朝陽第719章 糧食第432章 從容第565章 遼北攻略3第121章 徐家重組1第345章 江南市場第572章 北行記4第298章 改編2第142章 談話第242章 進軍1第264章 情報1第314章 教育第129章 聯盟之首第581章 得與失第94章 李逵鬥解珍第72章 進軍第695章 對交趾政策第410章 龍仁之戰2第718章 大帝國3第744章 殺徐世楊1第356章 劫掠1第334章 細紅線第565章 遼北攻略3第147章 淨海王第542章 千頭萬緒第46章 莫名其妙第180章 青州軍第681章 大捷2第723章 又是兩場戰爭第551章 孩子與孩子們的相遇第306章 風暴第124章 宣言第669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2第746章 殉爆第396章 降服2第133章 徐王一體第15章 徐世鬆第246章 牽制第489章 總參謀部第343章 女真的應對第485章 會見第236章 工廠1第433章 仙釀第363章 激戰1第622章 閒暇第507章 各方1第440章 朝廷第532章 射擊1第156章 時局圖2第185章 正道第732章 名門正派1第166章 死諫第331章 政策第419章 各方都在期待第14章 各自的心思第215章 祝家莊2第547章 軍改4第369章 喜憂第356章 鉅變第574章 北行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