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囚中對(下)

頓了頓,趙禳接着說道:“本王如果請任廣南東路,初初怕是沒有什麼,但如果行先生之計,想摻和到絲綢之路上!那些福建之官員、士子豈可同意?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雖然他們尚不足以影響朝野,但他們全力出擊,足夠讓本王一個只憑聖眷的王爺焦頭爛額,還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建國已經百年,這些福建人經營海路百年,就算他們光明正大的和本王對決,本王也不一定勝得過他們!在沒有足夠把握的情況下,插手這事情,是不明智的!”

頓了頓,趙禳又說道:“如果只不利用海上絲綢之路,到嶺南受那瘴氣之苦,何苦爲哉?”

公孫玄虛卻有些懊惱了,略帶負氣道:“既然王爺說此不行,那不行,貧道想問王爺意欲何爲呢?”

趙禳本來想說什麼的,但猶豫了一下,改口道:“先生毋惱,實在是現在天下大勢未明。本王不想貿貿然下子。本王看,眼下先到京東東路好好處理賑災一事,一年半載之內,總會想出個辦法吧?”

公孫玄虛有些無奈的說道:“一切自然依王爺所言!”

趙禳自然不能夠寒了公孫玄虛的心,立刻拋出安撫,真誠的道:“先生之助,如魚之水。請先生且在這裡暫代一段時間,本王今天便籌謀讓官家特赦先生的事情!三五日內,定然給先生一個大夫,七八日內,定然讓先生出來!”

公孫玄虛爲的還不是這個,聽了趙禳這話,登時心中什麼不滿都拋開了,壓抑着心中的狂喜,故作清高的說道:“無量天尊!王爺有此善心,三清道祖定然庇護王爺萬福金安!”

趙禳聞言心中好笑,這牛鼻道士居然到了這個時候,還要着面子。不過既然他要面子,趙禳自然不會煞風景的捅破這層紙了,應和着說了幾句顯淺的道家玄學,便起身離開。公孫玄虛雖然裝清高,但卻沒有敢盤膝坐着讓趙禳立刻,站起來,和那胥吏、獄頭三角眼一同,畢恭畢敬的恭送趙禳到那扇鐵門處。

出了刑部大牢,趙禳看了看西方,吐了口濁氣。趙禳開始回想起之前和公孫玄虛對話,想到公孫玄虛那負氣般的質問,自己欲言又止。趙禳心中苦笑,他怎麼可能真的沒有目的呢?

趙禳的目的便是西夏!從古至今想要快速成名的,唯有戰爭!戰爭可以迅速成就一個人的威名。想想狄青,在文人爲主,官至樞密副使。而狄青是什麼出身啊?

因爲兄長打傷人,代兄受過,被逮捕到汴梁城充軍。臉上還刺了字,相當於告訴其他人,這傢伙是壞人,犯過罪的。在文人當中,這樣的人物可以預見其非常受到敵視。

畢竟你想想,我寒窗苦讀十年,你這傢伙罪犯出身的傢伙居然站在我頭頂上,或者和我一起爲同僚。想想那些士大夫的心態,便知道他們的心情了!

即使如此,他們依舊沒有障礙到狄青的上位。趙禳不相信自己會混的比狄青差,絕對可以憑藉戰功,打破枷鎖。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不上不下。雖然加了安撫使的官職,但卻帶着臨時的味道。

西夏什麼時候稱帝,趙禳不知道,畢竟趙禳不是專業的研究歷史出身。不過趙禳知道應該不會太遠,就是去年,也就是明道元年,李元昊的老爹歸西了,李元昊繼位。朝廷還派了工部郎中楊告爲旌節官,禮賓副使朱允中爲副使,到西夏頒佈旨意,授李元昊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西平王。

雖然受封了,但趙禳從邸報、奏摺上看得出,李元昊已經萌生反意了。

剛剛繼位沒有多長時間,李元昊便改姓名。因爲歷史原因,西夏有兩個姓,一個是李,後唐敕封的,一個是趙,自然是宋朝敕封的了。不過李元昊改的並非是李姓,而是改姓嵬名,這嵬名的意思便是吾祖。

什麼叫吾祖啊?開國皇帝和開創一個種族的人,才能夠加祖這個頭銜!

並改名曩宵,全名叫嵬名曩宵。過不了幾天,又下令禿髮令。這個禿髮令和滿清的剃髮令差不多,要求境內的所有百姓,無論是党項人,還是漢人,抑或吐蕃人、其他種族的人,一律在一定時間內把頭髮剪成羌人的傳統髮型。

宋朝自然有心管理了,無奈當時太后黨和皇帝黨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誰還有心思理會李元昊呢?而且文人對於用兵這事情上,有着天然的反感,似乎一用兵,這大宋的江山就要沒有了一般。

當然了,宋朝的文人還是有些節操的,至少沒有放任李元昊發展。他們用了個空頭官職拉攏了在青海上的青唐羌首領,冊封其首領角廝囉爲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冊封青唐羌中的實權人物授溫逋奇爲歸化將軍。

爲此趙禳已經得到消息,李元昊準備出兵攻打位於他側翼的青唐羌,至於現在到底出兵沒有,攻打何處,戰況如何,趙禳就不知道。不過趙禳相信,收拾了青唐羌後,李元昊下一個目標肯定是富裕而文弱的宋朝。

至於剛纔爲什麼沒有說,皆因現在怕是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西夏對於宋朝的威脅了。不過也不難怪,一方面有契丹這個龐然大物在旁邊,另外一方面則是西夏國力不算太強大,西夏目前僅僅是佔有銀、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甘、肅等十州之地。

而且這些州內大部分都是沙漠、戈壁的貧乏土地,能夠居住人的地方,大部分都還是放牧所用,耕地不算多,國內地廣人稀。在目前兵力而言,不過是四五萬人罷了!

第176章 亡羊補牢第281章 皇儀殿(續)第61章 張元獻計第29章 楊文廣第243章 宜山砦攻防第124章 東口鎮遭遇戰(3)第237章 融溪大敗(下)第210章 杜獻升第72章 衆口鑠金第205章 踏春(8)第142章 夜第67章 滿樓皆敵(下)第15章 會稽郡王府第31章 汴梁論劍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中)第265章第139章 安賑司(1)第100章 王珪第41章 舞弊第10章 舌戰宰相第242章 兵臨城下第86章 王王聯手(下)第78章 京東兩路大旱第145章 跳躍的火焰(1)第3章 歷史似乎有些不一樣第125章 練膽第12章 處罰第236章 廣西事(中)第148章 跳躍的火焰(4)第420章 千秋茶肆(上)第275章 傳統第269章 戰後(下)第239章 入宜州第85章 王王聯手(中)第19章 商謀(中)第205章 踏春(1)第228章 天慶觀第90章 機遇第55章 招賢(下)第50章 仁宗遇刺第241章 稱王第191章 市馬第287章 清風金明河第35章 人情債第55章 招賢(下)第16章第213章 燙金請柬第80章 生母第275章 傳統第188章 黑手第101章 要人第37章 修球場第207章 辣魚湯第271章 出使(上)第163章 情斷還連第219章 學員難第83章 錢氏第276章 突火槍構思第84章 王王聯合(上)第103章 昔日故人第38章 狗眼看人低第91章 舅甥對話第230章 丁憂第279章 三川口大戰第195章 邸報、彈劾第211章 範諷獄第205章 踏春(1)第216章 宗舉令第113章 甲杖庫第278章 安化定第264章第6章 師傅(下)第121章 牛背賊第180章 青州邸報第111章 世衡進京第260章 鬧劇第285章第154章 勝捷軍的逆襲(1)第288章 開封府第296章 驅虎吞狼第90章 機遇第206章第213章 燙金請柬第303章 彈劾如雲第1章 雷擊第223章 宮火第420章 千秋茶肆(上)第205章 踏春(2)第77章 風起雲涌(下)第67章 滿樓皆敵(下)第250章 養廉銀第31章 汴梁論劍第271章 出使(中)第5章 師傅(上)第308章 急行軍第101章 要人第51章 染血的貢布第312章 武延山(下)第294章 以退爲進第167章 六條詔書
第176章 亡羊補牢第281章 皇儀殿(續)第61章 張元獻計第29章 楊文廣第243章 宜山砦攻防第124章 東口鎮遭遇戰(3)第237章 融溪大敗(下)第210章 杜獻升第72章 衆口鑠金第205章 踏春(8)第142章 夜第67章 滿樓皆敵(下)第15章 會稽郡王府第31章 汴梁論劍第253章 挾民意以令衛王(中)第265章第139章 安賑司(1)第100章 王珪第41章 舞弊第10章 舌戰宰相第242章 兵臨城下第86章 王王聯手(下)第78章 京東兩路大旱第145章 跳躍的火焰(1)第3章 歷史似乎有些不一樣第125章 練膽第12章 處罰第236章 廣西事(中)第148章 跳躍的火焰(4)第420章 千秋茶肆(上)第275章 傳統第269章 戰後(下)第239章 入宜州第85章 王王聯手(中)第19章 商謀(中)第205章 踏春(1)第228章 天慶觀第90章 機遇第55章 招賢(下)第50章 仁宗遇刺第241章 稱王第191章 市馬第287章 清風金明河第35章 人情債第55章 招賢(下)第16章第213章 燙金請柬第80章 生母第275章 傳統第188章 黑手第101章 要人第37章 修球場第207章 辣魚湯第271章 出使(上)第163章 情斷還連第219章 學員難第83章 錢氏第276章 突火槍構思第84章 王王聯合(上)第103章 昔日故人第38章 狗眼看人低第91章 舅甥對話第230章 丁憂第279章 三川口大戰第195章 邸報、彈劾第211章 範諷獄第205章 踏春(1)第216章 宗舉令第113章 甲杖庫第278章 安化定第264章第6章 師傅(下)第121章 牛背賊第180章 青州邸報第111章 世衡進京第260章 鬧劇第285章第154章 勝捷軍的逆襲(1)第288章 開封府第296章 驅虎吞狼第90章 機遇第206章第213章 燙金請柬第303章 彈劾如雲第1章 雷擊第223章 宮火第420章 千秋茶肆(上)第205章 踏春(2)第77章 風起雲涌(下)第67章 滿樓皆敵(下)第250章 養廉銀第31章 汴梁論劍第271章 出使(中)第5章 師傅(上)第308章 急行軍第101章 要人第51章 染血的貢布第312章 武延山(下)第294章 以退爲進第167章 六條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