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決戰幽雲(二十)

五月二十六日,五十騎快馬護送着侯大勇的信使,從幽州城下中軍帳直奔瓦橋關柴榮行營,一路馬如飛,安全地把“北伐軍五月二十八總攻幽州”的絕密文書送到了柴榮手中。

瓦橋關柴榮行營,如狼似虎的侍衛們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佈於行營之外,上一次狩獵之時出現了刺殺事件,因此行營防範極爲嚴密,他們由趙匡義、潘美等供奉官帶領,各自負責一塊區域,就算是一隻老鼠,只要沒有範質手令,也不能進入行營。

牀邊放着來自幽州的密信和三個黑木盒子。

Wшw ●тtκan ●℃o

柴榮眯着眼躺在牀上,胸膛在上上下下起伏,他緩緩睜開眼睛,低聲對侍立一旁的範質道:“後天,北伐大軍就要發起總攻,範相如何看待此事?”

範質不由自主地瞟了一眼黑木盒子,這木盒子是侯大勇、趙匡胤和魏仁浦分別送來,具體是什麼內容卻並不知曉,聽到柴榮發問,手捻長鬚,慢條斯理地道:“禁軍六部一共十二萬人,除了向訓帶着兩萬人守衛帝都,其餘十萬人蔘加了北伐,可謂精銳盡出,在拒馬河北岸作爲預備隊的四萬邊軍,防禦北漢的五萬人萬,參與攻打幽州的總人數接近二十萬人,若加上運送糧食輜重的非戰鬥人員,北伐總人數在三十萬人以上。”

“目前,我軍接連獲勝,收回了拒馬河南岸的廣闊土地,共有三關四州近百萬人口,有近五萬漢軍向我軍投降,這是中原軍隊對契丹數十年未有之大捷。”

範質初入公門之時,是一個急性子,說話辦事總是雷厲風行,隨着地位的提高,他說話辦事趨向於穩重,說話、走路、吃飯都是四平八穩。極有儒生的風度。他把經歷敘述完畢,就停下來不斷地捻着長鬚。

柴榮用眼神示意他繼續。

範質這才撫了撫長鬚,繼教道:“幽州守軍總計有四萬四千人,其中一萬四千人被圍在了古北口,另有三萬人龜縮在幽州城內,而上京之契丹宮衛兵、御前親衛等精銳之師還沒有趕到幽州,形勢對我軍有利。”

“只不過,幽州城池高大堅固。糧食充足,若久攻不下,等到契丹援軍趕來,則勝負難料。

柴榮眼睛有些浮腫,膚色顯得暗淡無色,他指着黑木盒子,道:“範相看看這三份奏摺。”

黑木奏摺是柴榮最爲機密的奏摺,甚少示人,六年來,範質只看過四份黑木奏摺。此時北面行營三位招討使分別呈上了黑木奏摺。不用看就知道三人存在着不小的分歧。

閱過奏摺,範質已是心中有數。

柴榮對兩名近身太監道:“扶我起來。”範質連忙道:“陛下不必起來,就放兩個枕頭把後背墊上?”柴榮稍一用力。就覺得眼裡金星閃爍,無可奈何之下,柴榮有些傷感地道:“給朕墊三個枕頭。”

枕頭墊好以後,柴榮又歇息了一會,道:“佔領古北口和德勝關是絕妙的好棋,契丹騎兵要繞過古北口到達幽州,至少要一個月,契丹騎兵縱然強,經過一個月的長途奔襲,也是強弩之末了。朕沒有看錯侯大勇。”說話間,柴榮眼睛閃出一絲鋒利,他似乎回到金戈鐵馬的戰場,但是說了這麼一大段話,又覺得胸悶異常。

範質一邊點頭,一邊在心中惦量着如何勸說柴榮罷兵。

範質是“先北後面”派,從內心深處他支持侯大勇的決策,此時急於退兵只有一個原因——柴榮地病情日重。

如果柴榮在北伐中駕崩,必然會極大地影響北伐大軍的士氣。即使契丹援軍受阻於古北口,他們還可以從西面繞道而至幽州城,稍有不慎,北伐軍就會滿盤皆輸。

以什麼理由退兵,就成爲最頭痛之事:柴榮性格高傲而剛強,統一天下是他多年宏願,所以絕對不能以“病重”爲退兵理由。可是,如今北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幽州城的外圍,形勢對周軍極爲有利,實在沒有退兵的絕對理由。

範質正在琢磨着如何不露聲色勸說柴榮。

柴榮突然提高聲音,用手指着黑木奏摺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古人的氣度讓朕心折不已,如今幽州唾手可得,趙大郎和魏相還想着撤退,真是讓朕失望。”

柴榮猛地擡起頭,用刀子一樣的眼光看着範質,道:“幽州城就算是鐵核桃,我們也要把它敲得粉碎,誰敢再提撤軍,就以動搖軍心論處,你這朕這句話傳給北面行營諸將。”

一錘定音,範質也就無話可說。

古北口戰場激戰正酣,契丹軍和周軍在山上山下一陣亂戰,鮮血浸透了南山和北山口。

韓通率領着控鶴軍趕到古北口以後,和袁彥所部三千人,光紫駝所部四千人會師一處,山腳下的禁軍達到了二萬三千人,其中步軍一萬六千人,騎軍七千人,勢力大增的禁軍,立刻堵住了下山通道。

從山腳到南山門是一條窄窄地通道,契丹軍一萬四千多人,在山上根本擺佈不下,耶律洪山就用六千人攻打南山口,另外八千人馬就在山腳下安營,這樣既防止周軍從背後襲擊契丹軍,又隨時可以爲山上部隊提供支持。

周軍大部隊和契丹軍在山下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半山上的耶律洪山已經殺紅了眼,數天來,契丹軍傷亡過千,只不過攻佔了三道壕溝,而周軍一邊利用壕溝抵禦契丹軍的進攻,一邊拼命地挖崛新的壕溝,王騰驤要讓這些壕溝吞噬掉契丹軍軍士的性命和士氣。

達柯手臂上中了一箭,他坐在第三道壕溝邊上喘着粗氣,此道壕溝已被填平,新土表面是一層黑乎乎泥土,這全是契丹軍士鮮血凝結而成,達柯擡着頭,目光有些呆滯地看着第四道壕溝前的柵欄,柵欄後面隱隱有周軍的身影在移動。

耶律洪山對眼前的戰事也有些氣餒,拼命撕數天。還沒有徹底毀掉周軍外圍工事,最硬的骨頭——古北口軍寨沒有絲毫損失,耶律洪山望着灰褐色的寨牆,又看着滿有疲色地軍士們,心中升起了一絲寒意。

一名契丹傳令兵,滿臉大汗地從山腳跑到南山門。

“周軍有多少人?耶律洪山雙眼發出兇光。

傳令兵被耶律洪山踢了一腳,不敢躲避,忍着痛低聲道:“周軍是騎步混合。人數應在二萬人以上,封住了下山地通道。”他還有一句話不敢說,有一部周軍騎的全是契丹戰馬。

耶律洪山面如死灰,心道:“罷、罷、罷,這古北口只能讓給周軍了。他知道古北口對於幽州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形勢之下,自己手下這一萬契丹軍能否全身而退已是一個大問題,更別說攻破古北口軍寨了。

達柯雖然沒有聽到傳令兵說地什麼,不過從耶律洪山的舉動,他已知出現了不妙之事。他起身來到耶律洪山的身邊。

耶律洪山低聲對達柯道:“周軍來得好快。我們只有趁夜突圍。”

達柯早就不想在古北口久戰,點頭道:“我軍馬匹盡失,糧草被燒。即使周軍不來,再戰一天,我們也必須退兵,好在這裡山勢高低起伏,我軍進入山嶺之後,周軍便無計可施。”

契丹人行軍歷來有就地籌糧的習慣,原本就不需太多糧草,糧食不足並沒有引起耶律洪山和達柯的驚慌,只是若被困在山上,則極爲致命。

耶律洪山對傳令兵道:“傳令下去。”

話音未落,只聽到北山口響起了震天的角號聲,這聲音太熟悉了,正是契丹軍進攻的號角。“佛祖保佑,援軍終於來了。”耶律洪山聽到這號角就如天籟之音,禁不住感謝佛祖保佑。

契丹人最早信仰地是東北各民族普遍流行的薩滿教,薩滿教信鬼神而敬巫者,隨着佛教的傳播,在太祖阿保機時代。契丹人開始接受佛教,此時,契丹人中薩滿教和佛教同時並存。

本來垂頭喪氣地契丹兵也是聞聲大振,他們手舉武器,齊聲歡呼,由於在古北口作戰已有數日,這仗打得實在窩囊,此時的歡呼是從胸腹中吐出惡氣,歡呼中帶着些瘋狂的嚎叫。

耶律洪山同樣是精神大振,一掃剛纔的擔憂,對傳令兵道:“吹響角號,響應北山口的援軍。”

又舉着戰刀,大吼道:“兒郎們,全力向軍寨進攻。”

王騰驤站在古北口軍寨的角樓上,在這個位置,可以把南山口和北山口盡收眼底,南山口——軍寨——北山口,共有一里的距離,在契丹軍猛攻南山口的時候,禁軍依靠地利和靈活地戰術,只不過投入了寧軍使所部五百人就擋住契丹人地進攻,其餘千人則拼命地挖崛壕溝、構築工事。

此時,山風吹動王騰驤如關公一樣的長鬚,他站在角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工事地全貌:從南山口到軍寨,一共挖出了四個壕溝,已有三個被契丹軍攻佔,目前寧軍使帶着手下,據守在第三個壕溝內側。

從北山口到軍寨,一直沒有戰事,粗豪的趙軍使看到南山口戰術奏效,就從信心十足地帶着七八百名軍士,接連挖了三個壕溝,每個壕溝都是深達四五米,寬約七米的大壕溝。

王騰驤對親衛道:“你去給趙軍使說,依計行事,切不可戀戰,要保存實力,以便在軍寨進行最後決戰。”

當北山口響起契丹人的角號以後,趙軍使雙眼放光,他站在第一道壕溝處,正想殺個痛快,王騰驤親衛就傳來了命令。

趙軍使只得依計行事,他在第一道山口處僅僅安放了六十名弩手,這些弩手可以以壕溝外的粗大木柵欄爲掩護,以三組輪射之法,攻擊北山口之敵,由於契丹人甚少用弩,弩箭就得不到補充,因此每位弩手只能射二十枝弩箭,六十名弩手,就能射出一千二百支弩箭,射完之後,就必須退到第二道壕溝。

北山口之敵士氣正盛,他們蜂擁而上,卻被第一道壕溝擋住了去路,正在猶豫之計,二十枝弩箭帶着死亡的呼聲撲面而來,山口狹窄,契丹軍又頗爲密集,這二十枝弩箭幾乎箭箭咬肉,前排契丹軍手忙腳亂之機,第二輪弩箭又如約而至。

三輪弩箭之後,契丹軍被迫退出數百步,脫離了弩箭射程,壕溝前面,已經倒下三十多名契丹軍士。

王騰驤站在角樓上看得清清楚楚,他不動聲色地又對親衛道:“你給趙軍使說,猛火油不多了,只在第一道壕溝使用猛火油,第二道、第三道壕溝就不用火攻了。”

南山口,耶律洪山恨不得長上翅膀飛過軍寨,揭穿周軍的狡計,在周軍這些狡計中,有上千契丹好漢血灑南山口,這些血的教訓可謂珍貴異常。可是周軍在第四道壕溝防守得極爲堅決,他們不顧傷亡,利用第四道木柵欄,和契丹軍對射,讓契丹軍士無法靠近壕溝。

在南山口攻山的契丹軍全是騎軍,他們習慣了在馬上馳騁的快感,現在被迫幹起了步軍地髒活,又苦又累,傷亡也大,真是苦不堪言,數天來,他們忍受了巨大的傷亡,開始漸漸適應步軍的角色,砍樹做成一些可以移動的柵欄,一點一點地逼近壕溝。

耶律洪山命令手下向木柵欄內射了不少火箭,並沒有引起大火,就斷定周軍並沒有在第四道木柵欄內鋪設樹枝,這讓耶律洪山稍稍放心,

耶律洪山看到第四道柵欄後面的周軍數量明顯多於前三道柵欄,就對達柯道:“只要攻破了第四道壕溝,就抵達了軍寨的寨牆,一定要拿下這條壕溝。”

正在契丹軍士利用移動柵欄爲掩護,向第四道壕溝填土之時,北山口濃煙四起,夾雜着聲聲慘叫。

達柯頓足道:“周軍故計重施,我們援軍也掉入了陷阱。”

南山口和北山口隔着一個壕溝和巍然不動的軍寨,無法傳遞消息。

而在古北口兩側的高山,所有通道被周軍死死守住,根本無法翻越,契丹軍士爲了在山上尋一條便道,受到一頓亂石攻擊,死了數十人,也就死了翻山的心思。

耶律洪山和達柯相顧而視,扼腕長嘆息。

山腳之下,韓通指揮部隊也向契丹軍發起了進攻,袁彥三千騎軍和光紫駝地四千騎軍分列兩翼,只等步軍攻入契丹軍營寨,騎兵就發起衝鋒。

契丹軍由於丟失了馬匹,由騎兵變成了步軍,也就老老實實地學着周軍安營紮寨,古北口羣山森林繁盛,契丹軍就地取材,砍下樹木,做了一些拒馬和柵欄,如周軍一樣造了一個營寨。

袁彥曾經率軍偷襲過契丹軍營,此時見到契丹人的新軍營,笑道:“這契丹人也不笨啊,吃了一次虧,這營寨就有這麼一些意思了,不過遇到韓通的青州步軍,恐怕還是頂不住。”

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264章 鹿死誰手(二十七)第85章 風雲再起(八)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12章 拒捕出城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第17章 路過大梁第5章 操持家務第13章 火燒糧倉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225章 決戰幽雲(十六)第7章 富貴生活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94章 鏖戰西北(七)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318章 南下之路(三十三)第190章 廟堂之高?(十八)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45章 獅熊爭霸(二)第6章 糧食問題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73章 回到大梁(五)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365章 蕩盡郡雄(四十三)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337章 蕩盡羣雄(十四)第16章 人事安排第67章 大戰過後(四)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19章 李暉到任第312章 南下之路(二十七)第8章 滄州城內第73章 回到大梁(五)第9章 商隊北行(二)第9章 解救符英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216章 決戰幽雲(七)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21章 決戰鳳州(五)第20章 郭府壽宴第184章 廟堂之高(十二)第1章 侯府話別第94章 鏖戰西北(七)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1章 侯府話別第71章 回到大梁(三)第12章 拒捕出城第8章 滄州城內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9章 商隊北行(二)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197章 廟堂之高(二十七)第58章 出使蘭州(一)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316章 南下之路(三十一)第6章 激戰馬賊第276章 鹿死誰手(三十九)第131章 經營同心(十七)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70章 回到大梁(二)第51章 回鶻大軍(五)第33章 決戰鳳州(十三)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354章 蕩盡羣雄(三十二)第142章 爭奪河套(七)第17章 路過大梁第77章 回到大梁(九)第309章 南下之路(二十四)第61章 奇襲隴西(二)第189章 廟堂之高(十七)第317章 南下之路(三十二)第23章 符英掌權第179章 廟堂之高(六)第12章 潞州城外第188章 廟堂之高(十六)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24章 手紙問題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6章 激戰馬賊第192章 廟堂之高(二十)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18章 決戰鳳州(二)第5章 操持家務第71章 回到大梁(三)第324章 蕩盡羣雄(一)第304章 南下之路(十九)第三百五十五 蕩盡羣雄三十三第214章 決戰幽雲(五)第122章 經營同心(八)
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264章 鹿死誰手(二十七)第85章 風雲再起(八)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12章 拒捕出城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第17章 路過大梁第5章 操持家務第13章 火燒糧倉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225章 決戰幽雲(十六)第7章 富貴生活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94章 鏖戰西北(七)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318章 南下之路(三十三)第190章 廟堂之高?(十八)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45章 獅熊爭霸(二)第6章 糧食問題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73章 回到大梁(五)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365章 蕩盡郡雄(四十三)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337章 蕩盡羣雄(十四)第16章 人事安排第67章 大戰過後(四)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19章 李暉到任第312章 南下之路(二十七)第8章 滄州城內第73章 回到大梁(五)第9章 商隊北行(二)第9章 解救符英第117章 經營同心(三)第216章 決戰幽雲(七)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21章 決戰鳳州(五)第20章 郭府壽宴第184章 廟堂之高(十二)第1章 侯府話別第94章 鏖戰西北(七)第305章 南下之路(二十)第199章 廟堂之高(二十九)第1章 侯府話別第71章 回到大梁(三)第12章 拒捕出城第8章 滄州城內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9章 商隊北行(二)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197章 廟堂之高(二十七)第58章 出使蘭州(一)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316章 南下之路(三十一)第6章 激戰馬賊第276章 鹿死誰手(三十九)第131章 經營同心(十七)第226章 決戰幽雲(十七)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109章 清水河畔(六)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70章 回到大梁(二)第51章 回鶻大軍(五)第33章 決戰鳳州(十三)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354章 蕩盡羣雄(三十二)第142章 爭奪河套(七)第17章 路過大梁第77章 回到大梁(九)第309章 南下之路(二十四)第61章 奇襲隴西(二)第189章 廟堂之高(十七)第317章 南下之路(三十二)第23章 符英掌權第179章 廟堂之高(六)第12章 潞州城外第188章 廟堂之高(十六)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24章 手紙問題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6章 激戰馬賊第192章 廟堂之高(二十)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18章 決戰鳳州(二)第5章 操持家務第71章 回到大梁(三)第324章 蕩盡羣雄(一)第304章 南下之路(十九)第三百五十五 蕩盡羣雄三十三第214章 決戰幽雲(五)第122章 經營同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