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南下之路(二十七)

大周使節劉成通到了成都以後,西蜀國主孟昶不知使臣所來何意,乾脆把這些使臣晾在一邊,先銼其銳氣,然後再見面不遲。

於是,除了禮部侍郎孟升偶爾露面,大周使節就在客房內無所事事,劉成通倒很沉得住氣,既來之,則安之,每日到西蜀禮部衙門去催問一次以後,就帶着手下週遊在成都府,成都府少經戰火,繁華之處猶過大梁城,使團衆人似乎皆沉醉於成都府的風光與美酒之中。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歧“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義,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刺史部,四川在成都置益州刺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爲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

西漢之時,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人口達到8萬戶,近的40人,成爲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爲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楊雄、王褒是當時最有名的學家。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爲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繡”爲全國三大名繡之一,“蜀錦”被視爲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

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

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爲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蜀主孟昶自小喜歡芙蓉,他即位以後,在城牆上遍栽芙蓉,使成都四十里綿繡,故而,成都也被稱爲蓉城。

如此名城,如此勝景,讓見慣了大漠風沙的劉成通一時如入仙景。若不是有任務在身。或許他會樂不思周。

西蜀禮部侍郎孟升本是皇族,祖上雖是北人,柔軟的蜀音早已滲入了他的血液和靈魂。大梁強,西蜀弱,與強敵使者接觸,對孟升來說是一件極不自在地事情,他第一天態度倨傲,隨後不知被誰奏了一本,觸了黴頭的孟升有些失了分寸,在劉成通又有些低三下四。

進入了春季,成都飄起了濛濛細雨,幾輛馬車停在了成都南城武侯祠門前。

孟升看着地上的積水。皺着眉頭罵道:“混帳東西,怎麼不把水掃掉。”等到下人們把積水清除乾淨,劉成通早已站在祠堂門口,祠堂外表極爲普通,甚至有些沉舊,這與劉成通想象中的武侯祠不太一樣,他的目光越過了紅色的圍牆,就見到了鬱郁蒼蒼的柏樹,劉成通頭腦中不由得想起了杜甫詩句:“承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孟升下了地,緊走幾步纔跟了上來,道:“這就是武侯祠了,劉侍郎請進吧。”

兩人並排着就走進了武侯祠,祠內古柏蔥鬱,殿宇宏偉,青瓦紅牆,環境幽雅,樹林廟宇間散佈着無數的軍士,沒有一個閒雜人等,想必是爲了迎接大周禮部侍郎而特意爲之。

上完了香,又隨意地祠中轉了轉,孟升因宿醉而異常蒼白地臉頰這纔有些血色,他看着劉成通行走間,身體挺得筆直,顧盼之間頗有些威勢,若不是知道劉成通是廣順年的進士,光從外表看,此人就如帶兵打仗的軍漢一般。

孟升本人也是進士出身,見劉成通這個模樣,不相信他有真材實料,總想考究他一番,笑道:“武侯祠是西晉李維所修,距令已有數百年,香火比不遠處的昭烈寺旺得多,而關於此祠更是佳句迭出。”

“杜甫有《蜀相》,承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二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〇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白居易也有詩,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爲霖,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劉成通和孟升接觸了許多天,深知此人是一個貪圖享樂的貴家公子,從來沒有離開過成都府,不知百姓之苦,更不知世事之難,若就當一個富家子也就罷了,偏偏因爲是皇族還高居禮部侍郎之位,劉成通和孟升交鋒數次,早已將孟升初見面時的囂張氣焰打掉。

此時見到孟升搖頭晃腦,劉成便通虎着臉,聲色俱歷地嚇唬道:“孟侍郎是什麼意思,爲何念念不忘北伐,哼,不知你們何時北伐,也讓大周做好準備。”

孟升嚇了一跳,自知杜甫的這首《蜀相》以白詩,確實不宜在大周侍郎面前吟誦,便有些尷尬地笑道:“在下不是這個意思,只是隨意吟誦古人之句而已,請劉侍郎莫要見怪。”他在心中恨恨地罵道:“這個鄉巴佬真是難纏。”

孟升見劉成通沉着臉不說話,爲了緩和氣氛,便笑道:“武侯祠佳句甚多,卻沒有一個佳聯,劉侍郎高才,何不爲武侯祠題上一聯?”

劉成通心中一動,此次到西蜀前,侯大勇特意召見過他,交待完正事以後,還特意吩咐要到成都武侯祠去看一看,並贈送了一幅有關武侯祠的對聯,此時孟升請題寫對聯,劉成通再次揣摩了一會對聯之意,就道:“在下從大梁出發前,侯相曾贈了一聯給武侯祠。”

侯大勇權傾大梁,大周境內外已無人不知,在孟升心目中,侯大勇不過是殺人如麻的武將,聽說侯大勇有一個對聯,心中不以爲然,口中道:“侯相贈對聯,定是佳對。”

劉成通微微笑了笑,來到大殿前,上了一柱香,這才高聲吟道:“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孟升臉上隱隱的笑容慢慢地凝固了,其實武侯祠裡佳對着實不少,可是侯大勇所贈之聯實在是絕對,上聯當指諸葛亮平定南中,用“攻心”使孟獲臣服,稱讚其真正懂得用兵打仗,下聯是用“審勢”來稱讚其能審時度勢制定寬嚴得宜地方針政策,以攻心和審勢爲綱,確實比一般寬泛地議論更有高明。

孟升身邊還有數名禮部官員,他們對於侯大勇的佳聯都心悅誠服,成都地理優越,生存條件極好,也就養成了成都人喜好文章喜好美食喜好逸樂的特性,因此,侯大勇此聯在呈向孟昶地同時,也在成都府內迅速傳開,府內之人對於這位大周權相印象爲之一變,這也算是無心插柳的結局。

侯大勇自然也沒有想到他在成都府的名聲會以這樣一種方式張揚,他的目光仍然關注着大周朝內部,新鹽政頒佈以後,實際上削弱了部分擁有鹽田節鎮的經濟實力,這些節鎮自然心有不滿,可是有了李重進和李筠兩人的前車之鑑,沒有一個節鎮敢於再出面挑戰中央權威,新鹽政也就無風無浪地推行下去。

侯大勇掌握了朝局,身份一變,看問題的角度隨即也就發生了變化,國內許多問題便尖銳起來,就拿軍事體制來說,若依唐制,則面臨着軍事首領割據一方的危險,若依另一個世界的宋制,又有着強幹若支的嚴重問題。

侯大勇似乎也能體會到在另一個世界宋太祖趙匡胤當時面臨地艱難選擇。

侯大勇和趙匡胤面臨的問題還有所不同,在另一個世界裡,大宋軍隊分爲禁軍、廂軍和鄉兵三個層次,禁軍是最爲精銳的中央軍,廂軍則是稍次一些的地方軍,趙匡胤掌握着禁軍,也就執掌了大周朝精銳之師。侯大勇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中,還存在黑雕軍與禁軍並行的問題,侯大勇的嫡系部隊是黑雕軍,但是在黑雕軍之外還存在一支禁軍,雖然禁軍經過改造已一分爲七,龍威軍、汴河水師、鐵騎軍全部掌握在侯大勇手中,但是仍有數萬人由向訓、袁彥、韓通等大將執掌,這些禁軍隨着形勢發展,隨時都可以變成新的異己力量。

大週四面皆敵,必須要有一支強悍且團結的軍隊,改造禁軍,成爲便成爲擺在侯大勇面前地重要問題。

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14章 攻下滄州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74章 回到大梁(五)第7章 跬跳行動(二)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23章 符英掌權第26章 侯府家事(三)第229章 決戰幽雲(二十)第76章 回到大梁(八)第4章 惜惜相別第346章 蕩盡羣雄(二十四)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44章 獅熊爭霸(一)第347章 蕩盡羣雄(二十五)第278章 鹿死死誰手(四十一)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339章 蕩盡羣雄(十六)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三百五十五 蕩盡羣雄三十三第6章 初到大名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11章 商隊北行(四)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174章 廟堂之高(一)第12章 拒捕出城第318章 南下之路(三十三)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127章 經營同心(十三)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57章 回鶻商隊(五)第13章 大軍奇襲第5章 中元節日第308章 南下之路(二十三)第153章 爭奪河套(十八)第18章 發現密室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100章 鏖戰西北(十三)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201章 廟堂之高(三十一)第29章 姐姐病了(二)第13章 火燒糧倉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297章 南下之路(十二)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108章 清水河畔(五)第55章 回鶻商隊(三)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85章 風雲再起(八)第97章 鏖戰西北(十)第38章 節度三州第58章 出使蘭州(一)第11章 救援友軍第57章 回鶻商隊(五)第322章 南下之路(三十七)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281章 鹿死誰手(四十五)第317章 南下之路(三十二)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12章 拒捕出城第83章 風雲再起(六)第306章 南下之路(二十一)第257章 鹿死誰手(二十)第322章 南下之路(三十七)第5章 中元節日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18章 又見青葉(一)第75章 回到大梁(七)第361章 蕩盡羣雄(三十九)第183章 廟堂之高(十一)第192章 廟堂之高(二十)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249章 鹿死誰手(十二)第80章 風雲再起(三)第278章 鹿死死誰手(四十一)第6章 糧食問題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252章 鹿死誰手(十五)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3章 小人難防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58章 鹿死誰手(二十一)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2章 拒捕出城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
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14章 攻下滄州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74章 回到大梁(五)第7章 跬跳行動(二)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23章 符英掌權第26章 侯府家事(三)第229章 決戰幽雲(二十)第76章 回到大梁(八)第4章 惜惜相別第346章 蕩盡羣雄(二十四)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44章 獅熊爭霸(一)第347章 蕩盡羣雄(二十五)第278章 鹿死死誰手(四十一)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339章 蕩盡羣雄(十六)第31章 決戰鳳州(十一)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三百五十五 蕩盡羣雄三十三第6章 初到大名第19章 決戰鳳州(三)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11章 商隊北行(四)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174章 廟堂之高(一)第12章 拒捕出城第318章 南下之路(三十三)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127章 經營同心(十三)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57章 回鶻商隊(五)第13章 大軍奇襲第5章 中元節日第308章 南下之路(二十三)第153章 爭奪河套(十八)第18章 發現密室第223章 決戰幽雲(十四)第100章 鏖戰西北(十三)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201章 廟堂之高(三十一)第29章 姐姐病了(二)第13章 火燒糧倉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297章 南下之路(十二)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108章 清水河畔(五)第55章 回鶻商隊(三)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85章 風雲再起(八)第97章 鏖戰西北(十)第38章 節度三州第58章 出使蘭州(一)第11章 救援友軍第57章 回鶻商隊(五)第322章 南下之路(三十七)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281章 鹿死誰手(四十五)第317章 南下之路(三十二)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第12章 拒捕出城第83章 風雲再起(六)第306章 南下之路(二十一)第257章 鹿死誰手(二十)第322章 南下之路(三十七)第5章 中元節日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18章 又見青葉(一)第75章 回到大梁(七)第361章 蕩盡羣雄(三十九)第183章 廟堂之高(十一)第192章 廟堂之高(二十)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249章 鹿死誰手(十二)第80章 風雲再起(三)第278章 鹿死死誰手(四十一)第6章 糧食問題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252章 鹿死誰手(十五)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3章 小人難防第60章 出使蘭州(三)第258章 鹿死誰手(二十一)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374章 當今羣雄(五十四)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2章 拒捕出城第98章 鏖戰西北(十一)第103章 鏖戰西北(十六)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