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南遷之議

朱祁鈺眸光閃動,望着金英的目光帶着幾分讚許,同時又有幾分複雜。

終究,還是有許多事情,依舊未變。

雖然場合不同,但是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場景卻一般無二。

前世的時候,這徐珵也曾提出南遷之議,和如今一樣,也是金英頭一個站出來反對的。

平心而論,徐珵這個時候提出南遷的想法,並非全無道理。

大明立國幾十年,歷代皇帝對於都城的位置,皆是搖擺不定。

雖然到了先皇和今上之時,無論是從名義上還是實權上,都徹底確定了北京的都城地位。

但是須知,今上下詔正式將北京作爲都城,令南京爲陪都,也不過是在正統六年,距離如今方纔八年而已。

有幾代先皇前前後後的折騰的先例在,徐珵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也很正常。

其次,便是如今的現實情況。

雖然剛剛于謙給所有人都打了一劑強心針,但是這份量到底有多重,還需斟酌。

畢竟二十多萬的大軍都敗了,京城如今只有不到十萬戰力,實在不能算是十分樂觀的局面。

當然,這是擺在明面上的理由。

朱祁鈺試着把自己代入徐珵的視角來思考。

從前世的經歷便可以看出。

此人好功名,膽氣足,爲了功名利祿不擇手段。

試想一下,現在的局勢是什麼?

天子被俘,大軍覆滅,京師防衛空虛,局勢可謂危若累卵。

這個時候提出南遷,雖然可能被人詬病,但是同時也有可能成爲拯救社稷於危難的功臣。

而且如今京中做主的是孫太后,頂天了再加一個郕王。

當今太后出身寒微,本是深宮婦人,受先皇寵愛才位居六宮之首。

但是論起膽魄,和出身尊貴的太宗皇后徐氏,仁宗皇后張氏都無法相比。

驟然遭此大難,雖然表面尚算鎮定,但是心中必然惶惶不已。

至於郕王,一向是唯唯諾諾,在朝臣心中十分懦弱,如此局面,心中必然也驚懼不已。

南遷雖然看起來有點丟人,但是卻不失爲穩妥之法。

而且有歷代先皇的先例在,也不算是特別丟面子。

至少在徐珵的角度看來,這個時候提出南遷,成功率很高。

一旦成功,他便是挽社稷於將傾的大功臣。

何況一開始,太后娘娘便說了,議事可以暢所欲言,說錯了最多挨一頓罵。

換句話說,可以一搏!

成了便是平步青雲。

錯了,至少也不會因此而獲罪。

但是無論如何也讓他沒有想到的是。

他意料當中,最會反對的于謙尚未開口。

作爲內臣的金英便站了出來,且是如此疾言厲色。

按理來說,金英是宮中內臣,雖然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之名,可以插手政務。

但是他不應該和太后是一心的嗎?

至於太后……

徐珵偷偷的打量了一眼孫太后的神色,恰恰看到,她也帶着幾分不解,看了看金英。

於是稍稍放心下來。

看來他猜得沒錯,太后是心中有這個想法的。

但是同時,徐珵也感到無比的疑惑。

既然他都能猜得到太后的心思。

金英作爲宮中內官,不可能不知道太后的想法,又何以如此激烈反對?

徐珵一時之間想不通透,又被金英的氣勢鎮住,一時之間竟愣在了當場。

朱祁鈺坐在一旁,將徐珵的諸般表現都收入眼中,大略也猜出了他心中想法。

應當說,徐珵的做法並算不得錯。

有先例可循,有局勢所迫,他又巧妙的託以天象,算是面子裡子都算計到了。

但是……

凡事最怕的就是這兩個字。

朱祁鈺不得不說。

現在的徐珵,還是太嫩了。

和以後策劃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本不是一個段位的。

他畢竟纔在翰林院觀政不久,尚未真正參與過朝政。

所以理所當然的,他並不能真正的站在金英深涉朝政的大佬的角度看問題。

徐珵只以爲自己將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卻殊不知,自己這區區幾句話,險些將殿中諸人都得罪遍了……

隨着金英的一聲厲喝,大殿中的氣氛也變得緊張而激烈起來。

首先站出來的,是禮部尚書胡濙,他也是資格極深的一位老大人,自建文年間便以入仕,深受太宗皇帝信重。

衆所周知,最先開始提出定都北京的,就是太宗皇帝。

“此事斷斷不可,先太宗文皇帝陛下定都北京,我大明曆代先皇陵寢宗廟皆在於此,足可見太宗陛下之心,便是希望後世子孫堅守於此,擅自遷都,豈非違背太宗陛下聖命?”

胡濙的話說得相對沒有金英口氣激烈,但是份量卻不可同日而語。

且不說提出的理由,是違背太宗遺命,單是他老人家的身份地位,便不容輕忽。

雖然說如今百官之首,乃是吏部天官,大冢宰王直。

但是胡濙除了禮部尚書之外,還有一個極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先皇遺命的五位輔政大臣之一。

雖然因着他老人家已是七十四歲高齡,這些年甚少插手朝事。

可隨着三楊個個凋零,英國公生死不知。

如今還在朝的輔政大臣,竟只剩了他老人家一位。

他若不開口則罷了。

但凡開口,份量決不低於百官之首的吏部尚書王直。

這便是徐珵所犯的第一個錯誤!

徐珵立功心切,卻未曾想到一件事情。

那就是,現在朝中健在的大佬們當中,多爲太宗陛下和先皇一手提拔,皆是堅定的北京定都支持者。

別說現在只是孫太后心中,可能有那麼點小苗頭。

便是真正的天子想要推動此事,都未必容易。

雖說如今情況特殊,但遷都之事,牽扯到方方面面。

絕非孫太后或者是朱祁鈺能夠一言而定的事情。

第二個站出來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陳鎰,這位老大人也是太宗舊臣。

雖然直到先皇之時才得重用,但是態度也十分鮮明。

“臣附議,此事需當慎重,京師乃天下根本,一舉一動皆是大事,何況祖宗陵廟,宮闕,皆在京師,倉廩府庫,文武百官,千萬百姓亦在京師,不可輕言棄之。”

陳鎰的話,算是相對從比較理智溫和的角度出發。

更多的是在強調京師的重要性和遷都的難度。

畢竟自從太宗皇帝定都北京之後,雖然仁宗,宣宗時代朝廷大政反覆,但是始終沒有實際行動。

所以北京作爲都城的建設一直在進行當中。

時至今日,北京已經從實際意義上成爲了真正的都城。

想要遷都,談何容易?

最後出來開口的,纔是徐珵最開始覺得最應該反對南遷的,兵部侍郎于謙。

畢竟,作爲兵部的官員,輕易不會開口言退。

何況于謙是那般剛硬的性子,先前盤點兵員時,于謙的態度便可見一斑。

於侍郎自然也沒有辜負徐珵的期望,開口便道:“如今局勢危急若此,如今之計,當速召天下兵馬勤王,死守京師,此時言南遷者,當斬!”

一個“斬”字出口,頓時讓大殿中,變得有些殺氣騰騰。

雖然知道這不過是于謙在表明態度,朝廷也不可能因爲這麼一句話將他殺了,但是徐珵的額頭上依舊忍不住冷汗津津。

因爲他終於意識到,自己可能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儘管不知道錯在哪了,但是接連四人站出來,紛紛對南遷表示反對,他就算再愚鈍,也知道自己已是衆矢之的。

來不及多想,徐珵立刻跪地叩首,道。

“聖母恕罪,臣斷斷不敢有棄置宗廟陵寢之意,惟兵家有言,戰者,未慮勝先慮敗,臣惶惶之下,故有此言,望聖母念臣一片忠心爲國,恕臣之罪。”

這個時候,翰林院學士陳循也出言道。

“於侍郎與衆臣所言,皆爲忠心體國之言,臣亦以爲是,然我大明遭逢此劫,朝野勢必動盪,百姓勢必驚懼有疑,徐珵之言雖不妥當,卻也是動盪之下,情有可原,尚請聖母與郕王寬宥之。”

畢竟同爲翰林一脈,能搭把手就搭把手,陳循算是給遞了個臺階。

涉及到政事討論,孫太后不好輕易開口,何況她現在也還迷糊着。

不過有了陳循遞過來的臺階,她也就順着下了。

“諸位大臣不必如此,哀家之前有言,諸位可暢所欲言,盡皆宥之不罪,徐先生請起。”

應當說,孫太后的態度還是比較好的。

說起來,其實她老人家這個時候是有點鬱悶的。

一來,的確是她讓大家暢所欲言,結果徐珵這麼一開口,便被衆人針對,連“當斬”的話都說出來了,讓她老人家面子上有點掛不住。

二來,她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徐珵提出南遷的建議,孫太后還是有那麼一點心動的。

畢竟如今的局勢,實在不容樂觀。

孫太后久居深宮,對兵事並不瞭解,只覺得二十餘萬大軍已敗,如今手中不足十萬戰力,若要固守,的確也有幾分心虛。

但是這麼多人都一致反對,她也只能順勢而下。

孫太后怎麼想的,徐珵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算是勉強躲過一劫。

起身老老實實的站回角落裡,徐大人安慰着自己。

至少,太后還算是理解他的,也算沒白冒險。

只是環顧四周,見諸位大臣皆對他嗤之以鼻,不由得生出一種欲哭無淚之感。

這朝局之事,也太難了!

稍有不慎,便不知道踩到了哪個坑裡。

別的不說,就現在的事兒,他心裡都還不知道哪做錯了,怎麼便糊里糊塗的變成了衆矢之的?

不過議事還在繼續。

孫太后清楚朝局的規矩,自然不會跟徐珵一樣愣頭青。

雖然有了幾位大臣的話,此事已然算是定下了,但是畢竟如今朱祁鈺還掛着一個監國的名分。

於是孫太后開口問道:“郕王以爲如何?”

第一千零九十六章:疑點第三百零八章:大局已定第三十七章:欠你的第七百六十四章:反正朕不管第一千一百零七章:這就……完了?第八百零二章:這相似的場景第1262章 番外:東宮之爭(四)第一千零二十二章:俞次輔的怒火第二百七十四章:被懲罰的戰士第六百八十章:錦衣衛和刑部的較量第一百四十四章:一場雪,一隊人第1181章 表裡如一太上皇第一百八十九章:特殊行業必備素養第1168章 大雪第七百章:捨得一身剮第五百八十章:兵部兩侍郎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一舉兩得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天子的權術觀第1160章 老狐狸.第八百一十九章:什麼叫混子第898章 各有謀算第五百一十六章:老薑第1221章 這是警告第七百六十九章:別浪費了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加一把火第1232章 神神秘秘的太上皇第三百零九章:審結第四百章:任侯爺的人設要立穩第一千零六十三章:君明方能臣賢第五百五十五章:兩杖第四百九十九章:大同城外,上皇南歸第三百五十二章:羅通的盤算第五百一十九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第六百一十三章:幹一票大的第1199章 不出意料第1213章 前朝後宮第六百八十六章:宿命論不可取第941章 被騙了……第一千零二十一章:示威第一百二十四章:成敬第八百四十五章:忠義無雙成國公第六百七十二章:任侯爺攤牌第1223章 闖宮?第一百四十七章:賭第四百五十四章:認清自己第一千零四十四章:狐狸尾巴快藏不住了第六百六十四章:朱小公爺的危機第918章 重任在身第五百三十七章:老將遲暮第四百五十一章:底牌第一千零四十七章:代王的去處第1190章 變故第四百一十四章:權臣的自我覺醒第一千零八十三章:皇帝小兒不講武德第1189章 朱儀出場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太上皇的帝王心術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自首?第二百二十六章:準話兒第四百章:任侯爺的人設要立穩第七百八十一章:想必你們也看出來了第三百三十四章:幸不辱命第1245章 風起第九十九章:處置第六十九章:後宮交鋒第一千零一百章:帝心如淵第1235章 虛晃一槍.第970章 有驚無險第十四章:慈寧宮的瓷器(下)第1016章 諸王怨氣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推遲京察?第一百零九章:九門通行證第十九章:太后懿旨(排行榜加更一)第一千零六十八章:普天同慶第八百六十二章:故弄玄虛第九十六章:救人第六百八十七章:春獵第1272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四)第一百五十二章:暗線第一百一十二章:巡視京營第1180章 大會開完開小會第七百八十三章:還是得講理第六百一十四章:父與子第六百二十八章:求同存異第一千零四十二章:陛下真是個菩薩第四百三十四章:朱鑑第二百八十四章:以退爲進第一百八十二章:分而化之第七百二十九章:一甲第七百四十九章:覲見第1209章 最後一塊拼圖第五百五十九章:聽大宗伯的第三百四十四章:互市條例第七百六十一章:太上皇的優越感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天子的權術觀第七十六章:早定大計第八十一章:回府第八百零四章:所謂忠言逆耳第一千零七十章:兩道硃批第五百九十六章:指東打西?順手牽羊?第五百七十四章:南宮一日遊
第一千零九十六章:疑點第三百零八章:大局已定第三十七章:欠你的第七百六十四章:反正朕不管第一千一百零七章:這就……完了?第八百零二章:這相似的場景第1262章 番外:東宮之爭(四)第一千零二十二章:俞次輔的怒火第二百七十四章:被懲罰的戰士第六百八十章:錦衣衛和刑部的較量第一百四十四章:一場雪,一隊人第1181章 表裡如一太上皇第一百八十九章:特殊行業必備素養第1168章 大雪第七百章:捨得一身剮第五百八十章:兵部兩侍郎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一舉兩得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天子的權術觀第1160章 老狐狸.第八百一十九章:什麼叫混子第898章 各有謀算第五百一十六章:老薑第1221章 這是警告第七百六十九章:別浪費了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加一把火第1232章 神神秘秘的太上皇第三百零九章:審結第四百章:任侯爺的人設要立穩第一千零六十三章:君明方能臣賢第五百五十五章:兩杖第四百九十九章:大同城外,上皇南歸第三百五十二章:羅通的盤算第五百一十九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第六百一十三章:幹一票大的第1199章 不出意料第1213章 前朝後宮第六百八十六章:宿命論不可取第941章 被騙了……第一千零二十一章:示威第一百二十四章:成敬第八百四十五章:忠義無雙成國公第六百七十二章:任侯爺攤牌第1223章 闖宮?第一百四十七章:賭第四百五十四章:認清自己第一千零四十四章:狐狸尾巴快藏不住了第六百六十四章:朱小公爺的危機第918章 重任在身第五百三十七章:老將遲暮第四百五十一章:底牌第一千零四十七章:代王的去處第1190章 變故第四百一十四章:權臣的自我覺醒第一千零八十三章:皇帝小兒不講武德第1189章 朱儀出場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太上皇的帝王心術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自首?第二百二十六章:準話兒第四百章:任侯爺的人設要立穩第七百八十一章:想必你們也看出來了第三百三十四章:幸不辱命第1245章 風起第九十九章:處置第六十九章:後宮交鋒第一千零一百章:帝心如淵第1235章 虛晃一槍.第970章 有驚無險第十四章:慈寧宮的瓷器(下)第1016章 諸王怨氣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推遲京察?第一百零九章:九門通行證第十九章:太后懿旨(排行榜加更一)第一千零六十八章:普天同慶第八百六十二章:故弄玄虛第九十六章:救人第六百八十七章:春獵第1272章 尾聲:東宮之爭(十四)第一百五十二章:暗線第一百一十二章:巡視京營第1180章 大會開完開小會第七百八十三章:還是得講理第六百一十四章:父與子第六百二十八章:求同存異第一千零四十二章:陛下真是個菩薩第四百三十四章:朱鑑第二百八十四章:以退爲進第一百八十二章:分而化之第七百二十九章:一甲第七百四十九章:覲見第1209章 最後一塊拼圖第五百五十九章:聽大宗伯的第三百四十四章:互市條例第七百六十一章:太上皇的優越感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天子的權術觀第七十六章:早定大計第八十一章:回府第八百零四章:所謂忠言逆耳第一千零七十章:兩道硃批第五百九十六章:指東打西?順手牽羊?第五百七十四章:南宮一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