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出去曬曬太陽

沒想到朱元璋在性命垂危之際還在關係這國家大事,還在關心着他的兒孫們,朱允炆心裡無限感慨,眼角之中泛起了淚花,道:“皇爺爺,您還是好好休息吧。十四叔打贏了。”

朱元璋十分吃力地微微地搖了搖頭,有氣無力地說道:“朕這個病就是這個樣子了,再怎麼休息也就是這幾天的功夫了。朕在臨死之前,還得爲你多做幾件事啊。朕問你,那個叫罐頭的東西,你打聽清楚了嗎?”

“皇爺爺……”看着自己的皇爺爺在氣息奄奄地時刻還在替自己惦記着基業,朱允炆心下十分感動,但是又不忍心讓已經油盡燈枯的朱元璋再勞神費思,沒有再說話,只是趴在朱元璋的牀頭嗚嗚地去哭。

就在這時,朱允炆的身後傳來了兩聲十分尷尬的咳嗽聲,朱允炆不用回頭也知道,那是他的好基友黃子澄發出的聲音,他的意思朱允炆也很清楚,就是想着讓朱允炆在老朱還活着的時候,再進一步的榨乾他的價值,讓他再出一道詔書之類的東西,好限制藩王的權力,爲將來的削藩大計找到政策依據。

朱元璋已經混成人精了,如何不知道黃子澄的意思,他雖然不喜歡儒家的思想,他認爲那都是忽悠人的,主要的是忽悠他們這些當皇帝的,讓他們任用儒臣,禮賢下士,給他們很高的報酬,似乎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大治,朱元璋對這些理論都是嗤之以鼻的,老子一窮二白打天下,誰都不用靠,照樣成就千古偉業,但是他知道,這個黃子澄是朱允炆的心腹,眼下的朱允炆還是有些柔弱,讓他有自己的鐵桿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對於皇帝來說,手下的大臣笨一點也比不聽話要強很多,看了一眼還在嗚嗚哭泣的朱允炆,一臉慈祥的說道:“好了,允炆。人固有一死,爺爺我這一輩子值了。你將來是要做皇帝的,不要總是這樣柔弱,要像個男子漢一樣堅強起來。快跟爺爺說說你十四叔的罐頭的事,聽說那是一件利器。”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再是帝王了,而是一個普通的老人,一個普通的喪子老人,在他臨終之時,不厭其煩地向他年幼的孫子傳授保存家業的做法。

朱允炆擦了擦眼淚,十分感動地說道:“是,皇爺爺。據孫兒所知,十四叔發明的那個罐頭是件很不錯的東西,可以讓軍糧保質很長時間,他們攻打瓦剌之所以一次成功就是得益於這個東西,不用再舉全國之力調集軍糧了。”

“好啊,好啊。”朱元璋躺在牀上喃喃地說道,心中無限感慨,道:“你的這個十四叔心思倒也是機巧,居然能弄出這樣的東西來,只是朕沒有想到,連他這個聽話的孩子,居然也跟朕藏私。這個罐頭,怕是他早就弄出來了吧。”

朱允炆低着頭沒有說話,說實話,他也對朱楧藏私的行爲十分不滿,他也覺得朱楧應該早就弄出這個利器了,在他的觀念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朱楧既然發明了這麼犀利的裝備,首先就應該想到要進獻給朝廷,就這樣藏着掖着,豈不是居心叵測。

朱元璋何其精明,他略微想了想便知道朱楧的用意了,這孩子怕是想着獨自享用這件利器呢,等到自己快死了之後纔拿出來,這樣就沒有人逼着他上交了。朱元璋的心裡很不願意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認,他的孩子們已經開始在爲了皇位明爭暗鬥了,之前的燕王已經表現出了囂張跋扈之心,現在的肅王又私藏利器,心懷叵測。看來皇位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他們在這個巨大的利益面前把持不住了,又重重地嘆了口氣,微微地說道:“燕王不可不慮,肅王不可不防。”

朱允炆猛地一擡頭,眼睛裡放射出一絲精光來,這麼長時間了,皇爺爺終於說了這句話,之前他總是勸自己跟藩王搞好關係,要愛護藩王,共同保衛大明的江山,現在他終於看出藩王的野心了,開始明白自己的擔憂,向着自己說話了,心中不僅生出一陣感動,噙着淚花,喃喃地說道:“皇爺爺……”

朱元璋拉了拉這個柔弱的孫子的手,然後伸手勾了勾,示意黃子澄走向前來。

黃子澄不敢怠慢,見到朱元璋的手勢之後,立即走向前面,跪到朱元璋的牀前,恭敬地說道:“臣黃子澄叩見陛下,陛下有何事吩咐?”

朱元璋老了,他的生命只剩下了最後幾天,他的大腦早就沒有那麼多的儲存量了,只能記一些重要的事情了,有氣無力地對黃子澄說道:“你去擬定一道旨意,《祖訓》中雖然有言,朝中若出現奸臣,諸王可以起兵靖難,但是肅王不在此列,他已經獨立建國了,不再是一般的藩王。若是朝中真的出現了奸臣,肅王只能供給糧草,不得派兵過蘭州一步,除非國內的藩王盡數失敗,他纔可以起兵靖難,並且成功之後要在三天之內返回封國,不得有誤!”

黃子澄聽到朱元璋一口氣說了這麼長的話,心裡十分地激動,他知道,這樣以來,肅王就相當於被鎖死在河西走廊了,雖然他很有可能還會坐大,但若是想搶朱允炆的皇位怕就是沒有那麼簡單了,在古代的父權社會,明目張膽的違背父親的旨意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到時候,怕是肅王硬來,也沒有多少人支持他,跪在地上叩頭道:“臣領旨,臣馬上就去辦!”

說罷,又向朱元璋磕了一個頭,然後就興沖沖地跑去寫聖旨去了。

朱允炆心裡也鬆了一口氣,但是他還是不痛快,肅王有了罐頭這樣的利器應該進獻給朝廷啊,怎麼能私藏呢?試探性地說道:“皇爺爺,那那個罐頭的事。”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說的是什麼事?但問題是可能嗎,自己要是活着,跟朱楧要他肯定不敢不給,可是現在自己馬上就要入土了,說不定聖旨還沒有走到肅國自己就去見朱標和馬皇后了,自己走了之後,單單憑一紙詔書,朱楧就會乖乖就範,將那麼重要的東西交出來?別太真了,他老朱也是打了一輩子仗的人,深深地知道人性的貪婪,一旦涉及到根本利益,親孃老子都不好使,更何況是朱允炆這個侄子皇帝,他不想讓朱允炆給自己找麻煩,微微搖了搖頭,嘆道:“那個東西是你十四叔辛辛苦苦弄出來了,你現在就別想了,將來他要是想給你,你可以拿東西跟他換,但是不要來硬的。”

朱允炆略微有些失望,喃喃地說道:“是,孫兒知道了。”

朱元璋又重重地磕了幾聲,他感覺到很累了,不想再多說話,道:“好了,朕累了,要睡一會兒,你也去休息吧,不要把自己熬壞了,這裡有下人們就好了。”

朱允炆連忙鬆開朱元璋的手,給他蓋了蓋被子角,道:“皇爺爺早點休息吧,孫兒就在大殿內,隨便找一個地方休息就好了。”

朱元璋微微地搖了搖頭,沒有再管他,他太累了,管不了那麼多了,朱允炆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反正他年輕力壯,熬一熬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閉上了眼睛,沉沉地睡去,不再理會各種俗物。

朱允炆悄悄地從牀邊退了出去,吩咐值班的宮女和太監看好朱元璋,一旦有什麼事就立即通知他,然後徐徐地退到了外殿。

這時候,黃子澄已經起草好了詔書發出去了,他和齊泰一齊進宮來,見到朱允炆後,納頭便拜,道:“臣齊泰、臣黃子澄拜見太孫。”

朱允炆十分禮貌地站起身來,將他們扶起來,客氣的說道:“二位先生快快請起,不用如此多禮。”

齊泰和黃子澄慢慢地站起來,向朱允炆拱了拱手問道:“皇上的病怎麼樣了?”

朱允炆將他們二人拉到一旁,找了兩個座位示意他們坐下來,小聲地說道:“皇爺爺已經睡下了,我們不要打擾他。”

黃子澄挪了挪身子,悄聲地說道:“啓稟殿下,皇上剛纔說的詔書已經發出去了。另外,又有人向朝廷控告了一些藩王的不法行爲,像齊王、周王、代王、湘王等,在封地無視朝廷禁令,大興土木,出入規格俞制,並且魚肉百姓,強搶民女,在當地影響十分惡劣。”

朱允炆對這些叔叔們的行爲早就十分不滿意了,朱元璋還活着呢,他們就這麼敢不拿朝廷當回事,等到朱元璋死了,誰還能管得住他們,道:“長此下去萬萬不行,民心乃是國家的基石。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若是任由他們折騰,將我大明的民心都折騰沒了,那該如何是好?”

黃子澄也很贊同朱允炆的主張,說實話他一直很欣賞朱允炆,因爲朱允炆的所作所爲完全符合一個儒家聖君的標準。他爲自己能有機會親自培養一個曠世明君而高興,而慶幸,小聲地說道:“如今藩王已經有尾大不掉的嫌疑了,而且他們對殿下也不太尊重,現在之所以還不敢有過分的行爲,是因爲皇上還活着。一旦皇上龍御歸天,殿下還要早做準備纔對啊。”

這番話將在座的三人驚了個不輕,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黃子澄這麼大膽,竟然在這大明皇宮謹身殿內說這番話,真是欺負朱重八生病了,沒工夫搭理你,否則要是被他聽見,再按一個離間骨肉親情的罪名給你,你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朱允炆連忙伸手製止了他,輕聲道:“先生不要再說了,孤自有主張。不管是誰,都不能亂我大明的法制。對了,孤跟你們提到的方孝孺先生,你們去拜訪了嗎?”

齊泰見朱允炆提到方孝孺是一臉崇敬的表情,就知道這位方先生要發達了,拱了拱手,道:“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有人向皇上舉薦了方孝孺,但是當時皇上說現在還不是任用他的時候,就只給了個散官,沒有授予正式的官職。他現在在蜀王那裡教世子讀書,蜀王很敬重他。不過,我看方孝孺並不想一輩子做一個尋章摘句的教書先生,他的心中還是有抱負的。他一向宣揚要以仁義治理天下,怕是如諸葛孔明一樣,正在草廬之中等待明主呢。”

朱允炆聽後非常高興,一臉心馳神往,與聖人神交的表情說道:“記得洪武十五年,家父在世時,就有人舉薦過方先生,當時皇爺爺對他的舉止嚴肅很欣賞,就對家父說:‘這是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該一直任用他到老。’只可惜,家父沒有來得及任用他就去世了,孤也久慕方先生的道德文章,想要與這樣的大賢共同治理國家。”

朱允炆不知道的是,洪武十五年,有人第一次舉薦方孝孺時,朱元璋的確很欣賞他的道德文采,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後,朱元璋發現了這是個太過於理想化的愣頭青,長着一張作報告的臉,除了寫文章闡述他並不喜歡的儒家思想之外,什麼都幹不好,就漸漸地疏遠了他。

等到十年後,再次有人向朱元璋舉薦他時,朱元璋知道這個人不合適治國,只合適像李白一樣被養起來,探討探討詩文,就說了上面的那番話,因爲他並不喜歡跟人探討詩文。

令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方孝孺的個人魅力和才學早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朱允炆的心裡,對他將來的行政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然也有十分不好的影響。比如說,當年燕王過了長江,兵臨金陵城下之時,有人勸朱允炆先去別的地方,圖謀復興,結果十分有氣節的方孝孺就勸建文帝死守城池等待援軍,就算是事情沒有成功,也應該爲社稷而死,當然,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雖然說朱允炆讓城別走之後,也不一定能避免敗亡的命運,但是坐在城裡等死這個榆木疙瘩腦袋才能想出來的注意,方孝孺居然也大義凜然的堅持,實在是讓人懷疑他的能力。

雖說後來他爲朱允炆殉節而死,順帶坑了一堆人,算是對得起建文帝,但是這對於他的江山社稷來說,根本於事無補。

一句話,方孝孺這樣的人,適合跟他交朋友,但不適合任用他治國。

朱允炆對於方孝孺的重視是齊泰和黃子澄早就知道的,他們不會因此吃他的醋,兩位大人的官職已經不低了,不會吃任何人的醋,道:“殿下這幾日太操勞了,一定要注意身體啊。”

朱允炆微微地搖了搖頭,強擠出一絲歡笑來,道:“多謝兩位先生關心了,皇爺爺龍體有恙,孤怎麼安心休息啊。你們先退下吧,有事的話,孤會再派人傳喚你們的。”

“臣等告退。”齊泰和黃子澄緩緩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向朱允炆作了一揖,輕聲地說道,生怕吵醒了裡面睡覺的那位爺,然後緩緩地退出了謹身殿。

二人並肩走在路上,來到一個無人的小巷子裡時,黃子澄屏退了所有的隨從,悄悄的對齊泰說道:“齊大人,以在下來看,皇上的病這次恐怕……”

齊泰爲人小心謹慎,聽到這句話,立即伸手示意黃子澄不要出聲,然後用一臉責備的語氣說道:“黃大人怎可出此大逆不道之言,若是讓有心人聽見了,你的身家性命可不保啊。”

黃子澄對此似乎毫不在意,微笑着擺了擺手,用一種輕佻的眼神看了齊泰一眼,有點不滿地對齊泰說道:“齊大人什麼時候變得如此膽小,這裡就你我兩個人,只要你不去告發我,誰又會知道?況且我們都是太孫的心腹,太孫如此信任我們,等他將來登基了,我們可是要共同努力爲他保衛江山的。怎麼能因爲畏懼個人災禍而畏首畏尾,不敢說話?”

黃子澄的這番話倒是激起了齊泰的男兒熱血,不管了,我也豁出去了,反正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皇帝這次是不行了,將來肯定是太孫登基,他們都是太孫的心腹,就算現在的談話被人聽見,哪個吃了熊心豹子膽的敢去告發他們,那不是傻嗎?道:“依黃大人之計,新君繼位之後,若想治理國家,首先要從哪裡着手啊?”

到了這個時候,黃子澄也不跟他廢話了,也不像電視裡演的那樣,四顧一下看看四周有沒有,直接毫無顧忌的說道:“依照在下來看,首要的大事就是削藩。如今各地藩王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漸漸有了尾大不掉之勢。尤其是像燕王,肅王這樣的強藩,其實力已經不容小覷,對朝廷是個很大的威脅。若是不趁勢削減他們,只怕將來有不測之禍啊。”

齊泰深以爲然地點了點頭,沉重地說道:“曾經有人向皇上提出過藩王的問題,認爲藩王如此發展下去,將來肯定會尾大不掉,結果皇上卻以那人離間骨肉親情爲由將其下獄論死,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削藩的事了,這些藩王們就愈加有恃無恐,屢屢觸犯朝廷的禁令,使得朝廷在地方上的威嚴蕩然無存,更有甚者,他們有的人竟然敢直呼太孫的名諱,絲毫不顧及禮法,如此下去,禮樂崩壞,四維不張,國將不國。”

黃子澄終於看到知音了,他們都是儒家學說的信服者,儒家認爲維護一個國家的基本就是禮法,這些藩王如此沒有禮法,那跟造反也就差不多了,道:“齊大人所言甚是,在下也認爲現今國朝的心腹大患不是外面的蒙古,而是國中的藩王。外面的蒙古最多是纖芥之疾,而國中的藩王卻是心腹之患,不可不防,否則一旦潰爛,就有可能糜爛全局,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有可能釀成西晉八王之亂,衣冠南渡之禍。爲了國朝的長治久安,爲了太孫的知遇之恩,在下願與齊大人共勉,共同爲我大明消除這心腹之患。”

“黃大人”齊泰十分感動地握着黃子澄的雙手,如此知己,如此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這輩子怕是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道:“在下願意與黃大人一齊努力,共同開創一個超越歷朝歷代的太平盛世。”

兩位身懷儒家理想的人,就這樣雙手握在一起,互相砥礪,互相鞭策,共同爲着他們的目標而努力。

時間來到了,洪武三十一年的閏五月初九,按照歷史的記載,這是朱元璋駕崩的前一天。

這一天不知道怎麼回事,朱元璋突然感覺自己精神抖擻,似乎以往的精神和體力又都回來了,心情十分不錯,興致也很高,將一直伺候他的朱允炆叫過來,道:“允炆,外面的天氣怎麼樣?”

朱允炆一直在屋內伺候朱元璋,已經很久沒有出屋了,也不知道外面的天氣怎麼樣,扭頭看了一眼門外當值的太監。

那名太監當即會意,弓着身,用十分尖細的聲音說道:“回稟萬歲爺,回稟太孫,外面的天兒很不錯,太陽暖洋洋的,但是不烈。”

“好,好。朕就喜歡天兒好的日子。”朱元璋沉悶地哼了一聲,竟然掙扎着雙手一撐,微微地坐了起來。

這下可把朱允炆嚇了一跳,他立即跑過去扶住朱元璋,一臉擔憂的說道:“皇爺爺,您這是幹什麼,您慢點,讓孫兒扶着您。”

朱元璋似乎興致很好,藉着朱允炆的扶力坐了起來,他感覺到自己的身上又有勁兒了,這種感覺真的很好,道:“走,咱們爺倆出去曬曬太陽,這麼多天都沒有出去了,在這裡都待的要發黴了。”

“好,好。”朱允炆很高興,不管怎麼樣,他的皇爺爺又有了精神了,這是一件好事,況且他知道朱元璋有曬太陽的習慣,只要不是身體特別不好,都會去曬一曬,今天他肯出去曬曬,這是他病情好轉的跡象,無論如何都值得高興,笑道:“孫兒這就陪皇爺爺出去曬太陽。”轉頭又對身後的太監厲聲說道:“你們幾個快過來,把皇爺爺擡出去。”

第一百九十三章 求訂閱第二百一十七章 祁縣晉商第三章 各人心思第一百三十九章 脅降哈密(一)第二百六十八章 喜歡被大王征服的感覺第一百五十六章 加點油(再求訂閱)第二百六十六章 平推高昌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軍第一百四十九章 斬使者第二百九十六章 把他拉出去......第四章 謀劃靖邊第三十四章 賬房夫人第三十三章 梳理賬目第七十五章 大戰西藩(五)第二百零一章 逆轉形勢第二百二十章 端妃勸進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法的注意事項第一百四十九章 斬使者第二百九十四章 請齊泰閱兵第二百八十二章 苦逼的齊泰第一百六十章 秘密武器(求訂閱,要餓死了。)第二百六十一章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第二百九十一章 拜見王后第二百二十五章 設立東廠第一百二十七章 狩獵驚魂(十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建立行宮第二百零六章 大獲全勝第二百五十八章 面見朱元璋第一百六十二章 求訂閱啊,救命啊。第一百九十三章 求訂閱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法的注意事項第二百三十三章 國企兵工廠第十三章 下鄉調研(改)第一百八十二章 炮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鐵血大明第四十四章 說服老朱第一百四十三章 副使者第二百三十六章 于闐歸附第四十章 儀衛司第一百六十二章 求訂閱啊,救命啊。第三十三章 梳理賬目第二百八十九章 妙計第四十二章 加固城防第二十七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章 蒙日之戰(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國棟第七章 山川形勢(改)第二百七十四章 威武之師第二百二十五章 設立東廠第三十六章 王的野望第五十章 拜訪郭英第四章 謀劃靖邊第二百七十七章 燕王奔喪第八十九章 後宮享受第一百九十一章 奇襲第二百四十九章 朱家人的心思第二百章 血戰第四十章 儀衛司第二百四十三章 收割利器第三百零三章 各方應對第二百三十八章 利器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景隆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法的注意事項第二百一十四章 稅率之爭第九十五章 羣臣賀年第二百六十章 罐頭和火繩槍第一百三十章 朱楧的遺憾第二百四十六章 他真的很蠢嗎?第一百三十五章 擴軍備戰(三)第二百九十六章 齊泰宣旨第九十一章 建立官職體系第二百三十二章 魔鬼訓練第一百一十三章 封貢互市第二百零一章 逆轉形勢第一百六十章 秘密武器(求訂閱,要餓死了。)第一百五十六章 加點油(再求訂閱)第二百六十九章 英雄遲暮朱元璋第九十八章 士官制度第一百章 蒙日之戰(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鐵血鑄就第四十四章 說服老朱第五十六章 做假賬第一百二十六章 狩獵驚魂(十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借鑑張居正的考成法第一百三十六章 擴軍備戰(四)第五十八章 雲琦勸夫第六十五章 車崗的進展第二十四章 來者不善第二百零四章 你死我活第一百二十五章 狩獵驚魂(十一)第六十八章 黛昱竹的私事(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石牆第二百零二章 決定命運的大雨第一百四十八章 肅國總動員第十五章 慰問工匠第八十章 大戰西藩(十)第四十五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黑了完本感言第三十三章 梳理賬目
第一百九十三章 求訂閱第二百一十七章 祁縣晉商第三章 各人心思第一百三十九章 脅降哈密(一)第二百六十八章 喜歡被大王征服的感覺第一百五十六章 加點油(再求訂閱)第二百六十六章 平推高昌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軍第一百四十九章 斬使者第二百九十六章 把他拉出去......第四章 謀劃靖邊第三十四章 賬房夫人第三十三章 梳理賬目第七十五章 大戰西藩(五)第二百零一章 逆轉形勢第二百二十章 端妃勸進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法的注意事項第一百四十九章 斬使者第二百九十四章 請齊泰閱兵第二百八十二章 苦逼的齊泰第一百六十章 秘密武器(求訂閱,要餓死了。)第二百六十一章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第二百九十一章 拜見王后第二百二十五章 設立東廠第一百二十七章 狩獵驚魂(十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建立行宮第二百零六章 大獲全勝第二百五十八章 面見朱元璋第一百六十二章 求訂閱啊,救命啊。第一百九十三章 求訂閱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法的注意事項第二百三十三章 國企兵工廠第十三章 下鄉調研(改)第一百八十二章 炮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鐵血大明第四十四章 說服老朱第一百四十三章 副使者第二百三十六章 于闐歸附第四十章 儀衛司第一百六十二章 求訂閱啊,救命啊。第三十三章 梳理賬目第二百八十九章 妙計第四十二章 加固城防第二十七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章 蒙日之戰(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國棟第七章 山川形勢(改)第二百七十四章 威武之師第二百二十五章 設立東廠第三十六章 王的野望第五十章 拜訪郭英第四章 謀劃靖邊第二百七十七章 燕王奔喪第八十九章 後宮享受第一百九十一章 奇襲第二百四十九章 朱家人的心思第二百章 血戰第四十章 儀衛司第二百四十三章 收割利器第三百零三章 各方應對第二百三十八章 利器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景隆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法的注意事項第二百一十四章 稅率之爭第九十五章 羣臣賀年第二百六十章 罐頭和火繩槍第一百三十章 朱楧的遺憾第二百四十六章 他真的很蠢嗎?第一百三十五章 擴軍備戰(三)第二百九十六章 齊泰宣旨第九十一章 建立官職體系第二百三十二章 魔鬼訓練第一百一十三章 封貢互市第二百零一章 逆轉形勢第一百六十章 秘密武器(求訂閱,要餓死了。)第一百五十六章 加點油(再求訂閱)第二百六十九章 英雄遲暮朱元璋第九十八章 士官制度第一百章 蒙日之戰(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鐵血鑄就第四十四章 說服老朱第五十六章 做假賬第一百二十六章 狩獵驚魂(十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借鑑張居正的考成法第一百三十六章 擴軍備戰(四)第五十八章 雲琦勸夫第六十五章 車崗的進展第二十四章 來者不善第二百零四章 你死我活第一百二十五章 狩獵驚魂(十一)第六十八章 黛昱竹的私事(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石牆第二百零二章 決定命運的大雨第一百四十八章 肅國總動員第十五章 慰問工匠第八十章 大戰西藩(十)第四十五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黑了完本感言第三十三章 梳理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