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腳盆神社官方出版的設施展品手冊裡,居然看不到一個“中國”字樣,似乎歷次侵略戰爭只是“單純的戰爭”,與掠奪財物沒多大關係。
腳盆神社用“低調”隱匿被掠中國文物。
日本人把腳盆說成“靖國”,其中的“靖”即是“安”,也作“護”、“鎮”之意。
“靖國”即是“效忠天皇、鎮護國家”之意。
腳盆神社最初名叫“東京招魂社”。
它被賦予強烈的國家職能和政治意圖。
它的附屬設施“遊就館”佔地近1萬平方米,1881年竣工後多次修改擴建,是日本唯一公開的綜合性國立軍事博物館。
以前,除了陳列古代及幕府末期、明治期間的文物以外,主要陳列日本從各國掠奪來的戰利品,炫耀“皇軍”的“赫赫戰功”。
如今,這些“戰利品”已經不知所蹤,展出的多爲日本戰死者的遺物,如火炮、軍服、遺書等。
展館內供奉着很多臭名昭著的軍人遺物,是一個全面肯定日本歷次侵略戰爭的展覽館。
遊就館二樓設有10個主要展覽室。
第一、第二展室陳列着腳盆神社創建以來的文物和史料等,其中有不少圖片、模型和天皇獻給“神”的供品。
第三、第四展室陳列着日本明治維新和西南戰爭殉國的“神靈”遺物和史料。第五展室陳列着“招魂社”蒐集的各種遺物和資料。
第七至第十展室分別是“日俄戰爭全景館日俄戰爭到滿洲事變館招魂館”和“支那事變館”。
最讓中國人傷心的地方,應該是第六展室“日清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展室。
一進門,就能看到一門油亮的大炮,漆黑的炮口正對着大門。下方的說明牌上赫然寫着“戰利品,清國要塞炮”。
這門大炮可能因爲個頭太大,實在藏不住,就索性被擺在了展室裡。
現在的遊就館中,公然表明掠奪自中國的展品已經極爲罕見。
日本參觀者往往會好奇地四處撫摸這門大炮,甚至往炮管裡看。
可是,中國人蔘觀時,他們往往只會表情凝重地立在那裡,看着這門大炮,不會有任何舉動。
因爲,這門大炮讓任何一個進入展室的中國人都感覺到了揪心的痛。
大炮口徑12釐米,炮身長3.2米,炮重1967千克,最大射程5680米。
其下方的說明牌上描述:
“該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於1885年製造,由清國安放在旅順港港口要塞,用來防禦旅順。日清戰爭後,該炮保存在大阪市輜重兵第四連隊的軍營之中,後於昭和三十九年六月捐獻給腳盆神社。大炮的尾部刻有克虜伯公司三輪交疊的標誌以及製造的編號。”
張天元曾走到大炮背後,克虜伯公司標誌、生產編號及年份果然清晰可見。
1894年11月21日,日本陸軍第二軍向旅順發起總攻,在不到兩個小時內就攻破了旅順外圍炮臺羣,戰略重鎮落入敵手,大炮也被繳獲後運回日本。
展室裡,大炮後面的背景圖是一幅與該炮來歷相互對應的“旅順陷落之日”的日軍老照片。
照片中,幾名日軍正透過望遠鏡觀看不遠處日軍進攻清軍的情況。
照片上配有“11月21日,日本第一師團山炮中隊視察進攻旅順情況”的說明。
大炮旁邊的說明牌還展示了旅順炮臺當年的樣子和旅順港口的示意圖。
除了“低調”隱藏劫掠文物,腳盆神社各個展室對侵華戰爭的介紹充滿着歪曲。
對甲午戰爭的解釋是:1894-1895年間,因朝鮮起內亂,受朝鮮的邀請並保護日本僑民而出兵中國。
對“九一八”事變的解釋是:害怕中國內亂影響“滿洲”,併爲防止戰火波及,於是擴大軍事行動使“滿洲”獨立。
對於“一二八”事變的解釋爲因1932年1月,上浦地區抗日團體陸續增加,爲了保護日本僑民而派軍隊實施鎮壓活動。
對於濟城事變則解釋爲1928年,國民政府軍北上對付軍閥,日本軍爲保護僑居地派兵阻止。
對“七七”事變則稱中**隊首先發動攻擊,日軍爲還擊而引發事變。
腳盆神社的廣告牌上,號召正式參拜者順路“拜觀遊就館”的用意十分明顯。
“遊就”二字取自中國典籍,本意是君子交必交有德之士。
這裡的宣傳冊卻寫成要參觀者“接觸、學習爲國家獻出尊貴生命的英靈的遺德”。
這樣侵略戰爭成了“聖戰”,戰爭亡靈被寓意成有德的“君子”,而紀錄片的解說詞竟然宣稱“參加大東亞戰爭的人中,沒有一個是爲侵略而戰。”
類似對侵略戰爭的美化在腳盆神社比比皆是。
在“第二大鳥居”兩旁一對高大的石塔上,14面浮雕描繪了日本軍從1894年到1933年的戰史,其中9面與侵華戰爭有關,諸如1900年“攻佔津城”等。
這些公然宣揚侵略戰爭的浮雕,在戰後初期是被禁止展示的。
之所以至今保留,是被做了手腳。
日本有文章披露,因石塔讚揚日本軍國主義,盟軍指令將其毀掉。
負責執行的負責人以石塔“太大”爲由,提出以在浮雕上塗水泥覆蓋。
但覆蓋中做了手腳。
爲了保護浮雕,他們在塗水泥前先覆以薄板,以便日後容易揭掉。
浮雕便在不知不覺中露出本來面目,內容繼續發酵,軍國主義幽靈繼續徘徊。
由於日本對待歷史問題的態度,再加上中日沒有相關協議,中國想要追回戰爭期間流失至日本的文物,哪怕是其中一小部分,都面臨巨大困難。
儘管如此,中國一直沒有放棄過努力。
在這方面,韓朝討回“北關大捷碑”的經驗值得借鑑。
“北關大捷碑”是爲紀念16世紀末朝鮮義勇軍擊退豐臣秀吉率領的日本侵略軍建造的。
在日俄戰爭期間,侵佔朝鮮半島的日軍將“北關大捷碑”運回日本,1906年4月交由腳盆神社保管。
上個世紀70年代,韓國的國際韓國研究院院長崔書勉在日本發現這塊石碑,經過仔細研究後,他在雜誌上撰文披露了這一不爲人知的事實。
很多韓國人遂發起簽名運動,要求日本歸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