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國際局勢

“自正旦節至五月三十,軍備院共發放拖拉機二十三萬七千四百臺。”

“發放對象爲安西、北庭、河西、單于、陝西、山西、遼東、河南等北方一京十三省之地。”

“其中,尤其以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爲重,緣由爲北方旱情消退,三省所需復耕之土地,難以以人力復墾所致。”

“截止三月初一,三省復墾土地約四千餘萬畝,北方一京十三省合計復墾約九千萬畝。”

“今歲北方農業稅,大致可增加五百餘萬兩,不過今歲天下蠲免,農業稅暫不收取……”

六月十四,伴隨着東宮太監李永貞畢恭畢敬的回禮,此刻的他也在忐忑的等待上首那兩位能決定他生死的人迴應。

“弟弟這一子便被我吃了。”

朱由校帶着一抹笑意撿起一顆白棋,朱由檢卻不以爲意,雖然目光還在棋盤上,但心裡卻已經飛到了遼闊的西北。

“今歲南北方增墾耕地幾何?總數幾何。”

朱由檢不動聲色的吃了朱由校幾顆棋子,同時心不在焉的詢問被朱慈燃派來南方彙報奏疏的李永貞。

“回萬歲、殿下,今歲各省春耕結束後,前前後後開墾田地的時間不等,因此數量也不等。”

“南方總體來說春耕結束的早,因此至五月三十日,經戶部彙報,南方一京十三省大概新墾六百二十五萬畝耕地,全年估計不會低於一千五百萬畝。”

“至於北方,加上河中、瀛洲、嶺北三省後,數量僅有三百四十六萬畝,全年估計不會超過一千二百萬畝。”

李永貞彙報下南北方的新墾耕地數額,同時也更爲直觀的展現了大明在進入半工業化後的潛力。

從第五批工業區塵埃落定開始,大明的工業力量便大幅度成長,整個社會以朝廷爲主體來發放大量的工業機械,讓百姓開墾了一畝又一畝的耕地。

只是一年的時間,大明的新墾耕地就達到了兩千七百萬畝。

雖然這力量比不得後世,但大明每年新墾的土地,幾乎是一個英國的總耕地數量了。

即便新墾耕地的糧食畝產僅有不到五斗,但通過三年連續不斷的堆肥,它們的產量只會一年比一年高。

尤其在開墾第四年後,即便是北方,在用上各種化肥的情況下,也能達到畝產兩石左右的情況。

兩石稻子能出一石四鬥左右的米,也就是如今大明正常耕地的畝產是二百二十斤左右,摺合爲後世公斤爲132kg。

這樣的畝產或許對於後世動輒六七百公斤的產量來說,或許貧瘠的有些可笑……

但需要知道的是,從三皇五帝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在華夏這塊土地上,儘管有畝產三石、四石的情況和地域出現,可總體畝產卻幾乎沒有突破過100kg的成品糧數量。

大明能在小冰河時期這種畝產下降,各國人口下降的情況下,不僅實現畝產糧食反超更爲溫暖的漢唐,還能實現人口正增長,這實際是一個很了不得的功績。

這一切的功勞,自然不僅僅是化肥,還有在各地大批興建的水利工程。

農業司甚至拿出了證明畝產提升的奏疏,其中表明土地增產之中,水利工程的作用達到了其中的約三成作用,而化肥達到了五成作用,剩下兩成是科學栽種的作用。

儘管大明百姓不懂什麼是科學栽種,但當齊王所著,工部所圖繪的繪本擺在他們眼前的時候,他們卻不得不跟着照做。

如果不照做,那麼當年的蠲免就廢除,這戶人家必須繳納農業稅。

如此的手段,自然不可能是朱由檢下令的,而是他那坐在監國之位上大侄子所下的命令。

這樣的辦法雖然苛刻殘暴,但卻十分見效。

從天啓十九年開始,大明農民就已經習慣了按照手冊種田。

之後的成果令所有人都很滿意,每畝增產三十多公斤,幾乎就能養活一個成年男子十天半個月。

僅僅是一畝田的話那還沒什麼,但實際上這樣的增產是幾乎大明的所有田地,不論南北都增長了三到四成的產量。

這些增產的糧食,養活四五千萬人完全沒有問題。

在如今的這種時代,耕地和糧食畝產,糧食總數就基本代表了一個地方的人口情況,因爲糧食多代表能養活更多的人。

“今年國朝目前大概有多少嬰兒出生……”

朱由檢喝了一口茶,漫不經心的詢問着,而之所以他有把握統計出大概的嬰兒數量,主要是因爲眼下惠民藥局吸收了大量民間穩婆,並且對她們進行了專業的培訓。

因此,在市面穩婆較少,且技術不高的情況下,惠民藥局那免費穩婆就成爲了大部分民間百姓接生首選的人選。

至於穩婆,她們拿着惠民藥局那每年六至十兩銀子的俸祿,足跡從縣城到集鎮,基本可以記錄下大明六成以上人口的新生兒。

另外,由於嬰兒不登記造冊就無法就讀官學,所以民間生下孩子後也會帶着孩子去做登記。

因此,大明每年的新生兒統計數據和真實數量,基本差距也就相差兩三成左右。

這放在後世算是誤差較大的統計了,但在這個時代已經十分難得了。

“今歲過去五個月,惠民藥局和戶部統計上奏的是二百二十餘萬。”

“按照這個情況,今歲的新生兒數量大概有六百萬左右,大概會比去年增加了八十餘萬。”

李永貞彙報出了大明的人口情況,大概六百萬的數量,這個數量的新生兒已經尤爲不易。

那新增的八十餘萬新生兒,朱由檢不用多想都能猜到是北方人口的反彈。

自從北方旱情在去年開始消退,百姓的生活也開始過的滋潤了起來。

肉眼可見變好的環境,自然就讓百姓可以大膽生了。

不出意外的話,從明年開始,大明的人口增長就會恢復正常。

在科技不發展,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大明兩京二十八省的人口峰值估計會在八億左右。

如果能達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水平,那人口峰值可以進一步增加到十二億。

不提十二億,便是那八億的人口峰值,恐怕都需要大明百姓不節制的花上百年時間才能達到。

大明的國祚,很有可能在海量資源的填補下,很輕鬆的走過四百年。

“人口得鼓勵,國朝每年從海外運回那麼多金銀,這些都得消化。”

“如果持續這樣下去,人口不增長,市場不擴大,那國朝始終會陷入通貨膨脹的局面。”

“這些東西你且記下,回去與燃哥兒說道說道。”

朱由檢說話間,將朱由校在棋盤上的優勢饞食殆盡。

“是……”李永貞小心翼翼應下,中間還看了一下身爲皇帝的朱由校。

不過,此時的朱由校注意力都在棋盤上,無暇顧及他。

“移民和各省人口都得注意,少民多的省份就遷移,把漢人遷移進去,少民遷移離開。”

“另外對安西和北庭、河中三省,得根據當地的情況遷移人口,最好每個省不要超過當地的土地承載能力。”

朱由檢一邊說,李永貞和其身後的太監一邊記錄,直到朱由檢說完,李永貞才鬆了一口氣。

“退下吧。”

朱由檢落下一子,這也代表他維持了他對朱由校的二百三十四場連勝。

“再來再來!”見自己又輸了,朱由校好似一個賭徒般叫囂着再來。

李永貞退了下去,旁邊伺候的太監上前將棋盤棋子掃下,重新拿出兩盒棋子。

朱由檢和朱由校再度開始下棋,不過在下棋的同時,朱由檢也看了看兩側的太監:

“內廷最近幾年的太監數量降低,日後還是得以宮女爲主。”

“嗯……”朱由校琢磨着棋盤,下意識應道:

“天閹之人畢竟難找,每年找上來數萬人,經過考覈的人只有不到數百名,大部分僅僅是自我懷疑,但結果不過是有病罷了。”

“經宮裡的御醫醫治後,這羣人連忙逃走,生怕被判定天閹之後被拉入宮內去勢。”

說到這裡,朱由校落下一子,忍不住笑出聲:

“民間都說,若是男人不舉,儘管可上奏天閹,然後讓御醫幫忙醫治,不花錢還能看病徹底。”

朱由校苦笑搖頭,朱由檢也沒想到百姓居然能這麼搞。

再這樣下去,二十四衙門都快成爲大明第一男科醫院了。

不過……

“呵呵,也算大開方便之門了。”

朱由檢忍俊不禁,朱由校也很是無奈:

ωwш● TTKдN● C 〇 “其實宮裡也不需要那麼多人,主要還是照顧皇祖父和皇考留下的妃嬪罷了。”

“眼下內廷妃嬪、淑女、才人六百二十六人,其中有五百四十餘人就是皇祖父和皇考留下的。”

“照顧她們就需要八千多宮女太監,而內廷不過兩萬四千宮女太監。”

“等她們都走了,宮女太監應該保持一萬五就足夠了。”

朱由校說着自己的主意,朱由檢聞言沒說什麼,畢竟內廷是自家哥哥的家事,他不好說什麼。

“弟弟在西京城的齊王宮選到了足夠的宮女太監了嗎?”

朱由校對朱由檢的齊王宮突然起了幾分好奇,朱由檢聞言卻道:

“那宮室被金鉉和夏允彝蓋的太大,我本來想着遣散齊王府的九百宮女,三百書官,然後去齊國隨便招募幾百人的。”

“不過看了那宮室規模,恐怕就是塞入一千人都尋覓不見,因此大概需要僱傭大概三千人左右。”

說到這裡朱由檢有些頭疼,畢竟齊國的漢家人口數量只有四百多萬,他一下子選三千宮女入宮,那恐怕會耽擱不少人。

好在齊國的宮女只需要十四到二十歲的女子,因此倒也不會耽擱她們。

倒是進了宮待到二十歲,她們能積攢不少錢財,這也算是解決部分就業的問題了。

朱由檢只希望自家子孫別出現那種荒淫無道的人就行,不然他恐怕就得被人戳脊梁骨了。

朱由檢祈禱的同時,一道熟悉的腳步聲傳來,來的人是陸文昭,朱由檢從腳步聲可以聽出。

他的到來讓朱由校緊張了起來,而陸文昭也在進入幹清宮的時候作揖道:

“殿下,王妃和諸位娘娘,六位郡主和五位郡王都已經上船前往齊國了。”

陸文昭彙報了自己的工作,這也是朱由校緊張的原因。

自家弟弟的七位妃嬪和八子六女中,除了比較大的朱慈烺三人外,其它人都已經前往了齊國。

這舉動無疑表露了朱由檢就藩的決心,而這舉動也代表了他距離就藩已經不遠。

距離冬至只有不到五個月了,朱由校不知道自家弟弟爲什麼會選擇冬至這樣的日子就藩,他其實還想和自家弟弟再過一個新年。

“送過去就好,讓黃蜚好好派船護送。”

朱由檢開口應了一聲,顯得不是很關心這件事,倒是朱由校開口問道:

“齊國眼下如何了,西京城繁華嗎?若是不行,再延遲一年也是可以的。”

“額……這……”陸文昭不知如何開口,只能看了一眼朱由檢。

朱由檢對自家哥哥那優柔寡斷的性格心知肚明,因此決然道:

“西京城眼下有百姓四十餘萬,京兆府也有百姓百萬,論繁華程度,已然不輸蘇、揚,哥哥不必擔心我。”

朱由檢在爲朱由校做決斷,朱由校聞言默不作聲,兩兄弟只能低頭默默下棋……

在二人沉默的同時,齊王妃帶着諸多妃嬪、郡王遷移齊國的消息也很快傳開。

不管是有心人還是無心人,所有人都在推波助瀾。

這樣的消息傳開後,許多不安的百姓都加快了遷移齊國的步伐,至於許多官員武將則是百感交集。

消息傳到京城的時候,朱慈燃正在和內閣議事,得知消息的朱慈燃愣了愣,表情複雜。

除了他,春和宮內的諸多閣臣也表情各異。

李長庚、孫傳庭和金鉉、沈廷揚、顏胤紹四人緊皺眉頭,溫體仁和周延儒面面相覷,洪承疇則是面無表情。

衆人表情各自,心情也各自不同,他們都知道齊王即將就藩的消息將會引起軒然大波,同時也會讓許多人和勢力彈冠相慶,因此他們把注意力放到了朱慈燃身上,準備看看這位大明監國準備怎麼做。

只是對此,朱慈燃在短暫的愣神後便恢復了正常,他面對衆人的注目,淡然的開口道:

“繼續彙報南洲的事情吧……”

“是……”見朱慈燃那麼淡定,周延儒和溫體仁都有些難受了起來。

好不容易送走一位朱由檢,卻又迎來了一位朱慈燃。

好在朱慈燃比起朱由檢差太多了,他們還有可以操作的空間。

只不過……

兩人隱晦的看了一眼洪承疇,又瞥了一眼孫傳庭,最後默不作聲,聽着李長庚開始彙報的南洲事物。

“至五月三十,南洲有戶三十九萬七千七百二十五戶,人口一百八十六萬二千七百五十三人,耕地數量一千四百二十六萬五……”

李長庚彙報着南洲的情況,而作爲單獨的一個大洲,南洲資源十分豐富,待開發的地方更是數不勝數。

眼下的大明不過在南洲沿海設置了七十二個縣城,五百多個集鎮和兩千多個村莊罷了。

至於內地,由於乾旱和沿海還沒有建設完全,因此當地的衙門還沒有深入建設集鎮。

“當地的土人都招撫乾淨了嗎?”

朱慈燃詢問李長庚,對此他作揖回答道:

“南洲布政使司對沿海的開發還不完全,當地的許多土人也經常襲擊百姓。”

“臣今日談及南洲之事,主要就是牽扯了南洲總兵吳三桂的奏疏。”

“南洲總兵吳三桂上疏,希望將南洲的兵力增加爲五營。”

“眼下南洲僅有三營兵馬,其中有一營兵馬駐紮在東州府(新西蘭),剩下兩營兵馬還需要分一哨駐紮日南島,因此在南洲之上的兵力僅有一營四哨,不足五千五百人罷了。”

“加設兩營六千兵馬似乎並無不可,況且眼下南軍都督府並無戰事,增派兩營兵馬應該無礙。”

李長庚訴說着五軍都督府的事情,由於現在五軍都督府還在和內閣剝離的過程中,並且五軍大都督一職是朱由檢兼領,因此只能由內閣暫時處理五軍都督府事宜。

“南軍都督府我記得有五十營兵馬對吧?現在都分駐紮何處?”

朱慈燃沒有直接答應李長庚,而是詢問起了南軍都督府的兵馬駐紮問題。

對此,李長庚作揖回答:

“經過今年三月份的第三次轄區調整,南軍都督府眼下節制福建、廣東、廣西、交趾、舊港、南洲、南崑崙、小西洋等八個地區。”

“對廣西、廣東、南洲等三省,南軍主要駐紮九個營,每省三營。”

“對雲南、交趾兩省駐紮八營,每省四營。”

“對舊港,南軍駐紮七營。”

“對小西洋,南軍駐紮二十營,西軍駐紮十營。”

“對南崑崙,南軍駐紮六營,合計是五十營。”

“如果需要調派,只能從雲南和交趾各調派一營。”

李長庚提議着,而他的提議似乎也不錯。

畢竟雲南和交趾在當地還有幾萬兵馬司和衙役,況且現在雲南和交趾都是漢家人口占多數,戰時可以迅速招兵,不用維持四營的兵力。

“既然這樣就按這樣辦吧,記得提醒吳三桂,反抗者若不接受王化,盡逐之。”

朱慈燃頷首認可了李長庚的建議,李長庚見狀也回禮表示知道該怎麼做了。

他不再言語,倒是孫傳庭見他說完,當即作揖開口道:

“四月,北鎮撫司歐羅巴千戶所傳來消息,弗朗擦(法國)國王路易十三薨逝,由其不滿五歲的幼子繼位,稱路易十四。”

“眼下,弗朗擦的首相黎塞留和國王路易十三相繼去世,弗朗擦貴族重新活躍起來,其國內親王孔代形成黨派。”

“由於路易十四不滿五歲,故由太后奧地利的安妮攝政,但是掌握實權的是黎塞留的忠實接班人馬紮然。”

“馬紮然不僅是路易十四的首相、同時也是他的教父,其人位尊權重,因此臣估計弗朗擦內部會爆發黨爭。”

“此外,暗厄利亞(英國)也爆發內戰,無力參與歐洲局勢。”

“因此,一旦弗朗擦爆發黨爭,加上弗朗機得國朝相助,恐怕歐洲局勢會在轉瞬間反轉,弗朗機等聯盟會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臣故而請問殿下,是否還要參與歐洲戰爭,繼而讓戰爭延續下去。”

自從大明疆域變大,加上諸如洪承疇、孫傳庭等一衆軍功起家的文臣入閣以來,大明的政治問題就從最開始的地緣政治變成了世界政治。

當初僅僅能影響東亞的大明,此刻正在影響整個世界。

因此,是否讓歐洲戰場延續下去,是孫傳庭提出的議題。

“馬紮然獨木難支,弗朗擦的黨爭不會太過嚴重,因此在戰場上只有可能失利,不太可能失敗。”

洪承疇開口了,他一開口就篤定的說出了弗朗擦不會輕易退出戰場,並緊接着說道:

“眼下羅多裡(瑞典)國王在中歐戰場勢如破竹,弗朗機的盟國節節敗退。”

“臣判斷,羅多裡的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會努力創造機會吸引更多弗朗機軍隊,給予弗朗機重創。”

“臣觀其歐洲,自路易十三死後,能與此人一較長短的國王和將領的再無其它,加上其國兵馬精銳,弗朗機必然要在此人手中吃一個大虧。”

洪承疇的政治和軍事都十分優越,他從政治判斷法國不會陷入影響戰場的內亂,因爲路易十三和黎塞留打造的大好局面,不容任何一個法國人放棄。

另外,他從軍事角度來分析了歐洲的戰場,

可以說,現在的古斯塔夫二世的個人能力,和其麾下瑞典軍隊的素質,加上大明爲其裝備的大量燧發槍和火炮,瑞典軍隊幾乎獨佔鰲頭,以至於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軍隊在面對他們時節節敗退。

這種情況下,只要法國守住底線,那新教聯盟依舊還能佔據戰場優勢。

因此對於歐洲戰場,洪承疇的態度就是不用擔心,這場戰爭還遠遠沒有到該結束的時候。

洪承疇的話說出後,贏得了孫傳庭的點頭認可,而朱慈燃見孫傳庭都點頭,心裡也不再擔心歐洲的局勢問題,而是象徵性的對身邊的孫可望交代道:

“歐洲的事情,你派人詢問一下齊王叔的態度。”

“是!”孫可望的軍事也不太行,畢竟他這輩子連上戰場的機會都沒了,沒有磨鍊的機會,反倒是讓他對戰爭沒那麼大癮了,

這對大明來說,也倒算是一件好事……

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53章 領兵要點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93章 大仇得報第212章 合圍開始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95章 藩王質問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77章 野心第620章 國債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98章 黨爭再起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164章 事畢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8章 國喪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564章 西征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86章 上架感言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150章 大小曹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
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53章 領兵要點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93章 大仇得報第212章 合圍開始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95章 藩王質問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77章 野心第620章 國債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98章 黨爭再起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164章 事畢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8章 國喪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564章 西征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86章 上架感言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150章 大小曹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