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葫蘆谷之戰(一)

兵貴神速,當劉琦還在江州城中商議之時,岳雲卻已率大軍趕往葫蘆谷佈防,

葫蘆谷,顧名思義,是一個如同葫蘆般模樣的山谷,。它夾在連綿的的廬山山脈和長江之間,是從江州東往到彭澤的必經之路。此谷其實地勢並不險要,谷中地勢平緩,但如若有人在此谷建起營寨,要破卻也不易。

它正好在江州和彭澤之間,離江州稍近一些。所以劉琦在知道岳雲出發之後,就立刻命徐旭領軍去前堵截。

劉琦算準時間,讓徐旭輕裝出發,即使無法攔截住岳家軍,也要糾纏住他們,不讓其向彭澤進發。

而他本人卻親自率三萬步兵沿江岸東下,準備在徐旭和岳雲戰到中途時加入。他算準,此時敵方見自己援兵到來,士氣當受大挫。劉琦雖然知道自己武勇不及岳雲,但臨場指揮作戰,他卻很有自信,認爲自己能夠擊敗岳家軍。一舉消除岳雲擊破劉光世軍,岳家軍上下士氣大振的局面。

微風吹拂,馬蹄急勁,徐旭連夜行軍,到達葫蘆谷口的時候,已是清晨。可他沒有半絲的疲倦,見自己的隊伍絲毫不亂,士兵依然精神抖擻。心中升起傲然之意,他一直都不服氣岳雲,認爲岳雲不過是依仗是岳飛的長子,靠父輩照顧才立下如此戰功。如果自己有岳雲那麼得天獨厚的條件,一定會比他做得更好。眼下就是他證明自己實力的時候,他要用一場痛快淋漓的勝利,向劉琦,向官家證明,他是比岳雲更優秀的將領。

岳雲此時扭頭向西方望過去,只見到塵煙四起,半空都被染成褐土之色。他心思飛轉,知道是劉琦軍到了。但從塵土來看,兵力應不算多,看來劉琦爲了搶時間,只派了少數部隊前來阻截,。

他凝視着遠處的塵土遮雲蔽日。敵軍的輪廓已依稀可見。經過這大半年的作戰,他也多少懂得一些望塵之法。遠方蹄聲雖是急勁。可塵煙並不雜亂,顯示領軍之人高超地行軍本領。來將就算不是劉琦本人,也絕對非一員庸將。

徐旭見到葫蘆谷口已經布好陣的岳家軍,不由暗自心驚,他跟隨劉琦多年,自是看出岳家軍的軍容整齊,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比之去歲對敵的金軍更勝一籌。

不過。他原本就抱着與岳雲一較長短的心思,眼下見敵軍果是勁敵,反倒心中起了好勝之心,想與岳雲一較長短。他從不畏戰,跟隨劉琦多年。再艱苦的戰役也經過,甚至在順昌一役中,同金軍的“鐵浮圖”和“柺子馬”也對戰過。他力求此戰一舉成名。奠定在大宋後起將領中的第一人地位。

軍令迅速地傳達下去,徐旭率兵士爬上谷內一處高坡,暫設指揮之所,命一萬兵士在谷口呈偃月陣排開,呈完美的弧形,這種陣型攻擊力比魚鱗陣稍遜,但是彈性十足,可靈活多變。正前方以兩千重斧兵衝鋒,由劉琦指派的另一員勇將熊焰開帶隊。兩翼各布一千長槍兵,在弓箭手的掩護下向前殺去。

同時,他還拔給熊焰開屬下的兩員偏將各領一路兵馬,隱在兩翼,隨時準備衝殺切斷敵軍的攻勢。

徐旭軍的長槍兵之後的是清一色的重步兵,列方陣而行,步兵配備長槍朴刀,弓箭鐵盾,以防備前方抵抗不住潰退。

他的騎兵很少,如同其他所有缺騎兵的宋軍一樣,總共只有三百騎,目前全由他的親兵組成,衛護在他周圍,算是他手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了。

此等佈陣,有後方的步兵方陣支援,就算被岳雲的騎軍強勢衝擊,也有餘勢反擊。

徐旭人在高坡之上,雙目遠望,只見到遠方處地平線涌起無數黑點,轉瞬岳家軍的騎兵已經殺到,兵馬如潮,地動山搖,。徐旭眉頭微皺,心忖都說背嵬軍作戰勇猛,衝擊力極強,能正面擊潰金軍“鐵浮圖”和“柺子馬”,果然不同凡響。

而且讓徐旭暗自心驚的是,他從高坡望過去,對面的岳家軍中,竟然兩成都是騎兵,雖然對方總人數也在一萬左右,但其中竟有兩千騎軍,這可大大超過自己的騎兵數量了。徐旭暗自皺眉,心忖難道背嵬軍的騎兵全部都來了?

轉眼之間他便發現對方騎兵的特異之處,在這平坦的谷內,對方騎兵也是分成了三路,一馬當先衝在最前。一路在正中間,另外兩路則在側翼,雖是迅猛疾馳中,卻是陣型絲毫不亂。對方的衝勢有如三把尖刀。雖疾快卻不亂。足見背嵬軍騎兵的馬術之精,的確非一般宋軍騎兵可比的,讓人歎爲觀止。

徐旭覺得這支岳家軍的陣勢很是奇怪。只是現在對方已經發起進攻了,箭在弦上,怎能不發?他在高坡上立刻命令旗手變幻旗幟,鼓手賣力擊鼓。擂聲陣陣。命熊焰開立刻率兵衝上前去。

熊焰開雖然官階與他平行,但對他卻是十分佩服,從來唯他馬首是瞻。是以劉琦才放心讓他們二人協同作戰,並命熊焰開受其節制。

熊焰開在劉琦軍中也一向以勇猛著稱。他是那種敵人越強,他衝勁越猛的悍將。在得到徐旭下令進攻的命令後,他手下兩千巨斧兵只用了片刻的功夫便啓動了進攻,只是熊焰開只顧着前邁開大步衝鋒。和兩翼的長槍兵轉瞬間便拉開了很大地距離。

徐旭自然很快就發現了這一薄弱之處,他臉色微變,喝令兵士擊鼓傳令,命熊焰開將巨斧兵向兩翼閃開。由身後的重步兵接戰。這些巨斧兵是他最精銳的部隊,和敵軍的重騎兵正面對抗死傷必然慘重,就算也能給敵方造成巨大傷亡,但卻是他輸不起的。畢竟他的本錢可沒岳雲雄厚。拼人頭對他來說是大忌。

但熊焰開哪裡顧得上許多,他只要一打起仗來,就是不怕死地往前猛衝猛打。眼見敵軍將至,更是熱血沸騰,於是大喝之下,迎着對手揮起斧頭便猛衝了過去……(未完待續)

第282章 討要軍餉第193章 真實的陸文龍第18章 瘟疫的防治措施第103章 入城赴宴第818章 雙皇約會第664章 法院斷案第769章 勢如破竹第822章 中華帝國的體制第637章 德蘭之戰(中)第466章 向占城進發!第239章 葫蘆谷之戰(八)第827章 成吉思汗的父母親?第639章 魏勝獻計第731章 不平凡的一夜第587章 兩拔宋使第315章 危險一刻第229章 行營左護軍的覆沒第760章 二妃爭後?第826章 遇上搶親第760章 二妃爭後?第98章 競拍秀麗第217章 驚人的消息第148章 如何出洞第156章 公主柔情第820章 漢遼合併第458章 危險時刻第700章 穎昌淪陷第146章 伏擊(下)第756章 假途伐虢第827章 成吉思汗的父母親?第218章 風雨欲來第594章 建康的風波第105章 宴會驚變(上)第358章 劉光世赴任第20章 瘟疫的源頭第428章 打進皇宮去第358章 劉光世赴任第110章 掃尾事宜第313章 僞造國書第711章 西姜口之戰第670章 南洋的治理方案(上)第370章 呂宋的消息第203章 鞏家莊之行第487章 採石磯之戰第19章 搜索運河第235章 葫蘆谷之戰(四)第429章 皇宮立威第198章 醋罈子翻了第623章 強渡紅河第208章 驛站驚變第150章 曖昧的“棍子”第621章 真臘和占城的反應第62章 海島驚變第377章 遼夏大戰的序幕第600章 乾坤初定第373章 “呂宋國”的覆滅第475章 臺灣軍事學院第59章 楊月的困境第705章 金軍來襲第296章 攻島計劃第435章 奠定勝局第318章 秦檜來探第91章 三個政敵的密議(下)第77章 撒向岳雲的網第215章 朝廷的決議第778章 真相大白第815章 大決戰(中)第21章 戰爭來臨第754章 曼德勒攻防戰(五)第761章 日本大混戰第319章 花魁大賽開賽了第381章 翻雲覆雨第19章 搜索運河第371章 遼國東征了第301章 侯賽因的要求第365章 薩摩藩的覆滅(下)第1章 十二道金牌的危機第737章 國號大漢第340章 得償所願第474章 陸游的治州方針第597章 叛軍圍攻第50章 懲治秦熺第684章 宋金大海戰(二)第425章 敵人追來了第701章 牛刀小試第463章 英雄和才女第408章 臨安廷議第532章 吳璘的對策第825章 剿滅蒙古的方法(下)第673章 北伐前的準備第197章 發大財了!第371章 遼國東征了第398章 再見銀鈴第274章 殿試(中)第252章 不是冤家不碰頭第41章 楚州之戰的尾聲第320章 李師師的魅力第338章 立足臺灣第126章 韓常的對策第789章 金國的崩潰
第282章 討要軍餉第193章 真實的陸文龍第18章 瘟疫的防治措施第103章 入城赴宴第818章 雙皇約會第664章 法院斷案第769章 勢如破竹第822章 中華帝國的體制第637章 德蘭之戰(中)第466章 向占城進發!第239章 葫蘆谷之戰(八)第827章 成吉思汗的父母親?第639章 魏勝獻計第731章 不平凡的一夜第587章 兩拔宋使第315章 危險一刻第229章 行營左護軍的覆沒第760章 二妃爭後?第826章 遇上搶親第760章 二妃爭後?第98章 競拍秀麗第217章 驚人的消息第148章 如何出洞第156章 公主柔情第820章 漢遼合併第458章 危險時刻第700章 穎昌淪陷第146章 伏擊(下)第756章 假途伐虢第827章 成吉思汗的父母親?第218章 風雨欲來第594章 建康的風波第105章 宴會驚變(上)第358章 劉光世赴任第20章 瘟疫的源頭第428章 打進皇宮去第358章 劉光世赴任第110章 掃尾事宜第313章 僞造國書第711章 西姜口之戰第670章 南洋的治理方案(上)第370章 呂宋的消息第203章 鞏家莊之行第487章 採石磯之戰第19章 搜索運河第235章 葫蘆谷之戰(四)第429章 皇宮立威第198章 醋罈子翻了第623章 強渡紅河第208章 驛站驚變第150章 曖昧的“棍子”第621章 真臘和占城的反應第62章 海島驚變第377章 遼夏大戰的序幕第600章 乾坤初定第373章 “呂宋國”的覆滅第475章 臺灣軍事學院第59章 楊月的困境第705章 金軍來襲第296章 攻島計劃第435章 奠定勝局第318章 秦檜來探第91章 三個政敵的密議(下)第77章 撒向岳雲的網第215章 朝廷的決議第778章 真相大白第815章 大決戰(中)第21章 戰爭來臨第754章 曼德勒攻防戰(五)第761章 日本大混戰第319章 花魁大賽開賽了第381章 翻雲覆雨第19章 搜索運河第371章 遼國東征了第301章 侯賽因的要求第365章 薩摩藩的覆滅(下)第1章 十二道金牌的危機第737章 國號大漢第340章 得償所願第474章 陸游的治州方針第597章 叛軍圍攻第50章 懲治秦熺第684章 宋金大海戰(二)第425章 敵人追來了第701章 牛刀小試第463章 英雄和才女第408章 臨安廷議第532章 吳璘的對策第825章 剿滅蒙古的方法(下)第673章 北伐前的準備第197章 發大財了!第371章 遼國東征了第398章 再見銀鈴第274章 殿試(中)第252章 不是冤家不碰頭第41章 楚州之戰的尾聲第320章 李師師的魅力第338章 立足臺灣第126章 韓常的對策第789章 金國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