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迫在眉睫

因爲江洪波沒有急着返回獅城,所以白佑彬也被留了下來。

與以往不一樣,這次白佑彬沒想急着返回“秋波”號驅逐艦,他也很想知道,他在日本收集到的那些情報數據是否有用,以及海軍情報局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利用他帶回來的數據,分析出什麼結果。

“上尉,這次你立大功了!”剛走進來,嚴國榮就反手關上了辦公室的門。“與我們之前預測的一樣,日本人想用小把戲矇混過關,沒那麼容易!”

白佑彬暗暗激動,可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靜。

在“大和”號開工建造之後,爲了避免過度刺激大明帝國,並且使美國與英國下不了臺,日本政府宣稱,其正在建造的新式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並沒有超過《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主炮口徑也不會超過十六英寸。

當然,沒人相信日本政府的鬼話。

要知道,日本人爲了鑽《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空子,其戰艦的標準排水量是在三分之一燃料,並且只裝載二分之一彈藥的情況下測出來的。按照國際慣例,標準排水量應該是二分之一燃料,裝載三分之二彈藥,並且帶上所有給養品的情況下測出的。也就是說,利用這一點,日本海軍戰艦的真實噸位比其他國家的高出了不少!

以“條約型戰列艦”爲例,如果按照國際慣例計算,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三萬七千噸,而不是日本政府宣稱的三萬二千七百噸!如果造艦技術相當,且合理的應用多出的噸位,“長門”級將成爲最強的“條約型戰列艦”。

問題是,日本沒有世界上最好的造艦技術。

也許,這正是日本人在“標準排水量”上耍小聰明的根本原因吧。

“這是情報部門根據你帶回來的數據計算出來的,與我們之前預測的相差不大,也與德國情報部門提供的數據相差不大。”嚴國榮將一份標有“絕密”字樣的文件遞給了白佑彬,“標準排水量在六萬五千噸左右,公差一千五百噸;總長在二百六十米左右,公差五米;柱間長在二百四十米左右,公差五米;全寬在三十八米左右,公差一米五;吃水在十米左右,公差半米;動力系統輸出功率十五萬軸馬力,公差一萬軸馬力;最高速度二十七節,公差一節;主裝甲帶厚度四百毫米;公差二十毫米。怎麼樣,計算得相當精確吧?”

白佑彬微微點了點頭,當他翻到“火力評估”這一頁的時候,立即擡起了頭來。

“日本人確實很會耍小聰明,可聰明反被聰明誤。”嚴國榮靠到了椅背上,“按照海軍情報部門的計算結果,炮塔迴旋部分的重量肯定超過了二千五百噸。如果僅僅只是三聯裝十六英寸主炮,除非炮塔三面裝甲厚度都在六百毫米以上,不然不會有這麼重。日本的鋼鐵產量本來就不高,會這麼建造主炮炮塔嗎?”

白佑彬搖了搖頭。

“還有,主炮炮塔迴旋機構的直徑也遠遠超過了十六英寸主炮的要求。”嚴國榮冷冷一笑,“這些,都只能說明一點,‘大和’級裝備的不是十六英寸主炮,更不是日本政府宣佈的‘九四式四十釐米’主炮,而是口徑更大的主炮。也就是說,德國提供的情報很有可能是準確的,日本已經研製出了四百六十毫米口徑的戰列艦主炮!”

“如此說來,我們沒有一種戰列艦能與之抗衡。”

嚴國榮笑着搖了搖頭,點上煙後,說道:“沒錯,我們確實沒有一種戰列艦能夠與之正面抗衡。問題是,日本爲了建造這兩艘戰列艦,幾乎停止了其他所有主力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另外,從我們現在掌握的情報來看,‘大和’號與‘武藏’號的建造進度嚴重滯後。就算最樂觀的估計,‘大和’號能在明年中期下水,並且在後年年底建成就相當不錯了。‘武藏’號的下水與建成時間至少比‘大和’號晚半年左右。如果能夠在這兩艘戰列艦建成之前擊敗日本,我們就不用考慮它們的威脅了。”

聽到這,白佑彬有點眉頭了。

嚴國榮的觀點不僅僅代表他一個人,幾乎代表了整個帝國海軍。

可以想像,當“大和”號與“武藏”號建成後,會對帝國海軍造成多大的衝擊。現在,帝國海軍在役的,乃至在建與正在設計的任何一級戰列艦都比“大和”級小了幾圈,不管是火力還是防護,都比不上“大和”級。即便戰時可以利用數量上的優勢幹掉這兩艘超級戰列艦,可是帝國海軍必然付出慘重的代價,參戰官兵也必然會受到強烈震撼。

從理性的角度講,帝國完全沒有必要跟日本比拼戰列艦的大小。說白了,在現行技術條件下,建造標準排水量四萬五千噸的戰列艦都顯得有點吃力,而且基本上達到了現有技術的極限,繼續提高噸位的意義並不明顯。

可是,從現實情況看,帝國海軍絕不能無視兩艘日本超級戰列艦的威脅。

跟隨日本建造超級戰列艦,那是最愚蠢的選擇,數百年來,一直是帝國海軍主導軍備競賽,什麼時候輪到日本當排頭兵了?按照現有的造艦計劃,按部就班的完成新式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從而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這是最簡單的選擇。而趕在“大和”級戰列艦服役前戰勝日本,就是最聰明的選擇。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上下都產生了這個想法。

既然帝國與日本之間的全面戰爭難以避免,那麼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要打,就要趁早出手,而且出手要狠,務必把日本打爬下,讓日本永無翻身之日。

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完全印證了海軍的觀點。

六月二十一日,後勤裝備處與情報局聯名向司令部與總參謀部提交了《主力艦性能與戰術規劃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兩個部門都認爲,現裝備的三百五十毫米主炮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內(八千米到一萬五千米)對付包括“長門”級在內的,日本的所有在役主力艦。另外,“長江”級的防護能力在常規交戰距離內能夠有效的防禦十四英寸穿甲彈,對“長門”級使用的十六英寸穿甲彈的防護區間則大幅度縮水。

最重要的是,兩個部門都一致認爲,準備用於“皇帝”級戰列艦的四百毫米主炮能夠對付日本的所有在役主力艦,卻不能對付正在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要對付“大和”級戰列艦,要麼提高倍徑,開發新式穿甲彈,要麼採用更大口徑的主炮。另外,“皇帝”級戰列艦的防護能力對“大和”級使用的四百六十毫米主炮的有效防護區間將非常狹窄,幾乎難以抵擋“大和”級戰列艦發射的穿甲彈!

正是根據這份報告,帝國海軍迅速啓動了四百毫米主炮的改進,與新式主炮的研製工作。

六月二十五日,陳錦寬以帝國海軍總司令的身份下達了海軍“集訓令”。

這是僅次於“戰備令”的海軍內部動員令,按照該命令,所有休假暫時取消,正在休假的海軍官兵必須在十五日內返回所在部隊;艦隊三分之一的戰艦將處於戰備狀態,並且輪流出港巡邏;海軍司令部將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遣各艦隊,乃至各戰艦執行臨時任務;海軍警備艦艇按照戰前標準,在劃定海域內進行高強度巡邏。

也就是說,“集訓令”不僅僅是用來加強訓練的動員令,還是用來防範戰爭的動員令。

六月的最後一天,海軍後勤裝備處向四家承擔“皇帝”級戰列艦建造工作的造船廠發去了新的建造進度計劃書,要求四家造船廠務必在年底之前完成建造工作,同時做好在年底,最遲不過下年度一月份開工建造新戰列艦的準備工作。

此時,四艘“皇帝”級戰列艦都已進入舾裝階段,進度最快的“太祖”號已完成了近一半的舾裝工作。如果江南造船廠採用兩班工人輪換施工的話,完全有能力在十二月底之前將這艘戰列艦交付給海軍,甚至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服役前的檢查與測試工作。

七月七日,註定將被栽入帝國海軍史冊的一天。

當天上午,一份由陳錦寬起草,有兩位前任海軍元帥,二十八名退役海軍將領,以及五十四名現役海軍將領聯名遞交的《海軍緊急諮文報告》被送到了帝國內閣首輔蕭鼎昆的辦公桌上,並且被放在了最爲顯眼的位置上。

幾乎同時,該文件的副本也放在了帝國議政院軍事委員會,以及海軍委員會兩位首席委員的辦公桌上。

在這份文件中,陳錦寬着重闡述了帝國海軍面臨的挑戰,以及自身實力的欠缺。

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要求獲得用來建造新式戰艦的特別經費。

主要的問題不在蕭鼎昆那裡,而在帝國議政院。說白了,特別經費也屬於政府財政預算,如果沒有議政院的批准,蕭鼎昆就無法改動政府財政預算,更不可能隨意支出早已確定的財政經費。

當日,陳錦寬也收拾好了行李,準備前往帝國京城,向首輔與議政院做口頭報告。

簡單的說,就是前去“遊說”內閣與議政院,爲爭取特別經費做最後的努力。

****

新書衝榜,求推薦票,包括明天的!

第10章 大難不死第32章 前途艱辛第38章 預謀巧合第25章 兩害相權第67章 全殲死敵第34章 單刀赴會第2章 文化割裂第3章 快人快語第28章 最後機會第10章 大難不死第44章 戰略冒險第13章 焦急等待第29章 節外生枝第31章 自露馬腳第45章 變化因素第11章 推波助瀾第26章 背水一戰第43章 戰後重建第37章 泰山崩塌第38章 聯手絞殺第22章 等君入甕第16章 未戰先敗第6章 全面動員第9章 實際測試第10章 成功搶灘第20章 盲目追擊第34章 以命相搏第20章 只欠敵人第48章 軍人職責第36章 一石千浪第63章 運氣無敵第44章 支柱崩潰第1章 四兩千斤第67章 別有用心第30章 一反常態第2章 兩手準備第29章 繡花枕頭第28章 驅逐殺手第44章 內心矛盾第45章 蛇形航線第3章 血與烈火第24章 再接再厲第19章 提前轉向第19章 趁勝追擊第8章 破冰之旅第44章 軍人歸宿第7章 西歐劇變第16章 歪打正着第14章 輕質原油第63章 運氣無敵第29章 痛殲逃敵第28章 最後機會第25章 兩害相權第14章 決死膽量第49章 於公於私第23章 主將分歧第36章 原形畢露第23章 田忌賽馬第22章 等君入甕第9章 戰略投送第2章 艦隊改制第18章 怒海追蹤第7章 將領素質第46章 進退兩難第47章 一波三折第18章 燙手美差第29章 節外生枝第30章 對陸炮擊第7章 一觸即發第9章 殘酷現狀第45章 變化因素第3章 軍事技術第63章 運氣無敵第49章 毫無懸念第37章 戰雲密佈第37章 提前謝幕第32章 喪鐘齊鳴第45章 蛇形航線第14章 野心膨脹第8章 戰略佈局第14章 實彈測試第48章 困難重重第11章 偷襲專家第11章 百密一疏第39章 絕密計劃第7章 慘重損失第22章 正式宣戰第9章 直擊心臟第54章 潛入戰場第12章 繞來繞去第42章 減速交戰第3章 不知進取第58章 拼光拼盡第53章 倒黴戰艦第20章 偶然相遇第4章 小拿破倫第35章 最後豪賭第29章 長遠規劃第19章 實戰練兵
第10章 大難不死第32章 前途艱辛第38章 預謀巧合第25章 兩害相權第67章 全殲死敵第34章 單刀赴會第2章 文化割裂第3章 快人快語第28章 最後機會第10章 大難不死第44章 戰略冒險第13章 焦急等待第29章 節外生枝第31章 自露馬腳第45章 變化因素第11章 推波助瀾第26章 背水一戰第43章 戰後重建第37章 泰山崩塌第38章 聯手絞殺第22章 等君入甕第16章 未戰先敗第6章 全面動員第9章 實際測試第10章 成功搶灘第20章 盲目追擊第34章 以命相搏第20章 只欠敵人第48章 軍人職責第36章 一石千浪第63章 運氣無敵第44章 支柱崩潰第1章 四兩千斤第67章 別有用心第30章 一反常態第2章 兩手準備第29章 繡花枕頭第28章 驅逐殺手第44章 內心矛盾第45章 蛇形航線第3章 血與烈火第24章 再接再厲第19章 提前轉向第19章 趁勝追擊第8章 破冰之旅第44章 軍人歸宿第7章 西歐劇變第16章 歪打正着第14章 輕質原油第63章 運氣無敵第29章 痛殲逃敵第28章 最後機會第25章 兩害相權第14章 決死膽量第49章 於公於私第23章 主將分歧第36章 原形畢露第23章 田忌賽馬第22章 等君入甕第9章 戰略投送第2章 艦隊改制第18章 怒海追蹤第7章 將領素質第46章 進退兩難第47章 一波三折第18章 燙手美差第29章 節外生枝第30章 對陸炮擊第7章 一觸即發第9章 殘酷現狀第45章 變化因素第3章 軍事技術第63章 運氣無敵第49章 毫無懸念第37章 戰雲密佈第37章 提前謝幕第32章 喪鐘齊鳴第45章 蛇形航線第14章 野心膨脹第8章 戰略佈局第14章 實彈測試第48章 困難重重第11章 偷襲專家第11章 百密一疏第39章 絕密計劃第7章 慘重損失第22章 正式宣戰第9章 直擊心臟第54章 潛入戰場第12章 繞來繞去第42章 減速交戰第3章 不知進取第58章 拼光拼盡第53章 倒黴戰艦第20章 偶然相遇第4章 小拿破倫第35章 最後豪賭第29章 長遠規劃第19章 實戰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