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節 榜樣的力量

包稅人這個職業,是最古老的行當之一,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早期的歐洲是純粹的封建社會傳承,國王和領主權利劃分很清楚,大家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都是唯一主人,所以很多王室和地方領主都會順手把轄區的收稅權承包或者拍賣給商人,用來換取穩定的財政收入。

這種情況在中世紀後期達到了巔峰。

而亞洲這邊則不一樣。

自秦始皇創建大一統王朝後,封建制就變了味道,國家的稅務通常來說是由中央政府委派地方官衙來收取的。在這方面,中國的地主階層沒有歐洲領主那麼大的權利,儘管他們可以用各種辦法偷漏以及分享侵吞財政,但這畢竟名不正言不順,和包稅人也沒有太大關係。

包稅人真正進入中國人視野的,還是在蒙元時期。當時的文盲蒙古人搞不定財政這一塊,又不放心漢官,於是在佔領中國後就將國家稅收分包給了色目人——隨着蒙古人來到中國的各種歐洲商人。

這種毫無管控的包稅制肯定是玩不下去的。稅官花1塊錢買到收稅權,勢必要在轄區搜刮到10塊錢,這樣一來,民怨沸騰各地抵抗頻發,蒙古人最終在中國只堅持了幾十年就待不下去,包稅制是公認的滅亡禍首之一。

時間來到明代,隨着社會環境的變化,在明朝中後期,包稅制又漸漸出現,成爲了一些地方官衙的賦稅可選擇項目。

通常來說,選擇包稅制的地方縣衙,會將夏秋兩季的收稅權,包給當地一些有能力從百姓手中收到錢糧的“強力”人士,以便節省行政成本,完成財政上交。

這種收稅方式在明朝中後期漸漸有了市場,算是自發形成的一種分包模式。

包稅在一開始還算不上主流,但是到了明末,隨着中央王權的日漸虛弱,縣衙這種末端觸角的行政能力也隨之減弱,面對日益敗壞的地方亂局愈來愈無能爲力,於是包稅制就有愈演愈烈之勢。

所以當今天談判時丁立秋提出包稅這個詞後,谷縣令並沒有太過驚訝,因爲這幾年下來,周邊已經有一些府縣這樣做了,只是開放程度不同而已。即便是谷泰自己個,也曾經一度考慮過將秋賦包給縣中的幾家大戶,只不過他一直猶豫沒有成事而已。

最終,谷老爺沒有考慮多久,就點頭答應將今年的夏秋兩賦交給丁師爺......人家提前把錢穀送進了縣衙的庫房,這天底下就沒有出過這麼好的事情。從某種程度來說,錢穀入庫那一刻,今年的賦稅本來就應該是丁師爺的,縣衙方面實在找不出反對的理由。

一場很重要的小型會議就這樣勝利結束了。這場會議,標誌着穿越衆由海到陸,由被動到主動,“深入敵境”,正式對明朝的基層政權開始了社會改造進程,意義深遠。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增城縣的明人開始經歷了一撥撥前所未有的悲喜劇目。

最先開始的,是徭役。

就在花廳會後不久,農曆還沒有過年之前,增城縣下屬的各村社裡甲就正式開始了動員,配合着下鄉辦差的衙役,將挑選出來應役的民人都發配去了縣城。

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的徭役,如果想交錢免役的話,需要多交一倍的銀子。

另外,今年的這次加急徭役,並不是去清掏河道,而是去黃埔一個勞什子軍港做工。

對於後一條來說,消息閉塞的民人並不感冒,因爲到哪裡都是去做工,掏河道還是修軍港對他們來說沒太大區別。

但是前一條可就要命了:很多民人交不起翻倍後的役銀。

這種局面,要說民人不怨聲載道是不可能的。馬上就要過年,卻要因爲交不起銀子而被迫出外應役,留下村裡的家小無人照應不說,還要自帶乾糧,怎麼看都是一樁苦差事。

然而抱怨也沒有用,畢竟徭役這種事千百年來就是如此運作的,輪到今年去應役的人最多隻能自嘆倒黴,也沒人敢反抗凶神惡煞的官差和裡甲。

於是,不久之後,由各村裡甲帶隊,增城縣下屬的應役民人隊伍,就陸陸續續來縣城集結了。

到了城南小校場,裡甲持着文書名冊,和坐在棚子裡的文書交接清楚後,他身後這幾十號滿臉麻木的勞工,穿越衆就算是正式從貪婪的官僚系統中接管了。

下一刻,悲喜劇正式上演:勞工們在排隊登記完畢後,每個人當場領到了3塊閃亮亮的銀餅子!

傻乎乎,攥着銀餅子不知道是什麼情況的勞工們,接下來聽到了一旁拿着古怪喇叭,說話有若雷鳴的人聲:大夥這次是去給廣州城曹大將軍扛活,曹總兵愛民如子家中還有金山,所以也不在乎這幾個小錢,今番凡是前來應役的,每人每月統統發三個銀餅子,不用等到月底,月初就結賬!

聽完大喇叭的喊聲後,原本如喪考妣的勞工們瞬間就炸了鍋,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話語,然而緊緊攥在手心的銀餅子又提醒了他們,這就是真的!

在這個時代,非技術工種,只懂賣苦力的勞工,一個月想賺3兩銀子那是不可能的。現在得到這一筆意外之財,很多人都歡喜得傻了:不是說好來白打工的嗎?怎麼發工錢了?

這幫被強制徵發來的勞動力,自然沒聽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

穿越衆這次徵發徭役,其實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大明的行政系統,用最快速度,強行將曹總兵的私人口碑擴散出去,讓周邊民衆知道,給曹總兵扛活是一條好路子。

現在第一批榜樣既然來了,那麼肯定會得到優厚待遇。下一步,當勞工們在縣城聚齊後,就被送到了黃埔軍港。這批人在軍港被一分爲二,其中一部分搭船去了臺南,名爲扛活其實是去帶薪參觀學習先進制度,另外一部分人就地安置乾點雜活,每天有吃有喝還有各種勞保牛仔布工作服下發,日子過得不要太滋潤。

就這樣過了半個月後,揣着銀子,扛着軍港下發的過節稻米風雞和勞保用品的勞工們,得到曹大人恩賞,喜滋滋地回鄉“過年假”去了。

隨着這些人回鄉後的消息散播,搞清楚了今年這次徭役是怎麼回事的增城當地人,在翻過年後,拖親帶友,拖家帶口源源不斷,紛紛跑來要求做“徭役”。

丁立秋的徭役系列行動,第一步算是成功了。

第271節 下午茶第278節 對澳門的攻略第30節 杭州第184節 外交成果第439節 老孫頭第195節 欲取先予第313節 竹鼠第594節 上門第538節 談話(一)第455節 傳信第394節 大手筆第631節 調停第427節 病友第455節 傳信第57節 李逵李鬼(二)第40節 蘿蔔開會(二)第429節 生養第577節 官邸會議(一)第426節 求醫第152節 積分第571節 下龍灣登陸第209章 殺王(六)第649節 赴任之路(三)第657節 救反賊(三)第397節 堂上交鋒第241節 崩潰第213節 殺王(十)第479節 走人前的談判第318節 土地政策第178節 備戰工作第147節 駁運第267節 捕魚第574節 北部灣整肅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655節 救反賊(一)第68節 行路難第669節 共襄大業(六)第539節 談話(二)第261節 一波又起第683節 北歸(八)第592節 毛承祿第301節 龍巖戰記(二十三)第62節 視察摩雲觀(一)第453節 同行第488節 獅子洋上第348節 開港(十四)第487節 白馬王子和新旗艦第151節 雙重禮包第41節 動力爲王第373節 無病呻吟第133節 兵臨村口第276節 惡意第379節 到站第313節 竹鼠第78節 本子第249節 化工廠(二)第368節 反應第598節 撫遠號條約(二)第70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一)第569節 路邊的人第69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第668節 共襄大業(五)第70節 接觸第588節 艙房夜話第160節 亮相第580節 春雷營(一)第580節 春雷營(一)第375節 公文的由來第162節 忍無可忍第658節 救反賊(四)第290節 龍巖戰記(十二)第577節 官邸會議(一)第396節 通用大招第218節 黑土第318節 土地政策第504節 臺北(三)第355節 開港(二十一)第516節 紮根第490節 特區局面(二)第685節 北歸(十)第324節 營養過剩第139節 電爐第159節 熊大來了第114節 同船不同命第525節 吳掌櫃的日常(四)第564節 接收(第五卷完)第502節 臺北(一)第178節 備戰工作第90節 初次接觸第209章 殺王(六)第197節 漂流節目第471節 面聖第684節 北歸(九)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97節 居者有其屋第208節 殺王(五)第562節 接收(五)第670節 共襄大業(七)第199節 外強中乾第415節 北上
第271節 下午茶第278節 對澳門的攻略第30節 杭州第184節 外交成果第439節 老孫頭第195節 欲取先予第313節 竹鼠第594節 上門第538節 談話(一)第455節 傳信第394節 大手筆第631節 調停第427節 病友第455節 傳信第57節 李逵李鬼(二)第40節 蘿蔔開會(二)第429節 生養第577節 官邸會議(一)第426節 求醫第152節 積分第571節 下龍灣登陸第209章 殺王(六)第649節 赴任之路(三)第657節 救反賊(三)第397節 堂上交鋒第241節 崩潰第213節 殺王(十)第479節 走人前的談判第318節 土地政策第178節 備戰工作第147節 駁運第267節 捕魚第574節 北部灣整肅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655節 救反賊(一)第68節 行路難第669節 共襄大業(六)第539節 談話(二)第261節 一波又起第683節 北歸(八)第592節 毛承祿第301節 龍巖戰記(二十三)第62節 視察摩雲觀(一)第453節 同行第488節 獅子洋上第348節 開港(十四)第487節 白馬王子和新旗艦第151節 雙重禮包第41節 動力爲王第373節 無病呻吟第133節 兵臨村口第276節 惡意第379節 到站第313節 竹鼠第78節 本子第249節 化工廠(二)第368節 反應第598節 撫遠號條約(二)第70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一)第569節 路邊的人第69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第668節 共襄大業(五)第70節 接觸第588節 艙房夜話第160節 亮相第580節 春雷營(一)第580節 春雷營(一)第375節 公文的由來第162節 忍無可忍第658節 救反賊(四)第290節 龍巖戰記(十二)第577節 官邸會議(一)第396節 通用大招第218節 黑土第318節 土地政策第504節 臺北(三)第355節 開港(二十一)第516節 紮根第490節 特區局面(二)第685節 北歸(十)第324節 營養過剩第139節 電爐第159節 熊大來了第114節 同船不同命第525節 吳掌櫃的日常(四)第564節 接收(第五卷完)第502節 臺北(一)第178節 備戰工作第90節 初次接觸第209章 殺王(六)第197節 漂流節目第471節 面聖第684節 北歸(九)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97節 居者有其屋第208節 殺王(五)第562節 接收(五)第670節 共襄大業(七)第199節 外強中乾第415節 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