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宇宙大戰】

在朱星的解釋下,三位印度青年,終於明白鄭王是個什麼東西。

一位皇室出身的地方大領主!

而且,這個大領主,還主動放棄領地,只爲到國都這邊來讀書考試。

瘋了嗎?

三人好奇的跟過去,卻見一羣老師,親自禮送鄭王出門。

顯然,鄭王已經辦完入學手續,正要離開學校回自己家。皇帝恩賜京中宅院,專門給鄭王讀書所用,平時住在校外並不算違反校規。

其實違規了也沒人管……

朱元璋那會兒管得很嚴,國子監生必須請假。若請長假回鄉探親,還設置了名額,每月只准多少個,超過數額就得慢慢排隊。

至於現在,九成以上的國子監生,別說是住在學校了,他們連京城都沒來過。

校長也不敢讓他們全都來,因爲學生數量太多,教室和宿舍會直接爆炸。

僅北京國子監,就有註冊學生數萬人,長期在校的僅三四百而已——可以納糧入監,捐給朝廷100石糧食,即可成爲國子監生。

學校領導把鄭王送出門後,監生們連忙圍過去拜見。

即將年滿十五歲的鄭王,認認真真朝衆人作揖,彬彬有禮找不出任何可指摘之處。

“果然是賢王啊!”

目送鄭王離去,監生們紛紛讚歎。

翌日,不上課,校長突然召集全體學生開會。

楊慎已經不當校長了,回到翰林院潛心研究甲骨文,如今的國子監祭酒是歐陽德。此人是王陽明的早期追隨者之一,考上進士後又研究過物理學,由南京國子監教務主任,轉升北京國子監校長。

歐陽德歷任南北兩京國子監官員,早就看不慣國子監的散漫學風,王淵提出改革正合他的心意。

見學生來得差不多了,歐陽德宣佈道:“遵陛下、內閣及禮部令,今日宣佈國子監改革之策——”

“舉監生(舉人監生)、廕監生(蒙蔭入監),平時可不用入監讀書,但每過三年必須到國子監報備。逾期不來報備者,開除監生學籍,因丁憂延誤者例外。”

“歲貢生(地方推薦的秀才監生),必須在半年之內,來到國子監登記報備。逾期不至者,取消監生學籍。歲貢生,平時必須在國子監讀書,無故逃課三次以上者開除。”

“取消選貢生(歲貢的例行恩科),取消例監生(捐錢捐糧入監),取消俊秀生(好字、好文章入監),今後不再選貢、納捐。已有的選貢生,必須入監讀書,半年不至者取消學籍。例監生與俊秀生,愛來不來,來了就必須守規矩讀書。”

“夷生。土司子弟入學者,必須來國子監讀書,逾期不至者開除,並嚴厲懲戒其父。屬國官派入學者,每年學費五十塊,住宿費二十塊,飲食自費。屬國民間入學者,每年學費一百塊,住宿費五十塊,飲食自費。”

“恢復太祖舊制,不可無故曠課,歸鄉探親者必須請假。”

諸生凜然,一些高興,一些懊惱。

眼前這三百多人,骨子裡還是很上進的,否則就不會老實待在學校了,畢竟還有幾萬名學生不來北京呢。

可是校風散漫,上進者也漸漸懈怠,平時都瀟灑習慣了,一時之間不想被管束。

歐陽德又說:“今後國子監選官,三年一考。願意爲官地方者,可報名參加考試,名列前茅者方得外放。國子監選官考試,必須用臺閣體,試卷必須糊名。”

此言一出,諸生譁然,隨即歡呼雀躍。

國子監的學生,是可以做官的,大部分被外放地方當老師,少部分留用京城當末流雜官,甚至是當不入流的雜官。

以前想要分配官職,要麼有關係,要麼送銀子,今後只能用考試成績說話。

在校學生們,不管如何貪玩,總比不到學校上課的更努力。如果僅憑成績就能做官,他們的希望更大啊,簡直就是喜從天降。

歐陽德繼續說:“每年歲考,前三名獎勵10塊錢,第四至十名獎勵5塊錢,此後十名獎勵1塊錢。此爲獎學金。”

學生們更加高興,想要獎學金就必須參加考試,不來學校的肯定沒法考試,只能出現在他們這三百多人當中。

歐陽德又說:“國子監教學科目,亦有改正。四書五經,依舊爲主科,《說苑》、律令、武射、御製大誥依舊爲副科。廢除《九章》,廢除回回文字。增加《數學》爲副科。歲考不合格者,飲食自費,國子監不再免費提供膳食。”

這是跟學生有關的改革,跟老師有關的改革沒有對外公佈。

國子監有祭酒一人,相當於校長;有司業一人,相當於教務主任;有監丞一人,相當於學生處主任;還有掌饌一人,專門給師生提供飲食。

其餘有品級的官員,都是授課老師,有博士、助教、學正、學錄。

博士主要傳授五經,相當於研究生導師。其他助教什麼的,都只是專業課老師。

改革之後,視學生的歲考成績,三年評一次績效,學錄、學正、助教依次往上升,最高可以升爲博士。

博士也三年評一次績效,帶出的進士學生越多,就越有機會被外放。績效第一的博士,必定外放知縣;績效第二、第三的博士,只能去地方當雜官,有可能還不如留在國子監教書。

這個規定一出,禮經博士和春秋博士頓時叫苦,因爲治這兩經的學生最少。

詩經博士則樂得找不着北,因爲每年的進士榜,詩經士子的數量最多,他幾乎鐵定被外放去當知縣。

國子監的五經博士,僅爲從八品而已,一下子外放正七品知縣,簡直就是祖墳在冒青煙。

歐陽德笑嘻嘻說道:“從今往後,國子監設三名詩經博士,兩名尚書博士,兩名易經博士,一名春秋博士,一名禮記博士。”

那位詩經博士瞬間傻眼,詩經進士確實多,卻要被一分爲三啊!

當天就有兩個治詩經的助教,被升級爲詩經博士,尚書和易經也各提拔一人。

他們帶的學生,先按本經區分,再抽籤隨機細分。

分配完學生以後,九個博士立即考試,挑選各自手下的優等生。從此無微不至的關懷,恨不得將本事傾囊相授,因爲這關乎到自己的前途。

若今年一個都考不上,那才叫尷尬呢,也別談什麼績效了。

別看明代的監生進士很多,但大部分都不來學校讀書。因爲老師太爛,老師是舉人,學生也是舉人,指不定該誰教誰學問,還不如自己另行尋找良師。

……

國子監的學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好轉。

三位印度青年,也漸漸融入學校,就是功課有些糟糕,還得從蒙學開始學起。

可是,國子監沒有蒙師……

如果把蒙學比作小學,那麼國子監只有初中、高中和大學課程。

廣業、崇志、正義三個年級,可理解爲初一、初二、初三,要求是通曉四書。

誠心、修道兩個年級,可理解爲高一、高二,學習五經和史書。

率性這個年級,可理解爲大學,通過考試累積學分,學分修滿了就可以畢業,然後等着朝廷分配工作。

明代國子監確實是學分制,每月考試一次,還分文科和理科。四書五經是理科,公務文章是文科,每次考試文理優秀者得1分,理優文劣者得半分,其餘沒有分數。一年累計考試得八分者,就能從國子監畢業,獲得分配雜官的資格。

三個印度留學生,連《三字經》都看不懂,怎麼在國子監讀書?

好在他們有錢,悄悄出銀子,請老師或者同學,給他們私底下開小竈。

不得不說,這三人雖然出身婆羅門貴族,卻比大多數國子監生更努力。他們廢寢忘食讀書練字,每天晚上還給自己加課,除了初一、十五放假,平時全都待在國子監認真學習。

這天,三人花錢打來飯菜,在食堂裡一邊吃飯一邊看書。

筷子用得很艱難,乾脆用勺子舀飯吃。

鄰桌的朝鮮留學生,指着他們笑道:“此蠻夷也,剛來之時,竟用手指抓飯吃,可見往日也是茹毛飲血的。”

“哈哈哈!”

鄰桌學生鬨堂大笑。

三人大怒,他們認得這個朝鮮人,因爲都是廣業堂(最低年級)的同班同學。

已經改了漢名的韋迪,雖然不敢惹漢人學生,卻不怕這個朝鮮學生。他起身回擊道:“這裡是學校,只論學問,不論出身。你那麼厲害,爲什麼還在廣業堂讀書?應該在率性堂(最高年級)纔對。”

那朝鮮學生似是受到侮辱,辯解道:“我剛剛入學,還沒來得及考試。只等下次月考,必定升入崇志堂!”

韋迪挖苦道:“等你升了再說。”

朝鮮學生瞟了一眼韋迪面前的書本,頓時開心大笑:“居然還在讀《小四書》,這在我們朝鮮是蒙學讀物,只有幾歲大的孩童纔會去讀。聽說你們是天竺人,想必天竺那邊,平時都只念佛經,根本不知道何爲聖賢書。乾脆也別留在國子監了,剃了頭髮去做和尚更有前程。”

“匡匡!”

另外兩個印度青年,也齊刷刷站起來,因爲他們讀的是《吠陀經》,讓他們當和尚無異於奇恥大辱。

印度人對陣韓國人,後世兩大網絡噴子齊聚,全世界網民都要爲之顫抖。

正所謂,宇宙起源於韓國,韓國起源於印度!

眼見三個印度人發怒,另一個朝鮮學生也站起來,五個留學生瞬間打成一團。

漢人學生歡呼大叫,紛紛捧着碗過來看熱鬧,國子監食堂瀰漫着愉快的氣氛。

079【謝師】539【誰比誰先死】563【倉促決戰】676【胡姬風靡大明】654【歲入破兩千萬】522【鐵道司】176【學術團體壯大】418【新錢】606【只要儒家,不要儒教】244【朱厚照的逆鱗】514【老楊好難啊】687【今夕何夕】414【戰前串聯】452【文官都壞得很】127【反賊主力又要跑路】734【立國之戰】(爲盟主“提菩樹無”加更)520【理一分殊】056【心學初興】213【經筵大會和奇葩修撰】029【江上誰家客】093【禮經魁預定】191【黃小妹】772【墨家治國?】103【白衣飛將王二郎】(爲盟主“丁博約”加更)190【物理無極,吾心無盡】246【臨時任命】428【亂局】407【寶船窘事】437【大家一起壞規矩】707【貴州事】642【對徐達後人開刀】150【恐非良配】140【新算學】111【獨佔鰲頭】131【硬仗】097【馬匪】770【血腥與擴張】556【收權】675【紹豐出海潮】194【報紙】134【論功行賞】620【致命一擊】588【改革亦爲復古】402【正德大帝】167【啥都要自己動手】153【軍威就是恐嚇】417【馬六甲協定】367【朱厚照殺瘋啦!】276【喜脈】111【獨佔鰲頭】676【胡姬風靡大明】384【草木皆兵】508【媽祖賜福】094【秦樓楚館】545【兩隻窮鬼】012【孤獨的清醒者】637【加速改革】129【去而復回】203【王淵也升官】572【風雪刀槍】153【軍威就是恐嚇】377【白綾還是鴆酒?】588【改革亦爲復古】727【基本盤】778【躺平的大明皇帝】057【妙手偶抄】656【都安排上】635【京城治安】071【會試】661【歐洲颳起中國風】716【便宜孫子】648【炮灰攻城法】344【傳教士】048【王氏土司】054【今夕何夕】734【立國之戰】(爲盟主“提菩樹無”加更)485【大禮】329【觀世音菩薩化女經】572【風雪刀槍】084【回家】287【王大爺兵敗】242【微斯人,吾誰與歸?】【天有二日,亂之始也】770【血腥與擴張】394【爲何不練好本事再造反?】625【一條鞭法的問題】181【渾天如雞子】438【泰州學派】635【京城治安】553【商人和賤民】【櫟州府——十四豪家的玩具】155【武曲星下凡】320【西國之雄】432【陸完】211【歡喜冤家】070【巨嬰才子】725【沛京】387【王大爺威武】532【膽大包天】655【你他娘真是個人才】
079【謝師】539【誰比誰先死】563【倉促決戰】676【胡姬風靡大明】654【歲入破兩千萬】522【鐵道司】176【學術團體壯大】418【新錢】606【只要儒家,不要儒教】244【朱厚照的逆鱗】514【老楊好難啊】687【今夕何夕】414【戰前串聯】452【文官都壞得很】127【反賊主力又要跑路】734【立國之戰】(爲盟主“提菩樹無”加更)520【理一分殊】056【心學初興】213【經筵大會和奇葩修撰】029【江上誰家客】093【禮經魁預定】191【黃小妹】772【墨家治國?】103【白衣飛將王二郎】(爲盟主“丁博約”加更)190【物理無極,吾心無盡】246【臨時任命】428【亂局】407【寶船窘事】437【大家一起壞規矩】707【貴州事】642【對徐達後人開刀】150【恐非良配】140【新算學】111【獨佔鰲頭】131【硬仗】097【馬匪】770【血腥與擴張】556【收權】675【紹豐出海潮】194【報紙】134【論功行賞】620【致命一擊】588【改革亦爲復古】402【正德大帝】167【啥都要自己動手】153【軍威就是恐嚇】417【馬六甲協定】367【朱厚照殺瘋啦!】276【喜脈】111【獨佔鰲頭】676【胡姬風靡大明】384【草木皆兵】508【媽祖賜福】094【秦樓楚館】545【兩隻窮鬼】012【孤獨的清醒者】637【加速改革】129【去而復回】203【王淵也升官】572【風雪刀槍】153【軍威就是恐嚇】377【白綾還是鴆酒?】588【改革亦爲復古】727【基本盤】778【躺平的大明皇帝】057【妙手偶抄】656【都安排上】635【京城治安】071【會試】661【歐洲颳起中國風】716【便宜孫子】648【炮灰攻城法】344【傳教士】048【王氏土司】054【今夕何夕】734【立國之戰】(爲盟主“提菩樹無”加更)485【大禮】329【觀世音菩薩化女經】572【風雪刀槍】084【回家】287【王大爺兵敗】242【微斯人,吾誰與歸?】【天有二日,亂之始也】770【血腥與擴張】394【爲何不練好本事再造反?】625【一條鞭法的問題】181【渾天如雞子】438【泰州學派】635【京城治安】553【商人和賤民】【櫟州府——十四豪家的玩具】155【武曲星下凡】320【西國之雄】432【陸完】211【歡喜冤家】070【巨嬰才子】725【沛京】387【王大爺威武】532【膽大包天】655【你他娘真是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