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不爲所動

聽的張璁這話,胡萬里不由警惕起來,這話竟似是指責他有失本職操守,難道是對他上疏建言三權分立不滿?當初上疏建言,是因爲與魏國公府往來的消息泄露,一則是擔心因此影響張璁的復出,二則是擔心被嘉靖猜疑,影響前程,不過這事不好解釋,事情起因是他擅自爲魏國公出主意,當下他也不吭聲,就跟個乖學生一樣,靜靜的聆聽。

張璁似是也沒指望他接話,說完之後,便指了指腳,兩個丫鬟會意,忙爲他拭乾腳,並穿上布襪,隨後便端着木桶退下,張璁起身適意的踱了幾步,這才含笑道:“這萬民請願書是出自長青之手吧?”

見他提及這事,胡萬里稍覺輕鬆,微微一笑,道:“學生這點小伎倆難逃恩師法眼,不知恩師是如何看出破綻的?”

“吸納海外白銀。”張璁微微笑着道:“尋常士紳商賈不會將此條列爲開海的理由,再則,也沒人敢如此大膽攻訐宦官干政之事,其三,爲師料到你會在半途拜見。”說着他微微一嘆,道:“三權分立,你給爲師出了一道難題吶。”

難題?張璁不贊成三權分立?胡萬里此番前來,便是爲了說服張璁贊成三權分立,當下便連忙接着話頭道:“恩師,文官如今勢大,推行三權分立,確實容易招惹非議,但不能僅僅只看當前,文官不可能永遠保持強勢,武勳、宦官兩股勢力一旦有機會,便會捲土重來。

皇上風華正茂,且銳意革新,又不寵信宦官,實是最適宜推行三權分立的明君。此時若能將制度定下來,經過數十年的推行和完善,必定能夠深入人心,三權分立不僅利於朝廷亦利於鞏固皇權,日後即便武勳或是宦官得勢,亦難輕易更改這一制度。”

這道理張璁何嘗不明白。但他身爲首輔,且政敵遍佈朝野,讓他自削權柄,無異於是自掘墳墓,微微沉吟,他才緩緩坐回椅子,看了胡萬里一眼,道:“閣臣李時、方獻夫以及各部院主官皆極力反對三權分立,長青難道不知?”

有關京師的情形。這些日子是源源不斷的傳出來,胡萬里身爲始作俑者,自然最爲關心,這些情況,他豈有不知之理,當下他便道:“要文官自削權柄,一時之間確實有些難以接受,不過。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隨着對三權分立的爭議的逐步深入,學生相信,不少人的態度會隨之改變。”

改變?張璁不由微微一哂,道:“三權分立利於權力制衡,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宦官干政卻非朝廷之福。秦有趙高指鹿爲馬,漢有十常侍之亂,唐有高力士擅權,宋有童貫禍亂朝綱,本朝有劉瑾之亂。武勳干政更是禍患無窮,五代十國之亂,其根本原因便是武人干政,太祖嚴令勳臣不得干政,豈能無因?

總的來說,三權分立乃是弊大於利,否則皇上爲何難以決斷?滿朝文臣爲何堅決反對?滿朝文臣難道就沒有一個忠心爲國之臣?長青對此事不可過於執着。”

聽的這話,胡萬里自然是不敢苟同,滿朝文武,唯有他一人清楚,文官獨大將會給大明帶來覆巢之禍,而且嘉靖之後,宦官會再次強勢崛起,以東林黨爲首的文官集團與大太監魏忠賢爲首的宦官勢力互相傾軋,耗盡大明最後一絲國力,以至於大明未代皇帝崇禎無力迴天,最終亡於亡於農民起義,將大好河山拱手送給滿清。

也正是因爲知道這點,他才爲魏國公徐鵬舉出主意,希圖武勳集團能夠東山再起,重返朝堂,希望能夠推行三權分立,文官、武勳、宦官三股勢力能夠互相制衡,以免重演晚明的悲劇。

不過,這話卻是沒法明說,而且張璁的說法也很難加以反駁,微微沉吟,胡萬里纔開口道:“不論是宦官還是武勳,之所以能夠爲禍朝廷,歸根結底乃是因爲權力的失衡,權力若能互相制衡,則斷不可能出現這種局面。

再則,大明北有俺答,南有倭寇時時侵擾邊疆海疆,國內亦是災荒連連,動亂不止,學生竊以爲,對於武勳不能打壓過甚,軍隊中高層將領皆是出自武勳階層,應適當的給予武勳話語權,提高武人地位,而且有必要革新兵制,否則一旦有大的戰事,則不堪設想。”

對於這話,張璁很不以爲然,三權分立,互相制衡,談何容易!誰得勢不是可着勁的打壓另外兩方,這根本就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制度,再完善的制度也經不住人爲的破壞,祖制尚且能夠更改,還有什麼不能改的?至於北虜南倭,不過芥蘚之疾,動搖不了大明的根本,而武勳和宦官干政卻能動搖國本,如今好不容易纔將宦官和武勳勢力清除,豈能輕易讓其死灰復燃?

他也不屑於在這個問題上與胡萬里爭辯,這個門生確實優異,不僅有主見,而且總能冒出一些新穎的想法,更是長於經濟之道,尤爲難得的是忠心耿耿,只是欠缺閱歷,稍加歷練或是經歷一些挫折,日後定能成爲一大臂助。

就在張璁沉默的當口,管家張福貴在門口張望了一下,見二人沉默無語,便對後面招了招手,兩個小廝趕緊的端着茶具、開水等進來,手腳利落的沖泡分水貢芽茶,待的茶水泡好,張璁擺手屏退而人,這才含笑招呼道:“此茶兩泡最佳,不過首沖茶香味爲宜人,長青嚐嚐看。”

“謝恩師盛情款待。”胡萬里謝過之後,才端起茶盅,果然是色澤翠潤,湯色清亮,輕嗅了一下,茶香清幽,不過他此時卻沒心情品茶,張璁不接話,顯然是不爲所動,他仇敵遍天下,自然不會是有所顧忌,那麼就應該是不願意自削權柄了,要如何才能打動他?要不要將魏國公徐鵬舉上疏建言嘉靖建武學的事情拋出來?(未完待續……)

第36章 三字真經第136章彗星掃太微第328章 都指揮使第136章彗星掃太微第19章 落寞張璁第195章 籌錢第83章 挑釁第216章 化害爲利第468章 偷天換日(二十九)第304章 管理的困惑第361章 特區第112章 齋醮第八章 試探第229章 紛爭起第379章 說服嘉靖第128章家難當第62章 嘉靖反應第347章 贖金第301章 調集 人手第487章 盛世之兆第318章 唱雙簧第412章 轟動第11章 踏青賞美第155章拉人第361章 特區第396章 遷界禁海第61章 出海第301章 調集 人手第219章 難以置信第432章 相遇第463 偷天換日(二十四)第298章 潛在危機第94章 雛形第302章 下馬威第144章引狼入室第371章 送禮第224章 一門兩公第338章 招安條件第174章發軍餉第256章 走親戚第72章 試探第260章 萬民請願書第231章 不解第479章 主動歸附第459章 偷天換日(二十)第231章 不解第26章 明朝海禁第134章大凶之兆第211章 王廷相第201章 初見嚴嵩第259章 寧波望族第70章 特區第423章 暗度陳倉第306章 硬骨頭第463 偷天換日(二十四)第255章 探問第430章 出兵理由第198章 張璁自救第457章 偷天換日(十八)第27章 中山狼第95章 計劃第322章 月港生變第16章 風雲變幻第35章 建言第395章第224章 一門兩公第467章 偷天換日(二十八)第7章 出題買僕第28章 張璁回閣第12章 跋扈僕從第382章 依仗第478章 四面圍攻第248章 衝擊第436章 入侵倭國第464章 偷天換日(二十五)第110章 離衙第18章 分歧第433章 找死第133章 引子第432章 相遇第11章 踏青賞美第200章 揣摩聖意第337章 混亂的倭國第122章募捐第35章 建言第 63章 弄巧成拙第124章 分功第480章 益王野心第35章 建言第390章 大捷第233章 紅顏薄命第187章府尹柴奇第22章 禮物第105章 緝私錢第73章 窺破第305章 外儒內法第278章 雙嶼第181章入主月港(三)第342章 第341章 火燒大阪灣(二)第407章 步騎對決
第36章 三字真經第136章彗星掃太微第328章 都指揮使第136章彗星掃太微第19章 落寞張璁第195章 籌錢第83章 挑釁第216章 化害爲利第468章 偷天換日(二十九)第304章 管理的困惑第361章 特區第112章 齋醮第八章 試探第229章 紛爭起第379章 說服嘉靖第128章家難當第62章 嘉靖反應第347章 贖金第301章 調集 人手第487章 盛世之兆第318章 唱雙簧第412章 轟動第11章 踏青賞美第155章拉人第361章 特區第396章 遷界禁海第61章 出海第301章 調集 人手第219章 難以置信第432章 相遇第463 偷天換日(二十四)第298章 潛在危機第94章 雛形第302章 下馬威第144章引狼入室第371章 送禮第224章 一門兩公第338章 招安條件第174章發軍餉第256章 走親戚第72章 試探第260章 萬民請願書第231章 不解第479章 主動歸附第459章 偷天換日(二十)第231章 不解第26章 明朝海禁第134章大凶之兆第211章 王廷相第201章 初見嚴嵩第259章 寧波望族第70章 特區第423章 暗度陳倉第306章 硬骨頭第463 偷天換日(二十四)第255章 探問第430章 出兵理由第198章 張璁自救第457章 偷天換日(十八)第27章 中山狼第95章 計劃第322章 月港生變第16章 風雲變幻第35章 建言第395章第224章 一門兩公第467章 偷天換日(二十八)第7章 出題買僕第28章 張璁回閣第12章 跋扈僕從第382章 依仗第478章 四面圍攻第248章 衝擊第436章 入侵倭國第464章 偷天換日(二十五)第110章 離衙第18章 分歧第433章 找死第133章 引子第432章 相遇第11章 踏青賞美第200章 揣摩聖意第337章 混亂的倭國第122章募捐第35章 建言第 63章 弄巧成拙第124章 分功第480章 益王野心第35章 建言第390章 大捷第233章 紅顏薄命第187章府尹柴奇第22章 禮物第105章 緝私錢第73章 窺破第305章 外儒內法第278章 雙嶼第181章入主月港(三)第342章 第341章 火燒大阪灣(二)第407章 步騎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