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少數民族政策(一)

黃宗羲一路過來車馬勞頓,人早已疲憊不堪,正想休息一晚,明日再去總督衙門去見熊廷弼,卻不想熊廷弼已經迫不及待的要見他了。

熊廷弼正一籌莫展,雖說他手握大軍,強行鎮壓也沒有多大困難,只不過可能要多廢一些時日,而且他不清楚皇上究竟有什麼意圖,如果出兵鎮壓的話,如果與皇上本意背道而馳的話,豈不辦了一件錯事,因此一聽到屬下稟告黃宗羲已到武昌,立刻就讓帳下親兵去請人來他的總督府了。

黃宗羲剛到官驛,茶水還沒喝上一口,雖說不是第一次坐船渡江,但腦子裡還有些暈乎乎的,屁股還沒坐熱的工夫,就接到了熊廷弼的駕帖,請他到總督府一趟。

黃宗羲尋模着走路和騎馬都不行了,還好,能坐轎,於是勞煩驛丞給他僱了頂軟轎,驛丞不過九品芝麻大的官,黃宗羲本身就高他好幾級,一到武昌,總督大人就派人親自來請,那還得了,麻利的給上街僱了一頂軟轎,恭敬的送黃宗羲上了轎,急匆匆的趕往總督府衙門。

見到黃宗羲,熊廷弼緊蹙的眉毛稍微舒展不少,被閹黨迫害過的大臣之後中,就屬史可法和黃宗羲兩人他是最爲看中的,認爲兩人必將大有前途,熊廷弼雖與黃尊素交情不算太深厚,但都是當今皇上潛邸裡的人,黃宗羲見到熊廷弼都是喚上一聲“熊伯伯”的。

黃宗羲混跡官場也有些時日,並非那種初入官場的愣頭青了,尤其是察言觀色這種做官必備技能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從一開始見到熊廷弼,他就觀察到了這位湖廣總督眉角笑容背後似乎隱藏着深深的擔憂,聯想到他一到武昌,就被急召過來,恐怕是與自己此行有關,黃宗羲不禁心中一突,一股不祥的預感涌向心頭。

官場些許禮節之後,熊廷弼直截了當的將左良玉的戰報遞給了黃宗羲,他是苗務大臣,現在苗民起義造反,自然是他應該管的事情。

黃宗羲只瀏覽了一遍,就覺得渾身上下透心的冰涼,想不到會突然發生這樣的劇變,一時之間,揣着皇上秘密錦囊,懷着雄心壯志來的黃宗羲亂了方寸,什麼疲勞都已經忘到腦後了。

“發生這樣的鉅變,本督也有責任。”熊廷弼頗爲後悔道,雖然苗人起義早有預謀,但是如果不是自己派了左良玉率領西路大軍,本來是想銼磨他一下的,卻想不到皇上想到了前面,命令大軍不得對苗人採取過激的舉動,正是由於這道聖旨來的及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吳黑苗的率領起義的大軍雖然與左良玉在對峙,因爲被左良玉抓去的幾個土司和苗民還沒有遇害,所以雙方雖然劍拔弩張,但還保持一定的剋制。

黃宗羲冷靜下來道:“熊伯伯,宗羲是辰州監察御史又是苗務大臣,所以宗羲想明天就啓程與左良玉將會匯合。”

“你此去將如何處置?”熊廷弼詢問道。

“皇上給我三條朝廷對少數民族新的政策,第一,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大明的百姓子民。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權利上的完全平等,包括教育、科舉等等。第三,各民族都必須履行朝廷規定相應的賦稅和兵役。憑藉這三條,應該可以勸說那吳黑苗放下刀槍,接受朝廷的統治。”黃尊素雖然是這麼說,但心裡也沒底。

熊廷弼聽了之後,沉默了許久,這三條不是不好,但如果這個吳黑苗沒有起事,或許拋出這三條,還有成功的希望,但現在形式不同了,吳黑苗既然起兵了,那他絕對不會屈居與人下了,而皇上提出的這三條,估計朝廷中同意的大臣也屈指可數,苗人歷來被漢人視爲蠻夷,試問等級觀念至深的儒家士大夫們怎麼會容忍自己跟一個蠻夷總族平等呢,當初若不是朝中大臣被魏忠賢裹挾一空,皇上乾綱獨斷之下,才與後金議和,到現在那份議和書還爲天下的士大夫們詬病呢,只是礙於和約已經簽訂,無人出來反對罷了,如果再搞出一個各民族平等的國策來,那將掀起多大的風雨,難以想象,熊廷弼眉頭蹙的更緊了。

黃宗羲在朱影龍的影響之下,對封建等級觀念的看法不是很重,尤其他本身就有着平等的思想,所以他對於朱影龍提出“各民族平等”這個概念非常的贊同,正是因爲這個,他纔對自己湘西之行充滿了信心,誰知剛到武昌就接到了這個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心神驟亂。

“這三條內閣幾位大臣知道嗎?”熊廷弼擡起頭來問道。

黃宗羲搖了搖頭道:“皇上私下跟宗羲說的,皇上知道,如果正式提出來,必定有人反對,而且反對的聲音不可能小,皇上的意思是,把事情做成了,做實了,到時候就算再反對也無濟於事了。”

朱影龍這麼做也是煞費苦心,原因是自己是皇帝,如果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話,朝堂之上必然整天吵鬧,什麼事情都辦不成,尤其自己還沒有一個威望足以幫自己撐住朝堂的丞相,所以,自下而上,就成了他無可奈何的選擇,他把接受了自己新思想,新思維的人都派到州縣去任職,做父母官,讓他們可以放手去幹,他在上面照應着,這樣一來,矛盾就不會集中在廟堂之中,而到了地方,比如朱影龍將魏學廉派到河間府做知府,他就可以悄悄的興辦教育,搞基礎建設,鼓勵經商,興修水利等等,一系列的東西,然後別的府縣百姓看到了河間府的百姓日子越過越好,必然嚮往,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智慧也是無窮的,必然有的真正爲民的好官也跟着學,這樣一來,帶動一片地方的發展,然後朝廷再以此樹立榜樣,推廣,還有這樣可以積累改革經驗。朱影龍讓黃宗羲去湘西也是這個目的,在大明的國土上不只是生活着漢族一個民族,還有其他許多民族,如何這個民族平等的國策能夠推行下去,這對以後的擴張是有巨大的好處的,漢族的同化能力太強了,它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足以融化掉一切可融化的東西,朱影龍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也不可能把一個地球都統一過來,他的野心小一點,那就是凡是黃皮膚、黑眼圈的人都將他們變成一個國家的人,亞洲應該是華夏民族的亞洲,什麼大東亞共榮圈,小日本矮子能成什麼事?

不過這些人都將要冒一定的風險,說不定就被食古不化的御史言官和其他嫉妒的官員彈劾和參奏,可能會貶官或者坐牢發配邊疆,什麼篡改朝廷法度,違背禮法綱常,與民爭利等等罪名會接踵而至,只要這些罪名都是分散開來的都可以輕鬆化解,朱影龍也能從反對的聲音當中判斷出守舊勢力的大小,不時的調整自己的改革步驟,朱影龍不想急改,一來,自己還年輕,時間還來得及,二來,急改固然快刀斬亂麻,更容易讓敵人有機可乘,遭罪的還是普通百姓,本就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到現在陝西零星的起義的火已經撲滅,百姓也逐漸對朝廷產生了信心,朱影龍決定了,前半生做守成之君,中半生開拓之君,後半生養老,要做一個守成之君,最要緊的就是學會一個“忍”字。

就好各級官員的最高任職年限一樣,就這一條,讓許許多多希望一輩子在官場上“鞠躬盡瘁”的士大夫們攆回家中,又一招退休銀子年年給,激發了許多有心爲國家做事的官員的拳拳之心,別看這兩個小小的改革,吏治改革就從這樣小小的一兩個改革開始的,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慢慢的,十幾年後,所有的官員都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與十幾年前孑然不同了。

第9章 戰爭的天平(二)第6章 時不待我(二)第13章 來信(二)第3章 兩淮鹽商(四)第10章 鄭芝龍的野心(四)第6章 特種作戰(二)第7章 開源節流(一)第7章 平壤之戰(二)第4章 形勢逆轉(二)第10章 扶桑行省(二)第1章 苗務大臣(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二)第6章 平倭方略(三)第7章 中秋月圓(四)第6章 伏屍千里(二)第11章 風流明帝(六)第9章 青城之戰(一)第7章 除夕晚宴(二)第9章 滿漢通婚?(四)第2章 撐死膽大的(二)第4章 攤丁入畝(三)第11章 軍制改革(一)第5章 大清國亡(三)第12章 教育改革(三)第10章 扶桑行省(十三)第5章 金、蒙常駐公使(一)第1章 皇太極稱帝(一)第7章 撲朔迷離(五)第10章 沈溪第2章 後金求和(二)第10章 秦淮(二)第8章 清獄嚴打(二)第10章 戰爭爆發(四)第8章 倭寇(二)第8章 遭遇一戰(一)第6章 探監第11章 琉球行省(五)第9章 滿漢通婚?(六)第8章 翻牌子制度(二)第8章 卓巴歸心(二)第2章 堅壁清野(二)第7章 協理朝政(二)第10章 梟雄遲暮(一)第10章 夜幕下的陰謀(四)第6章 伏屍千里(三)第4章 菜市口公審(二)第2章 幕後操控(一)第9章 喋血龍王廟(四)第1章 風雨飄搖(二)第3章 兩淮鹽商(二)第11章 姐妹團圓(二)第6章 平倭方略(一)第10章 誤入第3章 皇帝萬壽(二)第3章 揭開謎底(二)第5章 梁園第5章 陝西流賊(一)第9章 血戰(一)第6章 再起波瀾(一)第10章 通州軍校(二)第9章 滿漢通婚?(四)第11章 實業第7章 有鳳來儀(一)第4章 四方來賀(二)第10章 扶桑行省(三)第12章 苗人內訌(二)第11章 琉球行省(四)第8章 清獄嚴打(四)第7章 中秋月圓(四)第3章 直搗黃龍(三)第2章 遭受軟禁(一)第9章 美人婉若(二)第12章 智取嶽州(一)第2章 北伐伊始(四)第2章 借刀殺人(三)第12章 匆匆一年(一)第5章 真病(二)第7章 劫色第9章 少數民族政策(一)第2章 一國兩帝(一)第1章 風雲變幻(四)第12章 大龍興寺(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五)第4章 攤丁入畝(四)第12章 決戰山海關(一)第1章 三方會談(一)第3章 新土地法(三)第10章 金屋藏嬌(一)第6章 引蛇出洞(六)第4章 四方來賀(二)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第8章 救人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三)第11章 促膝長談(一)第7章 投桃報李(二)第10章 扶桑行省(三)第3章 謎團(二)第1章 誰罪誰過(二)第6章 一統天下(五)第4章 四方來賀(一)
第9章 戰爭的天平(二)第6章 時不待我(二)第13章 來信(二)第3章 兩淮鹽商(四)第10章 鄭芝龍的野心(四)第6章 特種作戰(二)第7章 開源節流(一)第7章 平壤之戰(二)第4章 形勢逆轉(二)第10章 扶桑行省(二)第1章 苗務大臣(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二)第6章 平倭方略(三)第7章 中秋月圓(四)第6章 伏屍千里(二)第11章 風流明帝(六)第9章 青城之戰(一)第7章 除夕晚宴(二)第9章 滿漢通婚?(四)第2章 撐死膽大的(二)第4章 攤丁入畝(三)第11章 軍制改革(一)第5章 大清國亡(三)第12章 教育改革(三)第10章 扶桑行省(十三)第5章 金、蒙常駐公使(一)第1章 皇太極稱帝(一)第7章 撲朔迷離(五)第10章 沈溪第2章 後金求和(二)第10章 秦淮(二)第8章 清獄嚴打(二)第10章 戰爭爆發(四)第8章 倭寇(二)第8章 遭遇一戰(一)第6章 探監第11章 琉球行省(五)第9章 滿漢通婚?(六)第8章 翻牌子制度(二)第8章 卓巴歸心(二)第2章 堅壁清野(二)第7章 協理朝政(二)第10章 梟雄遲暮(一)第10章 夜幕下的陰謀(四)第6章 伏屍千里(三)第4章 菜市口公審(二)第2章 幕後操控(一)第9章 喋血龍王廟(四)第1章 風雨飄搖(二)第3章 兩淮鹽商(二)第11章 姐妹團圓(二)第6章 平倭方略(一)第10章 誤入第3章 皇帝萬壽(二)第3章 揭開謎底(二)第5章 梁園第5章 陝西流賊(一)第9章 血戰(一)第6章 再起波瀾(一)第10章 通州軍校(二)第9章 滿漢通婚?(四)第11章 實業第7章 有鳳來儀(一)第4章 四方來賀(二)第10章 扶桑行省(三)第12章 苗人內訌(二)第11章 琉球行省(四)第8章 清獄嚴打(四)第7章 中秋月圓(四)第3章 直搗黃龍(三)第2章 遭受軟禁(一)第9章 美人婉若(二)第12章 智取嶽州(一)第2章 北伐伊始(四)第2章 借刀殺人(三)第12章 匆匆一年(一)第5章 真病(二)第7章 劫色第9章 少數民族政策(一)第2章 一國兩帝(一)第1章 風雲變幻(四)第12章 大龍興寺(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五)第4章 攤丁入畝(四)第12章 決戰山海關(一)第1章 三方會談(一)第3章 新土地法(三)第10章 金屋藏嬌(一)第6章 引蛇出洞(六)第4章 四方來賀(二)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第8章 救人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三)第11章 促膝長談(一)第7章 投桃報李(二)第10章 扶桑行省(三)第3章 謎團(二)第1章 誰罪誰過(二)第6章 一統天下(五)第4章 四方來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