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形勢逆轉(二)

衆將多數反對的情況下,人心、士氣都不穩,秦良玉也不能一意孤行,只能暫時同意了以守爲主的策略。

就在衆將還沒有散去之前,總督朱燮元身邊的一個親衛匆匆跑來稟告,說總督朱大人怕是迴光返照了,要見秦良玉以及衆將軍最後一面。

秦良玉與衆將俱大驚失色,要知道總督朱燮元現在是所有人心中的核心骨,一旦他出了什麼事情,絕對對軍心士氣有着極大的衝擊,正是因爲這個,全重慶城的名醫都讓秦良玉給請過來了,希望能醫治好朱燮元,就算醫治不好,至少現在這個時候能吊住他的命,否則局勢就將更加混亂不堪,許多將領必然不服自己統帥,未戰恐怕自己內部就先打起來了,一想到這裡,秦良玉陡然升起一絲無力迴天的感覺。

秦良玉第一個走進朱燮元的病房,身後跟着杜文煥以及一衆將領也都陸續走了進來,每個人臉上都顯得非常的沉重。

總督朱燮元已經讓人給扶着坐了起來,臉色異常的潮紅,整個人看上去似乎精神了許多,一望便知是迴光返照的徵兆。

朱燮元沒有隨蜀王反叛,這已經讓秦良玉心中那塊巨大的石頭落地了,不管是做巡撫還是總督,朱燮元對他們這對孤兒寡母的都甚爲照顧,而且在四川地面上,朱燮元也算的上是一個好官,尤其在大是大非上不隨波逐流,軍事指揮上也很有才華,所以秦良玉內心裡是極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個人老來失節,成爲千古罵名。

“朱老大人?”秦良玉上前輕輕的喚了一聲。

朱燮元聞得聲音,緩緩的睜開了眼睛,先前的渾濁不見了,又恢復了已往的清澈,嘴角微微一笑,看到一屋子的人,緩緩道:“秦將軍,你們都來了?”

“大帥,文煥對不起您!”杜文煥從秦良玉身後走了出來,雙膝落地,跪在堅硬的青石磚上,眼圈剎那間就紅了。

緊跟着杜文煥身後頓時跪了一地,個個都垂下了腦袋,房間裡頓時瀰漫這一股悲涼的氣氛,就連秦良玉這個素來堅強的女人都忍不住心中一酸,差點也跟着一起跪下了。

“文煥,你沒有對不起我,這是我咎由自取,罪孽深重呀?,如果不是我的錯誤估計,蜀王又怎麼得逞,你先起來吧。”朱燮元在四川十多年,從參政的位置一直升到總督,全憑的是自己的本事,不然他一個文人又能如何受到這麼多將領的尊敬呢。

杜文煥知道朱燮元的脾氣,向來都是說一不二,擡頭看了朱燮元那雙不怒自威的眼神,緩緩的站了起來。

“你們也都起來吧,我有話要說!”

片刻,所有將領都站了起來,聆聽朱燮元的訓示。

“本督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臨走之前有些事情要交代一下,秦將軍。”

“秦良玉在!”

“在朝廷沒有選派新的總督過來之前,本督授命你掌管本督所有印信,可暫行總督所有職權!”朱燮元沉聲道,雖然他也知道這不合朝廷的法度,但事有從權,眼下他只能這麼做了,朝廷總不會去怪罪一個死人吧?

沒有人敢反對,秦良玉知道這個時候不是你推我就的時候,當即半膝跪下道:“秦良玉謹遵大帥之令!”

“好,有你主持大局,本督也走的安心。”朱燮元臉上綻放出欣慰的笑容。

“衆將聽令!”朱燮元突然臉色一變,嚴肅的喝了一聲道。

“標下在!”杜文煥等一衆將官通通再一次跪了下來。

“這是本督臨死前最後一道軍令,就只有四個字,主動出擊!衆將可都聽明白了嗎?”朱燮元似乎用盡自己最後的力氣大聲道。

“謹遵大帥軍令!”衆將都在心中一顫,異口同聲道。

秦良玉的眼睛溼潤了,她怎麼也想不到朱燮元最後一道軍令是爲了成全自己,這是爲自己統領這羣將領打下第一道基礎,進而上下一心,取得平叛的勝利。

“大帥去了!”突然杜文煥的一聲悲呼,衆將紛紛從地上爬起來,簇擁上前,看到的是緊閉着雙眼,沒有任何呼吸的朱燮元,想來是剛纔透支了所有生命力,終於油枯燈盡了。

崇禎元年十一月十四日黃昏,四川總督朱燮元病逝,由石柱總兵秦良玉暫代總督職權,三日後,率大軍四萬出戰蜀王叛軍,半個月後攻下成都,一月之內橫掃四川全境,天下震動,諸王懾服,莫敢異動。

吳黑苗大敗,死傷兩萬五千有餘,元氣大傷,什麼湘西土司領主結盟大會都煙消雲散了,逃回麻陽,收攏殘部的吳黑苗簡直氣的快要發狂,瘋狂在控制區內徵兵,以補充自己在燕子溝一戰巨大的損傷,至於他與麻姑的婚事被無限期的擱置,得了四尊火炮的麻老官實力大增,尤其是沅州城中麻貴率領的自家四千人馬沒有參與燕子溝一戰,順利的撤回了老城,雖然還是那麼多人馬,對比起來,實力不減反增。

洪承疇也不好過,除了先前詐敗誘敵之策損失五千之外,燕子溝一戰,也損失了將近五千人馬,加起來也有一萬了,這樣的損失還是大軍進入湖廣境內最多的一次,雖然現在佔領了沅州城,對吳黑苗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包圍,但由於兵力不足,很容易再一次被吳黑苗大開缺口,尤其對手手上還有四尊火炮,雖然沒留下多少炮彈,但足夠人家打開缺口了,洪承疇現在最希望的是賀人龍的兩萬人馬趕快過來,好補充兵力的不足。

就在洪承疇一籌莫展之時,一個消息從黃宗羲處傳來,失去聯繫許久的曹虎奇襲了鎮溪所,就出了那裡面被苗人關押的近五百名大明士兵,現在正據守那裡,竿子坪長官司田家集中了盡一萬五千人的兵力圍攻鎮溪所,形勢萬分焦急,曹虎派出了十個人潛會來報信,能活着回來的就只有一個人,這個人還身中毒箭,強忍着最後一口氣把情況說了之後就不甘心的嚥氣了。

第8章 破臉(二)第9章 微服南巡(七)第11章 父女相見(三)第3章 杭州大捷(二)第6章 睡了李箐(一)第4章 攤丁入畝(一)第14章 年關(二)第5章 悲城南京(五)第2章 停戰談判(三)第2章 一國兩帝(一)第6章 時不待我(一)第2章 兵臨城下(二)第4章 攤丁入畝(一)第4章 意外收穫(二)第10章 麻家覆滅(一)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四)第1章 皇太極稱帝(三)第4章 四方來賀(二)第4章 苗疆大智者(一)第8章 順帝之璽(二)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四)第11章 聖駕南下(二)第4章 挑撥(二)第4章 黔驢技窮(五)第8章 一網打盡(二)第11章 游擊戰爭?(一)第3章 新土地法(二)第3章 湘西局勢(一)第7章 平壤之戰(一)第12章 創業第12章 黃紅之爭(二)第12章 東林黨(一)第11章 失落的青城(三)第10章 梟雄遲暮(四)第2章 盛京風雲(一)新書發佈了第5章 天子之怒(四)第12章 演變(一)第4章 被迫遷都(五)第5章 梁園第7章 平壤之戰(一)第5章 駐軍琉球(四)第8章 整風運動(四)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三)第9章 突病(一)第12章 南京城下(四)第7章 血戰寧遠上(一)第11章 軍制改革(六)第3章 藍家兄妹(四)第6章 引蛇出洞(四)第10章 簽訂協議(二)第10章 戰局(一)第6章 一統天下(三)第9章 新的一年(四)第9章 戰爭的天平(一)第11章 風流明帝(四)第4章 大家一齊開打(一)第4章 原來是你(一)第5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第7章 有鳳來儀(一)第6章 引蛇出洞(六)第5章 省親之路(四)第7章 中秋月圓(一)第8章 順帝之璽(四)第3章 揭開謎底(一)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10章 岳父周奎(一)第5章 人算不如天算(一)第3章 金屋藏嬌(一)第6章 引蛇出洞(六)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二)第12章 創業第2章 停戰談判(四)第10章 戰爭爆發(一)第2章 兵臨城下(三)第3章 圓桌擴大會議(一)第12章 教育改革(三)第2章 北伐伊始(二)第6章 半島危機(二)第3章 舉步維艱(一)第10章 登陸琉球(一)第1章 苗務大臣(二)第12章 教育改革(二)第9章 突病(一)第2章 北伐伊始(四)第11章 周王(二)第2章 堅壁清野(一)第4章 再次和談(一)第10章 沈溪第2章 遭受軟禁(二)第8章 夫妻團聚(二)第11章 風流明帝(六)第10章 百業待興(二)第11章 西南戰局(一)第6章 沈家秘營(一)第10章 登陸琉球(二)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五)第3章 兩淮鹽商(六)第7章 夜審(一)第9章 苗疆鳳凰(一)
第8章 破臉(二)第9章 微服南巡(七)第11章 父女相見(三)第3章 杭州大捷(二)第6章 睡了李箐(一)第4章 攤丁入畝(一)第14章 年關(二)第5章 悲城南京(五)第2章 停戰談判(三)第2章 一國兩帝(一)第6章 時不待我(一)第2章 兵臨城下(二)第4章 攤丁入畝(一)第4章 意外收穫(二)第10章 麻家覆滅(一)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四)第1章 皇太極稱帝(三)第4章 四方來賀(二)第4章 苗疆大智者(一)第8章 順帝之璽(二)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四)第11章 聖駕南下(二)第4章 挑撥(二)第4章 黔驢技窮(五)第8章 一網打盡(二)第11章 游擊戰爭?(一)第3章 新土地法(二)第3章 湘西局勢(一)第7章 平壤之戰(一)第12章 創業第12章 黃紅之爭(二)第12章 東林黨(一)第11章 失落的青城(三)第10章 梟雄遲暮(四)第2章 盛京風雲(一)新書發佈了第5章 天子之怒(四)第12章 演變(一)第4章 被迫遷都(五)第5章 梁園第7章 平壤之戰(一)第5章 駐軍琉球(四)第8章 整風運動(四)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三)第9章 突病(一)第12章 南京城下(四)第7章 血戰寧遠上(一)第11章 軍制改革(六)第3章 藍家兄妹(四)第6章 引蛇出洞(四)第10章 簽訂協議(二)第10章 戰局(一)第6章 一統天下(三)第9章 新的一年(四)第9章 戰爭的天平(一)第11章 風流明帝(四)第4章 大家一齊開打(一)第4章 原來是你(一)第5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第7章 有鳳來儀(一)第6章 引蛇出洞(六)第5章 省親之路(四)第7章 中秋月圓(一)第8章 順帝之璽(四)第3章 揭開謎底(一)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10章 岳父周奎(一)第5章 人算不如天算(一)第3章 金屋藏嬌(一)第6章 引蛇出洞(六)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二)第12章 創業第2章 停戰談判(四)第10章 戰爭爆發(一)第2章 兵臨城下(三)第3章 圓桌擴大會議(一)第12章 教育改革(三)第2章 北伐伊始(二)第6章 半島危機(二)第3章 舉步維艱(一)第10章 登陸琉球(一)第1章 苗務大臣(二)第12章 教育改革(二)第9章 突病(一)第2章 北伐伊始(四)第11章 周王(二)第2章 堅壁清野(一)第4章 再次和談(一)第10章 沈溪第2章 遭受軟禁(二)第8章 夫妻團聚(二)第11章 風流明帝(六)第10章 百業待興(二)第11章 西南戰局(一)第6章 沈家秘營(一)第10章 登陸琉球(二)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五)第3章 兩淮鹽商(六)第7章 夜審(一)第9章 苗疆鳳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