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百業待興(二)

“皇上,臣認爲將醫,卜、算術一類的雜學放在同等的地位上這似乎有些不妥?”尚寶卿韓?p出列奏言道。

“這有何不妥呀?”朱影龍對這個韓?p一點都不感冒,如果他不死袁崇煥的座師,他纔不願意將這麼一個老朽召入朝中呢。

“啓稟皇上,我朝自太祖開國以來,以仁孝治天下,行的是君子之道,尊的是聖人之言,以儒法治天下,道德教化人心,現皇上突然將此等不登大雅之堂的雜學與我聖人儒理之學並列,實在是有違我漢人幾千年的祖宗大法呀!”韓?p跪拜道。

“朕何時把雜學與聖人之學並列了?”朱影龍心中大罵韓?p這個老東西,比不就說朕不孝,悖逆祖宗嗎?於是裝出一副奇怪的笑容問道,“列位臣工,你們可得替朕說句公道話,朕何時說過將聖人的達到與雜學的小道並列在一起了?”

“皇上剛纔不是說也設立兩所大學嗎?既然是兩所大學,自然是地位相等並列的呀?”左都御史陳楊美出列道。

“是呀,是呀。”下面頓時一陣附和之聲。

“爾等簡直是大錯特錯!”突然黃宗羲清亮的聲音陡然在大殿之中響起,頓時將議論之聲壓了下去。

“皇上,列爲大人,宗羲雖然是末學後輩,但對列位大人的看法實在感到可笑之極,且不說皇上沒有將雜學提高到與我聖人儒理之學的等同的高度,就算是,又怎麼樣,聖人曾言,學以致用,聖人之學是讓我們修身修德的,而並非教給我們讀書人生存的本領,諸位大人都是十年寒窗走出來,皓首窮經,刻苦攻讀才得來的功名,請問,如果你們當初沒有考取一個功名,走上仕途,你們將何去何從?每次朝廷開科取士,數萬舉子進京趕考,得功名者能有幾何,那些沒能考取功名又心灰意懶者靠什麼謀生?皇上不過是給了這些讀書人一條新的出路,一樣的爲朝廷,爲皇上效力,難道皇上這麼做也是不對的嗎?”黃尊素義正詞嚴的當朝責問所有在堂的百官問道。

“黃賢侄,韓老大人並非反對皇上的做法,只是將此等雜學地位等同於聖人之學感到不妥而已。”周廷儒出來幫襯道。

縱觀中國歷史,歷來就把儒家的學術奉爲經典,其他任何學說雖然並沒有視爲異端,但都向來被讀書人不屑一顧,認爲那些不過是低級無謂之術,聖人都不屑爲之,那麼他們這些敬奉聖人之學的讀書人自然更加不屑爲之了,宋明以來,雖然社會有些進步,但就是這種儒家獨大的思想,認爲這些所謂雜學根本就是無用的,真正能使得國家富強強盛,萬國來朝的還是這個聖人以仁德治天下之道,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纔是中國在清末積弱百年,任人欺辱,其實都是這幫所謂的腐儒害的。

就連追隨自己時日甚長的孫承宗都深以爲然,只不過他不敢出言反對,因爲只要他一出言,這個朝堂之上至少有大半人會反對,到時候必然陷皇上於兩難之境,其實他內心也有一絲動搖,在朱影龍身邊久了,不是一點影響都沒有,深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影響,所以他就持了沉默的態度,原信王潛邸的官員要麼支持皇上,要麼沉默,在對待這件事件之上形成了三派意見,不過顯而易見的還是朱影龍佔了上風,因爲沉默的人當中是以他爲馬首是瞻的。

“朕不過是設立了兩所學校而已,至於這麼大動干戈的嗎?”朱影龍面容一整,正了正身子朝殿中諸臣看了一眼問道。

“朕既沒說要把雜學與聖人之學列爲同等高度,又沒說不尊聖人之學,這兩所大學職能不同,招收的學生也不同,朕又沒有下旨說天下的讀書人一定要去讀這兩所大學中的其中一個呀,韓老愛卿是不是會錯朕的意思了?”朱影龍微微一笑,問韓?p道。

“皇上是沒說過,可是……”韓?p還待申辯,卻被朱影龍一口擋了回去。

“這不就結了嗎,設立兩所大學一事就這麼定了。”皇帝金口一開,就很難更改了,只要把既定之事變成現實,這些頑固的老官能把他怎麼樣?

“皇上!”大殿之中頓時跪下了十幾個官員,高呼道,有的還當場滴下了幾滴眼淚。

“君無戲言,朕話已經說出口了,你們難道要朕失信於百官,失信於天下人嗎?聖人是怎麼教你們對待君父的嗎?”朱影龍有些生氣,站起來指着這幫跪在地上的大臣,努聲訓斥道。

“皇上息怒,這些都是我大明朝忠臣,可能一時沒有領會到皇上此舉的深意,相信假以時日,他們必然明白皇上的一番苦心的。”孫承宗開口替跪在地上的大臣求情道。

“好了,孫老愛卿,你也不用替他們求情了,朕並非是那種無道昏君,聽不得不同的意見,君臣,君臣,如果沒有爭吵也做不了君臣,你說是不是?都起來吧,這麼冷的天,跪在地上挺涼的。”

“皇上聖明!”這句話一說,終於感動了幾個人,站了起來歸列。有了榜樣,下面的事情就好辦了,跪在地上的十幾個大臣陸續站了起來了。

“臣請奏,這兩所大學當取何名?”禮部尚書徐光啓奏言道。

朱影龍頓時笑了起來,名字早就想好了,還是現成的,後世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就是因爲底蘊不夠,歷史也不夠悠久,就是進不了世界著名大學的行列,現在好了,這個遺憾不能在自己來了這個時空也變成一個遺憾,也給這個時空留下一點自己那個時空的紀念,道:“名字朕早就想好了,一個就取以咱北京的地名爲名,叫北京大學,另一個就叫清華大學吧,列位愛卿看如何?”

“那敢請皇上,何爲北京大學,何爲清華大學呢?”徐光啓問道。

“北京是我大明的國都,以它命名的大學自然是傳授聖人之學的殿堂,清華嗎,水木清華,當然命名爲雜學之堂更爲合適吧。”朱影龍想了想,到讓他想出這麼兩個理由就將名字定了下來。

徐光啓謝恩後退列朝班。

正當朱影龍準備說,“既然沒什麼事了,今天早朝就散了”的時候,吏部尚書黃尊素奏請開封知府的人選。

本來這一個知府的任命是用不着拿到朝堂之上說的,因爲朱影龍任命知府以及知府一級一下的官員權力全部下放到了吏部,何人任職報他知道即可,但開封府是皇上沒登基前的封地所在地,那裡現在還有一座信王府還有一個別苑,這樣一個地方的官員任命,吏部尚書黃尊素可不敢輕易作主。

魏忠賢難逃之後,開封府知府王紹微得知消息後,在朝廷捉拿閹黨重要份子之前舉家偷偷難逃,他知道信王登基,一定不會放過他的,王紹微南逃之後,推官範復梓臨時處理日常事務,上奏朝廷,請求朝廷派一個新知府過去主持工作。

黃尊素擬定了幾個人選,朱影龍一看都不認識,雖然附了履歷,但都不熟悉,當即全部劃掉了,擢升推官範復梓爲開封知府,對這個人他還是瞭解的,愛民,護民,清廉公正,可惜沒有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這樣的人豈能不用呢?

緊接着御史毛羽健上疏陳驛遞之害道:“兵部勘合有發出無繳入,士紳遞相假,一紙冼補數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地方官吏還任意剋扣驛站經費,貪污私肥,更使在驛站供役的窮苦百姓既填不飽肚皮,更養不起驛馬。

通政司黃道周上陝西巡按練國事疏道:“秦晉驛遞,例不全給。今募夫之苦,更加十倍,故人人思逃。凡在衝路,宜全給以安人心。”並且舉例談到一個叫做安定的驛站情況:“安定站銀五萬有奇,每發不過一二千金。縣令例扣四百,餘始分給驛所。”

人馬飢疲,含辛茹苦,顛沛奔波於驛遞路上,驛站馬伕,或稱驛卒唱的《關山謠》:肥馬血出,瘦馬骨折。行行行行,方知馬力。

明代在全國交通線上設有驛站,作爲政府上傳下報的通訊脈胳,也爲高官顯宦公務往來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條件。按規定,每隔十里置鋪,鋪自有鋪長,六十里設驛,驛有驛丞。鋪的主要責任是傳遞文書,在達官顯貴往來時也有導迎的義務。驛的主要任務是爲政府官員提供舟車、馬匹、伕役等交通工具和住宿膳食條件,也有傳遞緊急公文的責任。初期,制度比較嚴格,未經朝廷允許,一般官員不能私自利用驛站。到明中期以後,隨着吏治的全面敗壞,驛遞制度也弊竇叢生。大小官員往來於道路時,常常任意勒素夫、馬,甚至敲榨“折乾”,即令驛站提供超過實際需要的供應,其超過部分折成銀子納入私囊。這樣,就使驛站有限的人力、物力應接不暇,疲於奔命,甚至爲了賠補經費而賣兒賣女。天啓二年御史方震孺曾經上奏天啓帝說過:“至若驛遞,夫只有此數,馬只有此數,而自有東事以來,軍情旁午,差官絡繹,奚啻百倍於前。而欲其照舊支撐必無幸也。臣所經過,自通州次抵山海,見夫頭、馬戶以及車戶,無不泣下如雨,不忍見聞。而瘦馬走死道旁者又不可勝計。”

於是刑科給事中劉懋上言,建議對驛遞嚴加整頓,重新規定使用驛遞的標準。他在疏中認爲經過整頓,革除各種弊病以後,驛站經費每年可以節省幾十萬兩銀子。

雖然劉懋的心是好的,但這郵驛的費用是絕對不能省的,而且還要加大,需要整頓是肯定的,而且這驛站也不僅僅是官用,還要對明間開放,當然了這也不可能是免費的,是根據信件物件的重量大小收取一定的費用,除了官府用在公文上的傳遞不收取費用之外,官員的私人信件傳遞一樣要收取費用,並且形成硬性規定,任何人不得破壞這個規矩,還有驛站招待來往官員住宿,提供車馬等服務之時,如果沒有朝廷命令或者是公務在身,並且須有證明在身,而且除非是上任官員,家眷纔可以免除費用,如果不是,不然一律收取費用,哪一個官員不服,或者不給錢,嚴懲不貸!

如此一來,在驛站基礎上就將建成一個雛形的郵驛系統,不但大大的緩解驛遞之害,還可以讓驛卒們有了一定的收入,不再出現賣兒賣女貼補驛站經費的慘事發生。甚至發展下去不用朝廷出錢,自負盈虧都是有可能的!

就因爲這個改革,不但糾正了劉懋那種割肉補瘡的想法,還給他指出了一條郵驛發展之路,大明朝的郵政之父因此而誕生了。

;

第11章 姐妹團圓(一)第9章 微服南巡(十八)第10章 戰爭爆發(四)第4章 形勢逆轉(一)第3章 將功贖罪(二)第5章 駐軍琉球(四)第7章 除夕晚宴(二)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六)第5章 大清國亡(一)第9章 微服南巡(十三)第6章 再起波瀾(一)第5章 天子之怒(三)第9章 新的一年(三)第11章 千里奔襲(一)第3章 故人(二)第8章 觀戰(一)第5章 血戰長江(二)第2章 豎子不足與謀(一)第4章 意外收穫(二)第3章 杭州大捷(一)第4章 兄弟反目(一)第2章 借刀殺人(四)第7章 開源節流(二)第9章 上元燈節(三)第6章 平定江南(二)第7章 撲朔迷離(三)第4章 原來是你(二)第8章 搜府第5章 天子之怒(二)第10章 通州軍校(一)第9章 戰爭的天平(三)第8章 英雄所見(二)第9章 主動權(一)第12章 東林黨(二)第2章 新科狀元(一)第3章 談判交鋒(一)第11章 張嫣第3章 藍家兄妹(一)第2章 堅壁清野(一)第2章 停戰談判(四)第8章 清獄嚴打(四)第9章 無奈紫荷(一)第10章 登陸琉球(四)第5章 刺客現身(六)第6章 獻身(一)第5章 傷勢惡化(一)第6章 夜戰錦州(二)第6章 探監第7章 有鳳來儀(二)第4章 被迫遷都(二)第9章 主動出擊(二)第12章 創業第12章 龍鳳呈祥(二)第12章 龍鳳呈祥(一)第2章 盛京風雲(一)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六)第4章 佳人如昔(二)第11章 軍制改革(六)第8章 順帝之璽(三)第5章 廷辯交鋒(二)第7章 絕代雙驕(二)第10章 宴無好宴(二)第7章 湖廣戰略(一)第11章 開封風雲(一)第11章 軍制改革(三)第3章 圖賴之死(一)第10章 秦淮(一)第10章 戰爭爆發(二)第10章 宴無好宴(二)第5章 梁園第5章 刺客現身(六)第6章 想不到的刺客(四)第3章 巾幗英雄(二)第1章 誰罪誰過(一)第5章 省親之路(一)第11章 游擊戰爭?(一)第10章 金屋藏嬌(四)第11章 張嫣第10章 登陸琉球(一)第1章 三方會談(三)第2章 堅壁清野(一)第5章 兩個朝廷(一)第10章 夜幕下的陰謀(二)第10章 通州軍校(一)第5章 血戰長江(四)第11章 張嫣第14章 年關(一)第8章 遭遇一戰(一)第4章 被迫遷都(四)第12章 大龍興寺(二)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第1章 三方會談(一)第7章 圍困南京(二)第11章 琉球行省(一)第10章 金屋藏嬌(四)第3章 圖賴之死(四)第2章 兵臨城下(三)第7章 戒酒,可能嗎?(一)第5章 多爾袞(一)第7章 有鳳來儀(二)
第11章 姐妹團圓(一)第9章 微服南巡(十八)第10章 戰爭爆發(四)第4章 形勢逆轉(一)第3章 將功贖罪(二)第5章 駐軍琉球(四)第7章 除夕晚宴(二)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六)第5章 大清國亡(一)第9章 微服南巡(十三)第6章 再起波瀾(一)第5章 天子之怒(三)第9章 新的一年(三)第11章 千里奔襲(一)第3章 故人(二)第8章 觀戰(一)第5章 血戰長江(二)第2章 豎子不足與謀(一)第4章 意外收穫(二)第3章 杭州大捷(一)第4章 兄弟反目(一)第2章 借刀殺人(四)第7章 開源節流(二)第9章 上元燈節(三)第6章 平定江南(二)第7章 撲朔迷離(三)第4章 原來是你(二)第8章 搜府第5章 天子之怒(二)第10章 通州軍校(一)第9章 戰爭的天平(三)第8章 英雄所見(二)第9章 主動權(一)第12章 東林黨(二)第2章 新科狀元(一)第3章 談判交鋒(一)第11章 張嫣第3章 藍家兄妹(一)第2章 堅壁清野(一)第2章 停戰談判(四)第8章 清獄嚴打(四)第9章 無奈紫荷(一)第10章 登陸琉球(四)第5章 刺客現身(六)第6章 獻身(一)第5章 傷勢惡化(一)第6章 夜戰錦州(二)第6章 探監第7章 有鳳來儀(二)第4章 被迫遷都(二)第9章 主動出擊(二)第12章 創業第12章 龍鳳呈祥(二)第12章 龍鳳呈祥(一)第2章 盛京風雲(一)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六)第4章 佳人如昔(二)第11章 軍制改革(六)第8章 順帝之璽(三)第5章 廷辯交鋒(二)第7章 絕代雙驕(二)第10章 宴無好宴(二)第7章 湖廣戰略(一)第11章 開封風雲(一)第11章 軍制改革(三)第3章 圖賴之死(一)第10章 秦淮(一)第10章 戰爭爆發(二)第10章 宴無好宴(二)第5章 梁園第5章 刺客現身(六)第6章 想不到的刺客(四)第3章 巾幗英雄(二)第1章 誰罪誰過(一)第5章 省親之路(一)第11章 游擊戰爭?(一)第10章 金屋藏嬌(四)第11章 張嫣第10章 登陸琉球(一)第1章 三方會談(三)第2章 堅壁清野(一)第5章 兩個朝廷(一)第10章 夜幕下的陰謀(二)第10章 通州軍校(一)第5章 血戰長江(四)第11章 張嫣第14章 年關(一)第8章 遭遇一戰(一)第4章 被迫遷都(四)第12章 大龍興寺(二)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第1章 三方會談(一)第7章 圍困南京(二)第11章 琉球行省(一)第10章 金屋藏嬌(四)第3章 圖賴之死(四)第2章 兵臨城下(三)第7章 戒酒,可能嗎?(一)第5章 多爾袞(一)第7章 有鳳來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