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

“若帝崩而立幼君,則必立輔政者,永王確輔之……”

這是一份對未來政治局勢的全面推演,以復隆皇帝駕崩爲前提,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對時政進行一步一步的仔細推敲和預演,其中不夾雜任何主觀成分和情感因素,完全就是冷靜客觀的推斷和計算。

根據這份推演報告,復隆皇帝如果真的死了,幾乎可以確定一定會立一個娃娃皇帝出來,到時候無論是根據復隆皇帝是遺詔還是遵循傳統,會出現一個“顧命大臣”團體,名義上是輔佐還在吃奶的娃娃皇帝,實際上則是掌控了大明王朝的最高權力。作爲崇禎皇帝的子嗣,因爲天然的血緣關係,永王幾乎可以確定會出現在輔政大臣的名單之中,這個概率超過了八成,但這並不代表什麼,將來的局勢會對李吳山非常不利。

不論是根據推演還是爲了照顧各方利益,顧命大臣的人數應該不會少於四人,其中至少有兩位是出身皇族。也就是說,除了永王之外,應該還會再選一位宗室成員出任顧命大臣,剩餘的兩個名額則代表着中樞宰輔和地方實力派的利益。

永王本身沒有足夠的實力,而復隆皇帝時期因爲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削藩”跡象,和藩王之間的關係並不怎麼和睦,這就意味着皇族內部無法團結起來。如此一來,朝廷大權必然會嚴重傾向於地方實力派。

復隆皇帝一死,無論翁皇后是不是會“垂簾聽政”,都會成爲政治角力中的一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後黨”,在大明朝這是有先例可循的……

所謂的“後黨”其實就是地方實力派和外戚的綜合體,並且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極大加強,反應到政治層面上,則會出現“弱幹強枝”的趨勢,在十到二十年的時間內,東漢末年的局勢很有可能會重演,這個概率非常高。

這種局面會不會出現,完全取決一個事件:立太子。

朝廷會不會在短時間內立太子,是一個風向標式的事件。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份推演報告:不立太子。

如果不立太子的話,則會走向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向,很有可能會出現兄終弟及的模式,永王繼復隆皇帝而代之,成爲新一任的大明君主。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局面將會煥然一新。不過……這種概率非常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僅僅只是作爲一個備選方案而已卻絕對不是主流。

無論歷史最終朝着哪個方向轉變,李吳山都必須做出準備……

就在這個時候,監軍大人高起潛急急慌慌的跑了過來。

高起潛顯然是一路狂奔,跑的帽子都歪了,一路高喊着:“聖旨到,聖旨到……”

“高監軍稍候,容我擺開香案……”

“別弄那些個東西了,這是萬歲的秘旨!”高起潛似乎很着急的樣子,連接旨的流程和禮儀都免了,直接就把那份所謂的秘旨遞到了李吳山手中。

這個時候從江南傳來秘旨,看高起潛這個樣子,肯定是出事了。

李吳山本能的緊張了一下……

展開聖旨只掃了一眼,立刻就變得激動起來,一把抓住高起潛的手:“這……這是真的麼?”

根本就不用高起潛回答,李吳山就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一句沒有任何作用的廢話。

監軍代表着朝廷,他的職責就是上下通達,經由高起潛傳達過來的命令一定就是千真萬確,絕對不會有錯。

秘旨中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傳位於永王。

不立太子了?

直接兄終弟及把皇位給了永王?

這個消息來的太過於突然,以至於李吳山竟然沒有反應過來。

一瞬間,李吳山就明白了復隆皇帝的心意。

爲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爲了這個大一統的局面,寧可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也要傳給永王。

光是這份心思,就足以讓復隆皇帝在李吳山心目中的形象頓時就高大起來。

這是才一個皇帝應有的覺悟。

雖然復隆皇帝有點喜歡攬功,總是想把李吳山和大旗軍的功勞佔爲己有,總是以雄才大略的君主自居,總是認爲自己是大明朝的中興之主。

按照他本人的文治武功,恐怕配不上這樣的稱號,更談不上什麼雄才大略。

但是,在傳位一事上的英明之舉,足以讓他的歷史地位瞬間高漲。

爲了“大一統”,而犧牲到子孫後代的皇位,足以稱得上是高瞻遠矚雄才大略了。

雖然李吳山從來都沒有把這個皇帝看做是什麼了不起的歷史人物,但是這一刻才真正意識到一個事實:帝王終究是帝王,目光之深遠不是一般的人物可以比擬的。

復隆皇帝曾經是李吳山的學生,時至今日李吳山依舊還有那個侍講教授的職銜。

事實證明,自己的這個學生確實沒有學到排兵佈陣行軍打仗的本事,展布經濟經緯天下也遠遠談不上,但卻有一份“大一統”的心思,而且深知這大一統到底有多麼重要。

作爲一個帝王,能夠在最關鍵的時候做出最恰當的選擇,這就足夠了。

在這個瞬間,連李吳山都有些恍惚了,他甚至開始想象一個問題:如果復隆皇帝的身體狀況允許的話,或許還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很有可能成爲傳統帝王當中的佼佼者。

但也就僅僅只是如此罷了。

就算是再多一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式的人物,又能如何?終究是老舊的過去式了,已不能再適應民族發展之需要了。

如果永王繼位的話,局面就會煥然一新,自己的所想就會更快的化爲現實。

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若是錯過了,那就是歷史的罪人。

“李帥,你還在猶豫什麼?趕緊調兵,調兵吶……”

“萬歲的聖旨已到,這就是軍令!”不知道是不是因爲過於興奮的緣故,李吳山竟然沒有了往日的沉穩,反而顯得有些毛躁了:

“命東路軍出淮安,順運河南下,不得有誤。”

“九江之軍東向,迫近長江,湖廣軍順流而下抵江南。”

“淮右之軍集結於鳳陽。”

“曉知各軍,若有任何其他人馬出現異動,不必等候命令直接擊之。”

“揚州駐軍馬上集結,南都附近若有軍馬靠近,不論是誰立刻渡江作戰,不必等候進一步的命令。”

“張三娃爲先鋒,火速南下,我隨後就到。”

“……”

一道道命令傳達下去,各路人馬全都指向了江南。

作爲北地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素來就是皇權最大的挑戰者,但是現在李吳山卻搖身一變,成了最大的“保皇黨人”。

一來是爲了保證江南局面的穩定,更重要的還是爲了復隆皇帝駕崩之後永王可以順利繼承皇位。

對於李吳山和整個大旗軍而言,這一點實在是太重要了。

若是有任何力量試圖在這個事情讓鬧事的話,李吳山絕對不惜一戰,這個決心不容置疑。

不管是李吳山本人還是整個大旗軍,必須用一個極其鮮明的態度向天下人傳達一個信息:他們絕對服從復隆皇帝的命令,絕對支持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反對者就是和大旗軍爲敵,就是於大明爲敵。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就算是發生戰爭也會在所不惜。

這不僅僅只是因爲李吳山的實力最強,而且還擁有大義名份。

復隆皇帝的旨意在手,我是奉命進行軍事調動,光是這個名義就了不得。

我的目的就是堅決擁護永王繼位,誰反對誰就是我的敵人,誰就是亂臣賊子。

而亂臣賊子,則是可以人人得而誅之的,那不叫戰爭,而是應該稱之爲平亂。

大軍調動,不是玩即時戰略的絡遊戲,更不是隨便動動鼠標就可以時間的,這需要時間,而且需要很多時間。

但是從秘旨上來看,復隆皇帝的時間明顯已經不多了,也不知道這位皇帝陛下還能支撐多久,所以李吳山一定要快。

如果說復隆皇帝突然駕崩,永王無力應對那個局面的話,肯定會有人強行擁立一個娃娃皇帝出來,到時候就不得不全面開戰了。

雖然李吳山很不希望出現那樣的情形,卻不得不進行一場內戰,哪怕是付出很大的代價也不得不打。

這是李吳山最不想看到的情形。

這是一個機會啊,一個可以理順所有關係集合一切資源的機會,同時也是李吳山夢寐以求的機會。

可惜的是,復隆皇帝的病情比想象中更加嚴重,而李吳山又沒有料到會出現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造成了時間緊迫和倉促應變的局面。

此事確實始料未及,他根本就沒有想到事情會朝着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準備工作嚴重不足。

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李吳山並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仙,並不是所有的重大演變都在的預料之內掌控之中。

因爲事態的演變已經嚴重超出了原有的規矩,李吳山最大的優勢早已經蕩然無存,他必須更多憑藉自己的真本事和硬實力,而不總是象以前那樣“未雨綢繆”“快人一步”。

雖然有些被動,而且始料未及,但李吳山還是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反應,並且馬上付諸行動。

於是乎,當世第一大“保皇黨”就這樣新鮮出爐了,而這一番舉動對歷史的深坑影響還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第三百零四章 二子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三百九十五章 內應第六章 走後門兒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八十六章 夫妻夜話第四百九十八章 神說要有光第五百七十九章 青出於藍第二十三章 泥潭血戰第八十三章 小城固州第五百八十七章 老兵不會死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五百七十二章 姑嫂之爭第五百二十二章 驕兵第一百九十九章 寒酸的鐵牌兒第一百三十一章 戰鬥中成長第四百九十五章 改良時代第一百六十八章 仗義牛柱第五百九十一章 亡國之君第三百七十六章 搖搖欲墜第四百五十四章 話桑麻第二十一章 水淹七軍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人物第三百四十八章 小兵心思第一百零二章 兵鋒所指第七十七章 老來得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父子之間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夢初醒第三百六十八章 噩耗連連第五百一十一章 搶救一下第八十七章 聯弱抗強第二百零八章 神仙救不了送死的鬼第一百八十五章 首至金陵第三十五章 太子師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六十八章 空手而歸第二百三十七章 拒不配合第一百八十九章 忠奸之辯第三百七十三章 寧死不降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五百二十一章 報應不爽第二十八章 貪天之功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課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三百四十章 知府人選第五百三十三章 忘年交第二百零二章 授勳大典第二百二十八章 自行其是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三十九章 童子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小縫隙第四百四十三章 遷都之事第三百一十六章 星星之火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第五百六十章 後世子孫第二百四十二章 搶功第一百七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四百六十三章 戴罪立功?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小縫隙第五百零一章 首次遭遇第五百六十二章 冰消雪融第四十四章 最後的籌謀第一百零七章 君臣失和第五百七十六章 我不信第一百一十一章 排除異己第五百四十二章 慘烈大敗第四百七十六章 龍體欠安第三百三十四章 壯烈時刻第一百七十八章 亂起亂平第一百二十四章 原來是他第八十八章 裝傻充愣第二百四十九章 江北總督第五百五十四章 遠行第六十章 最後撤離第一百四十一章 排筏子弟第二十三章 泥潭血戰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收學生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三百一十一章 臨時客串第三十五章 太子師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第三百五十九章 四海皆兄弟第二百三十五章 科舉弊案第五百三十三章 忘年交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三百九十八章 十萬天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情報加密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清柱石第三百五十一章 英雄兄弟第一百五十章 最後撤離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十章 大比賽第七十一章 自願捐獻
第三百零四章 二子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三百九十五章 內應第六章 走後門兒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八十六章 夫妻夜話第四百九十八章 神說要有光第五百七十九章 青出於藍第二十三章 泥潭血戰第八十三章 小城固州第五百八十七章 老兵不會死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五百七十二章 姑嫂之爭第五百二十二章 驕兵第一百九十九章 寒酸的鐵牌兒第一百三十一章 戰鬥中成長第四百九十五章 改良時代第一百六十八章 仗義牛柱第五百九十一章 亡國之君第三百七十六章 搖搖欲墜第四百五十四章 話桑麻第二十一章 水淹七軍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人物第三百四十八章 小兵心思第一百零二章 兵鋒所指第七十七章 老來得子第二百六十三章 父子之間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夢初醒第三百六十八章 噩耗連連第五百一十一章 搶救一下第八十七章 聯弱抗強第二百零八章 神仙救不了送死的鬼第一百八十五章 首至金陵第三十五章 太子師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六十八章 空手而歸第二百三十七章 拒不配合第一百八十九章 忠奸之辯第三百七十三章 寧死不降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五百二十一章 報應不爽第二十八章 貪天之功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課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三百四十章 知府人選第五百三十三章 忘年交第二百零二章 授勳大典第二百二十八章 自行其是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三十九章 童子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小縫隙第四百四十三章 遷都之事第三百一十六章 星星之火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第五百六十章 後世子孫第二百四十二章 搶功第一百七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四百六十三章 戴罪立功?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小縫隙第五百零一章 首次遭遇第五百六十二章 冰消雪融第四十四章 最後的籌謀第一百零七章 君臣失和第五百七十六章 我不信第一百一十一章 排除異己第五百四十二章 慘烈大敗第四百七十六章 龍體欠安第三百三十四章 壯烈時刻第一百七十八章 亂起亂平第一百二十四章 原來是他第八十八章 裝傻充愣第二百四十九章 江北總督第五百五十四章 遠行第六十章 最後撤離第一百四十一章 排筏子弟第二十三章 泥潭血戰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收學生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三百一十一章 臨時客串第三十五章 太子師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第三百五十九章 四海皆兄弟第二百三十五章 科舉弊案第五百三十三章 忘年交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三百九十八章 十萬天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情報加密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清柱石第三百五十一章 英雄兄弟第一百五十章 最後撤離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十章 大比賽第七十一章 自願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