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4章 微妙

第1634章 微妙

西宮與內閣之間的博弈在朝廷上下引起了熱議。

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內閣的做法,但也有很多人認爲皇帝沒必要非在這時候跟內閣硬拼。燕王長年駐守邊疆,軍功夠大,威望也足,但終究離京城太遠了。朝中官員都對他不是很熟悉。哪怕許多人不認爲他有不臣之心,也傾向於讓他回北方去繼續鎮守,而不是留在京中做什麼攝政王。

朝中的文官在經歷過曹家權傾朝野與曹林相爭的混亂時期之後,實在不希望再有什麼厲害的軍中大佬摻和朝政了,最好連外戚也別出來搗亂。他們希望能過幾年平靜的日子,反正新君看起來是個溫和好說話的性子,人也不蠢,大家君臣之間和睦相處,遇事有商有量就好了嘛,何必讓那些強硬又有兵權的尊貴人物插一隻腳進來呢?

沒有在指責燕王一事上附和內閣的官員挺多的,但他們也不認爲添一位攝政王是什麼好事。反正儲君年紀還小,在他成年親政之前,大臣們幫着處理政務,那是應該的,也不會叫他受了委屈。皇帝何必在這時候對忠於他多年的肱骨之臣起了戒備之心?

各方勢力議論紛紛,每個人的立場與利益所求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大家統一都有一個共識,就是覺得皇帝繼續與內閣僵持下去,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大事要緊,還是先保證皇位的順利更替吧!

有人私底下勸內閣退讓一步,也有人想要勸皇帝別過於固執了,還有人跑去求太后出面,不過更多的人是在私底下跟自己的家人或幕僚討論。

比如平昌侯,他雖然每月都能有參加大朝會的機會,但手裡沒什麼實權,只靠着家族世代傳承下來的人脈與費盡心思結交的友人,維持着平昌侯府的所謂權勢與體面。遇到這種皇位傳承以及君臣不和的大瓜,他也不敢輕易跟外人說什麼,所以到頭來是要和自己的母親、妻子和兄弟們討論。考慮到小一輩的子侄們也都紛紛成年,或是進學,或是入仕,不再是小孩子了,平昌侯又把幾個年紀比較大的兒子侄兒叫了過來——三房他只喊了庶出的萬隆,沒算上三弟妹萬三太太,也沒叫兩個嫡出的侄兒,因爲這三人叫過來了也派不上用場,反而容易走漏風聲,還不如不叫呢!

平昌侯卻嘆道:“四殿下雖是儲君,但總給人一種不夠硬氣的感覺。本來定好要進行的立儲儀式,也因爲皇上忽然病發而無法舉行。雖說後來皇上補了一份聖旨,但沒有經過正式的冊封儀式,總叫人覺得好象缺了點什麼……我私底下也聽到有人說閒話,道是廢太子當初立儲時何等風光?!如今這位新殿下卻連太廟都沒來得及祭拜,整天只顧着在皇上跟前侍疾。雖說人人都明白這是形勢所迫,但還是會有人覺得……四殿下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啊!”

平昌侯並不知道萬隆這些天私下已經見過朱瑞好幾回了。

然而,就算叫來的人再多,他們也討論不出什麼結果。這種事不是如今的平昌侯府能摻和的,他們能打聽到些消息,知道宮中與朝上正在發生什麼事,就不錯了。倒是萬隆還有可能摻一腳——他與燕王府有來往,完全可以給燕王父子進言的,只是他表現得十分低調,天天都往兵部去當差,似乎沒有攀附王府的打算罷了。

平昌侯嘆了口氣:“那時候誰都不知道燕王如此得皇上信任……若我早知道皇上對燕王的信重,遠在內閣之上,甚至不惜跟內閣反目,也要力保燕王攝政,那我絕不會讓你進什麼兵部的!一直待在燕王府有什麼不好的呢?現成的好機緣,錯過了多可惜?!”

萬隆露出吃驚的表情:“伯父爲何這麼說?從前您還囑咐我,一定要把兵部的差事放在心上,爭取做到最好呢!”

他還勸萬隆:“你也算是燕王府出身,就算如今不在燕王跟前當差了,也別和那邊疏遠了。這又是舊部,又是姻親,本就是最心腹的人物。你若能得燕王殿下青眼,多擔當幾回要緊差事,不但自己的前程一片光明,就連我們侯府,也能跟着沾光。”

他的弟弟萬二老爺則道:“眼下說這話還早。皇上再信任燕王,也不過是想讓他攝政罷了,是擔心儲君年少,繼位後無法鎮壓羣臣的緣故。可只要儲君繼位數年後順利親政,燕王還是要回北平去的。他頂多也就風光這幾年。與其讓隆哥兒去攀附燕王府,還不如老老實實在朝中辦差,讓新君看到咱們平昌侯府子弟的忠心呢!”

平昌侯老夫人感嘆道:“這時候,但凡四殿下略年長几歲,滿了十六……十五也行!直接親政也沒那麼麻煩。哪怕他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內閣也不會整天想着要獨攬朝綱。又或者說……前頭幾位殿下里頭,還有能挺身而出的,不必非得立四殿下這位年紀最小的金枝玉葉爲儲,皇上就不需要堅持讓燕王攝政,內閣更不必觸怒聖顏……”最重要的是,他們這些權貴圈邊緣人物也不會如此爲難了。

平昌侯府二房與卞審理結了親,那是儲君四皇子的心腹屬官,萬二老爺心裡自然是更向着四皇子些的。雖然對燕王觀感也不錯,但在他心目中,平昌侯府想要復興,還是要抱上四皇子的大腿才行。

再加上皇帝與內閣相爭,以至於立儲的旨意遲遲沒有頒佈天下,只能說是在法理上確定了儲君的名分,這事兒就有些微妙了……

平昌侯夫人苦笑着對婆婆道:“您老人家也想得太好了!前頭幾位殿下里,還有誰能拿得出手呢?最好的就是如今這一位了!無論性情、人品還是行事,都能令人安心。除了年紀小些,生母拖了些後腿,他原也沒有別的壞處。”

平昌侯老夫人笑笑,沒有多說什麼。在她看來,當日略嫌魯莽任性的二皇子被出繼到宗室郡王府後,整個人竟然能沉靜下來,老老實實關門度日。若是他早年就是這樣能沉得住氣的性子,未必不能成爲儲君。無奈人如今已經被出繼了,不可能再回宮裡去,所以她的想法不說出來也罷。

平昌侯府一家人坐在一處,半天也討論不出什麼結果,只好各自散了。二房的嫡次子順嘴把今天的事跟妻子卞氏說了,卞氏去看望“閨密”謝映容時,也把老夫人的話念叨了幾句。

謝映容坐在長榻上養傷,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聽着卞氏的話,聞言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本章完)

第1069章 紫竹第781章 婚姻第913章 盤算第739章 助拳第256章 心平第1018章 擔憂第127章 犯病第506章 背鍋第404章 北方第443章 詫異第1181章 保證第501章 擺脫第808章 仿效第1094章 後賬第1592章 抽薪第1420章 小聚第663章 嗣子第111章 搬家第747章 喜悅第1360章 佳話第1378章 遲歸第1640章 吵嚷第1486章 離開第90章 火光第75章 情報第243章 興趣第422章 鹹魚第1275章 慈母第1284章 遮掩第1658章 前程第90章 火光第308章 永樂第463章 心機第1333章 佳節第394章 行動第371章 結好第1589章 說服第212章 端午(中)第548章 藥方第924章 罵俏第708章 委屈第867章 顧慮第798章 鬱悶第1209章 討論第1237章 晨起第1247章 僕從第1494章 真相第701章 謊言第1563章 清醒第1229章 廟見第311章 提醒第1290章 看望第190章 家常第494章 勸說第1174章 野望第320章 老實第809章 傳話第423章 告狀第940章 內鬥第85章 滲人第617章 程儀第914章 解釋第1231章 貴客第77章 敗壞第1401章 壽宴第1529章 憐惜第98章 同行第1627章 醒悟第442章 掩飾第1144章 完成第620章 安撫第390章 心事第1671章 用心第419章 支開第751章 過往第1440章 小年第963章 訂婚第764章 仇恨第1675章 情義第267章 危言第352章 貶斥第1336章 事業第1447章 夜語第263章 添油第62章 癢處第364章 定親第1371章 見面第1334章 互吹第884章 試探第396章 慕林第259章 質問第56章 拆穿(推薦加更)第949章 重提第106章 往事(上)第34章 倒黴(推薦加更)第1471章 轉移第136章 湯碗第1557章 萬家第1474章 佛堂第379章 明瞭
第1069章 紫竹第781章 婚姻第913章 盤算第739章 助拳第256章 心平第1018章 擔憂第127章 犯病第506章 背鍋第404章 北方第443章 詫異第1181章 保證第501章 擺脫第808章 仿效第1094章 後賬第1592章 抽薪第1420章 小聚第663章 嗣子第111章 搬家第747章 喜悅第1360章 佳話第1378章 遲歸第1640章 吵嚷第1486章 離開第90章 火光第75章 情報第243章 興趣第422章 鹹魚第1275章 慈母第1284章 遮掩第1658章 前程第90章 火光第308章 永樂第463章 心機第1333章 佳節第394章 行動第371章 結好第1589章 說服第212章 端午(中)第548章 藥方第924章 罵俏第708章 委屈第867章 顧慮第798章 鬱悶第1209章 討論第1237章 晨起第1247章 僕從第1494章 真相第701章 謊言第1563章 清醒第1229章 廟見第311章 提醒第1290章 看望第190章 家常第494章 勸說第1174章 野望第320章 老實第809章 傳話第423章 告狀第940章 內鬥第85章 滲人第617章 程儀第914章 解釋第1231章 貴客第77章 敗壞第1401章 壽宴第1529章 憐惜第98章 同行第1627章 醒悟第442章 掩飾第1144章 完成第620章 安撫第390章 心事第1671章 用心第419章 支開第751章 過往第1440章 小年第963章 訂婚第764章 仇恨第1675章 情義第267章 危言第352章 貶斥第1336章 事業第1447章 夜語第263章 添油第62章 癢處第364章 定親第1371章 見面第1334章 互吹第884章 試探第396章 慕林第259章 質問第56章 拆穿(推薦加更)第949章 重提第106章 往事(上)第34章 倒黴(推薦加更)第1471章 轉移第136章 湯碗第1557章 萬家第1474章 佛堂第379章 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