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

在鎮江被中華軍攻陷後,南京東面已經沒有任何苦阻擋中華軍的險地,再加上之前溧水已經被中華軍控制,句容也是被中華軍收復。

因此到了1857年三月底的時候,南京的東面、南面已經直接面臨中華軍兵鋒!

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還能夠守住南京嗎?

對此,就算是長江之北的李鴻章這個旁觀者都不認爲太平軍能夠守住南京,身爲當事人的石達開更是數日來愁容不展,如今南京城內太平軍兵力不足五萬,就算是挾裹城內百姓協同守城,但是要想擋住近乎十萬中華軍的進攻,也是沒有多大的可能性!

面對如此困局,石達開是猶豫了!

天京雖然說是太平天國的首都,但說實話太平天國一直都是流寇式作戰,只要主力還在,那麼放棄天京也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說實話,在林哲攻克鎮江之前,石達開就已經是開始考慮是不是放棄天京,然後退守皖南,自己率領太平軍的主力沿江西進 ” 。

雖然西面也有湘軍,但是在和中華軍一比,湘軍的威脅不值一提,自己當初能夠一路打到湖北去,現在如果帶主力西進,同樣有信心擊敗湘軍打到湖北去。

然而石達開雖然有心放棄天京,但是天京作爲太平天國的首都,也不是說能放棄就能放棄的,這會極大的損害軍心士氣,放棄了天京就等於過去四五年的征戰成果化爲泡影,太平天國一夜之間就會回到1853年之前的局面,成爲一支流寇式的軍隊的。

石達開在猶豫的時候。林哲也是在鎮江那邊進行最後的準備,以整合大軍繼續西進!

拿下鎮江後。中華軍最先開始的就是對協防軍、大量俘虜進行整編處理,把大量俘虜編入協防軍裡。使得第一協防師、第三協防師等原協防師部隊恢復到滿員狀態,另外又是新編成了第十二協防師、第十三協防師、第十四協防師。

於此同時,中華帝國統帥部下屬的軍訓部也是從各地新兵訓練營中送來了多批次的新兵,用以補充中華軍各部隊的兵力消耗。

丹陽和鎮江之戰中,雖然說中華軍方面的主要傷亡都集中在協防軍上,但是正規軍的傷亡也有一些,累積起來已經陣亡三百多人,另外還有五百多人受了傷,總體傷亡大約在八百人上下。

這些人的傷亡都需要新兵來補充的!

另外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各部隊裡除了第一步兵師外,其他的第三師、第五師所屬的輔助部隊都是不同程度缺編的,其中的騎兵受限於馬匹稀缺無法補充,而火炮方面也是受限於到林德機器廠的火炮產量無法快速擴充,但是輜重部隊卻是沒有太大的限制,只要新兵補充到位就可以擴充。

各師的輜重部隊雖然名義上是後勤輔助部隊,但是從餘勝軍時代開始,這些輜重部隊除了承擔運輸補給任務外,一樣要承擔戰鬥任務。多數時候都是和步兵們一樣拿起槍支列隊戰鬥。

而中華軍的龐大後勤任務,後方運輸主要是由後勤部來負責,他們採用僱傭或者強行民夫的方式,通過內河運輸、路上運輸把彈藥以及糧草從上海等各地運輸到靠近前線常州等靠近前線的城市。

而後再有部分戰鬥力低下的協防師和各師的後勤部隊一起承擔起後段的武裝運輸任務。

但是各師的輜重團只有第一師是滿編的。其他的都不夠,而且受限於正規軍的總兵力過少,以至於中華軍的將領們不得不把這些輜重兵力當成用普通步兵來使用。所以實際這一時期的前線武裝運輸任何是由協防師來承擔的。

因此把現有那些不滿編的輜重部隊擴編到滿編狀態,就是現階段中華軍軍訓部的主要任務了。

軍訓部送過來的兩千多新兵分別補充到第一師、第三師、第五師後。

軍械部那邊也是加大了對各種武器的訂單。新訂單不僅僅有1856年型林德步槍,還有各口徑的火炮等。這些新訂購的1856年型林德步槍,大多並不是用來裝備新部隊,而是用來替換現有部隊裡的1851年型林德步槍。

林德機器廠的1856年型林德步槍在去年年初開始小規模試生產後,通過一年時間的技術調整,擴張,目前產量對比去年剛試生產的時候已經大大增加,僅僅是在二月份,他們就已經生產了一千一百多支林德步槍,單日產量高達三十五支,而這個產量還在繼續穩定增加中。

軍械部給林哲的報告中說,通過延長工人的上班時間,並且去年年底訂購的生產設備已經運抵並在三月份上旬組裝調試完畢後,後續產量可以繼續得到提升,預計三月份的步槍產量有望達到一千四百支。

而下個月也就是四月份的步槍產量有望突破一千五百支,甚至達到一千六百支都是有可能的。

以後的事先不去說,僅僅是去年到現在,林德機器廠已經累計向中華軍交付1856年型步槍八千多支。

其中的大部分都是配屬到了第五步兵師這支全新編練的部隊上,剩餘的那些則是陸續裝備了第一師,預計不用兩個月,第一步兵師就能夠全部換裝1856年型林德步槍。

然後就是第二師、第三師、第四師以及第七混成旅、第十混成旅等,上述部隊的全部換裝預計要持續今年年底。

而這些主力部隊替換下來的1851年型林德步槍也不是說直接就扔了,這些老槍的性能雖然無法和1856年型林德步槍相比,但好歹也是米尼步槍啊,實際上和1856年型林德步槍並沒有多少代差。

這些舊式步槍替換下來後。大部分會用於裝備以後編成的部隊,也有一部分會用於裝備幾個戰鬥力比較出色的協防軍部隊。比如說排名前幾個的協防師:第一協防師、第三協防師的戰鬥力還算是不錯的,他們所屬的火槍團也可以逐漸換裝新式的米尼步槍。

中華軍裡的協防軍也不是說都是純冷兵器的肉搏部隊。協防軍裡的武器大多都是繳獲而來,或者投誠俘虜主動帶過來的。

其中夾雜着刀槍長槍等冷兵器,也有火繩槍、滑膛洋槍,所以各協防師裡三個步兵團中,通常情況是有兩個是裝備刀劍長槍等冷兵器,另外還有一個裝備滑膛洋槍或者火繩槍的火槍團。

當然了,這只是說的幾個老協防師,而一些新編的協防師則是沒那麼嚴格,比如說第九協防師。其除了兩個裝備冷兵器的步兵團外,其火槍團裡頭也是隻有兩個火槍營,另外還有一個則是長槍兵;又比如最新變成的第十四協防師,就是清一色的冷兵器,沒有一支火槍。

因此中華軍體系內的協防師對火槍的缺口是非常大!

而正規部隊替換下來的大量1851年型林德步槍雖然說其中大部分還是要配屬給後續新建的部隊,但是也可以分出一批出來裝備幾個戰鬥力比較好的協防師,以更好的發揮着協防師的戰鬥力。

如今中華軍體系內,協防師的兵力已經是超過了正規師的兵力,而且在可見的未來中。協防師的增長速度依舊會大大超過正規軍,因此如此才能夠更好的發出協防師的戰鬥力,就成爲了林哲需要考慮的問題。

協防師兵力增加快速超過正規師,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這正規軍的一個普通線列步兵至少需要訓練師三個月,同時還需要給他配發一支米尼步槍,這裡面的時間、金錢花銷大了去。

而且還受到林德機器廠的武器產量影響。林德機器廠如今不過月產一千多支步槍的產量,滿打滿算一年也不過一萬多支步槍產量而已。而這個產量不僅僅要武裝新擴編的部隊,同時也得補充現有部隊的戰鬥損耗。

多方面的因素就制約了中華軍不是說想要擴充多少正規軍就能夠擴充多少正規軍的。

相對而言。協防師擴充起來就要簡單的多,不需要發軍餉,不需要配發多先進的武器,需要消耗的主要就是大量軍糧了。

這些軍餉也許對於太平天國或者清廷來說很難承受,但是對於佔據了蘇南和浙北這些糧倉之地的中華帝國來說,區區糧食不成問題。

就算是一時間抓不到俘虜沒有兵源,但是也可以直接在戰區裡募兵,也不用多高的要求,只要是青壯就行,有大量活不下去的青壯僅僅是爲了口吃的就會加入協防軍。

在鎮江整編了協防軍,補充了正規軍後,林哲留下第三師以及第三協防師、第十協防師駐防鎮江、丹陽、常州一帶,防備長江北岸的由李鴻章統帥的清軍江北大營的清軍。

而他自己則是帶着第一師、第五師、第二騎兵團以及多個協防師部隊在三月二十八號離開鎮江,在長江上的海軍艦隊的掩護下,沿江直奔南京而去。

於此同時,林安飛統帥的第二步兵師也是奪回了句容後,再一次北進天京。

東、南兩面同時進軍,中華軍前往天京的部隊裡由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第二騎兵團四部相加約兩萬八千人,另外有第一協防師、第二協防師等八個協防師約三萬五千人,還有海軍大小戰艦近十五艘,將士兩千餘人,三者相加,總兵力約六萬五千人。

比之前進攻鎮江的時候,總兵力還要更多一些!

而此時,天京城內太平軍守軍不多四萬多,連五萬都不到,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華軍,石達開面臨着艱難的抉擇!

是留下來頑抗?

還是主動放棄天京,然後帶着太平天國僅剩的數萬精銳兵力西進?(……)

第135章 爲什麼要追第498章 湘潭起義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610章 訂單爭奪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588章 畸形的社會第571章 鐵路網的野心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190章 預算赤字第206章 六安總攻第59章 炮擊上海第563章 俄國人的恐慌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12章 機器繅絲廠第206章 六安總攻第377章 都興阿的擔憂第156章 圍點打援第555章 新版紙幣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196章 董離科舉行第30章 救援長興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154章 戰火再燃第96章 沉默衝鋒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13章 見黃宗漢第603章 傾銷地第243章 建立守備部隊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450章 工業基礎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354章 清軍出擊第634章 情報處調查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518章 工商稅務改革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275章 嚴陣以待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2章 土匪危機第481章 海軍改革第201章 兵員匱乏第31章 謹慎東進第156章 圍點打援第487章 報童賣報第63章 神經病和偉人第318章 面聖第82章 組建水師第552章 英國人的顧慮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77章 商貿區風雲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362章 中英上海條約第464章 後宮版八國聯軍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5章 縣令相邀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589章 籌辦新戰艦第567章 他們的戰爭(一)第572章 東北鐵路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225章 攻克宿遷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593章 心比天高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35章 太平軍的撤退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446章 龐大訂單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242章 戰略規劃第280章 退守廣州第518章 工商稅務改革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473章 新疆設省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85章 大婚第546章 戰後封賞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177章 江南礦務公司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
第135章 爲什麼要追第498章 湘潭起義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610章 訂單爭奪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588章 畸形的社會第571章 鐵路網的野心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190章 預算赤字第206章 六安總攻第59章 炮擊上海第563章 俄國人的恐慌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12章 機器繅絲廠第206章 六安總攻第377章 都興阿的擔憂第156章 圍點打援第555章 新版紙幣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196章 董離科舉行第30章 救援長興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154章 戰火再燃第96章 沉默衝鋒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13章 見黃宗漢第603章 傾銷地第243章 建立守備部隊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450章 工業基礎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354章 清軍出擊第634章 情報處調查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518章 工商稅務改革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275章 嚴陣以待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2章 土匪危機第481章 海軍改革第201章 兵員匱乏第31章 謹慎東進第156章 圍點打援第487章 報童賣報第63章 神經病和偉人第318章 面聖第82章 組建水師第552章 英國人的顧慮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77章 商貿區風雲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362章 中英上海條約第464章 後宮版八國聯軍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5章 縣令相邀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589章 籌辦新戰艦第567章 他們的戰爭(一)第572章 東北鐵路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225章 攻克宿遷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593章 心比天高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35章 太平軍的撤退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446章 龐大訂單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242章 戰略規劃第280章 退守廣州第518章 工商稅務改革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473章 新疆設省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85章 大婚第546章 戰後封賞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177章 江南礦務公司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