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九章 禹地悉歸龍虎掌(上)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

大明永樂二年,八月初。

山西行省,太原府。

山西地處北方,雖然夏天還沒有過去,但是已經不是那麼悶熱乾燥。從北方草原而來的風吹散了夏天的炎熱,爲空氣中更添加一絲涼爽,並且還無形之中預示今年的冬天可能會更加寒冷。

這已經是大明自三月末開始北伐之後的第四個月,天下大勢相比於北伐剛剛開始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自明軍收復幽燕之後,蒙古軍隊全線撤退,原本在沁水和明軍主力對峙的蒙古主力大軍,沿着太原府一線北撤,並且很快放棄了原本不費吹灰之力拿下的石州、太原府一線,於雁門關和岢嵐水一帶佈置兵力。

而原本兵臨雁門關的天武軍,見到蒙古主力大軍氣勢洶洶而來,自然也向北撤退至大同府,不再對兵力甚至超過自己的蒙古雁門關守軍進攻。因爲夏天臨近,軍隊一旦出戰,一來士氣不高,二來對於糧草、暑藥等要求甚高,所以無論是明軍還是蒙古軍,這一個多月來一直處於對峙狀態,明軍不動,蒙古軍自然更沒有出動的意思。

說到底明軍將士多數都是來自南方,對於這炎熱天氣還有抵抗之力,蒙古軍隊都是草原上長大的,這樣的天氣下作戰,還不如殺了他們來的舒服。在蒙古壓着南宋打的時候,蒙古軍隊一般是不會在夏天主動出擊的,甚至就算對手換了大明,蒙古的幾次主動出擊,也都是在冬天。

繼續拖下去,單單從天時來看,自然對蒙古有利。

但是從整個大局來看,就不好說了。

明軍收復太原府也有半個多月,隨着各級官吏的入駐,整個太原府已經恢復到一個州府應該有的狀態之中,街道上原本緊閉的商鋪也都陸續開門,而隨着南方商賈的進入,茶館、酒樓、瓦舍以及青樓等場館更是如雨後春筍,接連不斷的冒出來。

太原府到底是行省首府所在,也是上千年來這山西一帶不變的核心,所以短短半個月時間就重新恢復了原本的繁華。街道上車水馬龍,而林立的商鋪更是鱗次櫛比。

“前面讓開!”街上傳來一聲大吼,緊接着是狂風暴雨般的馬蹄聲。

太原府畢竟是現在大明東路北伐大軍駐地,更是皇帝陛下行在,所以來往軍情傳遞都是快馬加鞭在街道上疾馳,所以當地的百姓也都已經熟悉了這樣的場景,紛紛向兩側避讓,甚是嫺熟。

“孩子,我的孩子!”就在這時,路邊突然傳來一聲尖叫,一個女人飛快的衝上街道,一把抱住站在那裡紋絲不動的孩子,那孩子似乎也被這眼前飛速逼近的騎兵嚇傻了,只是哭泣,卻死活不動彈。

眼看騎兵就要撞上孩子,那婦女無奈之下死死咬牙將孩子護住,就算是撞也是先撞她。周圍的百姓此時也顯然注意到了這街道中央的母子兩個,頓時發出一聲聲驚呼,但是這驚呼聲中更多的是惋惜。

大明軍紀嚴明,即使是在這屯駐諸多大軍的太原府,也從來沒有聽說過多少違法亂紀的行爲,就算是偶爾有幾個,軍中都是作出嚴肅處理,甚至還多有公開行刑,以給百姓一個明確而公正的交代。這也是爲什麼太原府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恢復原來的生機,畢竟有大明強軍保護下的太原府,就算是再膽小的商賈百姓,也對其安穩有信心。

只要不是特殊情況,明軍的騎兵是不可能這樣在街道上橫衝直撞的,十有八九是因爲十萬火急的軍情,或者是有什麼大事要發生了,所以明軍將領才着急到府衙去。也就是說這一隊騎兵着急趕路的背後,很有可能牽掛着數千甚至數萬大軍的勝負,更牽掛着整個山西數十萬百姓以及無數城鎮的生死存亡。

百姓們都明白這一隊騎兵是有重任在身,而且是事關大家生死的重任,所以也都會主動避讓,現在這一對母子衝到街上,就算是被騎兵衝撞了,也只能怪她們倒黴。

看着越來越近的戰馬,那母親也是緊緊閉上眼睛,將自己的孩子護在身後。只不過過了良久都沒有聲響,她方纔詫異的重新睜眼,卻發現當先的那名騎兵在她面前正正勒住戰馬,駿馬人立而起,馬蹄就在她的頭頂上晃過,旋即重重落在一側地上。

“不要命了?!”領隊的年輕將領厲聲喝道。

而他身後的騎兵也都是如法炮製,紛紛停住戰馬。

周圍百姓頓時爆發出喝彩聲,顯然也被這一隊明軍將士出色的馬術震驚到了,更爲這一對母子能夠在這奔馳戰馬面前保住性命而感到慶幸。

“軍爺,奴家······這······”那母親顯然也是受到了驚嚇,渾身顫抖死死抱着孩子,已經語無倫次。

“退下。”騎兵當中突然傳來淡淡的命令,那尚在暴怒中的騎兵將領怔了一下,旋即向後退了一步。而一名身披銀甲的年輕人大步走到母子面前,蹲下身笑着揉了揉孩子的小腦袋,那小孩顯然也意識到自己安全了,停止了哭泣,只是瞪大眼睛有些好奇的看着這個陌生人。

“拿去買兩個糖葫蘆吃吧。”年輕人從懷裡掏出來一小把碎銀子,遞給孩子母親,“讓孩子受了驚嚇,十分抱歉。”

孩子母親也吃了一驚,沒有想到這軍爺竟然如此和顏悅色,當即惶恐的連連擺手:“孩子不懂事,耽誤了軍爺,還請軍爺萬萬不要見怪。軍爺們爲了咱們百姓,在前面浴血奮戰,咱們就算是再沒有良心,也不能要軍爺的錢財,還請軍爺務必拿回去。”

年輕人怔了一下,旋即扯過孩子母親的手,將一塊碎銀放在她手中:“多了估計你也不要,這一塊你拿着,就當是見面有緣,算作紀念。”

旋即年輕人轉過身,看着周圍百姓,也看着身前的騎兵,一拱手朗聲說道:“鄉親們,大明將士浴血奮戰,所爲的就是保護着一方土地上百姓們安居樂業,如果大明將士在前面流血,而他們要保護的百姓在後方也受到了傷害,那麼這血,豈不是白流?”

周圍百姓都陷入了沉默,片刻之後響起震天動地的喝彩聲,一雙雙眼睛看向街中的這一隊明軍騎兵,滿滿的都是崇拜和讚揚的神情。而年輕人也重新翻身上馬,那騎兵將領衝着他一拱手,從母子兩人身邊繞過去。

孩子母親突然想起來什麼,扭頭喊道:“請恩公告知姓名,來世必當結草銜環以報!”

“是啊,好人留下姓名吧,這可是莫大的功德!”周圍百姓也跟着喊道。

那年輕人回過頭,看了她們一眼,笑着說道:“葉應武!”

話音未落,年輕人已經策馬向前奔去,他身邊的騎兵緊緊簇擁而上。

“是官家!”此時也有百姓反應過來,激動地喊道。

“吾皇萬歲!”不知道是誰帶頭,率先拜倒在地,整個街頭黑壓壓的人羣拜倒,向着年輕人離開的方向。

——————————————-

太原府衙門外,負責哨戒的明軍將士一字排開,而幾道身影已經早早的站在門外翹首以盼。

葉應武在衙門前勒住戰馬跳下,明軍將士同時躬身行禮:“參見陛下!”

而那幾道身影更是向前一步,張世傑作爲大明上柱國居中,帶着兩側的的文武官員同時拱手行禮:“臣等參見陛下!”

“免禮免禮!”葉應武揮了揮衣袖,笑着說道,“剛纔街道上百姓來往衆多,就算是禁衛騎兵在前開路也難免前進緩慢,所以累得諸位卿家久等了,還望諸位卿家不要見怪。”

張世傑急忙代表身後的文武客氣了兩句,而葉應武也定睛打量他身後的人,張世傑見狀急忙微微讓開半步,身後的幾名文官上前見禮。

“大明山西行省安撫姚樞參見陛下!”站在最前面的老人不卑不亢的拱手行禮,但是他站在這裡,就有一種難以掩飾的上位者威儀,風吹捲衣袖,更是爲老人平添幾分仙風道骨的姿態,讓老人給人一種久經滄桑而又在最後看透紅塵、大徹大悟的感覺。

葉應武點了點頭,姚樞實際上是他下令請來擔任大明山西行省安撫的。在中國歷史上,這也應該算是一個頗有傳奇色彩的老人了,年幼的時候便遊歷大漠,後來更是得到忽必烈的重用,追隨忽必烈南征北戰,參與了忽必烈一生中最成功的大理之戰,後來姚樞也進入蒙古朝廷的中樞,成爲中書左丞,是實打實的重臣,只不過姚樞一生都堅持“保護漢人”、“不加重賦稅”等原則,一旦有人提出此議題,便以理力爭,也因此得罪了大多數的蒙古族高層,使得蒙古族文武將其看作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而李璮之亂後,忽必烈對於漢人的猜忌更加嚴重,並且對於前線蒙古將領對漢人的迫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姚樞在大怒之下在朝堂上舌戰羣獠,奈何忽必烈最後還是沒有在意他的言論,姚樞因此負氣離京。在河北和山西等地爲官,考慮到他的立場和言行,所以實際上都是些無足輕重的清貴官銜,一來可以安撫當地百姓,二來也給這個爲蒙古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老人一點兒安慰。

但是後來隨着戰事的緊迫,忽必烈不但加重賦稅,甚至還縱容軍隊對漢人進行搶掠,姚樞上書勸諫無果之後,掛印而去,告老還鄉,就此隱居於山西境內。因爲他德高望重以及這些年來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所以就算是當地官府對於這個老人也要禮讓三分,只要是姚樞插手的事情,就算是官府想要偏袒蒙古人也沒有辦法。

這也使得很多當地百姓在蒙漢矛盾之中都尋求姚樞的幫助,姚樞也拼盡全力保護他們,雖然家財這些年散的七七八八,但是在衆多百姓心中,她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活菩薩”。

等到蒙古軍隊從草原南下,更是在山西一帶大肆搜刮糧草,百姓怨聲載道,而姚樞調節蒙漢矛盾的半生心血也付之東流。一氣之下姚樞請求面見忽必烈,但是忽必烈一直沒有搭理他,一來當時忽必烈的身體原因已經容不得他過多的操心這些“瑣碎”事務,畢竟蒙古馬上就要和明軍決戰,二來當時蒙古大軍的糧草依靠在蒙古草原上轉運來的那些已經遠遠不夠,所以如果不在地方上搶掠的話根本難以爲繼,所以忽必烈一直讓姚樞吃閉門羹。姚樞到底也算得上蒙宋之交的傳奇人物,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之後大明和蒙古在沁水決戰,蒙古因爲幽燕已經丟失的緣故,不得不大規模撤軍,而太原府等地也被明軍不戰而盡數收入囊中,隱居於太原府城外的姚樞被葉應武派遣的禁衛軍騎兵請到太原府,由大明上柱國張世傑出面,拜爲大明山西行省安撫,總管山西民政。姚樞也沒有多家推辭,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走馬上任,幫助明軍出榜安民、穩定民生、恢復經濟。

可以說短短半個月太原府就能夠恢復到現在的規模,姚樞功莫大焉。

對於姚樞葉應武還是有不少好感的,否則也不會派遣人請他出仕。在另外一個時空中,姚樞也是在朝堂上爲了漢人之安全和忽必烈力爭,不過到最後忽必烈還是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姚樞被貶之後鬱鬱而終。

可以說姚樞一生爲之奮鬥的目標,並不是將蒙古鎮的建設成爲一個龐大的、以蒙古族爲中心,以漢人爲奴役的帝國,而是一個多民族共融類似於唐朝的中原形式的王朝,從而盡最大可能能夠保護漢人的安全,讓漢人能夠在異族的鐵蹄下依然存活下去,維持華夏文化的薪火相傳。

當發現自己的目標難以實現的時候,姚樞並沒有像張弘範等人繼續爲蒙古賣命,而是出走京城,在地方上爲官,以丞相之尊往來地方,實際上所爲的就是盡最大可能保護一方百姓。

對於這樣的人,葉應武自認爲還是值得尊重的,畢竟國家與民族淪亡之秋,總是要有人站出來忍辱負重,來保存東山再起的最後星星之火。而正是在姚樞等有爲漢臣的堅持之下,蒙古才最終在征服了華夏全境之後並沒有對漢民族進行清除式的大屠殺,這也使得數十年後淮上布衣可以揭竿而起,徹底將蒙古人趕出華夏。

更何況單單從個人能力以及對於山西等地的瞭解情況來說,姚樞也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久在山西,姚樞自然也不忍離開這一片土地和這一方百姓,能夠爲官保護他們自然也甚是合乎姚樞的心意,這也是爲什麼葉應武毫不猶豫的決定就是姚樞作這個安撫,也是爲什麼姚樞一口答應。

此時站在葉應武面前的姚樞,看上去更顯蒼老,顯然這些年的風霜讓他的心中頗爲疲倦。將近七十歲的老人,此時能夠站出來承擔振興山西行省的重擔,無論是葉應武還是張世傑,對他都頗爲佩服。

“姚愛卿平身,”葉應武上前虛扶一下,笑着說道,“愛卿爲國家之珍寶、大明之棟樑,能夠得愛卿爲官,乃山西百姓之幸事;能夠得愛卿爲助,乃朕之幸事!”

姚樞擡頭看向葉應武,鄭重的點了點頭,旋即感慨道:“百姓皆說陛下乃是一代明君,老臣原本多有不信。今日得見,方知此言非虛。暫不說其他,陛下剛纔以百姓爲先,便可見陛下之心態,老臣佩服之至!陛下能得天下,絕非單有氣運也,這天下,陛下當得之!”

張世傑等人都是臉色微變,這老人到底是膽子大,這樣公開表示自己原來看不起葉應武,這簡直就是在作死。

只是不料葉應武嘴角邊浮現出笑容,旋即哈哈大笑:“愛卿現在可願意爲這山西百姓、爲朕盡力?”

姚樞毫不猶豫的又是深深拜倒:“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第六百七十二章 蓋州大屠殺第三十章 天武赤旗揚九穹第三百六十二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上)第六百八十三章 南洋一戰成絕唱(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一洗瘴蠻煙(下)第六百零六章 金戈淬火鋒芒銳(上)第二十九章 願將餘生託付君第四百七十一章 陽關白雪路第四百六十二章 國破山河在第七章 朝堂未老人已老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合相公心第四十九章 密雲不雨 中第五百零八章 誰識帝王真面目第三百零六章 錦襜突騎渡江初(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樓上殘燈伴曉霜(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水光瀲灩好第二十一章 誰人解風情第四百七十六章 千帆渡海來第四百三十五章 彈指灞陵雪第六百一十三章 將軍百戰身名裂(下)第二百七十一章 將軍賦采薇第三百六十章 千里江山寸許長(中)第三百三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有城巍峨 中第三百一十九章 夜雨銀漢截天流第一百七十三章 當以重任委任君 下第九十二章 夏風煙塵 中第三百四十二章 江山誰與爭明媚(上)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南地北號聲急(上)第八十二章 整軍備武 上第六百零九章 燭龍銜火飛天地(上)第五百零七章 且將新火試新茶第一百零七章 除卻巫山不是雲 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難做旁人壁上觀第二百六十四章 三山籠煙障第四百四十三章 浪向海天涌第五百九十六章 樓上殘燈伴曉霜(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陰雲漫籠郢州城 中第三百八十五章 帝蹕臨南海(下)第八十六章 恩怨難分 中第一百九十三章 變生肘腋最難防 下第六百零七章 金戈淬火鋒芒銳(中)第四百八十四章 將星集開城第一百三十章 看此間潮滅 下第四百一十章 長風向河洛第六百一十六章 待浮花浪蕊都盡(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多景樓上笑今古 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弄潮扶旗任西東(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欲使滄濤寧第八十九章 東南煙濤有巨島第二百一十八章 陰雲漫籠郢州城 中第五百二十七章 日月重開漢唐天(上)第二百一十四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上第三百六十二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上)第一百五十五章 幸而逢君未嫁時第二百九十八章 山南北星疏第五百六十五章 幾時真有六軍來(下)第六百五十一章 滿載一船深秋色(下)第七十七章 天意難違 下第二百二十章 孤軍血染此山巔 上第二百九十五章 凝寒殺機重第二百四十七章 民心不可違 中第六十八章 青石路遠 下第三十八章 揚鞭長驅馳第三百一十八章 一棹碧濤春水路(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挽弓襄陽射天狼 上第二十四章 把柄落手中第六百零六章 金戈淬火鋒芒銳(上)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路風波多險惡(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江南雲軒翥 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夢裡江南好 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報君黃金臺上意(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兩手挽天河(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龍戰於野 中第二百八十七章 水光瀲灩好第二百七十三章 闔城候君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滾滾長江天際流第六百二十三章 暗潮生渚風滿席(下)第六百七十二章 蓋州大屠殺第五百一十八章 沾衣欲溼杏花雨第六百五十二章 大將龍旗掣海雲(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駭浪化爲塵 中第六百七十一章 丈夫未可輕年少第三百六十七章 陋巷織布聲第四百八十四章 將星集開城第六百八十八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三百七十一章 毅魄歸來日第二百六十一章 夢裡江南好 下第二十七章 履新興國軍第六百零八章 金戈淬火鋒芒銳(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又近一年四月時(上)第四十一章 千軍北渡江 下第六百七十六章 梟雄末路可悲愁第二百二十三章 袍澤何懼空奮戰 上第六百八十章 胡危命在破竹中(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日月重開漢唐天(上)第三百七十六章 覆巢無完卵(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鶯歌雜軍鼓第六十章 山河送我衣錦還第一百章 此夜星辰人難眠
第六百七十二章 蓋州大屠殺第三十章 天武赤旗揚九穹第三百六十二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上)第六百八十三章 南洋一戰成絕唱(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一洗瘴蠻煙(下)第六百零六章 金戈淬火鋒芒銳(上)第二十九章 願將餘生託付君第四百七十一章 陽關白雪路第四百六十二章 國破山河在第七章 朝堂未老人已老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合相公心第四十九章 密雲不雨 中第五百零八章 誰識帝王真面目第三百零六章 錦襜突騎渡江初(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樓上殘燈伴曉霜(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水光瀲灩好第二十一章 誰人解風情第四百七十六章 千帆渡海來第四百三十五章 彈指灞陵雪第六百一十三章 將軍百戰身名裂(下)第二百七十一章 將軍賦采薇第三百六十章 千里江山寸許長(中)第三百三十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有城巍峨 中第三百一十九章 夜雨銀漢截天流第一百七十三章 當以重任委任君 下第九十二章 夏風煙塵 中第三百四十二章 江山誰與爭明媚(上)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南地北號聲急(上)第八十二章 整軍備武 上第六百零九章 燭龍銜火飛天地(上)第五百零七章 且將新火試新茶第一百零七章 除卻巫山不是雲 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難做旁人壁上觀第二百六十四章 三山籠煙障第四百四十三章 浪向海天涌第五百九十六章 樓上殘燈伴曉霜(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陰雲漫籠郢州城 中第三百八十五章 帝蹕臨南海(下)第八十六章 恩怨難分 中第一百九十三章 變生肘腋最難防 下第六百零七章 金戈淬火鋒芒銳(中)第四百八十四章 將星集開城第一百三十章 看此間潮滅 下第四百一十章 長風向河洛第六百一十六章 待浮花浪蕊都盡(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多景樓上笑今古 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弄潮扶旗任西東(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欲使滄濤寧第八十九章 東南煙濤有巨島第二百一十八章 陰雲漫籠郢州城 中第五百二十七章 日月重開漢唐天(上)第二百一十四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上第三百六十二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上)第一百五十五章 幸而逢君未嫁時第二百九十八章 山南北星疏第五百六十五章 幾時真有六軍來(下)第六百五十一章 滿載一船深秋色(下)第七十七章 天意難違 下第二百二十章 孤軍血染此山巔 上第二百九十五章 凝寒殺機重第二百四十七章 民心不可違 中第六十八章 青石路遠 下第三十八章 揚鞭長驅馳第三百一十八章 一棹碧濤春水路(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挽弓襄陽射天狼 上第二十四章 把柄落手中第六百零六章 金戈淬火鋒芒銳(上)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路風波多險惡(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江南雲軒翥 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夢裡江南好 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報君黃金臺上意(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兩手挽天河(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龍戰於野 中第二百八十七章 水光瀲灩好第二百七十三章 闔城候君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滾滾長江天際流第六百二十三章 暗潮生渚風滿席(下)第六百七十二章 蓋州大屠殺第五百一十八章 沾衣欲溼杏花雨第六百五十二章 大將龍旗掣海雲(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駭浪化爲塵 中第六百七十一章 丈夫未可輕年少第三百六十七章 陋巷織布聲第四百八十四章 將星集開城第六百八十八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三百七十一章 毅魄歸來日第二百六十一章 夢裡江南好 下第二十七章 履新興國軍第六百零八章 金戈淬火鋒芒銳(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又近一年四月時(上)第四十一章 千軍北渡江 下第六百七十六章 梟雄末路可悲愁第二百二十三章 袍澤何懼空奮戰 上第六百八十章 胡危命在破竹中(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日月重開漢唐天(上)第三百七十六章 覆巢無完卵(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鶯歌雜軍鼓第六十章 山河送我衣錦還第一百章 此夜星辰人難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