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零九章 秋闈,房與杜

相比於歷史上的科舉考試,大漢第一次舉行的科舉考試總體持續的時間更長一些,之所以這樣,主要還是因爲第一次的緣故,很多細節上的問題禮部也不敢貿然做決定,得和皇帝陛下以及當朝的重臣們多加商議纔可以。

當然主要還是因爲主持禮部的江總和孔範心裡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這種事他們可不敢獨斷乾綱。

多商量商量,李藎忱當然是不反對的。

科舉制是大漢未來的國策不說,也直接決定着大漢的人才選拔質量好壞,而李藎忱對於科舉制也不過就是記得一個輪廓罷了,裡面的具體內容還需要官員們根據現在大漢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充調整,歷史上隋朝實行科舉制,就有一種過於倉促的感覺,最後甚至成爲了王朝內部矛盾爆發的導火索,白讓李淵撿了個便宜。

所以今年的殿試並沒有在秋闈放榜之後就着手舉行,而是將時間放在了一個半月之後。在此期間,李藎忱自然也不是讓這些士子們在建康府內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他給他們一個月的時間,就是期望他們能夠在建康府內外多走走、多轉轉。

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的建康府稱爲整個大漢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沒有任何問題,基本上所有的新鮮事物、新鮮制度都最先出現於建康府內,比如慈善堂、又比如醫院,還有朝廷的一些新政策,也一般以建康府作爲試點。

可以說這裡就是大漢發展的晴雨表。

對於那些來自於五湖四海的士子們來說,在建康府自然應該能夠看到和自己家鄉不一樣的東西。

這個不一樣當然不是指秦淮兩岸的聲色犬馬、燈紅酒綠,而是指朝廷的時政方針上和這裡更加交融的文化上。

大漢的科舉當然不會是八股取士,所有的題目全部都要和時政相掛鈎的,李藎忱並不介意這個時代的人們議論時政,因爲這本來就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如果什麼都不讓人們說的話,那這些話憋在心裡,只會成爲對大漢的不滿,而最終人們很有可能會選擇通過暴力的手段宣洩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很有可能引發動亂乃至於暴動,這是李藎忱必須要避免的。

而如果人們鍼砭時弊、說的有道理的話,朝廷當然也可以採納,畢竟現在朝廷各項新制度都是推翻了原本的制度重新制定的,必然會有很多缺陷在,一千個讀者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一千個百姓的心中自然也有一千個意見,從中遴選出來能夠採納和改良的,自然就能夠填補上朝堂中人制定政策的時候想不到的窟窿。

當然了,廣開言路也是有程度限制的,否則天下所有的百姓都爲了自己的利益叫喚兩句,甚至往往還都自相矛盾,那李藎忱豈不是自己找麻煩麼,到時候應該聽誰的、不聽誰的,將會成爲大問題。

所以這一次言論自由的範圍實際上還主要侷限在這些士子們身上,他們有能耐進京趕考,就說明他們還是有一定的眼界和見識的,自然不會說出來什麼自相矛盾的話來。

因此秋闈的時候,李藎忱親自擬定的題目就是讓考生們議論現在大漢的律法制度是否合適,是否有存在缺漏的部分。這個題目不但緊跟時代,而且還直切朝廷現在推行的法治制度,當初李藎忱擬定題目的時候,就在朝堂上引起議論,不過李藎忱力排衆議,再加上徐陵等人背書,這個題目纔算是成爲正式的行文題目。

而秋闈的時候,就有兩個人脫穎而出,位列一甲第一名和第二名。

第一的人喚作房彥謙,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在考生裡面絕對不算年輕的——最老的倒是算不上——此人出身歷城房氏,祖輩多出仕北齊,但是等到他登場的時候,北周和北齊一通混戰,北方亂作一團,所以他帶着親眷南下,躲入江表,本來這種初來乍到的北地人,在南方几乎只有立錐之地,若在從前,能夠入哪個將領或者王爺的幕中就已經算謝天謝地了,不過朝廷現在開科舉,不論出身,自然就給了老房一個出頭的機會。

歷城房氏,多出清正官吏,對於吏治和法治自然有獨到的見解,脫穎而出在情理之中。

歷史上的歷城房氏倒是並沒有南下,而是西進入關中,成爲了北周的臣子,但是在這個時代,北方動亂不休,想要尋求和平穩定的歷城房氏,捨棄西方的北周而選擇南方的大漢,也在情理之中。

而第二名要比房彥謙年輕一些,喚作杜淹。房彥謙是自己跑來的,杜淹則不一樣,是被楊堅攆過來的。他和楊堅一向不合,但是又不想投奔宇文憲,所以一路被貶謫向南,最後連楊堅都懶得管他死活了,給他掛了一個所謂的廣陵太守——反正廣陵也不在北周的地盤上,你愛去哪兒去哪兒——北周國內沒有立足之地,杜淹索性直接投了南朝,趁着這次機會同樣一鳴驚人。

當然了,杜氏也不是什麼小門小戶,杜陵杜氏發跡於三國末年,雖然遠比不上弘農楊氏、聞喜裴氏這些大家族,但是也因爲誕生了杜預這樣的名將,因此並非無名之輩,家族傳承在,杜淹學問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而批改試卷的時候,佔有很大判分分量的李藎忱,看到這兩個名字之後,倒是有刻意加分的意思。

並不是因爲他們兩個的文章真的讓別人望塵莫及——同樣放出光彩的文章也不在少數,主要還是因爲這兩個人的後輩。

歷史上,房彥謙有一個很着名的兒子,叫房玄齡。而杜淹則有一個同樣着名的大侄子,叫杜如晦。

房謀杜斷,相輔相成,方有貞觀之治。

李藎忱不爲別的,就是爲了把現在還在繈褓之中的杜如晦和應該不過七八歲的房玄齡在未來都收入囊中,也得把這老房和老杜握緊了,可不能讓他們跑掉,更何況這兩個人也的確展露出來了值得李藎忱重視的能力。

第七百三十二章 罪該萬死第一五零八章 人生軌跡的改變第一四零三章 降職肯定有好事第一一八七章 忍無可忍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三百七十七章 滅敵中途第一三八五章 給尉遲迥的信第二百九十九章 請纓第六百七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一千三十章 總攻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一千二十三章 兩路進軍第一千一十五章 忠與仁第二二三七章 工部右侍郎第一九四九章 猶記當年,石頭山上第一六九五章 將軍,帶我們守住這裡第一三一十章 西北一孤臣第七百六十三章 硬碰硬第九百零一章 生死壕溝第二一零七章 對鄴城的接管和規劃第二二三三章 一箭三雕第一三六四章 有人坐不住了第一四二零章 你是要行刺小皇帝啊第一四七九章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第二二三零章 不一樣的世家第四百九十六章 進退不得第一二二五章 修仙黨第七百九十二章 前進第五百四十六章 無奈的周琛第六百三十四章 憔悴第一六一五章 演練制度第兩零一零章 好像哪裡不對第二零五二章 反戰第二百零四章 翻牆第三百五十章 碼頭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錢、糧第五百一十章 試探第六百三十九章 倒是一個好機會第一五八三章 賣姊姊第三百三十一章 身後名第一三一五章 後繼有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流激戰第八百五十一章 戰利品第二二一八章 跑還是戰第五百四十章 巴人的擔心第三百五十章 碼頭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一八九一章 禁衛軍,渡河!第三百三十七章 歲歲不得清平久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開門,迎入王師第二零九零章 浴血雁門第九百七十三章 先打哪個第二零四六章 雞肋,雞肋第三百九十一章 可有意見第二二七三章 財政補貼第一千一十五章 忠與仁第二零二三章 楊素打算拉一把第四百八十章 援軍第二二七四章 吾道不孤第八百六十四章 最佳人選第四百七十九章 霜滿天第七百八十二章 軍功的算法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變第一七六八章 會攻洛陽,誰來主攻第八百二十七章 這世道缺什麼第二零二九章 白溝南北,大戰在即第一千三十五章 馮小憐和張麗華第二零八八章 他很鎮定第二百八十七章 步履維艱第一七七一章 尉遲老夫人的信第一千六十章 再向河梁把琅琊越第七百五十四章 真正意圖第九百五十六章 最大的諷刺第一四一零章 陛下的願意和不願意第七百八十五章 驅趕第一九六二章 興替第五百七十六章 透重陣第一八二零章 無事獻殷勤第二三六一章 產業定位不準確第一六九四章 戰到最後一人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第二三五三章 大漢第一“妻管嚴”第一七零一章 捷報頻傳第一四二七章 秋後的螞蚱呂梁之戰——隋唐盛世的濫觴第二百四十五章 不見第二零三二章 跟着陳宣華不學好第九百二十七章 歡迎回家第一六零九章 秋闈,房與杜第一一五三章 騎兵衝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漁翁得利第九百八十章 收拾舊山河第八百八十九章 無準備的仗第一八三零章 咱們得主動第一百零九章 裴忌第二百四十章 雨中驚現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禮第一九七二章 甲騎,不可不防第二一九九章 不變的戰法第一百五十八章 死水
第七百三十二章 罪該萬死第一五零八章 人生軌跡的改變第一四零三章 降職肯定有好事第一一八七章 忍無可忍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三百七十七章 滅敵中途第一三八五章 給尉遲迥的信第二百九十九章 請纓第六百七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一千三十章 總攻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一千二十三章 兩路進軍第一千一十五章 忠與仁第二二三七章 工部右侍郎第一九四九章 猶記當年,石頭山上第一六九五章 將軍,帶我們守住這裡第一三一十章 西北一孤臣第七百六十三章 硬碰硬第九百零一章 生死壕溝第二一零七章 對鄴城的接管和規劃第二二三三章 一箭三雕第一三六四章 有人坐不住了第一四二零章 你是要行刺小皇帝啊第一四七九章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第二二三零章 不一樣的世家第四百九十六章 進退不得第一二二五章 修仙黨第七百九十二章 前進第五百四十六章 無奈的周琛第六百三十四章 憔悴第一六一五章 演練制度第兩零一零章 好像哪裡不對第二零五二章 反戰第二百零四章 翻牆第三百五十章 碼頭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錢、糧第五百一十章 試探第六百三十九章 倒是一個好機會第一五八三章 賣姊姊第三百三十一章 身後名第一三一五章 後繼有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流激戰第八百五十一章 戰利品第二二一八章 跑還是戰第五百四十章 巴人的擔心第三百五十章 碼頭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一八九一章 禁衛軍,渡河!第三百三十七章 歲歲不得清平久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開門,迎入王師第二零九零章 浴血雁門第九百七十三章 先打哪個第二零四六章 雞肋,雞肋第三百九十一章 可有意見第二二七三章 財政補貼第一千一十五章 忠與仁第二零二三章 楊素打算拉一把第四百八十章 援軍第二二七四章 吾道不孤第八百六十四章 最佳人選第四百七十九章 霜滿天第七百八十二章 軍功的算法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變第一七六八章 會攻洛陽,誰來主攻第八百二十七章 這世道缺什麼第二零二九章 白溝南北,大戰在即第一千三十五章 馮小憐和張麗華第二零八八章 他很鎮定第二百八十七章 步履維艱第一七七一章 尉遲老夫人的信第一千六十章 再向河梁把琅琊越第七百五十四章 真正意圖第九百五十六章 最大的諷刺第一四一零章 陛下的願意和不願意第七百八十五章 驅趕第一九六二章 興替第五百七十六章 透重陣第一八二零章 無事獻殷勤第二三六一章 產業定位不準確第一六九四章 戰到最後一人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第二三五三章 大漢第一“妻管嚴”第一七零一章 捷報頻傳第一四二七章 秋後的螞蚱呂梁之戰——隋唐盛世的濫觴第二百四十五章 不見第二零三二章 跟着陳宣華不學好第九百二十七章 歡迎回家第一六零九章 秋闈,房與杜第一一五三章 騎兵衝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漁翁得利第九百八十章 收拾舊山河第八百八十九章 無準備的仗第一八三零章 咱們得主動第一百零九章 裴忌第二百四十章 雨中驚現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禮第一九七二章 甲騎,不可不防第二一九九章 不變的戰法第一百五十八章 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