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第266章 大宋會變得更好

六月,江南東路,廣寧監。

知監蘇洵是康定元年恩科進士,排名一甲第四位。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一甲不像明清時期那樣只有三個人,而是有五人,所以纔有章淳第二次考試,考中一甲第五名的情況。

而這一屆恩科裡,頭名狀元叫做王安石,榜眼叫做蘇頌,探花叫做黃庶(黃庭堅的父親)。

歷史上他們都是慶曆二年,也就是今年中進士。但歷史上那是因爲與西夏開戰,大宋朝廷被迫停了幾年科舉,所以才耽誤了他們。

現在與西夏的戰事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加上朝廷現在新開了許多部門,反倒逐漸缺乏官員,因此特意加設恩科。

廣寧監位於江州,就是後世江西九江市。這裡產銅,成爲了宋代主要產銅錢之所。

別看後世的九江市繁華熱鬧,但此時的廣寧卻頗爲荒涼,除了江州縣那邊由於是重要的貿易區域,較爲繁華以外,周圍縣城則荒涼偏僻。

原因在於周邊區域湖泊叢生,陸地相對較少,可以說城池和百姓都居住在湓江低窪潮溼之處,自然也就難以發展。

蘇洵住的地方環境也很差,他雖然是廣寧監知監,監與縣同級,應該住在監衙裡,但當地監衙相當破敗,跟草堂子差不多,辦公時還經常漏雨,讓人苦不堪言。

此刻蘇洵正站在江寧碼頭上眺望。

碼頭算是稍微繁華點的地方,因爲長江來往船隻,加上廣寧的錢幣都要運出去,所以聚集了不少搬運苦力。

有人就自然有消費,因此開設了一些店鋪,如飯店、茶鋪、酒肆甚至還有賭坊、妓院。

只是聽上去似乎不錯,但實際上就是一條破破爛爛的小街道,開設的店鋪也都是搭個涼棚就能經營,妓院基本上就是半掩門的暗娼,談不上有多高端奢華。

碼頭後方就是曠野荒地,四處坑坑窪窪,湖泊叢生,遙遠的地平線上,還能看到夯土牆壘砌,牆高怕是不足七尺的廣寧監城牆。

蘇洵站的位置是在碼頭旁邊的一個小山坡上,夏日清涼的風吹拂,吹得他衣角翻飛,鬍鬚隨風而動。

遠遠的他就看到一艘大船緩緩地靠近過來,隨後開始停船休息。

由於不知道妻子具體到的時間,只能通過來往信件推算,所以算到差不多日子,就過來等着看看,實在不行,也安排了僕從觀望。

便在這個時候,遠處大船徐徐走下來幾個人,蘇洵看到後驚喜不已,連忙撒丫子飛奔,跑下山坡迎了上去。

“夫人!”

“夫君!”

程夫人也看到了蘇洵,她正抱着三歲的蘇轍,旁邊還跟着五歲的蘇軾。

蘇洵上去把蘇轍抱住,高興道:“你們總算來了。”

古人當官有些會帶家人,也有些不帶。比如蘇軾歷史上就把王夫人帶在身邊,結果在他擔任登聞鼓院判的時候於汴梁開封病逝。

雖然程夫人家是眉山富豪,他們蘇家也是當地望族,但蘇洵長時間沒考上進士,又四處雲遊,家鄉早有人說閒話。

如今一朝發跡,考上進士當了官,那自然要把妻子接到身邊來,讓家鄉人看看他蘇洵也是有出息的。

這一趟程夫人是跟着哥哥程濬過來的,早年程濬還看不起蘇洵,現在見他已經登上恩科,傳言還受到了知院賞識,酸溜溜地道:“妹婿這是鯉魚躍龍門了喲。”

“大兄說得哪裡的話,快跟我去縣衙吧。”

蘇洵招了招手。

程濬指着身後連綿十幾艘沒有駛入碼頭的大船說道:“算了,我還要去江東售貨,就算是過夜,也得去江州府,你這江寧碼頭可放不下那麼多船。”

蘇洵笑道:“去衙門吃個飯的時間還是有,大兄不如先讓管事的把船駛去江州府,晚間小弟親自送大兄過去。”

“是啊舅父,一起去吃個飯吧。”

五歲的蘇軾說道。

此時蘇程兩家還未交惡,程濬也只是早年看不起蘇洵浪蕩子,一直鄙夷。

現在人家中了進士,那自然情況就不一樣了。

見面子不好駁,程濬也只好答應。

衆人往回走,蘇軾四下掃視,看到這與四川截然不同的景象,好奇說道:“父親,這裡好破舊。”

“現在是破舊了點,但以後會好起來的。”

“爲什麼?”

“你看那邊。”

蘇洵指着遠處。

蘇軾看過去,就看到遠處很多衣衫襤褸,穿着粗布短衣的農民,正在湖邊開墾。

後世這一片其實就是九江市的城門山銅礦,一直處於開墾當中。

但在古代當時猶如島一樣,湖面積比後世大得多。

譬如後世的賽湖在當時是和長江相連的,九江市的城西港區有一些露出來,還有一些則在江水裡泡着。

這使得當時這一片的生存環境相當惡劣,除了銅礦產業以外,幾乎沒有什麼農業生產。

程濬好奇道:“這是在開墾農田嗎?”

“嗯。”

蘇洵點點頭:“如今朝廷免稅,允許百姓開墾,且官府會借種子、農具給他們,無地百姓也有田了。”

“爲什麼一定要種地呢?這山裡銅那麼多,多挖點礦,多造點錢不好嗎?”

程濬納悶。

“這自然是好的,但留不住人呀。”

蘇洵苦笑道:“糧食要從外面買,也沒什麼人來經商。很多僱傭的工人挖了一段時間,就帶着錢去江州城揮霍去了,長久以往,廣寧永遠都只是一個採銅的地方,連個鎮子都不如。”

“那不挺好的嗎?”

程濬聳聳肩:“伱負責挖掘銅礦,鑄造銅錢,又何必那麼麻煩呢?”

蘇洵瞥了他一眼說道:“這就是你只能做商人,不能做官的緣故。眼裡只盯着這點貨物,如何能成大器?”

“你!”

程濬氣死了。

這好像是他以前說蘇洵的話。

“好了好了。”

程夫人連忙打圓場道:“好不容易見面,何必又要爭吵?”

“知院說了,爲官一方,不僅僅是值守一方安寧,還要造福百姓,建設鄉野。”

蘇洵得意地說道:“此番朝廷允許地方截留三成稅務,雖然我們廣寧監以前本來就無需交多少稅,只需要每年給朝廷上交銅錢就是了,但知院說,捨得花錢興建,纔有更多的錢出來,若廣寧監人越來越多,越來越興旺,產銅也會更多,錢不也更多嗎?”

這次趙駿算是對他寄予厚望,宋代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即便朝廷置了四十多個銅幣監區,依舊滿足不了需求,所以必須要從海外進口。現在不僅從日本進口銅,還進口銀,都是爲了滿足社會發展。

而以前缺銅嚴重、管理混亂、立額過高等等問題困擾着宋朝朝廷,爲此趙駿特意嚴選精明強幹的官員擔任地方知監,且不歸州府管轄,直屬於路,先降低定額,留存部分銅錢給地方,讓他們進行發展。

很多監區都設在深山老林當中,除了採礦工人以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人,趙駿告訴了他們發展方向,一是要修路,二是要開墾田。

有田有糧食,就能穩定當地物價,吸引人定居。路修好了來得人也多,並且還方便朝廷運送。如此慢慢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城鎮居住地,挖礦工人越來越多,製造銅的工匠也會越來越多,不就能帶動整個產業升級嗎?

所以金銀銅鐵這種東西,並不是有礦你就能立即富裕,而是需要先把當地的配套設施做好,吸引更多的人,才能提升產量。

否則礦擺在那裡,連挖出來都做不到,更別提富裕了。

“可是這裡還是好破舊啊!”

蘇軾看着遠處的夯土破敗的城牆,覺得這裡與老家眉山比起來,差了很多。

“會好的,一切都會變得更好的。”

蘇洵遠眺過去,曠野上已經有人在開墾田地,還有人正在修整道路,現在還沒打算修整城池,先把基礎設施弄好,讓當地能產糧也能產銅,這纔是長久之計。

新政下達之後,各地州府縣衙都在搞政績。

信州知州柳永,在私訪民間時,發現弋陽縣有劉姓地主,仗着青山鄉山高皇帝遠,勾結里正和戶長,中飽私囊。

他智取地主狗腿子,摸清楚了村裡情況,隨後發動百姓,當場將劉姓地主等一干人等擒拿。

汝陰縣令李孝基發現上司白志鵬縱容弟弟白志遠強買強賣,偷稅漏稅。

於是假意逢迎,實則抓住證據之後,立即舉報。

八月份,隨着全國新政下達,各地一片興旺,農業耕作,商業繁榮,就連造反起義都少了幾分。

汴梁城中,歌舞昇平,從廣州運來的棉花一經上市,迅速被搶購一空。

隨着夏稅大幅度減少,市面上能賣的糧食也暴增。

一時間糧價暴跌到了二百多文一石。

預計再過幾年,恐怕回到宋真宗時期,四五十文一石都是遲早的事情。

在與民休息之下,整個國家都出現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八月六日,政制院內,趙駿看着各地公文。

柳永和李孝基的事情他已經處理過,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對罪犯嚴懲不貸。

但這樣的人是殺不完的,特別是新政之下,很容易出現漏洞。

所以在監管力度特別嚴厲的時期,幾乎每天都有這樣的事情上報,以至於最近大理寺和審官院都忙得不行。

“這新政,倒是揪出好多貪官哦。”

李諮搖着頭說道。

他也剛剛處理了一起偷稅漏稅案子,作爲工商部尚書,他必須承擔起與財政部下面的稅務部門嚴查商業問題。

現在造假販假都算是小問題了,由於新政太容易偷稅漏稅,預計怕是今年商稅又要大降。

“都是些給親戚朋友偷稅漏稅的官,這還只是抓住的,沒抓住的更多。”

趙駿搖搖頭:“貪官是抓不完的呀。”

“老夫早就說過,這個新的商稅並不合理,這樣下去,還怎麼得了?”

呂夷簡嘆了口氣。

趙駿雙手一攤道:“有什麼辦法呢,萬事萬物有利總有弊,只要利大於弊,那就是好辦法,還記得我說過嗎?要做大蛋糕。”

晏殊扭過頭問道:“那現在蛋糕做大了嗎?”

“還不夠大。”

趙駿搖搖頭,說道:“這纔剛剛開始,想做大蛋糕,還得過幾年民間的商業才能更加繁榮。”

“就怕過不了幾年,兩年國庫就空了。”

王曾探頭說道:“今年我們已經開始準備對黃河進行大修治,就按你說的,由官府出資僱傭百姓,挖建水渠,分流水量,以此避免決堤,但這樣下去,花錢如流水啊。”

“花錢如流水也得花嘛。”

蔣堂拿着公文走進來,笑着說道:“這是審計部和教育部剛又送過來的公文,現在全國每縣基本上都已經建好了一所學校,老師也已經就位了。”

“總算是有個好消息了。”

趙駿長呼了一口氣,說道:“我建議從明年開始,科舉裡增加數學和一定的物理化學知識,才能把科學的土壤培養起來。”

汴梁在這幾年裡開設學校,召集諸多專家教授,開始建立起中間缺失的驗證體系。

而且還推廣阿拉伯數字,宋朝的阿拉伯數字其實和後世有點不一樣。比如2,像個Z,3像個反向的∑。比劃比較直,沒後世那麼圓潤。

趙駿也進行了改良,這樣方便計算。

至於合同,朝廷規定契約合同還是以中文壹貳叄肆爲主,阿拉伯數字只是方便日常生活,嚴謹的官方文書、交子、契約之類,自然不能馬虎。

因此慢慢建立起缺失的數學體系,再加上考古研究之後,基本上宋朝的數學水平夠一個高中知識還是沒什麼問題。

招收的學生幾年下來順利畢業,開始前往各地學校當校長,將理科知識慢慢深入人心。

“歸根到底,還是缺錢。”

晏殊嘆了口氣。

“是啊,缺錢,但我還是那句話,想要更多的錢,首先就是得把病人身體調整好,先恢復健康,再談其它。”

趙駿環顧四周認真道:“治病救人是個過程,開創盛世其實簡單。只要休養生息,輕徭役減賦稅,勸農桑慎刑罰,即便是有天災人禍,也未嘗不能做到,難的是怎麼維持。”

“因爲這種盛世本身就很脆弱,像後來清朝那所謂的康乾盛世,中後期官員腐敗猖獗,百姓流離失所,一旦吏治沒有做好,官商勾結,苦的就是百姓。”

“所以很多時候監督和吏治整頓就一定要維持下去,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官員該殺的殺,該罰的罰,一定不能姑息養奸。”

“現在只是一個好的開始,過幾年國內的民生真正穩定下來,纔是真正的改革關鍵。”

“大宋,會變得更好!”

趙駿目光堅定地說道。

上一章李孝基是李迪的孫子,其實也不算BUG,因爲之前我說過,古代爹是爺爺,叫爺爺反而是叫爹。不過到了宋代,慢慢的有了變化,有些地方阿翁是爺爺,但有阿翁是喊父親的,有爹是父親,阿爺是爺爺的。還有喊爺爺叫爹爹,父親叫阿爺的,反正各地風俗不同,叫法也不一樣,不過現在看確實有點歧義,所以改了一下,因爲宋朝叫阿翁爲爺爺的還是多一點。

最近幾章是過度章節,不知道算不算水,還是得描述一下新政改革後的現狀嘛,爲下面搞大的鋪墊一下。畢竟現在真就是大的還沒來,一旦要動真格的解決三冗,恐怕就要大開殺戒了,一步步走吧,總不能上手就殺七百多,老秦人不得炸了鍋嘛。

第414章 有宋人在賣軍械第343章 全城搜捕第524章 趙禎出京第86章 執掌皇城司第495章 外交交鋒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237.第234章 范仲淹的兩難境地(二合一)第344章 一網打盡,注意影響282.第278章 還請緩緩108.第108章 呂夷簡的取捨第49章 賜趙駿同進士出身第469章 收復西域,黑汗王國281.第277章 杯酒釋冗軍134.第134章 燒第一把火第388章 大宋託付於你第499章 巴格達城破第524章 趙禎出京第43章 朝堂裡的一些小事210.第207章 你們相信我嗎?第348章 奇怪的商隊第59章 三易回河第5章 仁宗的寬容第358章 高麗叫父第32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51章 茶商們的反擊194.第192章 狡猾的對手第16章 靖康恥249.第245章 西夏稱臣,慶曆元年第324章 巡視黃河199.第196章 貪腐案真相第457章 趙駿一走,開始動刀141.第140章 解試第七第442章 盜匪遍地,該打掃衛生了第452章 治國手段與衆人想拜師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280.第276章 將門的多事之秋第40章 要有遠大眼界和格局281.第277章 杯酒釋冗軍第450章 圖謀幽燕世家293.第289章 讓李元昊去試試水317.第313章 大宋天軍!第19章 僞造一個尼尼村201.第198章 貪腐案完結,良方妙藥第387章 我賦予的權力,天不遂人願第55章 朝廷的應對第474章 出使黑汗王國第91章 棄暗投明,開封府密謀296.第292章 大宋有槍第496章 抵達巴格達第34章 數學課241.第237章 近乎無解的陽謀第98章 江大郎256.第252章 慶曆新政第一輪風波第348章 奇怪的商隊第435章 開燈,照耀這盛世大宋第383章 欽差到來第48章 官家在泰山封禪第496章 抵達巴格達298.第294章 國家建設與出大事了第12章 趙禎是慫貨(求推薦票)第25章 裡外都是個死第506章 萬國來朝(1)第375章 耶律宗真被偷了家263.第259章 給天下官員漲薪177.第175章 苛捐雜稅,路遇田昌155.第154章 景祐改制(大家注意身體)222.第219章 偷元昊老家第366章 收復青塘第326章 不可脫離百姓250.第246章 慶曆新政,吏治篇第91章 棄暗投明,開封府密謀143.第142章 是時候了第441章 又被搶劫了315.第311章 汴梁的變化有多大?第49章 賜趙駿同進士出身第325章 全國性掃黑除惡第362章 中華文明,將愈發璀璨212.第209章 萬人相送240.第236章 大宋何懼一戰!第320章 趙駿只會更狠第83章 趙禎不可信第504章 真傳國玉璽252.第248章 五大貿易成型,慶曆新政開始第59章 三易回河第59章 三易回河第33章 晏殊的心事186.第184章 千金買馬骨第407章 都是因爲宋國第371章 已經在想自己的廟號了128.第128章 夏竦的一招閒棋第510章 一隻只肥羊201.第198章 貪腐案完結,良方妙藥242.第238章 人心經不起試探第47章 晏殊迴歸第18章 改變大宋政壇第367章 大宋旗幟飄揚166.第164章 商人與資本家的區別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126.第126章 大宋與企鵝笑話232.第229章 帳篷裡歡樂的笑聲
第414章 有宋人在賣軍械第343章 全城搜捕第524章 趙禎出京第86章 執掌皇城司第495章 外交交鋒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237.第234章 范仲淹的兩難境地(二合一)第344章 一網打盡,注意影響282.第278章 還請緩緩108.第108章 呂夷簡的取捨第49章 賜趙駿同進士出身第469章 收復西域,黑汗王國281.第277章 杯酒釋冗軍134.第134章 燒第一把火第388章 大宋託付於你第499章 巴格達城破第524章 趙禎出京第43章 朝堂裡的一些小事210.第207章 你們相信我嗎?第348章 奇怪的商隊第59章 三易回河第5章 仁宗的寬容第358章 高麗叫父第32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51章 茶商們的反擊194.第192章 狡猾的對手第16章 靖康恥249.第245章 西夏稱臣,慶曆元年第324章 巡視黃河199.第196章 貪腐案真相第457章 趙駿一走,開始動刀141.第140章 解試第七第442章 盜匪遍地,該打掃衛生了第452章 治國手段與衆人想拜師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280.第276章 將門的多事之秋第40章 要有遠大眼界和格局281.第277章 杯酒釋冗軍第450章 圖謀幽燕世家293.第289章 讓李元昊去試試水317.第313章 大宋天軍!第19章 僞造一個尼尼村201.第198章 貪腐案完結,良方妙藥第387章 我賦予的權力,天不遂人願第55章 朝廷的應對第474章 出使黑汗王國第91章 棄暗投明,開封府密謀296.第292章 大宋有槍第496章 抵達巴格達第34章 數學課241.第237章 近乎無解的陽謀第98章 江大郎256.第252章 慶曆新政第一輪風波第348章 奇怪的商隊第435章 開燈,照耀這盛世大宋第383章 欽差到來第48章 官家在泰山封禪第496章 抵達巴格達298.第294章 國家建設與出大事了第12章 趙禎是慫貨(求推薦票)第25章 裡外都是個死第506章 萬國來朝(1)第375章 耶律宗真被偷了家263.第259章 給天下官員漲薪177.第175章 苛捐雜稅,路遇田昌155.第154章 景祐改制(大家注意身體)222.第219章 偷元昊老家第366章 收復青塘第326章 不可脫離百姓250.第246章 慶曆新政,吏治篇第91章 棄暗投明,開封府密謀143.第142章 是時候了第441章 又被搶劫了315.第311章 汴梁的變化有多大?第49章 賜趙駿同進士出身第325章 全國性掃黑除惡第362章 中華文明,將愈發璀璨212.第209章 萬人相送240.第236章 大宋何懼一戰!第320章 趙駿只會更狠第83章 趙禎不可信第504章 真傳國玉璽252.第248章 五大貿易成型,慶曆新政開始第59章 三易回河第59章 三易回河第33章 晏殊的心事186.第184章 千金買馬骨第407章 都是因爲宋國第371章 已經在想自己的廟號了128.第128章 夏竦的一招閒棋第510章 一隻只肥羊201.第198章 貪腐案完結,良方妙藥242.第238章 人心經不起試探第47章 晏殊迴歸第18章 改變大宋政壇第367章 大宋旗幟飄揚166.第164章 商人與資本家的區別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126.第126章 大宋與企鵝笑話232.第229章 帳篷裡歡樂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