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蔡澤慶賀禮

朱襄回到咸陽的時候,已經到公元前256年的初冬。

很快,時間就來到了公元前255年,嬴小政八週歲,老秦王已經年滿七十週歲,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時候。

人老之後,每一個冬季都是一條巨大的坎。

老秦王出行和回來的一路上都顯得身體很健朗。但當他回到了咸陽宮,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就晝夜不休地檢查了太子柱監國期間的公務文書後,突感風寒病倒了。

病來如山倒。老秦王即便年老也很魁梧的身體突然變得佝僂,他的面容也突然失去了生氣,變得蒼白蠟黃。

朱襄此番回咸陽,特意把扁鵲也帶在了身邊,想給身邊長輩做一個詳細的體檢。

雖然秦國太醫的醫術很好,但多一個名醫多一分安全。

老秦王病了,扁鵲在秦國太醫診治後,也幫老秦王把脈診治。

“太過勞累,折損了元氣。”太醫懼怕老秦王,說得比較委婉,扁鵲便直說了,“以秦王的年紀,若不好好休養,恐怕這病這病很難好。”

朱襄跪坐在老秦王的牀邊,垂着頭,心情很不好。

他在想,老秦王原本應該是什麼時候去世。

爲何會出現這樣的變故?和自己有關嗎?

可能真的有關。因爲自己出現後,老秦王太忙碌了。

原本歷史中,老秦王雖然在長平之戰之後遭遇了挫折,但他也閒了下來,一直坐鎮咸陽,從未離開過咸陽宮。

老秦王在咸陽宮中的工作,除了延續以往的政策,就是瞅準時機出兵,並不需要他花費多少精力。

何況一直待在咸陽,他就沒有車馬勞頓折損精力。

自朱襄入秦之後,秦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朱襄要種田,老秦王就張羅着重新組織起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配合朱襄推廣農田新技術勞作,並摳摳索索找錢去修水利;

朱襄說咸陽學宮能吸引人才,老秦王就熬了好幾個晚上與卿大夫們徹夜長談,很快就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咸陽學宮,並制定了詳細的配套措施;

朱襄南下也給老秦王找了很多事,無論是李冰興修都江堰,還是李牧與楚國劃江而治,背後都有老秦王徹夜不眠的保駕護航。

秦國任何一個“新事物”,確實是朱襄牽頭,但背後繁瑣的工作都是老秦王和秦國朝堂的官吏們默默在做。

老秦王可能多疑,可能會暗戳戳地嚇唬人,但他在行動上也給予了朱襄最大的支持和信任,做到了他對朱襄的承諾——只要是對秦國好的事,朱襄儘管提,不用考慮什麼困難,一切有寡人。

老秦王和朱襄相遇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就算在現代社會都是退休人士,他的體力精力都已經衰敗。

秦國這時候進入高速發展,這位已經年過六十的老人艱難地駕駛着秦國這輛高速奔跑的戰車,在崎嶇險阻的路上疾馳。

即便有朱襄提供的美食讓他吃下更多的東西,即便看着秦國這輛戰車疾馳他的心情很好,但又怎麼能彌補老秦王耗費的心力?

朱襄只是一個人。就算有金手指,他也只是一介凡人。他連病都治不了,更治不了生老病死的命。

秦國越發好了,老秦王的政績越發顯赫了,但老秦王的壽命恐怕也因此縮短了。

特別是在老秦王在年邁七十的時候,千里迢迢巡視江東這件事,給他岌岌可危的生命蠟燭又吹了一口氣。

朱襄下鄉的時候,小汽車行走在鄉間土路上,顛簸幾個小時都感覺渾身骨頭散架,完全提不起精神。

古代的路和馬車,就算擁有再多減震措施,都能把人顛得天旋地轉。若馬車稍稍跑快一些,坐馬車的人都能顛得腦袋和車頂演奏打擊樂。

坐船雖比馬車稍稍好一些,但在江水上晃久了,體力也在持續消耗中。何況溼氣過重,對老年人的身體也很有危害。

老秦王先坐馬車,到了漢水換成坐船,從咸陽從西向東、從北到南,在華國地圖上斜跨了一條長長的線。

這麼長的旅途,一個七十歲的老人,怎麼可能承受得住?

宋朝時皇帝承諾不殺士大夫。當他們想要士大夫死的時候,就會不斷給士大夫遷官,從南遷到北,從東遷到西,讓士大夫在路上奔波勞累,活活累死病死在遷官的路上。

“你哭什麼?寡人還沒死。”老秦王沒好氣道。

朱襄抹了抹眼淚,道:“我只是在想,有什麼樣的大父,就有什麼樣的孫子。夏同和君上你一樣,明知道應該靜養,就是閒不住。”

老秦王更加沒好氣道:“寡人活過了七十,你說的那個夏同能活到七十?別拿我和他並列,你這是侮辱你的君王。”

朱襄不斷用袖口擦眼睛,眼淚怎麼也止不住。

老秦王伸手,讓朱襄把他扶起來,看着眼睛腫得睜不開的朱襄十分無奈。

他知道朱襄怕他也怨他,朱襄的友人也防備他。但現在朱襄的悲傷和惶恐卻是情真意切,恐怕天底下連自家傻太子都不會哭得這麼情真意切。

因爲太子柱當了太多年的太子,心裡肯定是有怨憤的。

可能範先生也會爲自己真心誠意的哭泣。但範先生和他君臣多少年?朱襄又與他相處多少年?

這個傻孩子,真是重感情重得有些令人頭疼了。

“寡人都年過七十,別哭了。”老秦王輕輕拍打着朱襄的背。

自己生病,倒是反過來哄別人。這樣的感覺很新奇,但並不壞。

老秦王深切地感到死亡的臨近,這一刻他的惶恐不安突然釋然了。

不釋然也沒辦法,他已經年過七十。

當接受了自己快死的事實時,老秦王終於能放下君王的審視,用“長輩”的角度與朱襄這個神奇的晚輩相處。

“周王和西周公都不老實,和周王室的仗還沒打完;楚國雖然暫時不會有太大動靜,但我聽聞其他五國又有結盟合擊秦國之勢,說不定楚國得到消息後又會蠢蠢欲動;秦國的國土雖然更大了,但要防守的地方太多,戰線拉得太長,恐怕抵抗六國更加困難……”老秦王絮絮叨叨,“寡人病的真不是時候。”

ωωω•ттκan•Сo

朱襄無語。君上說我怕死又老是找死,你不也是這樣?明明你這麼懼怕死亡,爲何又要明知勞累過度會有損壽命而南下?

“好了。”老秦王收起有些僵硬和彆扭的笑容,恢復以前隨和的模樣,“寡人的病不要外傳。”

“當然。”朱襄哽咽,“只是累病了,君上只要好好休息,一定能很快康復。”

老秦王笑而不語,揮揮手讓朱襄離開。

朱襄心情沉重地離開了咸陽宮,第二日又帶着一車行李回到了咸陽宮,說要給老秦王當膳夫。

老秦王放下手中的文書,深深嘆了口氣。

“大柱,如果寡人去了,朱襄一定會很難過。”老秦王道,“寡人沒想到,他居然會如此難過。”

太子柱立刻道:“君父還能活很長很長的時間。”

老秦王搖搖頭,道:“你該準備當秦王了。”

沒有哪個太子不想當秦王,何況他當了太久太久的太子。

但他心中的欣喜卻被茫然不安淹沒,讓他的表情顯得很傻。

老秦王平靜道:“現在秦國拿下了楚國南邊偌大領土,李牧和新式舟師又極具威脅,六國人就算再蠢,也會重新聯合起來共同抵擋秦國的兵鋒。新舊秦王更替,就是他們擊破秦王的機會。寡人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待子楚回來,明年正月你就繼位。”老秦王一語定音,然後嘆着氣,輕聲道,“爲父會扶你一年……如果我還有一年時間。接下來的路,你要自己走了。”

太子柱狠狠磕頭,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他終於能繼任秦王,但是欣喜卻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濃厚。

朱襄端着今日的飯菜過來。

他看到了老秦王滿牀榻的文書,也看到了神情恍惚的太子柱,但他什麼都沒說,只默默伺候老秦王吃飯。

老秦王只要好好休息,或許能補充一點生機,或許再多活幾年。

但老秦王仍舊挑着燈,每日勤政到至少三更天。

他一直在咳嗽,但意識一直很清醒,甚至比以前更加敏銳。

前線的戰報不斷傳來,不僅魏國、燕國、趙國出兵幫助周王室,連渺小的韓國都來湊了一下份子。

齊國和楚國仍舊在觀望,但看他們軍隊的動向,恐怕也按捺不住了。

齊國原本因爲自己距離秦國很遠,朝堂上的卿大夫們又沉迷享受,早就被秦國收買,一直不摻和其他五國與秦國的對抗。

但李牧舟師的消息傳到了齊國後,齊國人似乎有些緊張了。

即使他們沒見過能沿着海岸線長途跋涉北上的舟師,也有些防備秦國的舟師從海上繞道,在齊國海岸登陸。所以齊國此次也難得行動起來。

秦國更強大了,果然逼得六國傾向於合作了。

此時,老秦王怎麼能休息?

他要親自過目六國每一條動向,然後用他五十餘年的爲王經驗,與六國國君對抗。

一條條消息快馬加鞭傳入咸陽城,一道道詔令快馬加鞭從咸陽城送出,就像是循環的流水。

整個秦國都動了起來。

而後,天下都動了起來。

各國都有英才。除了史書中留名的,還有許多史書中記載不下的賢才們。他們都圍繞在各自的國君身邊,竭力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與過分龐大、已經有吞噬天下之勢的巨獸秦國敵對。

范雎、白起兩位病退致仕的老人被老秦王重新召回咸陽宮。

廉頗也去了咸陽宮。回到家中後,廉頗有空就擦拭盔甲和長劍,看上去終於下定了決心。

白起的表情似乎很遺憾。因爲他病了。

雖然終於有了回到戰場的機會,但他的身體卻撐不住了,只能羨慕地看着飯量越來越大的廉頗,酸溜溜的眼神讓廉頗十分得用。

當嬴小政度過八週歲的生日後,他與雪姬一起,和朱襄同住咸陽宮,陪伴着一直湯藥不斷,但就是不肯休息的老秦王。

老秦王偶爾會把嬴小政抱在懷裡,讓嬴小政幫他宣讀詔令。

太子柱繼位之後,子楚就會受封太子。

嬴小政還小,他現在還不會有封號。所以老秦王用這種方式告訴羣臣嬴小政將來的位置。

時間轉眼就到了公元前255年的初夏。

在原本歷史中,秦軍應該已經攻破洛邑,俘虜周赧王,運九鼎歸秦。

之後秦王將降周王爲封君,俘虜西周公,周朝徹底滅亡,後世史學家稱公元前255年爲秦元年。

但在這個時空,秦國雖然更加強大了,攻打東周卻失利了。

魏國信陵君派人遊說燕國和趙國擯棄仇恨,與魏國暫時結盟,共同援救周赧王。

之後韓國、齊國先後出兵,五國進入洛邑,在周赧王的見證下再次簽訂合縱條約,共同對抗秦。

楚國本來也想加入,李牧突然北渡,連克楚國數座城池,兵鋒直指陳都。

在楚王大驚失色,集結大軍阻擋李牧的時候,李牧派人告訴楚王,自己可以無條件退兵,但楚國必須按兵不動,否則楚國敢往北邊派兵,他就敢再次率領軍隊北渡江水。

在李牧的威脅下,楚王屈辱地放棄了合縱,只能按兵不動。

李牧回到江水以南,陳兵江邊對楚國虎視眈眈,讓楚國不敢撕毀合約。

老秦王得知這個消息後,大笑不止,難得丟開手邊文書,睡了一夜的整覺。

將李牧所做之事傳回咸陽宮的就是子楚。

子楚日夜兼程趕路回到咸陽。朱襄看着子楚蒼白憔悴的臉色,欲言又止,最終保持了沉默。

在秦國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刻,他說什麼休息什麼健康都沒用,不如多做些事,減輕老秦王和子楚的負擔。

子楚回到咸陽後,老秦王就吩咐準備傳位典禮,無論他是否崩逝,明年正月初一都會傳位太子柱。

在傳位典禮之前,他還有一筆賬要和楚國外戚算。

太子柱性情敦厚,即便拍着胸脯保證不會被楚國外戚壓制,老秦王仍舊擔心。所以他要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在他當秦王的最後時間,幫太子柱掃滅障礙。

雖然此事沒有波及華陽夫人和其弟弟,因爲這兩人就只顧着享受榮華富貴,從未乾涉政務,但華陽夫人仍舊嚇得重病一場。

她強撐着病體,派人向雪姬送禮表示感謝。若不是雪姬早早提醒了她,她和她的弟弟可能就危險了。

看見華陽夫人這樣,夏姬物傷其類,也不由惶恐起來。

她終於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應該和孃家稍稍疏遠一些,不要替韓國做事。

連佔據秦國半壁江山的楚國外戚都在垂老的秦王手下搖搖欲墜,她和從未在秦國朝堂有過地位的韓國外戚算什麼?

楚國外戚也很驚訝,他們完全沒想過老秦王居然這麼瘋狂。

老秦王早就對楚國外戚不滿,但爲何還要重用楚國外戚?這當然是因爲秦國本土人才少。

秦國是中原人口中的蠻夷之地,建立客卿制度,就是吸引六國人才爲秦所用。

論打仗,秦國人野蠻,可能不懼怕六國;但論治國,秦國朝堂沒有楚國外戚,就幾乎自斷一臂。

雖然這次老秦王南下,有些楚國外戚做得確實過了,基本等於謀逆。但他們也以爲,自己不會這麼快被清算。

老秦王卻這樣做了。

當老秦王動手的時候,他們才知道爲何老秦王膽敢如此瘋狂。

因爲咸陽學宮。

老秦王建立咸陽學宮後,天下有許多賢才仰慕朱襄和荀子的名聲來咸陽求學,其中不乏已經成名的人。

朱襄南下的時候帶走了一羣優秀的學子,這些學子通過實踐,將自己所學與民生結合起來,接受了秦國人務實的風氣。這羣人,補足了秦國朝堂的人才缺口。

老秦王強撐着病體,按照當初朱襄提議、衆位大臣完善的措施,在咸陽宮召開了一次“殿試”,測試咸陽學宮中有名望、或者跟隨朱襄時有實績的學宮學子,當場爲他們排名次點官職。

近水樓臺先得月,秦國貴族當然在咸陽學宮建立的時候,就早早將自己家中得用子嗣送入學宮學習。

所以老秦王從咸陽學宮弟子中選官,沒有威脅他們的利益。他們非常支持老秦王。

於是一次殿試,老秦王哪怕只點了朝堂中的中低層官吏,也已經破壞了楚國外戚多年來在朝堂的經營,切斷了秦國朝堂對楚國外戚人才的依賴。

之後,老秦王召回蔡澤,拜荀子和蔡澤爲左右丞相。

蔡澤在剛隨朱襄回咸陽時,曾經引起了衆位貴族的注意。但蔡澤在李牧和廉頗入秦之後留在了長平,在上黨高地默默積蓄力量,讓秦國朝堂漸漸忽視了他的存在。

現在老秦王突然召回蔡澤,還拜蔡澤爲相,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連忙去收集蔡澤的信息,猜測蔡澤的執政理念。

除了蔡澤,他們對荀子成爲秦國的丞相也很恐懼。

荀子是儒家。秦國一向是以法家思想治國,儒家和法家思想幾乎背道而馳,曾經甚至還有“儒不入秦”的潛規則。

一個大儒怎麼能成爲秦國的丞相?秦王難道是老糊塗了嗎?!

荀子也已經快六十了。他這個年齡當這個丞相,其實做不了太多事,不會改變秦國如今的社會和政治制度運行情況。但關鍵不是荀子能做什麼,而是荀子當丞相這件事本身的象徵了什麼。

面對衆人的試探,荀子八風不動,繼續去完善他正在做的秦國敕封神靈的禮儀。

荀子不焦躁,焦躁的就是試探他的人。

秦國這些變化,別說秦國人不適應,六國也都很焦躁。

他們很希望老秦王真的是老糊塗了,但蔡澤是朱襄的友人,曾經有聯合李牧抗擊匈奴的功績,還是逼李牧和廉頗入秦的主要推手,其能力不容小視;荀子聲望和才華,更是舉世聞名。

這兩個人被任命爲左右丞相,他們怎麼也說不出秦王是老糊塗了的話。

就在他們焦躁的時候,老秦王拜廉頗爲大將軍。

趙國和燕國臉色大變。

廉頗怎麼還沒老死?!他怎麼還能領兵?!

連廉頗都出來了,傳說已經快病死的白起不會又像是長平之戰一樣,某一天突然亮出帥旗,說“嘿,沒想到吧,主將是我”?

人的名樹的影,廉頗的兇名在攻打燕國後徹底打響,在燕國的兇名恐怕比白起還甚。他領兵東出函谷關,燕國軍隊士氣立刻低落。

明明廉頗與燕國有仇,但聽到廉頗領兵的消息後,燕國人卻無法因爲仇恨而讓士氣提升,反而有了怯懦退後之意。

趙國的士氣也下降了。

誰都知道,廉頗和李牧是被趙王“賣”給了秦國。

特別是廉頗,攻燕後他在趙國將士心中的地位,就像是白起在秦國將士心中的地位。現在他們敬愛的、曾經帶領他們渡過多次危機的大將軍居然成了敵方主將,趙國將士連與廉頗對峙的勇氣都沒有。

他們不是怯懦,只是不想、不願與廉頗敵對。

那是他們的信平君,是他們趙人的信平君,是賭上了自己的名聲讓很多趙人免於餓死的信平君廉頗。他們要怎麼與廉頗敵對?!

此次聯軍的主帥當然是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知道廉頗在秦國掛帥之後,也忍不住醉了一場。

他很後悔,自己爲什麼當初不早點來趙國救下趙王,這樣趙王應該就不會同意讓廉頗和李牧入秦了。

但他心裡再遺憾,也只能打起精神,告訴趙人現在信平君已經是他們的敵人,是他們要戰勝的人。

他還要誣衊這一位老將軍,說廉頗已經很老了,應該很難再領兵打仗了。秦王派廉頗來,就是打擊趙軍的士氣而已。

廉頗已經老了,他不能打了,不要怕他!

魏無忌用如此的方式激發了燕國人的士氣,但趙國人的士氣仍舊很低落。

因爲趙國人不是懼怕廉頗,而是敬佩廉頗。無論廉頗是否年老,是否還能上戰場,都不會改變他們對廉頗的敬仰。

魏無忌只能苦笑。

他只能慶幸,秦王至少還沒有喪心病狂讓朱襄領兵。否則若是聽到朱襄來戰場的消息,這羣趙國人估計都無心作戰了。

先不論廉頗是否還能打,老秦王亮出廉頗這張牌,就讓五國聯軍中最驍勇善戰的趙國士氣折損至少一半。

秦國還未和五國聯軍正面作戰,就已經先贏下一局。

蔡澤對老秦王道:“君上,請讓我再贏下一局,作爲慶賀新王繼位的禮物。”

老秦王頷首。

蔡澤在三晉之地當郡守,可不是隻做了幫朱襄管理長平這點小事。

他是縱橫家,接管了范雎情報頭子的職責,負責了范雎當初的事。

在上黨時,蔡澤已經向六國派出無數釘子,埋下無數離間計的種子。特別是秦國的心腹大患信陵君,他已經準備多時。

此時,蔡澤留下的後手終於在最適當的時機發動。

魏王原本就嫉妒魏無忌的才華和聲望,蔡澤接管范雎的工作後,花費了大筆錢財在六國爲魏無忌揚名。

他甚至拿朱襄當魏無忌的墊腳石,點評朱襄雖好,遠遠不如魏無忌。

朱襄出身卑賤,不過是搭上了秦國外戚的路才飛黃騰達。而魏無忌是魏王的弟弟,是七國僅次於國君最尊貴的人;

朱襄只會種地。魏無忌什麼都會,特別是國政和打仗,這纔是真正的人才;

朱襄號稱名滿天下,但是他居然沒有門人跟隨,說明他的名聲都是虛的,真正的賢才不屑於投奔朱襄。魏無忌門客衆多,個個都是大才,這纔是真正的名滿天下應該有的模樣……

蔡澤把魏無忌捧得高高的,說秦國多次攻打三晉之地,爲何獨獨與魏國摩擦不大?這當然是因爲秦王懼怕魏無忌。

魏王雖然平庸,魏國國內也幾乎沒有什麼能抵抗秦國的賢臣名將。但誰讓魏國有魏無忌?魏無忌一人就抵消魏國平庸的國君和大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讓秦王不敢輕易與魏國動兵。

魏國若不是有信陵君魏無忌,早就已經亡國了。

“可惜魏王不是魏無忌,否則魏國估計已經成爲秦國的心腹大患。”

蔡澤如此傳揚。

魏王自己聽了這些傳言,多次對外說,還好寡人有無忌這個弟弟,否則秦國人就要來了。

魏無忌聽兄長這麼說,心中十分寬慰。

魏王表現得十分信任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也以爲魏王真的已經不忌憚他。他其實一直察覺到魏王在忌憚他。但在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之後,他的兄長似乎終於摒棄了那一點點的嫉妒,對他越來越信任看重了。

此次他能成爲五國聯軍的主帥,就是他兄長的支持。

所以蔡澤那些溢美之辭,信陵君並沒有放在心上。

他是自傲的,溢美之辭雖然有些誇大,但大部分還是實話實說。

蔡澤確實是實話實說。

沒有什麼比實話實說上增加一點點誇張的說法更好的捧殺。正因爲是實話實說,所以嫉妒信陵君的那些人才會更加難受。

現在到了蔡澤該收穫的時候了。

秦國派出使臣去與五國聯軍說和,表示願意幫助魏無忌成爲魏王,只希望魏無忌不要插手秦國與周王室的戰爭。

在秦國派出使臣的同時,蔡澤就將這個消息傳到了魏王耳中。

秦王爲了讓五國聯軍退兵,許諾讓信陵君魏無忌成爲魏王,並且簽訂合約,與魏國永世交好,不會進攻魏國。哪怕秦國將來統一了天下,也會讓魏國成爲秦國的附屬國,不廢除魏王之位。

魏國上下大驚失色。

蔡澤又發動在魏國的釘子,拿出重金傳播謠言,說魏國士人都認爲這件事對魏國很好,他們很支持。

秦國勢大不可避免,這次五國合縱攻打秦國也不一定能贏。如果接受秦國的條件,那麼魏國就等於永遠高枕無憂,就算改朝換代,魏國還是魏國,魏國的貴族還是魏國的貴族。

當週王室的魏國,和當秦王室的魏國其實沒什麼區別不是嗎?

而且魏無忌確實比如今的魏王強大許多,即便是秦國人毀約,讓信陵君當魏王的好處也很大。

誰不希望信陵君當魏王?魏國人就很想。

魏王也知道信陵君在魏國的聲望,知道很多人都想讓信陵君當魏王。

甚至他自己內心都認爲,如果信陵君當了魏王,恐怕比他當魏王對魏國更好。

但正是因爲如此,魏王絕不可能讓信陵君當魏王。否則他成了什麼?

這顆離間計的種子終於萌發,蔡澤準備了幾年的謠言在這一刻露出了毒牙,朝着魏王和信陵君的關係咬下。

魏王命令退兵,讓信陵君回國解釋這件事。

當然,魏王只是說現在到處傳言,信陵君想要藉由率領五國聯軍攻打秦國的機會逼宮篡位。他信任信陵君,希望信陵君能回魏國把這件事好好說清楚。

他不懷疑信陵君,但信陵君如果不回去,那就是信陵君心裡有鬼。

魏無忌當然問心無愧,他原本打算立刻回魏國解釋,並且繼續勸說魏王出兵。

現在五國合縱聯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怎麼能中途而廢?

聽聞秦王病危,新王準備繼位。如果不趁着秦國新舊秦王相交的機會出兵,那麼五國恐怕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但信陵君的門客不願意。

他們一身榮辱都繫於信陵君一人,一旦信陵君身死,他們肯定也只能跟着一同死或者四處逃竄。

就算不說他們自己的未來。他們不相信魏王。信陵君一旦回到魏國,恐怕就會人頭落地。他們怎麼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敬仰的人身赴死地?

信陵君有許多門客,品德高尚品德低劣的都有,但他們都爲信陵君着想。

蔡澤利用了信陵君門客太多人心不齊,專門收買了其中膽小的、或者對魏國沒什麼好感的人,讓他們在信陵君門客中傳播“信陵君回到魏國一定會被魏王殺掉”的慌亂情緒。

“不要讓信陵君回魏國。一旦信陵君回到魏國,他就再也無法離開魏國了!”

這件事也是事實,所以才能這麼快地讓信陵君的門客達成共識。

最終信陵君最信任的門客勸說信陵君:“你如果回魏國,正嫉妒你的魏王一定會殺了你,魏國就會危亡;但若你躲在其他國家,等魏王冷靜下來就會請你回去,你和魏王重歸於好,魏國纔會無恙。”

信陵君很聰明,他被說服了。

他也猜到,自己回魏國,最好的是被囚禁,最差就是被殺掉。

他爲了魏國不懼怕被殺,但這時候魏王如果兄弟相殘,以他的聲望,說不定會像趙王殺朱襄一樣,引發魏國的動盪。

爲了魏國,他不能讓魏王殺掉,他只能逃走。

而當魏王意識到了錯誤,確實也會與他和好,迎他回魏國。雖然那時候,他們已經錯過了攻打秦國的最佳時機。

信陵君苦笑不已:“最終秦國勢大不可避免嗎?”

信陵君看着自己的帥印,看着自己的帥旗,看着印着“魏”的旗幟,淚流滿面。

他從未想過與兄長爭奪王位。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爲兄長做得還不夠多嗎?爲什麼兄長還是不信他?

“如果秦國勢大,魏國一定會被滅。魏國都被滅了,爭奪王位還有意義嗎?”魏無忌捂着臉,淚水從指縫中溢出。

他知道,自己一旦從這裡離開,恐怕他的雄心壯志也再也無用。

就算魏王醒悟,他也沒有再幫助魏國的機會。因爲秦國不會再給六國這個機會。

“信陵君,不用這麼悲觀。秦太子也已經年老,秦國國君可能儘快就會再次更替,我們還有機會。”有門客不能理解信陵君的悲觀。

信陵君苦笑:“如今的秦王和即將繼任的秦王不一樣,如今的秦太子和下一代秦太子也不一樣。不會再有這個機會了。”

待秦太子登基之後,他絕對不會像如今的老秦王一樣大權獨握,而是會在自己剛一繼位,就將權力分給如今的公子子楚、以後的太子子楚。

當他去世,太子子楚繼位的時候,秦國不會有任何動盪。

甚至如果朱襄公的外甥公子政沒有夭折,能夠順利長大。將來子楚將秦王之位傳給公子政,秦國也不會出現任何可乘之機。

信陵君看得很清楚。老秦王快要病死前爲何秦國有那麼大的改變?因爲老秦王自己也知道,他的死去,就是昭示着秦國舊統治集團的落幕。

當太子柱繼位,秦國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統治集團。

新舊交替,秦國一定會有很多錯漏,朝政一定會變得混亂,士氣甚至也可能低落。

而且廉頗畢竟是趙將。即便李牧已經展現出他能帶領好秦人,但廉頗不一定。

這麼好的機會,這麼好的機會……這甚至可能是六國削弱秦國、讓秦國回到函谷關的唯一的機會!

“爲什麼,爲什麼……”信陵君的哽咽變成嚎啕大哭,他不能理解這件事,不能理解啊。

就算魏王猜忌他,爲何不能等這件事結束之後再猜忌?爲什麼非要在這個最重要的時機猜忌?難道魏王看不出這一定是秦國的離間計嗎?這時候五國聯軍分崩離析,只有秦國人能得利!

魏無忌感到深深的絕望。

他模糊的視線中突然出現了朱襄的身影,那個他沒機會見太多面、說太多話,但已經被他視作友人的身影。

當初朱襄離開趙國的時候,是不是就和他現在掛印離開時一樣絕望?

第133章 老壇泡青菜第109章 清茶桂花糕第42章 始皇崽圍巾第220章 將老當益壯第204章 妄議相國位第167章 趙姬訴無辜第136章 竹筍傍林鮮第177章 泡白菜蘿蔔第132章 蛇蛙南瓜子第92章 秦舟師樓船第31章 水蒸紅棗糕第269章 番外二第107章 君子僞善心第81章 水患後釘螺第101章 老秦王誘餌第29章 慶典土豆花第159章 始皇崽坐墊第229章 爲庶民投秦第61章 棉花地花蕾第168章 百密有一疏第109章 清茶桂花糕第14章 肉醬土豆泥第138章 牆上楚地圖第180章 新鮮全魚宴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174章 長平君粉絲第208章 相聚半日閒第190章 城牆楚歌聲第182章 食肆遇學生第153章 夫妻肩上淚第5章 始皇童子尿第239章 撥雲終見日第125章 漢水釜鬵魚第179章 麻油拌時鮮第83章 天河瀑布雨第98章 肉片澆鍋巴第123章 幹鍋土豆片第34章 老翁唾沫水第261章 李牧激將法第186章 已然來不及第97章 豬油酸菜面第13章 新鮮生土豆第242章 念來存故人第238章 李牧大危機第4章 清蒸鹽焗雞第133章 老壇泡青菜第192章 破牛陣奪旗第110章 藺贄狗啃泥第261章 李牧激將法第78章 始皇烤全兔第130章 對東甌好意第196章 桂花甜點宴第98章 肉片澆鍋巴第238章 李牧大危機第131章 颱風後淤泥第160章 炒南瓜子仁第96章 桌上茶水痕第231章 歷史的轉折第114章 好感五顆心第100章 竹筍乳鴿粥第14章 肉醬土豆泥第259章 扁鵲去又返第247章 太子抓週宴第104章 蔡澤慶賀禮第177章 泡白菜蘿蔔第104章 蔡澤慶賀禮第155章 刀削柰果皮第149章 瓦罐煨蓮藕第134章 荀子醉米酒第1章 羊奶稻米羹第57章 粟米酒醉雞第232章 屋漏連夜雨第157章 守孝豆腐乾第169章 我上奏廢后第52章 豆葉小米粥第200章 祭天后夏收第256章 想聽故事嗎第240章 新時代來臨第44章 肉粥滷肉片第63章 白棉花朵朵第22章 泥土沾穗粒第88章 雙季再生稻第242章 念來存故人第36章 牢門鎖鑰匙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181章 舅母竹篾條第108章 春申君贈禮第65章 彩頭餃子宴第29章 慶典土豆花第137章 煙筍燒牛腩第122章 始皇崽兔子第162章 李牧的名號第109章 清茶桂花糕第128章 糖醋鱸魚花第151章 子楚臉上粉第245章 長平君喚雨第170章 擺事實證據第172章 韓相國遺願第236章 長平郡死戰第12章 始皇鼻涕泡
第133章 老壇泡青菜第109章 清茶桂花糕第42章 始皇崽圍巾第220章 將老當益壯第204章 妄議相國位第167章 趙姬訴無辜第136章 竹筍傍林鮮第177章 泡白菜蘿蔔第132章 蛇蛙南瓜子第92章 秦舟師樓船第31章 水蒸紅棗糕第269章 番外二第107章 君子僞善心第81章 水患後釘螺第101章 老秦王誘餌第29章 慶典土豆花第159章 始皇崽坐墊第229章 爲庶民投秦第61章 棉花地花蕾第168章 百密有一疏第109章 清茶桂花糕第14章 肉醬土豆泥第138章 牆上楚地圖第180章 新鮮全魚宴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174章 長平君粉絲第208章 相聚半日閒第190章 城牆楚歌聲第182章 食肆遇學生第153章 夫妻肩上淚第5章 始皇童子尿第239章 撥雲終見日第125章 漢水釜鬵魚第179章 麻油拌時鮮第83章 天河瀑布雨第98章 肉片澆鍋巴第123章 幹鍋土豆片第34章 老翁唾沫水第261章 李牧激將法第186章 已然來不及第97章 豬油酸菜面第13章 新鮮生土豆第242章 念來存故人第238章 李牧大危機第4章 清蒸鹽焗雞第133章 老壇泡青菜第192章 破牛陣奪旗第110章 藺贄狗啃泥第261章 李牧激將法第78章 始皇烤全兔第130章 對東甌好意第196章 桂花甜點宴第98章 肉片澆鍋巴第238章 李牧大危機第131章 颱風後淤泥第160章 炒南瓜子仁第96章 桌上茶水痕第231章 歷史的轉折第114章 好感五顆心第100章 竹筍乳鴿粥第14章 肉醬土豆泥第259章 扁鵲去又返第247章 太子抓週宴第104章 蔡澤慶賀禮第177章 泡白菜蘿蔔第104章 蔡澤慶賀禮第155章 刀削柰果皮第149章 瓦罐煨蓮藕第134章 荀子醉米酒第1章 羊奶稻米羹第57章 粟米酒醉雞第232章 屋漏連夜雨第157章 守孝豆腐乾第169章 我上奏廢后第52章 豆葉小米粥第200章 祭天后夏收第256章 想聽故事嗎第240章 新時代來臨第44章 肉粥滷肉片第63章 白棉花朵朵第22章 泥土沾穗粒第88章 雙季再生稻第242章 念來存故人第36章 牢門鎖鑰匙第117章 糖漬南瓜幹第181章 舅母竹篾條第108章 春申君贈禮第65章 彩頭餃子宴第29章 慶典土豆花第137章 煙筍燒牛腩第122章 始皇崽兔子第162章 李牧的名號第109章 清茶桂花糕第128章 糖醋鱸魚花第151章 子楚臉上粉第245章 長平君喚雨第170章 擺事實證據第172章 韓相國遺願第236章 長平郡死戰第12章 始皇鼻涕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