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番外三

朱襄和雪姬回到了咸陽城。

史官後來記載,長平君和吳國夫人與始皇帝執手垂淚,場面一度非常感人。

實際上也如此。

就是垂淚之後,始皇帝和長安君手板心通紅髮腫,跪坐在軟墊上,面對着牆壁思過。小扶蘇呼哧呼哧拖了個小軟墊到嬴政和成蟜身邊,小短腿一縮,也跪坐在軟墊上。

贏政轉頭: “你做什麼?”

小扶蘇道: “舅翁剛爲我讀完《孝經》。我要孝順阿父。阿父犯了錯,兒子要一起承擔錯誤。”

贏政還沒感動,成蟜先感動了: "好孩子啊。"

嬴政眼眸中閃過一絲懷念,那一絲懷念很快就變成了沉痛。

夢境中的扶蘇也很孝順,就是太孝順了。

"好了,承擔完了。"小扶蘇從軟墊爬下來,拖着軟墊呼哧呼哧離開了。誇讚的話還沒說完的成蟜:"??"

眼中的懷念和沉痛還沒有散去的贏政: "?!"

成蟜嘴角抽搐: "扶蘇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

贏政沒好氣道: "你和扶蘇一同待在舅父舅母身邊,你都不知道,我怎麼知道?"

成蟜道: "扶蘇對舅父舅母還是很孝順的,對你就不知道了,哎喲。你打我幹什麼?去打你兒子啊!"

“咳咳。”在一旁監督的朱襄乾咳一聲。兄弟二人立刻垂下頭,繼續面壁思過。

這時候,什麼皇帝,什麼皇帝唯一的弟弟都不好使。朱襄按壓着眉頭,頭疼。

政兒這一手確實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但對外怎麼修飾?

說長安君謀反是假的,和皇帝合夥釣魚?還是乾脆實話實說,這個長安君就是皇帝假扮的?顯然兩者都不能說。

皇帝釣魚,就是在質疑臣子的忠誠。大臣很容易就想到“烽火戲諸侯”。

君臣之間的信任關係本來就很薄弱,越考驗越容易破碎。後世許多歷史教訓都告訴世人,感情不容考驗。當你考驗感情的時候,就證明感情已經出現裂痕。

政兒雖然本心是"考驗"六國舊貴,但實際上他把滿朝大臣也拉了進去。

朱襄原本以爲嬴政是和大臣們一起做的局,這樣就不需要解釋。

誰知道這個二十七歲還犯渾的年輕皇帝,居然只拉着自己的小團伙做了這件大事。藺贄、蔡澤和李牧等秦朝重臣只知道六國要叛亂,提前部署了平叛的軍隊。但他們萬萬沒想到,還有“長安君”逼宮這場戲!

這不是胡鬧嗎!

藺閒和李泊不是一直遊離在政兒小團體之外嗎?這次怎麼也跟着政兒亂來?

"好了,看你們這表情,面壁思過一點用都沒有。”朱襄嘆氣道, "給你們佈置個功課。現在你們是言官,要對皇帝試探六國舊貴和羣臣的這件事諫言,至少一萬字。"

贏政和成蟜臉色大變。

朱襄道: “只是一個‘以身犯險’不足以寫夠一萬字。好好想想,你做此事究竟最大的錯誤在哪裡。需要我提示嗎?"

成蟜嘀咕: "最大的錯誤就是‘烽火戲諸侯’,降低帝王的誠信唄。"

朱襄冷笑: "既然你們知道,那就是明知故犯?"

贏政: "不,我……"

朱襄打斷道: “政兒,你是想說成蟜明知故犯,你不是。你沒考慮到這一點,你比成蟜笨?”成蟜立刻揚起了高興的笑臉。

哎喲,大兄,快承認你比我笨!

贏政進入兩難。既不想承認自己明知故犯,也不想承認自己比成蟜笨。

"快去寫!"朱襄拍桌子, "寫完之前,重要的文書我就給你堆在這裡,不準看!"嬴政臉色大變: "國家大事,豈能如此兒戲?"

朱襄道: "你要相信你的大臣,就是你幾日不處理政務,秦也不會亂。如果你不相信,就熬夜把這一萬字寫出來,明日就可以處理政務了。"

成蟜樂呵呵道:"對,大兄快去。我就可以慢慢來……哎?!別拽我頭髮!"

嬴政拽着成蟜的髮髻離開。

小扶蘇從門外蹦蹦跳跳進來,手中拿着一個麥芽攪攪糖: "咦?阿父呢?我給他帶來了糖!"

朱襄道: "他去隔壁寫功課去了。"

小扶蘇道:“寫功課?寫功課不準吃糖。舅翁吃嗎?”

朱襄道: "舅翁不吃。"

小扶蘇把攪攪糖放進嘴裡: "那扶蘇吃。對了,做功課也不能吃點心。扶蘇要去監督阿父!"

朱襄忍笑: "好,舅翁和你一起去。"

於是朱襄牽着小扶蘇突擊檢查,把嬴政和成蟜兩人懷裡和屋裡藏着的零食全部摸走。

離開時,抱着一堆零食的小扶蘇還語重心長道: “阿父,叔父,做功課就認真做,不可以偷吃點心和肉乾。我還會回來檢查的!"

шωш¤ ttκa n¤ c o 朱襄笑道: "對!"

扶蘇雄赳赳氣昂昂道:“舅翁,我們走!”

朱襄看着嬴政和成蟜難看至極的臉色,放聲大笑: “好!”舅孫二人大搖大擺離開。

成蟜苦着臉對嬴政道:"大兄,你有沒有換太子的打算?"

嬴政冷着臉道: “若是有,你大概就要在地上打滾反對了。”

成蝠嘆氣道: "也是。唉,快寫吧,免得扶蘇又來檢查。我不要面子嗎?"

贏政黑着臉攤開紙。

現在這個扶蘇,和他夢境中的扶蘇性格沒有一丁點類似的地方,但同樣令他心塞。

在朱襄發揮腦海中上下五千年歷史經驗的引導下,這件事被模糊成了秦始皇確實生病,六國趁機叛亂,並慫恿長安君反叛。

但長安君只是將計就計,實際上是誘使六國舊貴離開咸陽城,以免在咸陽城生亂。他封閉宮門,直到秦始皇病癒後,才與李牧裡應外合解決逼宮內亂。這件事十分兇險,秦始皇一度命懸一線,彷彿在絲線上行走。幸虧天命佑秦,危機轉變成機遇,秦朝趁此機會一舉清除不穩定的六國舊勢力。

荀子滿臉不信: "真的?"

朱襄道:"當然是真的!"

荀子道: "我看君上的手心還是腫的。若是真的,你會揍他?"

朱襄道: "不是我揍的!……好吧,事實是這樣……"

果然沒瞞過荀子,朱襄只能把真實情況道來。

荀子臉皮狠狠抽搐了幾下,咬牙切齒道:“那一萬字文章給我看看。”

於是贏政的功課被打了回去,並變成了兩萬字。

不久之後廉頗也匆匆從趙地趕回來,一頓獅子吼讓嬴政耳朵嗡嗡響了半日。

若不是贏政不要皇帝臉的賣慘,說自己已經被舅父舅母揍慘了,估計還得被廉頗拉到演練場去學習學習。

到了秦始皇二年夏,各地叛亂全部平息。

朱襄和雪姬也離開了咸陽。他們暫時將扶蘇留在咸陽,讓正留在咸陽盯着嬴政的荀子和廉頗教導,自己去各地教導民衆,補種救荒糧食。

這次叛亂耽誤了今年的春耕。好不容易熬過了大旱,農人眼巴巴地盼着一個豐收年,誰知道戰亂又起。

在戰亂中,秦朝可是不會像去年大旱那樣賑濟。只有平定叛亂後,秦朝才能騰出手來救濟災民。

從去年六月大旱,到今年六月戰亂平息,一年的時間,讓已經恢復了部分元氣的中原大地再次滿目瘡痍。

朱襄跟隨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從韓國種地種到魏國,從魏國種地種到齊國,從齊國種地種到燕國,最後回到了趙國。

他多年的努力,彷彿一朝白費。

幸虧楚地此次只有靠近黃河那一小塊地方生亂,大部分地方春耕順利進行,能上交部分糧食。

再加上平原上的平民又死了許多,戰死的,餓死的,因戰爭和飢餓引起的疫病而死的。所以朱襄再次踏上中原大地賑濟時,壓力小了許多。

朱襄重新又走了一遍曾經走過的路。

他和雪姬撫民的時候,常與農人攀談。所以農人對他們都有印象。

他們見到了熟面孔。

那些人以前對他們很警惕。無論是否聽說過朱襄公的名聲,因朱襄公代表的是秦人,他們心裡都很害怕。

現在朱襄再次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都感激涕零,嘴裡咒罵六國舊貴不給他們活路,還是秦皇好。

沒有什麼比剛經歷了短暫的平靜,又遭遇戰亂和饑荒讓人更能感受到和平的美好。

秦始皇的計策確實奏效了。

那麼,代價是什麼?

朱襄帶着雪姬重走他走過的路的時候,也順帶幫當地地方官重新統計戶籍,編戶齊民。

他第一次走這條路的時候,曾統計過一次。

這次統計,各地戶籍減少近半成。

這半成,還是六國舊貴產業被收繳,名下大量隱戶加入編戶齊民後,仍舊損失的戶籍。如今戶籍統計總數不到三千萬。也就是僅看戶籍,就減少了一百多萬人口。

六國全面反叛,中原地區全面陷入戰火。

兵過如篦,反叛者沒有後勤補給,搶掠比當年七國互相攻伐更加嚴重。

以前他們好歹還是官府,不會破壞自己的統治基礎。現在他們是叛賊,是“賊”,恨不得把這世道全部破壞掉。

秦朝官府之前所給平民的賑濟只是勉強維持平民餓不死。現在這點救命糧被搜刮走了,那就只能餓死了。

青壯去搶別人的糧食,老弱大量餓死。屍體堆積成山污染土壤和水源,饑荒和疫病如影隨形。在朱襄重走這條路後,這些“代價”就化作了他熟悉的面孔,印刻在了他的記憶中。殺死的,餓死的,病死的。

是秦朝刮骨療毒丟的肉和血。

之後秦始皇宣佈休養生息,延續了之前“一年不動兵戈和重徭役”的詔令。秦始皇又再次巡視各地,賜天下人以姓,宣佈他們從六國舊民中脫離。從此庶人改稱“百姓”,

秦朝的皇帝賜予他們所有人在秦朝讀書和做官的權力。

秦始皇回到咸陽後,又宣佈各地學府舉薦學生入咸陽參加考試,不分貴賤,成績優秀者皆可授官,連試三年。

連環策之下,秦國刮骨療傷的療效很好。

死去的人無法發聲,活着的人感恩戴德。

沒有參與叛亂的六國舊貴憑藉良好的學識和地方聲望,一躍成了秦朝的官吏,與秦始皇一起共治這天下。

哪怕兩年後,秦朝各地連續三年大地震,也沒有動搖新的“百姓”對秦朝的認可。他們都說,這地龍翻身,是秦朝徹底取代舊朝,氣象翻新的象徵。這不是災禍,是龍擡頭,龍騰飛,一片欣欣向榮啊!秦始皇五年,地動。

秦始皇六年,再次地動,其中代郡地動最爲嚴重。秦始皇七年,又是一次地動。

在朱襄原本的歷史中,從關中到中原,也三年連續出現大地震災害。從第三年大地震開始,持續兩年,從秦地到趙地,民衆皆大飢。

有朱襄存在的歷史,秦朝的士人竭盡全力聲嘶力竭地辯證這個地動是好的,是說明秦朝是符合天命的象徵。

而朱襄帶領軍隊遊走各個災區,救災,賑濟,補種,盡全力彌補地震造成的農田毀壞。

他與災民在開裂的地縫旁,在倒塌的房屋旁,在家鄉的廢墟上,種下一株又一株的南瓜藤和紅薯藤,又在艱難清理出來的平地上,播種下土豆和大菽。

"朱襄公,我們還能活嗎?"

"我不知道。但我會竭盡全力讓你們活。"

“朱襄公,我相信你。”

老人走進山林,病弱者臥牀不治,在地震中受傷殘疾的人趁着夜色偷偷離開家人。救荒作物長了出來,大部分人都活了下來。

三年地震過去,秦朝如那些竭力歌功頌德的人所言,龍擡頭,龍騰飛。大治之世到來。

華夏大地迎來大一統王朝第一個盛世。"始皇盛世"。

朱襄回到了咸陽,終於稍稍歇了一口氣。待秦始皇奪河套,取百越後,朱襄再次扛着鋤頭,踏上了新的旅程。

"舅父,多歇息會兒吧。"

“哈哈哈,我這人就是賤皮子,一閒下來就心發慌。我不是和你承諾過嗎?政兒你把疆土開到哪,舅父就把地種到哪。"

"你放心開疆擴土,舅父幫你種。"

朱襄和雪姬再次笑着與孩子告別。

這次路不遠,就在河套平原。他們帶上了已經是個驕傲小少年的扶蘇,馬車晃晃悠悠,在始皇帝的目送中,又一次離開了咸陽城。

秦朝持續近三百年方滅亡。百姓揭竿而起,羣雄逐鹿,經過幾十年的混亂,漢朝建立,又是三百年大一統王朝。

秦皇漢祖,奠定了華夏幾千年政治格局的基礎。從此,統一成爲華夏民族所有人的共識。混亂百年後,唐朝建立。新的華夏大一統王朝,再次屹立於世界之巔。

朱襄此時並不知道後世居然還有漢朝。

但他翹着二郎腿,隨着馬車晃來晃去時口中唱着的荒腔走板的小調中,卻恰好點了漢朝的名。"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60章 野菜汁涼麪第203章 身後事熱鬧第170章 擺事實證據第183章 浮丘與叛徒第20章 秦王蜂蜜水第31章 水蒸紅棗糕第47章 藺相如戒尺第100章 竹筍乳鴿粥第143章 出城小矮馬第73章 秦王叵測心第240章 新時代來臨第42章 始皇崽圍巾第227章 秦國楚韓爭第56章 蔗糖蒸橙子第154章 始皇崽頭槌第159章 始皇崽坐墊第169章 我上奏廢后第78章 始皇烤全兔第166章 不如回南秦第202章 敵友相送別第200章 祭天后夏收第7章 始皇小桌板第137章 煙筍燒牛腩第213章 過年慶典日第216章 故友終重逢第79章 大蔥蘸蒜泥第96章 桌上茶水痕第180章 新鮮全魚宴第12章 始皇鼻涕泡第24章 白水煮豆飯第88章 雙季再生稻第64章 荀子木柺杖第55章 荷葉叫花雞第71章 趙歌謠鵲鳥第135章 松茸火腿雞第175章 炙肉夾白饃第62章 韓非紅眼眶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209章 燜烤熊掌肉第136章 竹筍傍林鮮第91章 豬油糖炒麪第177章 泡白菜蘿蔔第125章 漢水釜鬵魚第90章 鹹菜薰香腸第62章 韓非紅眼眶第251章 分別待團聚第164章 義戰不義戰第90章 鹹菜薰香腸第248章 傳首趙邊疆第198章 始皇崽遊記第202章 敵友相送別第219章 鹽場小海鮮第179章 麻油拌時鮮第144章 藺贄新田律第149章 瓦罐煨蓮藕第265章 論跡和論心第205章 雞清湯時蔬第77章 浮燈煙花火第81章 水患後釘螺第254章 趙高尋捷徑第1章 羊奶稻米羹第179章 麻油拌時鮮第259章 扁鵲去又返第60章 野菜汁涼麪第173章 大哭熊孩子第257章 梓棺費鮑魚第187章 燕王喜報仇第231章 歷史的轉折第255章 秦王繞柱走第193章 秦楚唱無衣第41章 乾菜炒臘肉第130章 對東甌好意第254章 趙高尋捷徑第29章 慶典土豆花第49章 果醬千層糕第251章 分別待團聚第128章 糖醋鱸魚花第161章 公子啓酒壺第266章 論跡和論心第256章 想聽故事嗎第259章 扁鵲去又返第107章 君子僞善心第186章 已然來不及第69章 平原君笑淚第269章 番外二第95章 神靈杯中血第77章 浮燈煙花火第75章 澡堂泡澡水第54章 涼水硬幹糧第69章 平原君笑淚第113章 李斯涼開水第253章 秦王政謀劃第162章 李牧的名號第205章 雞清湯時蔬第208章 相聚半日閒第135章 松茸火腿雞第39章 始皇崽糖球第61章 棉花地花蕾第23章 白起小石子第133章 老壇泡青菜
第60章 野菜汁涼麪第203章 身後事熱鬧第170章 擺事實證據第183章 浮丘與叛徒第20章 秦王蜂蜜水第31章 水蒸紅棗糕第47章 藺相如戒尺第100章 竹筍乳鴿粥第143章 出城小矮馬第73章 秦王叵測心第240章 新時代來臨第42章 始皇崽圍巾第227章 秦國楚韓爭第56章 蔗糖蒸橙子第154章 始皇崽頭槌第159章 始皇崽坐墊第169章 我上奏廢后第78章 始皇烤全兔第166章 不如回南秦第202章 敵友相送別第200章 祭天后夏收第7章 始皇小桌板第137章 煙筍燒牛腩第213章 過年慶典日第216章 故友終重逢第79章 大蔥蘸蒜泥第96章 桌上茶水痕第180章 新鮮全魚宴第12章 始皇鼻涕泡第24章 白水煮豆飯第88章 雙季再生稻第64章 荀子木柺杖第55章 荷葉叫花雞第71章 趙歌謠鵲鳥第135章 松茸火腿雞第175章 炙肉夾白饃第62章 韓非紅眼眶第116章 菊花豆腐羹第209章 燜烤熊掌肉第136章 竹筍傍林鮮第91章 豬油糖炒麪第177章 泡白菜蘿蔔第125章 漢水釜鬵魚第90章 鹹菜薰香腸第62章 韓非紅眼眶第251章 分別待團聚第164章 義戰不義戰第90章 鹹菜薰香腸第248章 傳首趙邊疆第198章 始皇崽遊記第202章 敵友相送別第219章 鹽場小海鮮第179章 麻油拌時鮮第144章 藺贄新田律第149章 瓦罐煨蓮藕第265章 論跡和論心第205章 雞清湯時蔬第77章 浮燈煙花火第81章 水患後釘螺第254章 趙高尋捷徑第1章 羊奶稻米羹第179章 麻油拌時鮮第259章 扁鵲去又返第60章 野菜汁涼麪第173章 大哭熊孩子第257章 梓棺費鮑魚第187章 燕王喜報仇第231章 歷史的轉折第255章 秦王繞柱走第193章 秦楚唱無衣第41章 乾菜炒臘肉第130章 對東甌好意第254章 趙高尋捷徑第29章 慶典土豆花第49章 果醬千層糕第251章 分別待團聚第128章 糖醋鱸魚花第161章 公子啓酒壺第266章 論跡和論心第256章 想聽故事嗎第259章 扁鵲去又返第107章 君子僞善心第186章 已然來不及第69章 平原君笑淚第269章 番外二第95章 神靈杯中血第77章 浮燈煙花火第75章 澡堂泡澡水第54章 涼水硬幹糧第69章 平原君笑淚第113章 李斯涼開水第253章 秦王政謀劃第162章 李牧的名號第205章 雞清湯時蔬第208章 相聚半日閒第135章 松茸火腿雞第39章 始皇崽糖球第61章 棉花地花蕾第23章 白起小石子第133章 老壇泡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