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24章 長遠之計

李素重返會稽已經是207年的三月份,所以他抵達句章縣時,毫不意外地遇到了已經調任的諸葛亮的迎接。

當然,還有特地把軍務和駐防工作交給副將、返航來會稽述職的甘寧。

諸葛亮在青、徐的任期是三年,比李素總督東部四州事務的任期要長一年,但李素回去休假了一年,名義上是爲蔡邕“守孝”,所以他師徒倆的任期又重新湊齊了。

正月的時候,諸葛亮就跟新來的青州布政使、徐州布政使交接了工作,最後巡視了一下二月春耕的工作,確保不耽誤民政,隨後就沿着海路南下。

因爲青州到會稽更近一些,諸葛亮自然比恩師提早抵達,還略做準備。

李素看到諸葛亮那麼勤勉,也是頗爲嘉許:“阿亮,有心了,又沒什麼大仗要打,不過是巡視安撫新徵服地區,哪有那麼多可準備的。”

諸葛亮一點都不託大:“恩師乃大漢丞相,丞相代天巡狩,安撫遠人,豈可不慎?又豈能不鄭重?船隻水師,自然都要精心籌備,不可有萬一風險,以傷朝廷體面。”

諸葛亮先解釋了幾句,隨後引着李素進城先歇息,把行程大致說了一下,明日去碼頭和船廠視察檢閱,再徐徐擇日出航。

閒聊之中,諸葛亮也不由感慨:

“陛下與恩師之互信,也當真堪稱古今之盛軌了。爲君者不忌臣下在異域經營,爲臣者也不懼久離中樞、權柄旁落、漸漸爲其他近幸之臣蠶食。弟子一度以爲,陛下不會再放恩師長年外任四方的。”

一個丞相,一天到晚在外面跑,確實不太像話,尤其是現在戰爭規模已經明顯控制住了,周邊四夷都是小打小鬧,也不配李素親自處理。

當然,以後要是對鮮卑或者其他草原民族大規模動手,那還是可以讓三公甚至更高級別的大臣督師的,但也不該是丞相,而是大將軍出手。

畢竟漢朝從衛青開始,直到竇憲,大將軍親自征伐草原的先例多得是。

面對弟子的擔憂,李素也是輕鬆地予以寬解:“陛下知我疏懶成性,而且這些年天下初定、正要休養生息,無爲而治。這才頻頻藉故準我四處巡狩。

等這兩年任期也結束,朝廷的抄引債務也還得差不多了,百姓民力也得以恢復,很多之前拖延的大興土木舉措也就可以重新展開。

到時候,朝廷官制稅制、科舉細則,也可以重新調整。四十歲後,估計也沒機會長年離京了。”

李素對自己的中長期規劃還是很清晰的。他今年賬面年齡三十八了,實際肉身年齡三十五。等他賬面年齡四十歲後,肯定要一直留在雒陽了。

以後就算能離京,最多也就是爲期幾個月的告假或者有臨時差事,不可能再有連續幾年出京的日子,所以要好好珍惜眼前了。

哪怕將來大漢有了新的地理大發現,估計李素本人也沒機會親自踏足“旅遊”,從此被關在河洛平原。

當丞相苦啊,他這樣已經是劉備特別優待他,知道他還年輕。換做別的時期的丞相,哪有這些自由。

李素已經有點理解漢靈帝這些昏君,爲什麼要大興土木修西園畢圭苑,爲什麼後世皇帝要修諸如圓明園的皇家園林、要集“萬園之園”,把天下各國景緻建築都搬進來。

還不是因爲皇帝沒法到處旅遊!

諸葛亮倒是沒有這方面的擔憂,主要他還沒走到要入主中樞的年紀。但聽了恩師的分析,他也意識到了儲備和培養能夠獨當一面對外開拓的人才的重要性。

如今的大漢天下,對於開拓的地理髮現、物種交換的好處,有充分認識的,也就李素和諸葛亮師徒二人。

周瑜勉強算懂一點地理髮現,但周瑜對物種交換價值的認知不夠深刻,也不懂除了航海和造船以外的其他理工科知識。甘寧太史慈那些人就更是如此了。

而且周瑜有個最大的短板,那就是他是窮途末路而來的降將,至少未來多年不可能信任他獨當一面控制新開拓領土。

之前的對三韓和邪馬臺征服過程中,周瑜已經算是趕上了末班車,幫着甘寧當嚮導,算是立了一功。

加上剛投降來的時候、周瑜本身也有一定的官位級別,如今勉強夠資格充任甘寧的副將,但職號依然是個雜號將軍。

比如這次甘寧回航揚州、迎接李素的這段時間,周瑜可以暫時監領筑紫島(九州)的移民和建設政務,但只有幾個月的臨時任期,甘寧一回去他還得交權。

諸葛亮把這些因果想明白,建議道:“恩師既有此慮,趁着最後外任這兩年,倒是該在揚州設置籌辦學宮,教授航海、探險、開拓諸般實用之學。

以免將來假以時日,弟子也不得不回京任朝官時,這方面的人才出現斷檔。”

李素對這點非常認同,立刻批示:“確是此理,阿亮,這點你和爲師想到一塊兒去了,爲師來的路上,也隱隱約約有這個念頭,只是還未通達。

不僅要辦航海的學宮,還要鼓勵善於總結、使用算學的名匠給予官職頭銜,增加技術官僚,把造船和營建這些科目都補上。

這次來揚州,我就想着是不是該先再改良一次造船之法,然後在遠赴扶桑。福船遠航東海南海已經無礙,但出了流虯之後,面對廣袤大洋,還是不太合適。

大漢近海季風混亂,非竹篾硬帆、桅高帆少,才便於搶風。一旦進入遠海,或許風向會有所變化,也該有對應的船纔好。咱不可輕視海況之變化,一定要實事求是。

當初長江以北和長江以南的東海,不也海況明顯不同,北淺而有滾塗浪,不得不以沙船航行,南海水深,纔可用福船。未來的遠洋船和福船的差距,未必會比福船與沙船的差距小。”

李素說着說着,不由想到了歷史上後世葡萄牙恩裡克王子的航海學校,那可是爲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注入了多少優秀人才,可以說是歐洲遠洋航海的搖籃了。

他如今要防止人才斷檔,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當然要用。

諸葛亮聞言眼前一亮:“恩師人在河洛,這一年不曾出巡,這點上,竟與弟子所思暗合,恩師之遠見,果非凡俗可比。

實不相瞞,去年一年,甘將軍在摸清從流虯航行到筑紫島的航路後,便不甘於這個冗長繁瑣的航路,想要總結經驗、找出更便捷省時的直航航線。

然後他就跟周將軍一起,趁着往返爲筑紫移民和軍屯運送墾荒營建的器械、物資時,先後摸索了四趟往返。發現福船在駛出流虯島鏈後,要直達漫長的扶桑東岸其他各處時,確實不太適合利用遠海的大風。

回來後,弟子也在東海郡琢磨過如何改良,還借用了幾個恩師從羅馬、安息帶回的造船名匠、互相切磋,取長補短。

不過東海朐縣的船廠只能造沙船,一些設想難以實現,後來就拿到會稽這邊的句章船廠來實地建造了。最多幾個月,新船就可以下海,明日恩師去船廠視察,也能親自點撥一下。”

李素頗感欣慰,原來他宅家休假的這段時間,諸葛亮已經幫他做了那麼多事情了。

……

李素在句章縣城內歇息數日,緩解了舟車勞頓之辛苦,三月初九這天,終於在諸葛亮的引領下,巡視了闊別一年多的句章港和船廠。

這裡的港口和船廠,距離最初規劃開建,已經整整三年半了,李素走的這段時間,這裡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每天都能有點新東西。

不過,這些東西畢竟是應有之意,本來就在李素的規劃之內,他看到也不會覺得意外。真正讓他意外的,是一些民生方面、自然生長出來的周邊產業,一度讓他對大漢未來的商業社會發展速度,產生了美好的預期。

比如,在去港區的半路上,沿着江口和海岸,李素居然看到了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鹽田——漢人文明早就有煮海水取鹽的生產方法了,但完全靠曬鹽,原本還要近千年之後纔會出現。

而哪怕是現在這個時空,有了李素的蝴蝶效應,曬鹽之法那也是諸葛亮在實踐,但此前幾年也沒聽說徹底成功。

畢竟曬鹽要解決滲漏的問題,很多時候是拿着薄石板的水槽來曬,要不就是爲了防止曬太久遇到下雨,得曬煮結合。

從煮鹽到曬鹽的研發,並不是一拍腦門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不斷迭代改良的過程。

整個生產環節中對燃料的依賴度,也是從“100%依靠燃料的熱力蒸發水分”,到七成靠燃料、五成、三成緩緩下降的。

此時此刻,李素居然在潮溼多雨的句章地區,都看到了局部的小規模完全曬制海鹽的鹽場,當然是頗爲驚訝的。

跟諸葛亮聊起之後,才知道果然是他又改良了技術——不過這種新技術,在南方潮溼多雨的環境下,還是比較難推廣,對選址的要求極高,沒法大規模複製。

倒是在諸葛亮此前三年主政的青徐,尤其是東海郡、廣陵郡,已經成熟了,有數百里的海岸線都可以圍墾爲曬鹽田,一點燃料燒煮的步驟都不需要。

李素聽了,也是釋然,欣喜之餘,相信諸葛亮肯定是琢磨出了靠譜的辦法。

因爲李素知道,華夏土地上,最適合曬制海鹽的,確實就是後世蘇北的海岸區,以及渤海灣靠近津門的一小段。那些地方有較長的長日照乾燥天氣,灘塗質地也合適。而且近海水深特別淺,很適合往外圍海堰形成新的土地。

後世蘇北的“鹽城”,這個地名就是有曬鹽而得的。

李素感慨道:“做得好啊,阿亮,有此一項,大漢產鹽必然又能有一**漲,家國兩利。不過你這兩年,怎麼會在這上面如此專注琢磨呢?如今大漢缺乏的新奇器用,科不僅僅在產鹽。

天下戰亂之後,如今人丁戶口才勉強漲回三千萬人,之前的井鹽、池鹽,便夠關西百姓所用了。甚至荊楚之地都能用益州井鹽、河洛之地都能用安邑池鹽。

海鹽只要供給青冀幽並兗徐揚七州,之前的產量也遠遠夠了,增產只會讓鹽價暴跌,或者官府還是得控制供應量。”

一種總需求穩定的東西,突然增產,也是不可能帶來財富、產業或者財政收入的暴漲的,這是經濟規律。

諸葛亮得意解釋:“其實也沒花多少精力,也沒耽誤別的事兒。何況,不是馬上就要去扶桑了麼。弟子也想過了,扶桑之地,物產不明,恩師也說過,要長治久安,必須讓當地與中原建立起互通有無的依賴。

所以爲今之計,最關鍵的就是要進一步改良海船,讓跨海運輸日用之物的本錢,能足夠低廉到讓商人有利可圖。另一方面,就是要給扶桑找一些可以源源不斷賣到中原,還有銷路的貨源。

過去一年,太史將軍和甘將軍在筑紫島屯墾開拓、還巡視探查周邊海域,發現當地的深海漁獲確實豐富,筑紫島更東邊的小島,其南側外海海灣,更是有巨鯨出沒,各種海魚極多。

但海魚遠運畢竟易腐,只要想辦法大量增產海鹽,製作醃魚,延長其不腐的期限,爭取能賣到關東各州都有利可圖。”

諸葛亮這是已經把李素的海洋貿易規劃,都落到實處了,開始一個個解決具體技術問題。

看了諸葛亮這個狀態,李素對於他的巡狩也更加有信心了。

不管金礦能不能及時發現,有諸葛亮在,還把開拓扶桑的和三韓的任務交給他,他總能找到自主造血、實現盈虧平衡的長遠之法的。

同時,李素對於他休假的這一年多裡,諸葛亮在東海這邊鼓搗的新船,也越發期待了。

不一會兒,李素就在諸葛亮的帶領下,看到了句章造船廠裡新的船塢。

船塢的長度達到了五十丈,顯然是可以用來造大傢伙的。裡面停着的東西倒是不太大,但也比往年李素看到的海船要明顯更長一大截了。

船體的結構,看起來倒是沒有什麼穿越的設計,至少沒有出現西方的克拉克船、蓋倫船甚至飛剪船,一看就是沒有穿越者指點,都是正常人自己鼓搗的。

只是外觀來看,像是結合了福船和後世阿拉伯船的一些優點,船頭船尾也比福船更加收窄流線,桅杆和船帆設置也更多了,達到了三根桅杆、還有前後拉索的飛桁帆。

在傳統中式帆船裡,桅杆頂和船頭尾之間斜拉索的飛桁帆,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這肯定是東地中海、紅海、波斯灣沿岸文明的產物,一看就是諸葛亮吸收了西方工匠有優點的地方。

不過,這些飛桁帆肯定不能再用中式的竹蓆草蓆來做,只能是用厚實的麻布,於是李素就看到了眼前這種中西合璧、慢慢摸索的產物。

爲了這,諸葛亮還特地開了個帆布工場,改良了專門織帆布的織機和紡紗機——緻密厚實的布料,需要的編織工序和人工成本其實是減少的,因爲單位面積需要的經緯線數量都變少了。

但布匹的材料用量肯定是明顯增加的,因爲布變厚了,紡紗環節需要的紗線也要搓得更粗。諸葛亮也算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一點點把必要條件攢出來的。

另外,李素還能看到,旁邊還有幾個大型船塢,也都是新建成的。看來他休假的那一年多裡,這裡的大船塢上馬了不止一處。

那些船塢裡,還停着一些完成度更低的船,有些還暴露着龍骨,李素看得清楚,那些龍骨也都是黑黢黢的顏色,顯然是鑄鐵的,可能鑄造完成後還經過額外的鍛打強化、讓材料更緻密。

之前李素早在194年就發明了單一底軸龍骨,在益州就用過了,後來196/197年左右發展爲廂形龍骨,連肋骨和船筋結構也都加上了。但不管怎麼說,當時的龍骨都是木頭做的,依賴粗大筆直的硬質大樹。

那也是戰爭年代,鋼鐵太值錢,必須用在武器鍛造方面,而且當時硬木龍骨的船也絕對夠用了。

現在和平了好幾年,鋼鐵終於有富餘了。李素作爲丞相,每年也會大致看一下民部、財部上報上來的統計數據。

202年剛統一前夕,劉備陣營轄區內最終的鋼鐵產能大約在每年三千噸左右——當然這個數據是針對“鋼鐵”,至少是可以鍛的鐵,劣質的鑄鐵並沒有算在內,因爲劣質鑄鐵門檻太低,民間也難以統計。

剛統一的時候,曹操下轄的那五個州被接收過來的鋼鐵產能,連每年五百噸都不到了。但隨着統一重建了五年,過去五年裡關東各州的基礎工業成長也是最快的。

反正都是大漢的土地了,沒必要再防着自己人,至少官辦的預熱空氣鼓風、灌鋼法,已經普及到每一個州。如今關東五州和揚州,鋼鐵產能也突破了兩千噸,全大漢鋼鐵已經突破五千噸,比北宋巔峰還強了,接近了明朝中期水平。

諸葛亮拿鍛造的鋼鐵來造船骨,甚至作爲桅杆的芯材,當然對於海船的大型化有更多好處。李素坐這樣的船去曰本,肯定是絕對安全了。

說不定再改良改良,還能進行更激進的地理大發現,但那些危險的航路,肯定不能讓李素諸葛亮這些文官親自去,派甘寧或者周瑜就行了。

第102章 圖書館裡宅出來的大功德第828章 難怪一個個地進退失據第293章 乾坤大挪移第96章 要造反書信?來人吶,咱給他寫一張第194章 先把概念設計當竣工圖吹第165章 先入雒陽者當何如第103章 何進掙扎導致的蝴蝶效應第341章 看菜下飯的精髓第365章 衆正盈朝豈能用宦官的發明!第513章 連敵人也引用你的經文番外第42章 高幹:請諸位單于努力,再來一次白登之圍番外第47章 搶得越狠,死的越慘第297章 靈渠谷奇謀第73章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陽平關第37章 劉縣令棄官第35章 從來就沒有什麼玄學第830章 斬曹休,下合肥,圍壽春第738章 呂將軍不要衝動咱談談條件第161章 關、孫討董第45章 我守居庸關,敵在八達嶺第606章 輕取石門第51章 被人跟蹤了都不知道第112章 徵西將軍唯車騎將軍馬首是瞻第363章 百廢待興第215章 要演也得演到底第529章 不是徐晃無能,而是“陰間歸來”的賈詡太狡猾番外第6章 周瑜的波利尼西亞航海術第671章 自絕退路的周瑜第677章 于禁願降第63章 前門潰韓暹,後門來楊奉(三更)第40章 過渡性的官也要好好幹第239章 大道至簡第331章 被關張趙馬圍毆的最高待遇(九千字大章)第445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33章 劉焉的賞識第176章 郫縣種田第503章 兩路北伐第137章 困守孤城第722章 產業鏈從上到下一盤棋番外第73章 覆滅漠北鮮卑(第二更五千字。新書已開)番外第27章 一拳打在棉花上第765章 都當了丞相了,總得乾點活第705章 諸葛瑾進京第619章 還是年滿三十歲再當丞相吧第70章 大破韓遂只是基本操作第66章 用丹陽兵打丹陽兵第370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171章 呂布逃命第830章 斬曹休,下合肥,圍壽春第771章 有種就全家老小一波流第826章 入秋之前,孤就要看到曹仁首級第820章 永不言敗第81章 要臉就得花更多錢第776章 焦觸迎擊張翼德第79章 張翼德速取定軍山第566章 科場見聞第845章 “文若無能,喪權辱國”第58章 此功配享孔廟第646章 管你幾路來第746章 三國志14:觸發最大包圍佔領事件第781章 斬首行動:目標張飛第401章 太守隨便封的感覺真爽第262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651章 大將軍“光復”河內第56章 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大漢朝過去兩百八十三年的讀書人都是辣雞第157章 臘月渡瀘,深入不毛第669章 滅袁是一場持久戰第848章 劉曹對決-上第654章 互相包餃子第243章 太史慈和周瑜遇到水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第164章 低調斬華雄第267章 炫富凡爾賽番外第55章 族運決戰第382章 打仗全靠嚇番外第48章 午時已到第468章 什麼都略懂第73章 反向圍城打援第134章 報信的都沒我快第848章 劉曹對決-上第507章 新野練手第12章 一魚三吃,一功三立番外第36章 君臣共識第686章 樹倒猢猻散第189章 屯兵犍爲尋釁端第73章 反向圍城打援第349章 比脫錦袍玉帶還乾脆第402章 就像打遊戲一樣看屬性第325章 死硬分子第327章 不到渭河心不死第667章 諸葛亮:你覺得以我的智商,會錯過這種白給的機會麼?番外第1章 中興六公爵第472章 食色性也第553章 我見猶憐,況老賊乎第384章 我到底是上次中計了還是這次才中的計?第214章 董卓篡位了?第593章 赤壁之戰(六千字)第413章 平涼三傑第149章 教科書式的劫營第161章 關、孫討董番外第4章 公正嚴明
第102章 圖書館裡宅出來的大功德第828章 難怪一個個地進退失據第293章 乾坤大挪移第96章 要造反書信?來人吶,咱給他寫一張第194章 先把概念設計當竣工圖吹第165章 先入雒陽者當何如第103章 何進掙扎導致的蝴蝶效應第341章 看菜下飯的精髓第365章 衆正盈朝豈能用宦官的發明!第513章 連敵人也引用你的經文番外第42章 高幹:請諸位單于努力,再來一次白登之圍番外第47章 搶得越狠,死的越慘第297章 靈渠谷奇謀第73章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陽平關第37章 劉縣令棄官第35章 從來就沒有什麼玄學第830章 斬曹休,下合肥,圍壽春第738章 呂將軍不要衝動咱談談條件第161章 關、孫討董第45章 我守居庸關,敵在八達嶺第606章 輕取石門第51章 被人跟蹤了都不知道第112章 徵西將軍唯車騎將軍馬首是瞻第363章 百廢待興第215章 要演也得演到底第529章 不是徐晃無能,而是“陰間歸來”的賈詡太狡猾番外第6章 周瑜的波利尼西亞航海術第671章 自絕退路的周瑜第677章 于禁願降第63章 前門潰韓暹,後門來楊奉(三更)第40章 過渡性的官也要好好幹第239章 大道至簡第331章 被關張趙馬圍毆的最高待遇(九千字大章)第445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33章 劉焉的賞識第176章 郫縣種田第503章 兩路北伐第137章 困守孤城第722章 產業鏈從上到下一盤棋番外第73章 覆滅漠北鮮卑(第二更五千字。新書已開)番外第27章 一拳打在棉花上第765章 都當了丞相了,總得乾點活第705章 諸葛瑾進京第619章 還是年滿三十歲再當丞相吧第70章 大破韓遂只是基本操作第66章 用丹陽兵打丹陽兵第370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171章 呂布逃命第830章 斬曹休,下合肥,圍壽春第771章 有種就全家老小一波流第826章 入秋之前,孤就要看到曹仁首級第820章 永不言敗第81章 要臉就得花更多錢第776章 焦觸迎擊張翼德第79章 張翼德速取定軍山第566章 科場見聞第845章 “文若無能,喪權辱國”第58章 此功配享孔廟第646章 管你幾路來第746章 三國志14:觸發最大包圍佔領事件第781章 斬首行動:目標張飛第401章 太守隨便封的感覺真爽第262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651章 大將軍“光復”河內第56章 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大漢朝過去兩百八十三年的讀書人都是辣雞第157章 臘月渡瀘,深入不毛第669章 滅袁是一場持久戰第848章 劉曹對決-上第654章 互相包餃子第243章 太史慈和周瑜遇到水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第164章 低調斬華雄第267章 炫富凡爾賽番外第55章 族運決戰第382章 打仗全靠嚇番外第48章 午時已到第468章 什麼都略懂第73章 反向圍城打援第134章 報信的都沒我快第848章 劉曹對決-上第507章 新野練手第12章 一魚三吃,一功三立番外第36章 君臣共識第686章 樹倒猢猻散第189章 屯兵犍爲尋釁端第73章 反向圍城打援第349章 比脫錦袍玉帶還乾脆第402章 就像打遊戲一樣看屬性第325章 死硬分子第327章 不到渭河心不死第667章 諸葛亮:你覺得以我的智商,會錯過這種白給的機會麼?番外第1章 中興六公爵第472章 食色性也第553章 我見猶憐,況老賊乎第384章 我到底是上次中計了還是這次才中的計?第214章 董卓篡位了?第593章 赤壁之戰(六千字)第413章 平涼三傑第149章 教科書式的劫營第161章 關、孫討董番外第4章 公正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