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張鬆

在漢中新買的府邸之內,當典滿得知張魯稱王的消息以後,當即勃然大怒。

“主公乃當朝大將軍,收匈奴、敗鮮卑、滅羌人、剿滅僞帝袁公路,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主公有此大功尚且不敢封王,那張魯又有何德何能,敢稱漢寧王?”

董昭輕笑兩聲,說道:“阿滿休要惱怒,我等此次前來,正是爲了讓張魯稱王。”

典滿聞言滿臉驚容,有些結巴的說道:“這,這怎麼可能?”

典滿此次跟隨董昭前來漢中,只不過是奉命行事罷了。根本不知道董昭此行,究竟要做些什麼。

況且在典滿看來,自家主公挾天子令諸侯,就是爲了佔據大義名分。若是人人都學張魯稱王,漢室豈不變成了名存實亡?

如此一來,天子對於關中也就沒有了什麼作用。

忽然之間,典滿腦子一轉,失聲說道:“先生過來之前,主公曾經讓太學雜學分院的雕刻老師,幫忙雕刻一個假的玉璽,莫非就是張魯得到的那個?”

在過來漢中之前,陳旭的確太學之中,讓那些雕刻技藝厲害的導師,幫忙雕刻了一個假的玉璽。由於雕刻導師技藝非凡,故此這個假玉璽卻是能夠以假亂真。

當然,文昭這件事情做得十分隱秘。若非典滿乃是文昭麾下親兵,又是典韋兒子,恐怕也不可能知道這件事情。

現在聽聞董昭之言,再聯想到以前與現在發生的事情,典滿才忍不住有了這種猜測。

董昭將右手食指放在嘴巴上面,輕聲說道:“噤聲!”

強行壓住心中的驚駭,典滿忍不住小聲問道:“先生,主公爲何要如此行事,讓那張魯稱王?”

董昭卻是說道:“此事你現在還是少知道一些爲妙,日後我自然會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全都告訴於你。”

董昭這次前來漢中,本來就是隱性埋名,做了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若是事情傳揚了出去,不但會讓文昭的謀劃前功盡棄,還有可能會爲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故此,有些事情還是少些人知道爲好。

畢竟典滿只是一個粗莽的漢子,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說漏了嘴。

典滿心中一凜,當即不敢再繼續尋根究底,反而問道:“那麼我等何時能夠返回關中?”

董昭略微思量了一陣,說道:“等所有任務都完成以後,自然就可以回去了。”

……

文昭得知張魯稱王,當即上報天子請求出兵征討張魯。天子對於文昭的請求,自然是極力贊成。

關中的效率極高,前段時間大徵兵早就聚集了五十萬新兵,再加上十萬關中勁卒,合計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漢中之地。

在此之前,天子分別向益州劉璋、荊州劉表下達詔令,讓他們出兵剿滅逆賊張魯。

益州劉璋得到天子的詔書以後,急忙召集麾下文武議事。

劉璋與張魯乃是仇人,他殺掉了張魯的母親以及宗親,這才使得張魯公然反叛,割據漢中之地,屢次與劉璋交戰。

劉璋亦是數次派人前去征討張魯,卻屢戰屢敗。及至今日,張魯已經成爲了劉璋的心腹大患。

見麾下文武全都聚齊以後,劉璋當即一拍案几,厲聲喝道:“吾貴爲漢室宗親,領益州牧的職位,都不敢妄自稱王。想那張魯何德何能,也敢妄稱漢寧王?”

“如今天子已經下達詔書,令吾剋日起兵攻打漢中,諸位對此有何看法?”

黃權說道:“明公乃漢室宗親,張魯妄自割據稱王,明公領兵征討自然是責無旁貸。只是吾聽聞大將軍陳文昭,亦是起兵六十萬準備征討漢中。”

“與大將軍陳文昭想比,張魯不過一跳樑小醜罷了。兩人對於益州的威脅,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故此,吾建議主公不妨暗自相助張魯,將關中兵拒於益州之外。”

劉璋聞言當即勃大怒,說道:“汝既然知曉吾乃漢室宗親,又豈肯與逆賊相通,抵抗朝廷天兵?”

“況且張魯割據漢中,成爲吾之心腹大患,彼與我之間的仇恨更是難以化解。此次張魯稱王,吾正好與大將軍前後夾攻,一戰將張魯消滅!”

張鬆眼珠一轉,亦是上前說道:“陳旭兵力強盛,天下無人能敵。如果張魯的漢中被陳旭攻陷,陳旭再要攻擊主公的巴蜀土地,豈不更爲便利?”

“那個時候,益州又有誰能夠抵擋關中兵的鋒芒呢?”

張氏乃益州的世家大族,劉璋見張鬆如此說話,心中雖然有些惱怒,倒也沒有當場發怒。而且張鬆之言,也非常有道理。

張鬆好似看透了劉璋的心思,當即說道:“然而主公爲漢室宗親,接受天子詔令討伐逆賊張魯,亦是不容推辭。”

“某有一計,既可以使得主公奪取漢中壯大實力,又不會讓陳文昭領兵進入益州之地。”

劉璋聞言當即大喜過望,問道:“子喬有何妙計,但說無妨。”

張鬆道:“劉荊州亦是漢室宗親,荊州國富民強,帶甲之衆何止百萬,又與漢中相鄰。若主公派人邀請劉荊州共伐漢中,他定然不會推遲。”

“只要主公與劉荊州聯合,在陳文昭攻下漢中以前,率先擊敗張魯奪取漢中之地。那個時候,陳文昭再無藉口興兵攻打漢中,必然退兵。”

劉璋問道:“若是他不退兵非要奪取漢中,又該如何?”

張鬆冷笑兩聲,說道:“只要主公能與劉荊州結盟,縱然陳文昭起大軍攻打漢中,我等仗着山川之險,亦是不會對他有絲毫畏懼。”

劉璋被張鬆說動,問道:“何人能夠出使荊州?”

張鬆急忙說道:“某舉薦一人,必可擔此重任。”

劉璋問道:“子喬舉薦何人?”

張鬆道:“此人姓法名正,表字孝直。此人乃是扶風人氏,有經天緯地之才,現任新都縣令一職。主公若派遣此人出使荊州,定然能說得劉荊州出兵相助。”

劉璋卻是怫然不悅,說道:“讓一縣令出使荊州,豈非讓天下人笑我益州無人乎?此事休要再提!”

張鬆再三勸諫,劉璋始終不從,而後派遣黃權出使荊州。

第634章 雖死無憾第64章 野心第84章 水淹第545章 高幹戰死第639章 李代桃僵第965章 一封信第971章 逢紀身死第111章 民心第710章 陰雨將至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588章 沮授三策第967章 相互算計第73章 暴走第549章 水淹第558章 法正第668章 各有算計第42章 卜己之死第640章 聆聽第546章 攻破陳留第212章 張揚第904章 英雄末路第964章 戰局驟變第20章 重逢第631章 違抗軍令第617章 讒言第389章 殺貴妃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678章 斥徐晃第453章 張遼至第300章 賈詡投陳第907章 付之一炬第445章 太學招生第63章 不負將軍第219章 白波軍第165章 天降奇兵第108章 破敵第977章 喜得周瑜第900章 誅殺滿門第787章 劍指涼州第902章 錦囊第489章 糾結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914章 三請諸葛亮第759章 昏迷第99章 復奪廣宗第17章 殺人第697章 文昭入蜀第319章 邀戰第615章 今日陳靜第339章 船毀第553章 公孫瓚死第525章 名利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87章 擇婿第531章 驚天之言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264章 水淹第363章 斬李暹第224章 襲城第384章 下一代第418章 詭異舉動第688章 追擊第102章 馬驚第396章 閻象設計第474章 意欲撤兵第486章 授課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95章 皇甫嵩第301章 反應第611章 三問第819章 進封秦公第721章 新鮮血液第554章 吾誓殺汝第943章 水軍初戰第76章 文昭論戰第711章 蒲阪風波第749章 一掃陰霾第726章 文聘之死第738章 再戰第769章 吳懿第24章 國輔第42章 卜己之死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955章 鬥陣(上)第1001章 怒火第782章 含笑而死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345章 面聖第720章 蒲阪亂起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14章 請罪第769章 吳懿第504章 判刑第372章 勸降第504章 判刑第211章 歸心第860章 陳政定夷越第290章 程昱之言
第634章 雖死無憾第64章 野心第84章 水淹第545章 高幹戰死第639章 李代桃僵第965章 一封信第971章 逢紀身死第111章 民心第710章 陰雨將至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588章 沮授三策第967章 相互算計第73章 暴走第549章 水淹第558章 法正第668章 各有算計第42章 卜己之死第640章 聆聽第546章 攻破陳留第212章 張揚第904章 英雄末路第964章 戰局驟變第20章 重逢第631章 違抗軍令第617章 讒言第389章 殺貴妃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678章 斥徐晃第453章 張遼至第300章 賈詡投陳第907章 付之一炬第445章 太學招生第63章 不負將軍第219章 白波軍第165章 天降奇兵第108章 破敵第977章 喜得周瑜第900章 誅殺滿門第787章 劍指涼州第902章 錦囊第489章 糾結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914章 三請諸葛亮第759章 昏迷第99章 復奪廣宗第17章 殺人第697章 文昭入蜀第319章 邀戰第615章 今日陳靜第339章 船毀第553章 公孫瓚死第525章 名利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87章 擇婿第531章 驚天之言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264章 水淹第363章 斬李暹第224章 襲城第384章 下一代第418章 詭異舉動第688章 追擊第102章 馬驚第396章 閻象設計第474章 意欲撤兵第486章 授課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95章 皇甫嵩第301章 反應第611章 三問第819章 進封秦公第721章 新鮮血液第554章 吾誓殺汝第943章 水軍初戰第76章 文昭論戰第711章 蒲阪風波第749章 一掃陰霾第726章 文聘之死第738章 再戰第769章 吳懿第24章 國輔第42章 卜己之死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955章 鬥陣(上)第1001章 怒火第782章 含笑而死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345章 面聖第720章 蒲阪亂起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14章 請罪第769章 吳懿第504章 判刑第372章 勸降第504章 判刑第211章 歸心第860章 陳政定夷越第290章 程昱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