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南面稱王

府邸之內,張魯麾下的文武濟濟一堂,都在討論有關玉璽的事情。

楊任向張魯勸諫道:“師君佔據漢中之地,治所南鄭。今又有人在南鄭南方挖出玉璽,這難道不是上天要讓師君南面稱孤麼?”

楊任話畢,張魯麾下文武紛紛應和,就連張魯本人也有些意動。

雄踞一方南面稱王,可以說是每個男人都渴望的事情。如今張魯在漢中傳播五斗米道,百姓歸心,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

現在忽然有玉璽出世,張魯心中沒有想法絕無可能。

閻圃見張魯意動,當即心中一驚,急忙上前諫道:“漢川之內的百姓超過十萬戶,財產富足,土地肥沃,四面崇山峻嶺,十分險固。”

“主公佔據漢川之地,上可以輔助天子,能成就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縱然事有不濟,也可以仿效竇融,一生可以大富大貴。”

“如今能夠割據一方就已經足夠了,沒必要爲了虛妄的名頭稱王。希望主公暫且不要稱王,爲自己招惹禍患啊。”

閻圃知道張魯守城有餘,進取不足,沒有雄主之姿。如今天下雖然大亂,諸侯並起,然而有敢稱王、稱帝者卻沒有幾個。

縱然有些人妄自稱王、稱帝,最終也只不過是自取滅亡罷了。故此閻圃才極力勸諫張魯,希望他不要稱王。

他是一個標準的士人,對於張魯的五斗米道毫不感冒,也從來不稱呼張魯爲師君,反而稱其爲主公。

張魯對於自己的屬下,以及治下百姓都非常寬厚,也不會在意他們對自己的稱呼。

張魯雖然不是一代雄主,卻也能夠善納良言。他聽見閻圃的話以後,心中頓時有些動搖,將目光放在了楊松身上。

若是沒有董昭的提醒,楊松也不會摻和這件事情。

然而正如董昭所言,楊氏與張魯的關係早已千絲萬縷,張魯若是能夠稱王,他們楊氏在漢中的地位也會水漲船高。

至於稱王爲自己招惹禍端這件事情,楊松卻是有些不以爲意。漢中地廣民富,糧草充足,山川險峻,其餘諸侯想要攻打進來卻是無比困難。

感受到了張魯的目光,楊松急忙說道:“正如閻功曹所言,漢川百姓衆多,國富民強,四周地勢險峻。縱然其餘諸侯不自量力前來進犯,我等又何懼之有?”

“如今漢川百姓對於使君歸心,玉璽又被人從南方的樹林之中挖了出來,這正是上天選中了師君,要讓師君在此稱王。”

“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師君若此時不稱王,恐怕會寒了漢中百姓之心,反而會爲自己招惹禍端啊。”

張魯聞言心中一驚,他乃是五斗米道的教主,對於鬼神之事自然十分迷信。現在聽聞楊松這麼一說,頓時又有些猶豫了起來。

說到底,張魯並非一代雄主,優柔寡斷倒也在所難免。

然而,楊氏在漢川之地的影響力非同一般。如今就連楊松這個楊氏的掌舵人都發話了,楊昂、楊任、楊柏自然是紛紛勸諫張魯稱王。

有了這些人開頭,張魯麾下文武對於他稱王的呼聲,也就變得更高了。誰都知道,若是張魯能夠更進一步,他們的地位也會跟着水漲船高。

假如此時極力反對張魯稱王,難保不會讓人覺得自己心懷二心。故此,這些人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都紛紛開始勸諫張魯稱王。

閻圃見到衆人的表現,急忙諫道:“主公稱王之事萬萬不可,袁公路佔據三州之地,手下兵多將廣,妄自稱帝都是惹禍上身,更何況是主公乎?”

楊松當即冷笑兩聲,說道:“袁公路稱帝,主公只是稱王,兩者如何能夠相提並論?你三番四五次阻攔師君稱王,莫非有二心耶?”

楊松的話字字誅心,其餘諸將頓時將目光放在了閻圃身上。閻圃聞言,當即心中大急,指着楊松說道:“你少在這裡血口噴人!”

兩人都是張魯麾下謀士,卻並非一條心。閻圃厭惡楊松此人貪財忘義,楊松卻瞧不起閻圃的出身,更是嫉妒張魯對於閻圃的信任。

以前兩人經常在張魯面前爭執,由於閻圃的確才華過人,逞口舌之利楊松又怎麼會是閻圃的對手?故此,兩人相爭楊松經常落在了下風。

這次好不容易抓到一次機會,楊松又豈會輕易放過閻圃?他當即準備趁勝追擊,給閻圃頭頂扣上一頂大帽子。

張魯看到兩人擺出的架勢,就知道他們又要爭論起來,急忙打圓場說道:“好了,好了,你二人不要再多說什麼了。”

話畢,張魯將目光放在了自己弟弟張衛的身上,說道:“公則,對於此事你有何見解?”

張衛皺着眉頭思量半晌,說道:“漢中險峻,國富民強,百姓歸心。如今又有玉璽出世,百官再三勸諫兄長封王,若是不從,恐怕會寒了衆人之心啊。”

張魯聽見自己弟弟的話,當即說道:“既然如此,就依諸位之言,尋覓一個良辰吉日封王!”

閻圃見大局已定,當即忍不住暗歎一聲,沒有再多說些什麼。百官都勸諫張魯封王,他閻圃一人卻也是獨木難支啊。

楊松今日勝了閻圃,當即心中十分高興。

他回到府中以後就召來董昭,說道:“今日若非聽你之言,吾亦不會竭力勸諫師君封王,更不會落了那閻圃的面子。”

“日後只要有我楊某人在漢川,定然能夠護得你一家周全。”

董昭急忙假裝感激涕零的說道:“某謝過楊公!”

“只是吾素來聽聞,師君對於閻功曹非常其器重,封王之事若是拖得久了,恐怕會從中生變啊。”

楊松略一思量,當即說道:“無妨,我定會催促主公儘快封王。”

一般來講,封王不是一件小事,若是準備的足夠隆重,縱然拖上一年半載的時間,也未嘗不可。

然而有漢川楊氏從中周旋,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爲張魯準備好了封王的一應事宜。

就這樣,張魯在漢中自稱爲漢寧王,天下震動。

第928章 拜將第40章 出戰第1006章 家宴第446章 考覈第345章 面聖第849章 虛位以待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81章 董卓第340章 見過將軍第494章 關平第438章 潁川陳氏第361章 重裝騎兵第981章 殞命第688章 追擊第454章 馬超逞兇第127章 一觸即潰致所有書友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646章 李儒發威第1006章 家宴第596章 擾敵撤兵第759章 昏迷第462章 賈詡獻書第75章 輕視第617章 讒言第294章 呂布出手第248章 封狼居胥第331章 賭約第233章 斬將第977章 喜得周瑜第52章 暗鬥第810章 半城煙沙第8章 典韋第391章 建安元年第965章 一封信第735章 雁門郡內第254章 詐死第558章 法正第709章 益州之亂第1005章 回家第949章 東風第727章 始末第287章 厚葬之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545章 高幹戰死第590章 曹孫動向第109章 報仇第531章 驚天之言第672章 中伏身死第649章 以進爲退第39章 王延之謀第76章 文昭論戰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920章 孔明之策第373章 王承第15章 買糧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862章 一請諸葛亮第924章 口吃少年第176章 困境第798章 神兵天降第68章 欲投黃巾第350章 怒第903章 碎玉、竹節第29章 薦文昭第511章 關平認主第371章 函谷關第299章 大婚第89章 必敗論第3章 阿虎之勇第92章 離去第722章 流血漂櫓第746章 離別第104章 出大事了第262章 中計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63章 不負將軍第22章 不允盜請第107章 身亡?第523章 遼東戰局第1002章 郭嘉請降第322章 饑荒第204章 張遼威武第556章 玉璽出土第812章 轉瞬三年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783章 十日之約第434章 鬥智鬥勇第117章 交談第97章 清河絕唱第807章 勸降第156章 伏兵第376章 奇蹟第309章 劉備第346章 以陳代漢第163章 洞房第443章 張遼中伏
第928章 拜將第40章 出戰第1006章 家宴第446章 考覈第345章 面聖第849章 虛位以待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81章 董卓第340章 見過將軍第494章 關平第438章 潁川陳氏第361章 重裝騎兵第981章 殞命第688章 追擊第454章 馬超逞兇第127章 一觸即潰致所有書友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646章 李儒發威第1006章 家宴第596章 擾敵撤兵第759章 昏迷第462章 賈詡獻書第75章 輕視第617章 讒言第294章 呂布出手第248章 封狼居胥第331章 賭約第233章 斬將第977章 喜得周瑜第52章 暗鬥第810章 半城煙沙第8章 典韋第391章 建安元年第965章 一封信第735章 雁門郡內第254章 詐死第558章 法正第709章 益州之亂第1005章 回家第949章 東風第727章 始末第287章 厚葬之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545章 高幹戰死第590章 曹孫動向第109章 報仇第531章 驚天之言第672章 中伏身死第649章 以進爲退第39章 王延之謀第76章 文昭論戰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920章 孔明之策第373章 王承第15章 買糧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862章 一請諸葛亮第924章 口吃少年第176章 困境第798章 神兵天降第68章 欲投黃巾第350章 怒第903章 碎玉、竹節第29章 薦文昭第511章 關平認主第371章 函谷關第299章 大婚第89章 必敗論第3章 阿虎之勇第92章 離去第722章 流血漂櫓第746章 離別第104章 出大事了第262章 中計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63章 不負將軍第22章 不允盜請第107章 身亡?第523章 遼東戰局第1002章 郭嘉請降第322章 饑荒第204章 張遼威武第556章 玉璽出土第812章 轉瞬三年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783章 十日之約第434章 鬥智鬥勇第117章 交談第97章 清河絕唱第807章 勸降第156章 伏兵第376章 奇蹟第309章 劉備第346章 以陳代漢第163章 洞房第443章 張遼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