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南陽之戰(2)

文聘接到了張繡的傳告之後,認真分析了一下眼前的局勢,發現張繡說得沒什麼錯。

他來得匆忙,糧草只帶了不到半月,據守城池,人家把育陽堵住,將橋樑截斷,張繡就得往南再跑百來里路,去新野渡河。

而他又沒辦法去馳援,到時候人家再派兵馬去新野把橋給堵上,那張繡就真只能望河興嘆,徹底過不來了。

所以正確的做法確實是從城裡出來,主動出擊,與朝廷兵馬對峙在南就鄉一帶,拖住朝廷主力。

這樣由於他把朝廷南下截斷育陽橋樑的道路給堵住,張繡就能夠從育陽過河來援。

只需要支撐幾個時辰,甚至幾個時辰都不用,只要張繡在開戰之前提前出發,也許他這邊纔剛剛開戰沒多久,張繡就能趕來。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朝廷確實像張繡說得那樣,沒有選擇撤退,而是主力南下準備對他迎頭痛擊。

要想查清楚這一點也容易,文聘立即派遣斥候,嚴密偵查棘陽南就等地情況。

很快到了第二日,斥候回報,朝廷兵馬果然撤出棘陽,與南就鄉開始整頓兵馬,後方也有部隊正在源源不斷地趕來,數帳篷算人數,約有兩萬左右。

斥候偵查到的情報和張繡說得基本吻合,敵人人數兩萬,且他們並沒有撤兵,而是在南就集結,顯然張繡那邊的推論沒有錯誤。

想到這裡,文聘便再無疑慮,積極準備應戰,到了第三天,全軍整頓之後,打開育陽城門,正式準備北上迎敵。

夏日的早風吹拂着遠方的山崗,淯水涓涓流淌,河岸附近大量田園鄉野,百姓見到荊州軍隊,紛紛棄家逃跑。田園變得靜悄悄起來,只有無知的風,依舊吹動着已經成熟的麥浪。

亂世當中,最艱難的不是什麼諸侯,永遠都是黎民百姓。

朝廷軍隊進入南陽之後,淯水東岸很多縣城的縣令、豪強、百姓都倒向了朝廷,陳暮幾乎沒費一兵一卒,就輕鬆得到了棘陽、育陽、湖陽、平氏、宜秋、比陽等諸多縣城,只不過這些地方都沒有駐兵。

文聘到育陽後立即殺了投靠朝廷的育陽縣令立威,這個舉動使得周邊百姓極爲惶恐不安,見到他的軍隊都彷彿見到了暴徒一樣,就連家都不要了,

拖家帶口四散逃離。

反觀朝廷打着仁義之師的名頭,四處安撫百姓,得到了地方官員以及百姓的擁戴,幾乎文聘出兵之後,前來報信的人絡繹不絕。

南就鄉,陳暮大軍已於昨日就在此地集結完畢,旌旗招展,帳篷連綿數裡,壕溝連成一片。

得知文聘大軍北上,主動前來與他們交戰之後,陳暮立即召集衆人議事。

武安國、馮楷、文謖、張郃、於毒、劉石、鄧升、夏昭等部將濟濟一堂,許褚站在陳暮身後,諸葛亮、陳羣、姚博、孔儉、黃琦等學生伴隨左右。

議會開始之後,陳羣的臉色就很不好看,對陳暮說道:“師君,張繡的軍隊也已經從宛城出來了,現在劉表大軍北上,將我們攔住,顯然是被他們看破了計策,只需要拖延我們一兩個時辰,張繡就能來援。”

陳暮笑了笑,看着諸葛亮道:“孔明還是小覷了天下人,張繡身邊有一個人名爲賈詡,此人洞若觀火,其智也僅僅只是比爲師差些許而已,你的計策,應該就是被他識破。”

諸葛亮被看破也不氣餒,認真道:“師君曾經說過,水無常勢兵無常形,敵人既然已經識破,那就根據情況再進行調整就是。”

“哦?”

陳暮問道:“你接下來是什麼想法?”

諸葛亮思索道:“敵人大軍兵出宛城,我們可讓宛橋伏兵佯攻宛城緩解正面壓力,爭取擊潰劉表部的時間。”

陳暮大笑道:“好,打仗打的就是見招拆招,此計可行,那就依孔明的意思辦。”

陳羣之前出的計策都被諸葛亮壓一頭,陳暮也總是欣賞諸葛亮的計策,讓他很是不服氣,便出聲說道:“師君,孔明的計策既然已經被看破,宛城也許會留下數千兵馬守候,依舊可能行不通,爲什麼還要繼續呢?”

陳暮明白他的意思,微笑說道:“長文,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不過你要明白,我們此次來南陽,便是爲了徹底將南陽拿下。你見敵人勢大,想暫避鋒芒,可這樣就會失去戰略方針,不可取。”

陳羣辯解道:“師君依照孔明的計策是因爲孔明的方法有希望奪取南陽,可萬一敵人沒有上當,我軍就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我覺得有些過於冒險了些。”

陳暮笑道:“長文,有的時候,你得學會相信別人。不僅要相信自己,還得相信自己身邊有一羣可靠的同僚,麾下有一羣善戰的士兵。如果你不能保證他們的能力是出類拔萃的,那纔要像你說那樣退避三舍,可他們是值得信賴的,那就要選擇放手一搏。”

“學會相信別人?”

陳羣嘴裡喃喃了一句,品味着陳暮說這句話的含義,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一旁的諸葛亮。

有一個靠譜的團隊很重要,朱元璋劉秀李世民在開國皇帝當中軍事能力應該可以算是前三,雖然他們的個人能力逆天,可手下的團隊要是草包,那光靠他們一個人也不頂事,因此選對一幫正確的人才很關鍵。

諸葛亮倒是對陳羣的質疑不是很在意,他剛剛一直在想陳暮之前說的一句話,便好奇問道:“師君,我聽說汝南許氏兄弟曾經喜歡品評當時人物,稱之爲月旦評,南郡也有一個叫龐統的人,四處對別人進行品德評價。師君剛纔也說那賈詡僅次於師君,亮想知道在師君心中,天下智者如何排名?”

陳暮想了想,笑着說:“許家兄弟當年月旦評的時候,爲師還只是個無名小卒,後來黃巾之後,汝南一片大亂,許靖跑去了交州,許劭跑去了揚州避難,後來爲師名聲大震的時候,月旦評就已經因爲許氏兄弟分離而不再舉辦,倒是頗爲可惜。那南郡龐統我也聽說過,十分有趣,其實我也想知道天下人如何評價爲師。”

“師君自然是天下智者之冠!”

陳羣素來欽佩陳暮,早年即便是離開了學宮,也每日研習陳暮給他的書本,從不懈怠,現在立即出來表達敬佩之心。

陳暮笑着擺擺手:“也不能這麼說,我應該不能參與到這其中的排名裡來。”

“爲何?”

諸葛亮十分好奇,在他心中,師君是天下第一智者,爲什麼師君說不會參與進來呢?

陳暮便說道:“因爲所想的境界不同,天下智者在看的是大漢江山這盤大棋,爲師想的則是整個宇宙的奧秘。人不能侷限於什麼爭霸天下,眼光要長遠,看待事物要細緻。正如我們耕種的麥、粟、稻,便是我們幾千年前的先人從雜草中找到的珍寶。這個世界很大,每一片土地都有可能蘊育大量奇妙的事物,從西域來的無數可以食用的蔬菜水果,很多中原都不能生產,可這裡能種下。我們搜遍整個世界,總能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也許在海外,有某種糧食能畝產千斤,有可以讓蒸汽機完美運轉的某種材料,還有能夠打造出更好武器的礦石,誰知道呢?你們在泰山學宮看到的,或許就是改變未來生活以及整個國家的東西。”

“蒸汽機火車運行的時候我去看過了,確實令人震撼。”

諸葛亮點點頭:“如果將來整個大漢都能夠鋪設鐵軌,建造大量火車,那未來的生活發展就不可想象了。這麼一想,確實如師君所說,師君與這天下智者,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他們與師君相比,宛如天上的雲和地下的泥土,完全不能比較。”

陳暮微笑着沒有說話。

不是他自吹自擂,而是這就是現實。

大家智商可能都差不多,但不同的見識和腦子裡裝的爆炸信息產生出來的就是非常大的差距。

正如蒸汽機這種東西,後世人都知道是燒開水。

可古代幾千年,爲什麼就沒有一個人去考慮過開水燒起來能提供動力這事?

因爲我們後來人本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前人其實哪怕是蒸汽機這樣燒開水,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在毫無基礎的情況下,也是步履維艱。

不要以爲蒸汽機簡單,光一個齒輪就能折磨死人,在沒有工業能力的情況下,想製造出完美的齒輪是不現實的事情。

最後的解決辦法就是屢試不爽的燒模型,可是要做出完美模具,還是得花費無數人力物力煉製。

手工打造下,稍微出現一點偏差,就能使所有準備前功盡棄。

除了齒輪以外,各種材料都是老大難題,還有複雜的機械原理,若不是有馬鈞這個機械大佬,再加上陳暮以土法煉鋼讓青州生產質量保證的鋼材,別說蒸汽機,做個活塞槓桿都費勁。

別的歷史當中,工科大佬穿越過去後,分分鐘整出蒸汽機來。

然而青州在陳暮的指導下,又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花了差不多十來年才整出目前這個珍貴的蒸汽機車頭,而且還欠缺最關鍵的石棉以及橡膠材料,可見它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技術難題、材料難題、運行推算等等,其中任何一個小零件因爲材料不過關,就有可能卡殼一年半載,讓進度放慢。

在這一點上,一個後世看起來技術難度十分低下的蒸汽機,在大漢比造新中國造原子彈還難。

但即便是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陳暮依舊是做到了從無到有。

光憑這一點,天下智者就無法與他比擬。

所以別的智者他從來都不會去評價,因爲不管你聰不聰明,反正都沒有我聰明。

然而諸葛亮還是刨根問底道:“既然師君說自己不參與排名,那師君心中可有讚賞之人?今日亮被那賈詡看破,若有師君指點,將來遇到他人,也能小心一二。”

原來諸葛亮是這麼想的。

陳暮笑了笑,倒是沒想到自己這個徒弟已經學會吃一塹長一智,這次計策被賈詡看破,他就想知道天下還有沒有其他厲害角色,到時候就能防範一下。

思索片刻,他說道:“大漢十三州,人才輩出。西涼賈詡、閻忠。司隸李儒、司馬懿、楊修。冀州沮授、田豐。豫州荀彧、荀攸、郭嘉、戲志才、鍾繇、陳羣。兗州程昱、陳宮。揚州陸議、周瑜、魯肅。徐州陳珪陳登父子,還有你諸葛亮。荊州蒯家兄弟等,這些都是當世智者人傑也。”

這些還只是目前已經出仕的,像法正今年已經二十四歲,現在還在劉璋麾下當個小吏廝混。龐統和徐庶不用多說,在荊州硯山隱居,至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和龐德公也都是一等一的智者,因此陳暮只能把出仕有名氣的人說出來,而不能未卜先知。

諸葛亮和陳羣都默默地記下了這些名字,孔儉黃琦姚博他們眼巴巴地看着師君說的名單裡有沒有自己,結果聽了半天還是沒有,不由大感失望,一時心灰意冷,頗爲落寞。

陳暮敏銳地注意到了他們的表情變化,又笑着說道:“當然,孔儉黃琦姚博你們也是我精心培養的弟子,雖不能像爲師剛纔說的這些人一樣智冠天下,但亦是差不了多遠,你們還年輕,不要灰心,跟着爲師多學多看,與孔明和長文多交往,自有收穫,它日亦能名列其中。”

“多謝師君。”

孔儉跟諸葛亮同歲,今年19歲,雖還沒有到20歲及冠取字,但也十分老成,起身拱手行禮,認真說道:“我知道我的天資有限,不像孔明那樣早慧,但我明白,只要跟在師君身邊,勤奮學習,終有一日亦能獨當一面。”

姚博黃琦也是馬上拱手說道:“弟子願意常伴師君左右,認真學習。”

“善!”

陳暮讚許地點點頭,左右看看,朗聲道:“今日一戰,我並未思考任何對策, 計策是孔明出的,就由孔明來指揮,便算是孔明的首戰吧。傳我將令,諸葛亮掌印璽,爲監軍,號令全軍!”

“師君!”

諸葛亮大驚失色,他萬萬沒想到師君把這個重任交給了他。

陳暮微笑地說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才。學習只是書本上的知識,但真正到了實戰當中,還是得靈活應變,這次也是對你的一場考驗,孔明,你已經做好了接受這個考驗的準備了嗎?”

諸葛亮深呼一口氣,站起來到了廳中凜然而立,拱手說道:“弟子已經準備好了!”

“接印!”

陳暮拿起自己的衛將軍大印。

諸葛亮緩緩走過來,低着頭,雙手接下印璽。

諸多將士看着他,頓時緊張了起來。

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九十六章 開戰!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四章 冀州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一十二章 尚書檯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戰前後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九十六章 開戰!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五十八章 趙雲雨夜入禹州通知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四十章程昱陳宮戲賢與聯盟破滅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八十四章 計中計中計中計第一百一十二章 胸有蒼穹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紹北上,呂布東歸第八十六章 翻手爲雲覆手雨第九章 陌上桑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請假條第二十七章 智者交鋒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二十四章 襄陽城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六十二章 奇襲長安第七十一章 開會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七十九章 奪冀州的第二步戰略請假條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六十章 孫策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二百五十八章 仲長統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
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九十六章 開戰!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四章 冀州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一十二章 尚書檯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二十九章 辱人父母者,殺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戰前後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九十六章 開戰!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五十八章 趙雲雨夜入禹州通知第四十三章 心懷萬民的少年第四十章程昱陳宮戲賢與聯盟破滅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八十四章 計中計中計中計第一百一十二章 胸有蒼穹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紹北上,呂布東歸第八十六章 翻手爲雲覆手雨第九章 陌上桑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請假條第二十七章 智者交鋒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二十四章 襄陽城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六十二章 奇襲長安第七十一章 開會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二百七十三章 決戰之日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七十九章 奪冀州的第二步戰略請假條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六十章 孫策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二百五十八章 仲長統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