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陌上桑

如果說從洛陽去青州怎麼走最近?

當然是坐船順着黃河一路東去,輕舟一葉,朝發夕至,一天就能到。

但那是順流而下,速度自然快。逆流上來,就慢得多。

所以從青州回洛陽,還是走陸路快。

而且不能走徐州-兗州-司隸這條路線,山太多,道路不太好走。

正常去的話,得走冀州,出了平原之後,過清河進魏郡,就能到洛陽,沿途道路平坦,皆是平原丘陵,是回洛陽的首選。

陳暮當然也是這麼走,這一日車隊抵達清河甘陵,天色已晚,北方下起雪來,要住宿在城裡。

由於大型車隊要報備,所以派人遞上自己的“長刺”,向甘陵相通報姓名。

被允許入城之後,接替劉虞的甘陵相姚貢剛好在宴請幾位清河名士,聽到新任尚書令今日要住宿在甘陵城,連忙出來迎接。

甘陵相是兩千石,尚書令是千石,雖然尚書令的權力比太守大得多,甚至想整死一地太守都簡單。

但古人更重孝義,因此姚貢來迎接,倒不是看重陳暮的官職,而是他的名望。

是的。

現在陳暮也有名望。

天下人是從“孝”這一道認識陳暮。

而冀、徐、兗三州,由於離青州很近,很多學生去泰山學宮讀書。

鄭玄因爲欣賞陳暮把青州打理得井井有條,讓他能夠有個安靜的教書環境,因此對他十分推崇。

如此這些年學生每次放假,或者離開學宮有事回家之時,就會把他的名氣帶出去。

一來二去,陳暮也慢慢成了名士,在青冀徐兗四州士林中頗有聲望。

別看他跟宦官曖昧不清,但這都是暗地裡的關係,從未擺在明面上,而荀和這些明白人又不會損壞他的聲望,甚至還會幫忙推波助瀾。

所以至少在青州附近的三州,

陳暮是很有名氣的,只要是當官的、士子、讀書人、世家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天晚停雪,沉沉陰雲籠罩,北方呼嘯而來,若非頭頂頭冠幘束髮,怕是披頭散髮不成體統。

一路街面行人稀疏,車隊緩緩入城,他們人多,找客棧住宿得數家纔夠。

沒想到前面街道上緩步走來五六人,都是一身長袍加厚儒服,年紀不一,大的四十多歲,小的二十來歲,爲首的官衣印綬,其他人則是士人打扮,皆腰上戴玉,懸劍。

陳暮翻身下馬,瞧了眼爲首那位四十來歲的中年文士腰上的銀印青綬,知道這人應該就是甘陵相,便拱手行禮道:“暮見過甘陵相。”

姚貢也回禮道:“尚書令客氣,聽聞尚書令路過甘陵,恰巧吾在宴請幾位友人,因此特來迎接,邀尚書令一同入席。”

“長者相邀,莫敢辭也。”陳暮回頭對護衛們道:“爾等先去尋客棧住宿,我與天使前去應席。”

“唯!”

護衛們便離去。

陳暮就帶着那個宣旨的小黃門和典韋跟着姚貢去了國相府。

進入府邸,來到正廳,左右分列而坐。

陳暮坐在上首第一位,其次是小黃門以及諸多名士,典韋則坐在末席。

按理來說,小黃門出使宣旨就代表了天子,應該做第一位。但他可不敢得罪陳暮,百般推辭,就坐在了次席。

姚貢坐主位上,笑着介紹道:“尚書令,我來爲你介紹。此人是房章,乃伯武公之孫,父親房熾康曾爲長沙太守,如今被朝廷徵爲議郎,也要去洛陽赴任。”

陳暮看向姚貢說的那人,年約二十七八,高冠儒服,相貌堂堂,向着他拱手一禮說道:“章,見過尚書令。”

陳暮也回了一禮:“伯武公名傳天下,令人敬佩。”

房植,字伯武。是桓帝時候的大儒,與現在的鄭玄一樣,是文人精神領袖。“黨人”這個詞語的來源,就是由他而來。

並且房植也算是清河房式的祖先之一,唐朝的房玄齡,便是他的子孫後代。

“此人是崔浩,來自東武。”

姚貢又指向第二人,是個四十歲上下的中年文士。

陳暮笑道:“原來是季珪兄的族人,不知道先生與季珪兄是何關係?”

崔浩迴應道:“我爲季珪從叔。”

陳暮點點頭:“季珪與崔林都在泰山讀書,現在放假回家了,沒有在這遇到真是遺憾。”

崔琰字季珪,由於在泰山學宮讀書,與陳暮交好,崔林還是陳暮的學生,所以清河崔氏和他的關係一直還不錯。

“這人是......”

“這就不用介紹了,德讓兄,好久不見。”

“子歸弟,別來無恙。”

孔謙笑着迴應。

孔謙是孔融的弟弟,孔宙最小的兒子。

由於孔儉的父親孔昱早逝,而孔融又在外地爲官,所以孔儉來泰山書院讀書,一直是孔謙在照料,開了幾次家長會,陳暮當然也跟孔謙認識。

“最後這人是周顯,乃桓帝之師,周尚書從孫。”

姚貢指向最後一人。

陳暮驚訝地看了眼房章,又看了眼周顯,這二人坐在一起,居然沒有打起來,還真是奇哉怪也。

也許是發現了陳暮的驚訝,周顯笑道:“祖上恩怨,並不妨礙我與仲規兄交往。”

陳暮讚歎道:“你二人之交,可比管鮑之交也。”

清河房氏與清河周氏的恩怨就在於房植和周福,漢桓帝當蠡吾侯的時候,曾經受學於周福,但周福的學識水平一般,卻因此後來被提擢爲尚書。

因此鄉人爲之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

自此之後,房、週二人各自爲派,兩家的賓客也開始互相譏諷、揣度,各自樹立朋徒,兩家關係越變越惡劣,因爲他們的原因,甘陵郡從此分爲南北兩部,“黨人”的稱呼和議論,從他們二人開始。

而房章和周顯二人作爲死對頭家族之人,居然成爲好友,這種不顧家人反對,親友白眼的友情,幾乎相當於漢朝男生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怎麼能不讓陳暮感到驚訝。

但陳暮顯然沒有想到,因爲他的一句稱讚,讓這段友情自此揚名於世,後來還出了一個“房周之交”的成語,以此表達友情的深厚。

這肯定是陳暮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與明承兄自幼被家人叮囑,莫要與對方家族之人結交,如此互相尤隙,並無來往。”

房章看向周顯道:“後來一次在城中,見明承兄爲了幫一位老者推車,摔倒在地裡渾身泥濘,依舊面色不改。我才明白周家人絕不是自家長輩說得那般惡,人有好有壞,我房家族人也並非沒有壞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看品德。怎麼能因爲長輩徇私,而枉顧仁義之德呢?”

“仲規兄。”

“明承兄。”

周顯目光深情地看向房章,房章也同樣看着他,二人款款對視。

陳暮渾身打了個激靈,因爲他感覺二人的目光還真有點劉備看自己的那種感覺,不由感嘆道:“二位之情誼,真是感天動地。”

周顯笑道:“我原本在外地爲官,此番回甘陵,就是仲規兄要去洛陽爲官,特來相送。”

陳暮點點頭:“既然如此,房仲規不若與我一同前往。”

“那就多謝尚書令。”

房章又一禮。

宴席之上,賓主盡歡,當夜陳暮應姚貢邀請,住在了國相府,第二天再次啓程。

這次啓程帶上了房章和周顯。

原本按照房章的意思,周顯不必遠送,但周顯執意要跟着,二人推辭了半天,還是拗不過周顯,一行人走在冰天雪地裡,往西而去。

從甘陵往西到魏郡的清淵縣,但沒想到清淵南下去陶館的道路因爲積雪堵塞,沒法過去。

衆人只能繞道往西去平恩縣。

往西走的話,就是過平恩,經斥章、列人,然後南下到邯鄲。

一路上陳暮感嘆,三年前跟着盧植從邯鄲北上,打河南六縣,平定黃巾之亂還歷歷在目。

那時的冀州可謂滿目瘡痍,一片兵荒馬亂。

如今經過王芬的治理,冀州已經恢復了生機,雖是冬日大地白茫茫一片,卻也能看到有無數百姓在田間爲冬小麥忙碌,充滿了盎然朝氣。

這一日抵達邯鄲,城東叢臺,東面樓閣破敗不堪,長滿雜草。許多房樑瓦礫都被百姓拿走,帶回自家築造房舍。

一塊塊大理石搭建的城牆高聳,城樓上的亭閣卻已經坍塌了大半。遍地蓬蒿,殘垣斷壁,青石板鋪成的道路除了偶爾前來瞻仰的士人以外,就連當地百姓都不願意過來。

在趙國相劉衡的陪同下,陳暮來到叢臺欣賞,四下眺望,只見這裡早已經荒廢,遍地殘垣,再也看不到昔日壯麗景色,不由大失所望:“這就是叢臺嗎?”

劉衡說道:“昔日武靈王建叢臺之初,因樓榭臺閣衆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故揚名於列國,如今時光荏苒變遷,卻只剩下了這些了。”

房章說道:“叢檯曆經數百年滄桑歲月,風吹雨浸,天災洗禮,昔日聞名海內的武靈叢臺如今和鉅鹿城西的沙丘離宮一樣,早無舊觀,看來這次我們是來錯地方了。”

周顯好奇道:“我聽說世祖光武皇帝拔邯鄲、破王朗後,置酒高會,和馬侯登過此地,爲何到現在卻變成了這樣?”

“破王朗?”

陳暮小小驚訝。

房章笑道:“尚書令不知那詐稱爲漢成帝子劉子輿的王朗乎?”

陳暮想了想道:“聽仲規說起,我倒是想起來了。只是我拜師伯獻公,公門下大弟子也有一人叫王朗,字景興,因此初聽王朗名字,以爲是我師兄,故而驚訝。”

“原來如此。”

房章點點頭:“當年世祖皇帝破邯鄲之後,叢臺其實猶在,只是歷經百年,無人打理,最後變成了此般景象。”

一行人觀過叢臺,就往城南而去,準備南下經樑陰縣,去鄴城,等過了鄴城去洛陽就很近了。

城南外田地縱橫阡陌,遠處桑田美景,雖是冬日,但漢朝北方兩季,冬日要種植小麥,因此田間忙活的百姓比春夏時節還多,一片熱鬧的場景,像是將冬日的冷風都蒸騰發熱。

邯鄲沒有下雪,風吹麥浪,池塘邊雞鴨成羣,一片片桑林雖然早已葉落枯黃,卻因爲冬日需要修剪,所以成羣結隊養蠶的女子出城往桑田而去。

就在這個時候,劉衡忽然看到一位極爲美麗的少女,皮膚白皙,模樣絕美,如精靈一般,不由大喜,命令馬車停下,對身邊的小吏問道:“這是何家的女子?”

小吏回答道:“這是秦家莊的女子,自名爲羅敷。”

“今年多大了?”

“約莫十五六。”

“召她過來。”

“唯。”

小吏奉命前去。

陳暮房章周顯都用異樣的眼神看向劉衡。

這廝四十多歲了, 還要老牛吃嫩草,簡直是厚顏無恥之人。

然而等秦羅敷過來,衆人才明白爲什麼劉衡不顧一張廉恥,硬要幹這樣的事。

就看到那少女大約十六歲年紀,膚白貌美,容顏絕世,美麗至極。

而且頭上扎着的髮簪表示已經行過笄禮,是成年女子。

雖然老牛吃嫩草比較無恥,但只要行過笄禮,就可以嫁人爲婦,禮法上並沒有什麼問題。

劉衡見她過來,問道:“寧可共載不。”

秦羅敷見喊自己來的是一老色鬼,眼珠子一轉,沒好氣道:“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

話還沒說完,她就停住了。

因爲他看到,在老色鬼的旁邊,正有一個絕世容顏的帥哥,笑吟吟地看着她。

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說明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六十二章 奇襲長安第六十六章 鮮卑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五十九章 曹操無路可逃請假條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二十七章 智者交鋒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孫堅遭襲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八十四章 計中計中計中計第六十八章 三韓第七章 定徐州(2)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六章 觀察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五十章 戰略目標:曹操保衛戰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二百一十九章 突襲魏橋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通知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端午節請假條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八章 我們是兄弟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四十章 鳴金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二章 劉備登基請假條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個男人不在第一百三十一章 始於桃園,終於桃園(大結局)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六十六章 呼朋喚友第六十章 孫策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四十章 奇襲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請假條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七十四章 張讓第六十章 孫策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八章 回京
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說明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六十二章 奇襲長安第六十六章 鮮卑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五十九章 曹操無路可逃請假條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二十七章 智者交鋒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孫堅遭襲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八十四章 計中計中計中計第六十八章 三韓第七章 定徐州(2)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六章 觀察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五十章 戰略目標:曹操保衛戰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二百一十九章 突襲魏橋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通知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端午節請假條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八章 我們是兄弟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四十章 鳴金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二章 劉備登基請假條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個男人不在第一百三十一章 始於桃園,終於桃園(大結局)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六十六章 呼朋喚友第六十章 孫策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四十章 奇襲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請假條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七十四章 張讓第六十章 孫策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五十七章 火燒曹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八章 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