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 愚蠢

在袁紹通過各種手段將此戰的經過傳遍幽州之後,無數幽州百姓和將士紛紛對此感到不可置信,整個幽州流言紛紛。然而,面對這種情況,公孫瓚卻沒有站出來闢謠,也沒有阻止此事的發生。

這早在袁紹的意料之內,以公孫瓚的高傲,做了就做了,怎麼可能會掩飾?這也是袁紹最爲欣喜的地方。做了這種冷血之事不可怕,只要你能找出說得過去的理由,再死不承認,結果也不會怎麼樣。曹操不就經常幹這種事嗎,結果不照樣是安然無恙。

但無語就無語在,公孫瓚這廝本就是以義氣發家不說,而且還極其高傲,就是田豫等人拼死勸阻,這貨也連句軟話都不肯說,絲毫沒有“闢謠”的意思,任由情況發展。

對於這種情況,袁紹可不得可勁的宣傳嗎?公孫瓚這麼任其宰割,如何不令袁紹欣喜。

在袁紹的不斷傳播之下,整個幽州都出現一種不安浮躁的氣氛,大燕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士卒百姓,皆是對公孫瓚心生不滿。

一個給人感官很壞的人幹些壞事不會令人有太大的感覺,但一個表面上極爲正派的人幹壞事,卻極易引起衆怒。這種包含了被欺騙的憤怒,如今傳遍了幽州上下。無數將士心中的信仰都隨之崩塌,再加上如今燕國這般衰弱的局面,在外還有強大的趙國虎視眈眈,軍中將士不少都有了異心。

而公孫瓚明知道麾下的將士暗中的轉變,卻絲毫不採取行動。儘管田豫等人每日勸諫,這廝卻只是飲酒習武、騎馬打獵,連朝事都絲毫不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幽州的情況很快爲天下諸侯所知,所有人都對公孫瓚這般行徑感到不屑。

你說你要麼就堅持着你的英雄形象,和袁紹硬剛死磕到底。這樣的話幽州的將士和百姓還能羣情憤涌、團結死戰,集整個幽州之力,支撐個一年半載肯定沒問題。最後就是敗了,你也是一個悲壯的英雄,至少能留下好名聲。

要麼,你就直接當個徹頭徹尾、不擇手段的壞人。只要表面功夫做足了,憑藉你一直以來的威望和形象,以及對幽州的掌控,瞞過這些愚昧的士卒和百姓還不是輕而易舉。大不了殺兩個替死鬼平息民怨,到時依然能混的開。

可你做了壞事,你還不當個壞人,這不是作死呢嗎?

軍心、民心皆失,手上不過四五萬能戰之軍,公孫瓚在天下諸侯眼中已經是個死人了。

......

南蠻南部,這裡是益州的邊緣地帶,與西南諸國接壤。

曾經的這裡,數百年來一直都是一塊不毛之地,山勢險陡、地勢複雜,荒無人煙。但是,隨着諸葛亮關於打通南蠻貿易路線的計劃被袁術通過後,這塊千百年來都沒有多少人踏足的區域開始出現了巨大的轉變。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一點袁術做的比曹操還要徹底。因爲他對於這些知名人物的性格和“事蹟”都有着一定的瞭解,再加上本身的君主天賦能夠辨明忠奸才能,對於南蠻貿易此事,袁術直接全權交給諸葛亮一人處理,任何人都無權插手。就連西南諸國的事,諸葛亮都擁有絕對的處理權,除了一些重大的決定需要向魯肅知乎一聲和上報一下之外,可以說諸葛亮已經是完全的一方大吏。

官職品級真論起來不過九品,卻掌控着不下於任何一州的地盤,袁術對其的厚愛已然是突破了天際。

諸葛亮的大筆一揮之下,一道道天塹被掏空打通,這片區域每日都被巨大的轟擊聲和爆炸聲充斥着。在這個世界,火藥用於戰鬥威力不咋地,但是開山裂石卻是絲毫不含糊。

在籌劃建設道路的同時,諸葛亮又在西南部此邊境上的一處山谷畫了一個圈,一座巨城由此拔地而起,名爲“安寧”,其意不言而喻。

西南諸國與其說是諸國,其實和瀛洲上的倭人差不多,佔個小縣城、有個幾千、幾萬人就能自稱爲國。而且其中還夾雜着諸多的部落,大大小小約有千百,被稱之爲百蠻。

大漢曾經征服過這些地方,嚴格來說這片地區其實是歸屬於大漢管理之下。

但是由於這片地區的當地之人絲毫未開化,比之匈奴和倭人甚至還要差上許多,基本依舊停留在野蠻時代,只有少部分還殘留着和漢人一脈相傳的上古語言,其他皆是有各自的不成熟的語言。文字更是幾乎沒有。因此,別說是教化了,由於語言太多,在當地就是想要溝通都極爲麻煩,基本都需要三譯。

對於這些在這種偏遠而又形勢複雜的地區,語言各異、文化不存的“土人”,教化的成本實在是太大了。你總不能派人從小教這些當地之人一點一點的學說漢語吧。這麼多的人,得耗費大漢多少的資源,而且這地方又偏,沒什麼掌控價值,所以這片地區夾在貴霜和大漢之間這麼多年都沒人怎麼理睬過。

所以說,有時候太落後也是一種“幸運”,這片地方就沒人看在眼裡過,卻因此安安穩穩數千年。但是,歷史是不斷往前的,當身邊的大國國力發展到一定地步,自然會將目光放到這裡,就如如今的大楚一樣。

當初袁術的一聲令下,在夷洲、朱漄洲嚐到甜頭的世家們紛紛如聞到了鮮血的鯊魚一般,向着此地蜂擁而來。

形勢太複雜?有着大楚的大軍鎮着,明面上誰敢胡來?更何況真以爲世家是善茬啊!哪個世家沒有私兵,少則數十、多則數百上千,就算武器不算精良,但比之這些落後的部落那完全是碾壓姿態。世家們不強佔掠奪這些“國家”就不錯了,你們還敢動手?

國家太多、語言太多,難以管理?正好啊!本身世家們又不是鐵板一塊,大大小小加上各地豪強,數量比這些國家甚至還多,打底一家一個分也夠了。這些世家們愁的反而是地盤太小、國家太少,沒辦法,粥雖多,但僧更是多的不行。能隱隱掌控一個帝國的羣體,瓜分這片小地方,完全是大材小用,根本攤不開。若不是袁術壓着,這些世家說不定爲了爭地盤早就打起來了。畢竟像陸家、荀家這種大世家,一手掌控個十來個小國、部落都嫌少,胃口大的出奇。

文化太落後、太愚昧?不是問題。世家們多得是人才,被袁術剔除了那麼多的官員,本就閒着沒事,替家族做做貢獻他們是一百個樂意。本身對於他們來說世家的利益就是一切,遠遠大於國家。大不了多招些文士就好,造紙術和印刷術普及之後,大楚識字懂文的人一抓一大把。而這些人的愚昧也可被理解爲“純真”,什麼都不懂,就如一張白紙一般任由他們揮墨,完全是培養家底再合適不過了。稍加洗腦就是一羣死忠。

不想不知道,一細想,袁術真的覺得世家這些“毒瘤”完全是被放錯了位置的財寶啊!對外侵略、教化不要太厲害。

或者說世家的前身就是諸侯國,追溯到夏商時期,他們本就是爲了對外擴張、教化而生的,這就是他們的本職。不過是後來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之後,統治者爲了追求獨裁和國家的統一,讓這些世家“失業”了,這才從支柱緩緩的向蛀蟲轉變。

第五百六十章 論呂蒙第四百八十八章 埋伏第八十四章 誘餌第六百七十八章 遏制第五百二十七章 回擊第六百四十五章 出擊第四百二十四章 韓遂第五百八十五章 震撼與無奈第六百七十六章 死戰第九百二十九章 滿載而歸第五百二十五章 衆叛親離第六百一十七章 划水第五百一十九章 逃生第八百九十五章 生育政策第九百五十八章 桀驁第一百一十二章 鄭玄第四百二十章 絕境第一百九十四章 楊彪訓子第四百三十一章 軍魂軍團第七十七章 汜水關第七十二章 決然第六十四章 拍賣第九百四十六章 轉守爲攻第六百二十九章 二代出場第五百三十三章 趕到第一百一十二章 剽悍的徐庶不需要解釋第五百一十三章 破城後的絕望第六百三十五章 長壽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戟士第五百九十一章 底牌第二百七十章 生死一線第八百六十二章 殺招現第九百六十一章 暗盟第一百五十八章 君主第八百章 迷霧第九百五十九章 困境第七百七十六章 出血第八百二十六章 詐敗第三百六十七章 草原風起第二百六十五章 夏侯惇第九百五十九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一章 酒樓第九百三十九章 應對第七百二十四章 戰事將起第七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抉擇第五百三十九章 削弱第五百零八章 召見第六百六十章 小懲第八百九十六章 人口遷移第六百六十二章 回收封地第四百五十六章 忿恨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葛瑾出山第二百零二章 閒不住甘寧第一百二十七章 冀州淪陷第四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九百四十七章 不屑第二百九十六章 更改決戰之地第三百五十三章 抉擇第七百零九章 塵埃落定第九百三十章 開局第七百三十八章 攻守第二百五十五章 絕望第四百二十二章 西涼第三百一十章 君主不仁第四百二十六章 糧食第七百四十六章 中伏第七百二十九章 出發第八百四十一章 同化第七百六十五章 練兵之法第三百九十六章 烏鴉嘴第六百七十七章 親出第四百五十九章 驚喜第二百五十三章 呂布躺贏第三百三十四章 殘酷的西涼第六百五十一章 選擇第十八章 借將第三百零七章 影響第五十四章 立功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科技第六百三十一章 狂熱的陳宮第四百四十八章 漢羌第一百四十一章 堵門第四百六十二章 自作聰明第二百四十四章 吳懿的盤算第八百五十九章 悍勇第二百九十六章 更改決戰之地第五百七十章 爭論第五百六十八章 邊境關稅第八百三十四章 生育第一百零九章 荊州世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朱崖洲第一百二十章 遠航第七百四十三章 身陷第三百零九章 瘟疫來襲第二百七十八章 荀家的謀劃第二百一十三章 徐庶的見解第六百七十三章 調虎離山第四百九十九章 勸說稱帝第七百七十四章 皇甫嵩第六百四十五章 出擊
第五百六十章 論呂蒙第四百八十八章 埋伏第八十四章 誘餌第六百七十八章 遏制第五百二十七章 回擊第六百四十五章 出擊第四百二十四章 韓遂第五百八十五章 震撼與無奈第六百七十六章 死戰第九百二十九章 滿載而歸第五百二十五章 衆叛親離第六百一十七章 划水第五百一十九章 逃生第八百九十五章 生育政策第九百五十八章 桀驁第一百一十二章 鄭玄第四百二十章 絕境第一百九十四章 楊彪訓子第四百三十一章 軍魂軍團第七十七章 汜水關第七十二章 決然第六十四章 拍賣第九百四十六章 轉守爲攻第六百二十九章 二代出場第五百三十三章 趕到第一百一十二章 剽悍的徐庶不需要解釋第五百一十三章 破城後的絕望第六百三十五章 長壽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戟士第五百九十一章 底牌第二百七十章 生死一線第八百六十二章 殺招現第九百六十一章 暗盟第一百五十八章 君主第八百章 迷霧第九百五十九章 困境第七百七十六章 出血第八百二十六章 詐敗第三百六十七章 草原風起第二百六十五章 夏侯惇第九百五十九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一章 酒樓第九百三十九章 應對第七百二十四章 戰事將起第七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抉擇第五百三十九章 削弱第五百零八章 召見第六百六十章 小懲第八百九十六章 人口遷移第六百六十二章 回收封地第四百五十六章 忿恨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葛瑾出山第二百零二章 閒不住甘寧第一百二十七章 冀州淪陷第四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九百四十七章 不屑第二百九十六章 更改決戰之地第三百五十三章 抉擇第七百零九章 塵埃落定第九百三十章 開局第七百三十八章 攻守第二百五十五章 絕望第四百二十二章 西涼第三百一十章 君主不仁第四百二十六章 糧食第七百四十六章 中伏第七百二十九章 出發第八百四十一章 同化第七百六十五章 練兵之法第三百九十六章 烏鴉嘴第六百七十七章 親出第四百五十九章 驚喜第二百五十三章 呂布躺贏第三百三十四章 殘酷的西涼第六百五十一章 選擇第十八章 借將第三百零七章 影響第五十四章 立功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科技第六百三十一章 狂熱的陳宮第四百四十八章 漢羌第一百四十一章 堵門第四百六十二章 自作聰明第二百四十四章 吳懿的盤算第八百五十九章 悍勇第二百九十六章 更改決戰之地第五百七十章 爭論第五百六十八章 邊境關稅第八百三十四章 生育第一百零九章 荊州世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朱崖洲第一百二十章 遠航第七百四十三章 身陷第三百零九章 瘟疫來襲第二百七十八章 荀家的謀劃第二百一十三章 徐庶的見解第六百七十三章 調虎離山第四百九十九章 勸說稱帝第七百七十四章 皇甫嵩第六百四十五章 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