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沒辦法的辦法
這個事情何雨柱並沒有花太多精力,真的就是多了一句嘴,以及打了了電話。
不說他跟許大茂的交情,就說那個小胖墩每次見面都是對着他“伯伯”的嘴甜,還有許勝利算是自家大閨女手下的首席大將,何雨柱也不能放任不管。
這段時間的何雨柱,除了偶爾去農場視察一下,籤一些文件,並沒有摻和具體的事情。
也就是漁場那邊多去看了幾眼,其他上面,何雨柱都沒去過現場。
漁場的幾個魚塘,農場這邊其實也沒有太過於看重。
這個行業的煩人地方,是在前期準備。
從魚塘的消毒,以及水源的選擇,還有育苗方面,那些纔是重點。
而已然可以獨立覓食的小魚們投放進魚塘後,技術員們該忙的事也算是忙完了。
其他時候,他們也就是偶爾巡查一下,看看水質的變化,看看魚身上有沒有生病啥的。
至於餵魚那些,是直接在公社裡面找了一幫小老頭過來照管。
還有孩子,小學裡面每個孩子上課前,都必須割一把野草丟到漁場,以方便餵魚。
這不是何雨柱壓榨那些孩子,而是這個漁場,合作方就是學校。
何雨柱做這個,他心知肚明,回報率肯定是不高的。
這個年頭,也不可能像養豬那樣,進行精飼料投喂。
所以只能把這個產業的投入成本,降低再降低。
飼料方面,農場方面能提供一些幫助,像是養豬場的豬糞,經過堆肥,就可以先培育一波蚯蚓。
還有魚塘的生態,也可以用豬糞滋養。
等到這個上面利用完後,纔是變成農家肥撒入田間。
但這點飼料肯定是不夠的,所以還有魚草的種植。
這個上面,人工的使用數量,是一個大問題。
要是像養豬場那樣,用各種正式工臨時工,那成本就太高了。
所以何雨柱是直接跟村子還有學校合作,以農村那些上年紀的老人,還有那些上學的孩子,來填補勞動力的空缺。
這個上面有利益的交換,也有那些“勞動力”本來也就是無法下地幹活的年紀,何雨柱跟着村裡是設定出了一個工分交換,以及按照產出,年底三方分成的玩法。
簡單來說,就是像是看魚塘的幾個老人,兩天能算一個工分,那些孩子幾天算一個。
等到年底魚塘產出以後,按照出售價值,扣一部分農場對魚塘的前期投入。
然後農場,村裡,學校三方分成。
其中,村裡是要抵扣農場給他們的農肥,也就是豬糞。
而學校,何雨柱跟那個校長商量過後,是準備把那筆錢用在學生們的午餐上面。
這個事裡面,村裡開頭就不虧,畢竟農場的豬糞,他們本來是要花錢買的。
現在農家肥可是個緊俏貨,想要地裡產出多,那麼肥料肯定得使足。那些老頭在村裡,原來乾的就是揀豬糞那些活。
如今可以直接掙工分,可以爲集體做貢獻,那些年老體衰的老人,乾的是一頭勁。
至於學校則是稍微複雜一些,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爲魚塘的產出不透明,要不是何雨柱前幾年對學校的貢獻,人家老校長能把“空手套白狼”的何雨柱直接扭送到公社去。 這個裡面,也就何雨柱清楚,只要不出現什麼大規模病災,那麼魚塘的產出不會太差。
現在看上去,是何雨柱忽悠着學校那些孩子白給魚塘使勁。但等到年底,魚塘產出售出以後,估計學校的老校長也會跑過來給何雨柱磕一個。
能解決孩子們一頓午飯,那麼願意送孩子過來上學的家長,又要多出不少。
你不能指望每個家長都明白學習可以改變命運,哪怕老校長每年爲了讓那些偏遠地方的孩子能繼續求學,把腿都跑細了。
但還是有家長認爲,與其讓孩子學那些沒用的東西,不如留在家裡多幹點家務。
如果何雨柱這個計劃能成,能給那些家庭孩子節省一頓午餐,那就有力的多了。
比如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在家裡少吃一點,就等着中午在學校大吃一頓,那家裡的糧食就節省了。
用一個掙不了工分的孩子,有人管着能供飯,還能學着認幾個字,沒有家長不願意。
當然,那是家裡孩子多的人家,不得不如此精打細算。
農民一直就是貧寒的,就算何雨柱給公社帶來磚窯,但還是有很多偏僻村子,有很多吃不飽的家庭。
這跟後世的愛心午餐差不多,但那些東西,都是孩子們自己憑勞動所得。
何雨柱現在提的也就是一個午餐,但午餐只是保底,至於具體能不能把早餐晚飯也供上,更進一步,能不能隔三岔五讓孩子混上一頓肉,那還得看魚塘的產出。
這個上面,何雨柱自認不是做善事,而是無可奈何想出的辦法。
隨着魚越長越大,現在每到餵食的時候,已然會成羣結伴的浮出水面,肉眼可見。
學校的老校長過來看過幾次之後,那嘴角都咧到耳後了。
沒別的,他發現,他好像又掙了。
別的不說,就何雨柱今年實驗的幾個魚塘,只要畝產漁獲能有三百斤往上,按照大小拉箇中間價,兩三毛一斤,那一畝的收入,也有五六十。
魚塘都是村裡的磚窯取土坑,這個上面就省了一大筆。
扣除前期農場投入,那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關鍵是前面公社還有城裡那些單位都不看好魚塘,所以何雨柱才拉着他們學校“參股”的。
以後有產出了,誰要想着上來分一杯羹,老校長能領着學校上百個孩子,去對方單位,鬧個天翻地覆。
這也是因爲何雨柱的工作變化,產生的新變化。
自從何雨柱決定搞電視機產業鏈,農場這邊交出去,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去年答應何雨柱願意合夥搞養魚塘的幾個單位,今年過後,就沒了聲音。
如此,何雨柱才把主意打到了村裡跟學校身上。
也幸好只是讓人家出點力,以何雨柱在公社的面子,這點忙大家還是肯幫的。
而何雨柱搞這個,也就是想着事情既然由他開始,也必然要收個好尾。
感謝大家的支持,訂閱,月票,收藏,推薦票,謝謝厚愛,謝謝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