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媛肯定是個來報恩的孩子。
從小就幫着父母帶孩子。
如今長大了,又得操心老子的花邊新聞。
當然,這些事情,她可能就是想多了。
婁曉娥根本就沒想過讓何媛在她跟劉婷之間糾結。
婁曉娥只是不想幾個孩子因爲大人的事情,會影響他們的感情。
至少將來能有來有往,互相幫襯,而不是搞出什麼豪門恩怨出來。
至於她跟劉婷的事情,婁曉娥有擔心,但卻不是想着在何雨柱身邊爭個位置的擔心。
她一開始只想何家,能承認她的身份。
甚至婁曉娥在到阿邁瑞卡後,有一種感覺,可能再過個五六年,她都不需要何家承認她什麼位置了。
人的想法是一直在變化的。
跟什麼人接觸多了,就容易被什麼人影響。
像是這段時間,婁曉娥認識一個叫做貝蒂的娘們,是人家主動過來拜訪她的。
婁曉娥還以爲又是跟她來拉贊助的。
很多阿邁瑞卡的團體,都喜歡找名人拉贊助。
而這個貝蒂,就是第二波女權主義的領導者。
婁曉娥當時正忙着談五十萬噸設備那個事情。
所以根本就沒心情接待什麼社會團體。
當時她簽了一張五萬美刀的支票交給了秘書,讓其轉交。
結果人家說,她這次過來並不是爲了錢,而是爲了她這個港島第一位女性太平紳士而來。
並且對方說,有辦法解決婁曉娥現在的麻煩與擔憂。
所以,銀行擔保這個事情,實質上是這個貝蒂給她出的主意,幫她在裡面牽線搭橋辦成的。
婁曉娥打聽了一下這個人,這才知道自己真小看了人家。
作家,社會活動家,並且正在爲女性權益而奮鬥。
關鍵人家的血脈中,在阿邁瑞卡社會,天生就高人一等。
是屬於薅羊毛家庭。
人家想着要認識婁曉娥,還真不是因爲婁曉娥的財富,至少目前不是。
而是把她視爲男女平等的代表。
貝蒂的主張,就是女性應該超越傳統家庭的角色,追求教育,職業的男女公平。以求實現自我價值。
反正貝蒂對婁曉娥宣傳的就是這些。
婁曉娥在這個事情上面,雖然對貝蒂的某些主張不太贊同。
但卻不妨礙她借用對方的社會影響力。
甚至婁曉娥還答應了貝蒂,回到港島以後,她也會成立這樣一個爲女性爭取權益的組織。
這玩意咋說呢?
婁曉娥感覺自己像是一個投機者。
雖然她對貝蒂那個女權組織宣傳的那套,相當看不起。
卻是不耽擱,她敏感的發現了,可以融入洋鬼子社會的一張門票。
如果可以利用好這張門票,她完全不用擔心等到港島迴歸,或者兩岸放開來去的時候,還會有人拿着她的身份說話。
也就等於,婁曉娥已經尋到了另一條讓社會可以認可她的路。
她不再是何婁曉娥,而單單只是婁曉娥。
所以她對何媛,如果說有算計的話,也就是希望何媛能像是看待自己弟弟妹妹一樣的,對待她生的一對兒女。
世界上的事情一直在變,沒有人能守着一種想法過一輩子。老常經過漫長的旅途回到了四九城,不過他並沒有急着去見何雨柱。
他實在是太忙了。
而何雨柱還是按部就班的做好着他的後勤工作。
只是科研上的事情往往就是如此,不一定努力就有回報。
何雨柱數控機牀這邊,還一事無成。
而電視機廠已然生產出了25寸的彩電。
坐在市府會堂裡的何雨柱,看着主席臺上中間用紅毯墊着的大電視,整個人都感覺有些茫然。
他沒想到,一段時間沒注意電視機廠的工作,廠裡那些丫的一下子就解決那麼多問題了?
電視機廠前年投產的是17寸到21寸的彩電。
但實際上產量最多的還是17寸。
沒辦法,21寸的彩電,各種難題,還是無法徹底的解決。
比如說機體散熱,還有幾何圖象失真那些問題,都處於一個能用,毛病卻還存在的狀態。
所以何雨柱是認爲,在自己重視的數控機牀沒有實現創新的前提下,電視機廠很難有新的突破。
但現在上面那臺明顯就是比17寸大了不止一圈的彩電,就放在了那裡。
這讓何雨柱感覺相當不真實。
厚重,相當厚重。
這不是說質感,而是就是眼睛看到的第一印象。
厚度有五十多公分,重量65公斤。
沒看錯,不是65斤,而是65公斤。
這就是這個年頭的彩電重量。
也別說咱們家自產的了,就是外國產的25寸彩電,也是50公斤~70公斤這個範圍內。
現在世界上高端機型已經有了26寸~30寸的(CRT)彩電。
但市場主流,最大的彩電還是25寸。
這裡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不少,從顯像管設計,電子電路,散熱,以及重量成本,都是一個個難關。
何雨柱分明記得,上半年的時候,老牛同志還跟他無數次的抱怨過玻璃強度解決不了的問題。
屏幕越大,CRT玻璃外殼所承受的真空壓力也就越大。
“老牛,這個玻璃問題怎麼解決的?”等到老牛同志發表完講話下來,何雨柱直接開口低聲問道。
今天既然是在市府開會,那麼主角就不是何雨柱他們這些電視廠的領導了。
其實按理來說,何雨柱坐在下面是無所謂。
但老牛應該在上面有他一席之位的。
卻是不知道爲什麼,今天老牛也沒坐在上面。
何雨柱都不用仔細觀察,就知道老牛現在的心情很不好。
他那張本來就臭的面孔,現在是繃的鐵緊。
“哼···”老牛神情未變,卻是冷哼了一聲,他往前欠身像是拿桌面上茶杯的樣子,卻也是低聲說道:“解決個毛,就是加厚了。”
這下何雨柱算是知道了。
這種事並不稀奇。
就像三四年前,有家電視機廠也是差不多玩法。
說他們製造出了國內第一臺彩電。
後來是查清楚了,的確是第一臺,不過所有的重要零配件,都是花外匯從外面買的。
那家廠子也就是組裝一下而已。
像是這種創新,集體企業常做這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