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這麼低?”別說是搞電視轉播的同志,但凡對電視有點了解的同志都很是繃不住。
高振東笑了:“嗯,就是這麼低!別忘了,我們這個彈,是用來打擊幾十公里外的固定大型要點目標的。”
別人聽不大懂高振東這話,但是空軍的同志卻是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對啊,這種幀率打別的不行,但是打這種目標卻是妥妥的,比什麼水平轟炸俯衝轟炸強出了八百條街!
理論上,現在的任意人眼轟炸方式,就是對着投彈手用自己的眼睛拍出來的一張“照片”,瞄準投彈的。
壞就壞在水平轟炸,一旦炸彈投出,就沒有修正的機會,炸彈的製造精度、空中的氣流、空氣密度變化等等給它帶來的誤差,會一直累積下去。
至於俯衝轟炸就算了,面對有一定防空火力的敵人,那玩意兒費人。
後仰甩投?更不用討論,這種特殊的方式壓根就不怎麼考慮精確性,幾百米又如何。
1秒修正一次?以炸彈的飛行速度,理論上在離目標200~300米的時候,都還能有一次修正機會,加上人的反應速度這些限制,那至少400-600米內也還能修正一次。
因爲沒動力的炸彈,速度無論如何超不過音速。
這個距離,也就是俯衝轟炸的攻擊距離,這意味着,即使是1秒1幀,這種炸彈至少能達到俯衝轟炸差不多的效果。
至於什麼俯衝轟炸攻擊距離200米這種話,聽聽就好,脫離距離還差不多,或者都是打遊戲打的,反正不死人,隨便浪。
此時飛行更慢的高阻炸彈反而成了它的優勢,變相增加了反應時間,縮短了最後一次修正的距離。
難怪高總工說這種套件不需要考慮減阻風帽,除了儘量減少對部分彈種的引信的影響之外,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
而且高阻炸彈飛行相對低阻炸彈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更爲實用。
絕,太絕了,周到,的確周到!
“對對對,同志,只要能做到1秒一幀,對我們來說都能用!”空軍的同志馬上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防工委總工問他:“真能用?”
“真能用,X總,你想,這東西哪怕是10%的精確命中率,能不能用?”
10%命中和10%精確命中,那區別可就大了去了。
而這種幾百米內還能修正一次方向的轟炸方式,達到10%的精確命中不是夢啊。
“有道理,這東西是用來打高價值要點目標的,這類目標一個特點是不會動,第二個特點是一般個頭都不小,第三就是價值高值得多扔。”總工沉吟道。
這三個特點,決定了1秒1幀真的能玩!
不會動,就對炸彈的機動和修正要求降低了很多,往那個方向瞄準了飛過去就行,瞄準線穩定,而且設計的打擊距離遠,可修正的機會多,視場逐漸從大到小逐漸一點點修正,定焦如變焦了屬於是。
這不比水平轟炸香?
個頭大,就意味着偏一點點也能達到效果,不像打坦克、打小地堡要求那麼高,而且1噸的炸彈,左右一點對目標的影響也可能很大,難怪他一開口就是要搞最小一噸的,精度不夠,威力來湊。
價值高就更不用說了,對於高價值目標,能從45公里外發起精度最少相當於俯衝轟炸的打擊,傻子纔不幹!一個炸不中,我扔十個一百個。
對於高價值目標,扔100個炸彈能解決,絕對是件划算的事情,還別說按照這個設計,扔10個可能就解決了。
對於攻擊方來說,反正危險性低,我放着風箏慢慢扔唄,我可以失誤一百次,但是防守方一次失誤都不能有,最慘的是,防守方哪怕一點兒失誤都沒有,也要祈禱進攻方次次都失誤才行。
“嗯,振東同志這個建議是現實有意義的,的確可以幹!”防工委總工大笑道。
至於高振東建議只要300線甚至200線的分辨率,大家都沒什麼意見,都知道,這個分辨率足夠幹很多事情了。
高振東自己都不用說話,別人就把事情都分析完了,畢竟誰也不傻。
聽見總工的話,高振東才笑着問搞轉播的同志:“同志,對這個參數有沒有信心?”
其實如果時間足夠,高振東有的是花活兒把這個參數提高到大致能看電視的水平,但這不是沒時間嘛,往後放放。
搞電視轉播的同志想了很久,算了很久,才負責任的道:“我能保證200線2幀,儘量實現200線4幀!”
他也算是聽出來了,相比分辨率,這些大佬更關心的是幀率。
這位同志很會抓重點嘛,高振東笑了:“好,多長時間?”
又算了一會兒:“保證四個月!儘量提前。”要說搞技術的同志,就是穩。
高振東很是滿意:“好,那我就謝謝你們了。”
聽見他的話,防工委和空軍的同志對望了一眼。
“但是我希望能得到更好的設備工作環境,我希望除了必要的設備之外,這個套件的空間儘量都留給我們。”搞轉播的同志道。
高振東點點頭:“這個沒有問題,你們是最主要的,我們搞制導的同志會協助你們完成工作,搞彈體結構的也會在儘可能的前提下,向你們傾斜。”
說完,高振東手往滑翔套件的示意圖上指了指:“你最擔心的天線問題,你們可以佈置在這裡。垂直尾翼彈起之後,在套件頭部與尾翼之間拉一根天線,這就是你們的天線,這個尺寸,應該夠用了。”
高振東不是沒想過把天線做在機翼上,但是緊貼着導體佈置天線,這就是在玩極限了,哪怕有絕緣也不行,還是用斜拉天線吧。
在相控陣成熟之前,對於天線的尺寸,那是相當有要求的,給他們弄一個比較長的尺寸,想來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嗯,可以可以。”
“至於功率的問題,這一次用銀鋅電池,在儘可能的情況下,電力方面照顧你們。”銀鋅電池用來做充電電池可能差點兒意思,但是用來做一次性電池還是很不錯的,不考慮價格的話,比鉛酸、鎘鎳、鎳氫都強,容量高體積小,要不然早期的電雷也不會用這玩意了。
而這個套件,明顯是不太考慮價格的那種。
春雷廠的同志們連忙把這話記下來,嗯,這個東西用銀鋅電池。
高振東的承諾,讓搞電視轉播的同志非常高興,這下基本上是穩了。
——
雪域高原某地,一些戰士正在訓練。
“怎麼樣?頂得住不?”看着一名戰士的臉色和狀態,他的排長連忙問他。
“不得問題,就是有點點個腦殼疼,還算頂得起。”戰士堅持着,回答得有些艱難。
“頭疼?”再看看他的呼吸和臉色,排長下了命令。
“來兩個人,把他送到醫務室去吸氧。”
他心裡很清楚,一般的頭疼,這名戰士根本不會提起來,忍一忍也就過去了,既然他都提起頭疼,那說明情況很嚴重,結合他其他的狀態,絕對不能再繼續。
戰士搖頭:“我不得事,我還可以堅持嘞!”
“這是命令!整訓時間還有,我們剛從西南高原上來沒幾個月,最終一定能適應這裡的環境,但你不能急,懂了吧?”排長一邊下令,一邊安撫。
這是從西南高原調過來的野戰部隊,西南高原沒有這裡高,但是想來適應的速度,會比平原地區的強。
而且西南高原山多,這兩個省駐紮的部隊,對於山地作戰是有優勢的。能和早就適應當地環境的邊防部隊儘快的銜接配合,其裝備和訓練也更偏向此次的目標一些。
地大物博的含金量再次上升。
差不多同時,雪山機場上,戒備森嚴。
除了空運的高射炮之外,還有一些地空導彈。
幾名指揮員正在塔臺裡等待着什麼,一邊等,一邊聊。
“有了高炮和紅外空空彈改的近程地空導彈,機場的要地防空最內兩層算是解決得差不多了,可惜雷達中高空彈上不來。”
紅外空空彈發射後不管,有了配套雷達後反應速度又被大大加強,到了地上也還有6~7公里的射程,3公里的射高,加上在海拔3600米的雪山機場上,防空效果已經算是不錯。
高振東和導研院搞出雷電-3之後,導研院也沒閒着,這麼好的東西,只用在天上怎麼行?上天、入地。
60-80年代,之所以很少用紅外彈做地空或者艦空彈,是因爲這些貨有個大毛病,不能打迎頭。
就算是防空防空十防九空,可是隻能放馬後炮的防空方式,也實在是太過於抽象,因此很少有用來做防空彈的。
誒,巧了,雷電-3能打迎頭!所以順理成章就被拿來當近層防空和要地防空使了,這東西發射後不管忒好用,射程雖然不遠,但總比射程只有它一半的便攜彈強,而且這東西有個好處就是沒那麼大。
“S-75太大了,的確是有困難,不過不用太擔心,有便攜防空導彈做內層的補充,雷達加上戰鬥機做外層防空,我們一定能完成機場的防衛任務。”另外一名空軍的同志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