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中日生絲戰爭的起點

在長崎參觀了一些廠房後,胡楚元很快就潘容一起前往京都。

他們的第一站就是大阪,號稱曰本“水之都”的地方,不僅是曰本關西地區最爲繁華的城市,也曾是曰本的古都。四年前,這裡就已經開通了鐵路,可以很方便的通往京都、東京,前往廣島的鐵路還正在修築中。

在胡楚元的眼中,大阪依然是貧窮的地方,還不如杭州府,可在沿岸的海港上,已經能夠看到大量的碼頭和船塢,黑色的煤停在船艙和火車廂中,一片片的,像是無數個黑色的方格。

碼頭西南的工業區裡林立着大量的煙囪,燒出滾滾的黑煙。

胡楚元已經換上了洋服,帶着寬鬆的帽子,而潘容則更像是一個新興的曰本富商,穿着西裝,他還邀請了兩個本地的曰本朋友濫竽充數。

胡楚元很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誰,他的第一站就選擇了三菱商會,此時,三菱財閥的創始者——巖崎彌太郎也剛43歲,已經成了明治時代的紅頂商人,獨家經營曰本的海運業。

三年前,他還只有三艘海船,現在則已經有了三十七艘大型的貨輪,三百餘艘中小型貨輪。

明治7年,曰本企圖佔領臺灣,正是他的三菱商會負責輸送軍事物資,去年爆發的西南戰爭,依靠向政斧出售軍火的他又大賺一筆。

大阪。

就是這個人挖到第一桶金的地方。

這個人和胡雪巖的相似姓不是一點兩點,而是幾乎就一樣,只不過,胡雪巖垮了,家業未能成爲影響國家命運的財閥,而這個人的家業傳承了下去,併成爲曰本的軍工之魂。

幸好,胡楚元有機會改變這一切,他也堅信自己會比巖崎彌太郎做的更好,甚至是好非常多。

隱藏着身份,胡楚元參觀了三菱商會在大阪西區堀江的碼頭,雖然不是那麼先進,整體水平和他在上海碼頭看到的情形差不多一致,可關鍵在於這個商會壟斷了整個曰本的海運業,連旗昌、怡和這些雄霸亞洲的洋行也無法插足到曰本的海運業中。

因爲藉口和對方商談生意的理由刺探情報,通過潘容翻譯的消息,胡楚元大致做了個計算,結果讓他心驚——三菱商會每年在航運業上的收益幾乎和他做江南五省總鹽商的收益差不多。

要知道,三菱商會本身也有銀行、房地產、生絲出口和其他各種產業,最終一舉奠定其地位的還是造船業,以及隨之延伸出來的鋼鐵工業和軍工產業。

可怕嗎?

可怕。

雖然眼下還能算是同一個級別,胡楚元卻真的很擔心自己能否追上三菱的腳步,除了三菱,他還要對付更可惡的三井、住友,那都不是省油的燈。

富士財閥或許好對付,眼下只能算是一間小銀行,以後呢……?

總之,努力吧!

胡楚元也很清楚,只要使用一些奇招,在軍事上擊敗曰本並不難,可如果不能擊敗這些財閥,使曰本經濟徹底崩潰,那麼……即便是在軍事上擊敗曰本政斧,本身也不能算是一場真正的勝利,無法抑制曰本的發展。

想要徹底的剷除這個毒瘤,關鍵是要對付曰本經濟,要擊潰曰本的經濟,首先就要擊潰它的財閥。

胡楚元希望他能做到。

參觀了三菱的船運碼頭後,胡楚元找了藉口繼續去看一看三菱大阪船廠,依靠壟斷航運所獲取的利潤,三菱商會已經決定在大阪建造曰本最大的造船廠——後來,他們又收購了國營的長崎造船所,加上在橫須賀建立的新三菱造船所,可並沒有因此盈利,因爲造船業從一開始就需要極大的資金投入,要承受得起虧損。

總之,依靠大財閥集團在其他方面的鉅額利潤,三菱最終是堅持了下來,等到了春天。

可在很長的時間內,三菱財閥並不是曰本最大的造船企業,因爲資格更老的三井財團牢牢佔據着這把交椅。

“就是這樣了,對手就在這裡,真正的勝利……那就是要踩着對手的屍骨成爲強者!”

在大阪參觀了兩天後,胡楚元就帶着這樣的心情,匆匆前往他的下一站——京都。

這一次,他要零距離的觀察曰本生絲業究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其實這並不算是什麼秘密,曰本的報紙總是在不斷報道着這些事。

曰本的生絲業能夠逐漸發展起來,並擊敗中國生絲業,甲午戰爭的功勞佔據了一半,另一半則屬於曰本京都府。

十年前,也就是曰本的明治二年(1868年),京都府設立了西陣物產會社,負責救濟貧困的絲農和織戶。明治三年,設立舍密局和授產所,相當於化學研究所和技術推廣所。

明治四年,設立養蠶場,推廣新蠶種和新技術;明治五年,設置畜牧場,推廣新牛種和綿羊,派人前往法國學習新織絲工藝和西洋染色工藝,購買新機器……七年,設置織工場,推廣新型手工織絲機器和工藝。

這些“場”全部將技術收集、研究、改良、推廣等工作集中於一身,迅速使京都的絲業由衰轉盛,並將成功的經驗推廣到整個曰本。

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彎路,可和清朝廷各地政斧的“無爲就是無錯”政策相比,實在是積極很多。

……

進入京都平原,沿路看着風景,胡楚元就已經看到了大片的桑樹林。

即便是在這裡,山地仍然隨處可見,爲了發展絲業,他們砍伐了大量樹木,種植桑林。

由於太平洋暖流和西亞利亞寒流在這裡交匯,雨水充沛,使得曰本的桑葉資源異常豐富。

這是曰本生絲業能夠崛起的關鍵。

隨着京都絲業的發展,曰本較有實力的財閥都迅速以此爲模板,利用政斧的支持和自身的財力在整個曰本推廣開。

1878年,曰本生絲出口量爲726噸,總產量爲1226噸(清制205萬斤),尚不足江浙兩省一年產量的1/3。

1883年,曰本生絲出口量爲1347噸,總產量爲1682噸。

……

1903年,短短的十五年間,曰本生絲出口總量達到6750噸,無論是數量和平均質量方面都正式超過中國。

1910年,曰本生絲出口量爲10462噸,達到了世界生絲出口總額的3/4,爲中國的六倍,而這就是曰本經濟最爲關鍵的出口物資,爲曰本換取了大量外匯和黃金。

事實上,生絲決定了中曰兩國的生和死。

中曰之間的決戰,首先就要從生絲開始!

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義的關係網第二百零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業的根基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五十四 瘋狂的鹽價第七十三章 霍鴻機的前途第九十三章 裁員第三十四章 西陣會社和若瓜德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達洋行和銀行夢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鮮這個小國很重要第一百六十五章 醇親王的大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消失的光緒第二百六十六章 從始至終都是屠殺(一更)第一百七章 實在的華盟會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東大戰(二)陰險的劉銘傳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七十四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百五十五章 戰爭與發展第八十九章 再回杭州第十二章 丁戊奇荒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四十七章 上海灘不是他的世界第一百四十五章 飄在南洋第一百四十九章 又做官了第十八章 三郎的聘禮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麗洋行和押田法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永福和天地會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國,新的起點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軍的最後之力第五章 蛋疼的晚清政客和商人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裡第四十七章 上海灘不是他的世界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紳(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二百三十章 謀局東北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北反擊戰(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丹東大戰(一)第三十一章 潘麗美小姐第一百四章 投資南洋和軍隊第二百一十七章 在蘇門答臘的楊宗礪第一百二章 蘭芳共和國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鴻章的結局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英殖民地合作條約第九十五章 鄧世昌和葉富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華案風波(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殺驢是場夢第二百九十四章 瘋狂的中國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軍第二百九十七章 當二戰即將成爲現實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緒的信任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軍的最後之力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永福和天地會第二百四十七章 繼續沉睡吧,日本第一百六十九章 刻意的遠離第六十四章 見利不忘義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三十五章 來自法國的若瓜德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遠東的焦灼和國民教育計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排華案風波(一)第一百四章 投資南洋和軍隊第一百四十五章 飄在南洋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一百六十六章 頤和園的真相第一百九十八章 丹東大戰(一)第二百六十七章 害怕吧,沙俄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可避免的二戰陰影第一百九十四章 亞洲終究是中國的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義的關係網第二百七十章 英國人的協調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戰敗,又敗了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潤第一百六十九章 刻意的遠離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鴻章的結局第二百四十八章 一元救國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撲第一百四十九章 又做官了第二百四十七章 繼續沉睡吧,日本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爭的陰影第二百零五章 改革之策第二百八十七章 中美海軍爭霸第一百五十一章 騰衝號爆炸案第二十四章 滅曹計(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西北的李開鄴第六十八章 輪船招商局的事來了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十五章 兩個總督和兩個巡撫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國重工業之崛起第六十章 抄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兩億清圓的地產生意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乾的恐嚇
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義的關係網第二百零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業的根基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五十四 瘋狂的鹽價第七十三章 霍鴻機的前途第九十三章 裁員第三十四章 西陣會社和若瓜德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達洋行和銀行夢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鮮這個小國很重要第一百六十五章 醇親王的大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消失的光緒第二百六十六章 從始至終都是屠殺(一更)第一百七章 實在的華盟會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東大戰(二)陰險的劉銘傳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七十四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百五十五章 戰爭與發展第八十九章 再回杭州第十二章 丁戊奇荒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四十七章 上海灘不是他的世界第一百四十五章 飄在南洋第一百四十九章 又做官了第十八章 三郎的聘禮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麗洋行和押田法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永福和天地會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國,新的起點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軍的最後之力第五章 蛋疼的晚清政客和商人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裡第四十七章 上海灘不是他的世界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紳(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二百三十章 謀局東北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北反擊戰(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丹東大戰(一)第三十一章 潘麗美小姐第一百四章 投資南洋和軍隊第二百一十七章 在蘇門答臘的楊宗礪第一百二章 蘭芳共和國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鴻章的結局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英殖民地合作條約第九十五章 鄧世昌和葉富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華案風波(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殺驢是場夢第二百九十四章 瘋狂的中國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軍第二百九十七章 當二戰即將成爲現實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緒的信任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軍的最後之力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永福和天地會第二百四十七章 繼續沉睡吧,日本第一百六十九章 刻意的遠離第六十四章 見利不忘義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三十五章 來自法國的若瓜德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遠東的焦灼和國民教育計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排華案風波(一)第一百四章 投資南洋和軍隊第一百四十五章 飄在南洋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一百六十六章 頤和園的真相第一百九十八章 丹東大戰(一)第二百六十七章 害怕吧,沙俄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可避免的二戰陰影第一百九十四章 亞洲終究是中國的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義的關係網第二百七十章 英國人的協調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戰敗,又敗了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潤第一百六十九章 刻意的遠離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鴻章的結局第二百四十八章 一元救國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撲第一百四十九章 又做官了第二百四十七章 繼續沉睡吧,日本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爭的陰影第二百零五章 改革之策第二百八十七章 中美海軍爭霸第一百五十一章 騰衝號爆炸案第二十四章 滅曹計(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西北的李開鄴第六十八章 輪船招商局的事來了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十五章 兩個總督和兩個巡撫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國重工業之崛起第六十章 抄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兩億清圓的地產生意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乾的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