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一 徐光啓的決定(上)

徐光啓醒過來是一天半以後的事情了。

考完試之後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出租小屋裡面倒頭就睡,一覺睡到一天半以後,起來一看,天都黑了,看了看時辰,發現現在是子夜。

他一時間還沒有弄清楚現在是什麼日子,但是清醒之後,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便迎面襲來了。

考砸了。

他知道自己考砸了。

考場上身體的難受和頭腦的混沌讓他意識到自己一定沒有做好文章,考到後來全靠一股意念在支撐,他自己已經非常清楚自己這次考試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如果沒有奇蹟發生,就是落榜了。

自己已經三十六歲了,科考十數年,去年好不容易考上了舉人,本想着今年一鼓作氣考上進士光宗耀祖,給科考之路畫上一個句號,結果卻敗在了這無法適應的極度嚴寒和不爭氣的身體之上。

家裡已經沒有更多的積蓄讓自己考科舉了,所以這纔不得不外出謀生,結果好不容易考上舉人,卻無法更進一步,這對於剛剛以爲自己要走上人生巔峰的徐光啓而言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他開始懷疑自己能否在科舉之路上更進一步,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可以成爲進士,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甚至某些時候,他就覺得停下來也好,反正作爲一個舉人,已經有了一個做官的資格,有了官身,得以免稅,自然會有人把土地投獻到自己名下。

因爲家貧而不得不出來讀書考試尋找出路的自己,其實在考中舉人的時候就已經達成了目的。

結果當時那種得中解元的快感將自己的冷靜全部沖垮了,居然覺得自己有能力向更高一個層次的進士衝擊一下,但是思來想去,考中順天府的解元對於自己而言未必不是一種幸運,是因爲主考官賞識自己自己才得以考中解元。

運氣用完了吧?

儘管成績還有一個月纔會公佈,但是徐光啓已經基本上不抱希望了。

真的,就那種文章,自己看了都覺得難受,怎麼還能有更進一步的底氣呢?

現在該做的不是考慮考試的名次,而是該考慮離開京師回到南方繼續自己的人生了,科考已經沒有希望,那不如就做個舉人老爺富足安穩的度過一生吧!

懷揣着這樣的想法,大半夜的,徐光啓裹着衣服起身,開始在自己的小屋裡面收拾起了自己的行李。

衣服,書本,些許銀兩,其實東西無非就是這麼些東西,作爲一名趕考舉子,身上還能有什麼呢?

這就是老家可以給自己置辦的爲數不多的盤纏了,家道中落的徐家是支撐不了一個又一個三年的,等他回家就要開始爲這些年家裡爲自己的付出進行回報了。

徐光啓收拾好了櫃子裡的東西,又把牀底下的幾個盒子拿了出來,等到他看到一個細長的盒子的時候,忽然愣住了。

這是……

徐光啓默默的打開了這盒子,朝裡頭看了看。

那杆燧發銃還好端端的躺在盒子裡,當初這杆燧發銃隨着蕭如薰的那封信一起被自己放在了盒子裡,藏在了牀底下,因爲擔心看了信之後會對自己的考試準備產生影響,徐光啓就沒有看,而是準備考完試之後再看,一來二去,竟然也淡忘了。

徐光啓把燈點的更亮了一些,打開了這封信。

他本以爲一個武將就算讀過些書認識些字也寫不出什麼東西,最多是一些關懷的話,一些自己在朝中關係的描述等等,但是他萬萬沒想到蕭如薰沒有說這些,除了開頭的一些寒暄之外,就是陳述自己的志向和理念。

“我雖爲武將,但也知道禮義廉恥,從小便明白讀書不是爲了做官而是爲了治國,也是爲了在危難之際得以救國。”

“讀書是爲了什麼,我是武將世家,無法做文官,讀書還有用嗎?我曾這樣詢問授業恩師,恩師思慮良久,對我說,讀書是爲了天下蒼生。”

“那是我尚且年幼,不明白讀書怎就是爲了天下蒼生,我一武將讀書居然是爲了天下蒼生,豈不可笑?”

“待到寧夏之役結束之後,我才明白,我讀書所學到的那些東西,得到的知識,全都用在了對抗外敵之上,獲得勝利,斬將奪旗,平定叛亂,恢復民生,這大概就是授業恩師所想要告訴我的。”

“我曾聽聞江南文教昌盛之地多有讀書人考取舉人功名之後便止步不前,從讀書人化爲鄉野豪紳,借舉人之特權而大肆斂財,兼併土地,驕奢淫逸,顛倒黑白,我便疑惑,讀書難道就是爲了讓自己更富裕並且魚肉鄉里嗎?”

“當讀書成爲心思惡劣之人魚肉鄉里之階梯,讀書還有什麼意義?孔聖人所言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之豪言壯語還有什麼意義?若不能做到經世致用,一切的學識都不過是擺設而已。”

“如薰以爲,如果讀書只是爲了讓自己更富裕而不是心懷天下救國救民,那麼讀書就沒有任何意義,只是讓天下之間又多了一個會用自己的學識欺壓百姓欺騙朝廷的斯文敗類罷了。”

“讀書人都鄙視武人粗鄙,可是他們讀了書以後所做的事情難道不比我這個武將所作的更加粗鄙嗎?以文亂法之舉難道就是文雅之舉嗎?”

“救國救民並非是讀書人的特權,而是天下人都該去做的事情,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而非讀書人之天下,救國救民非一二讀書人所能完成,而需要天下人羣策羣力方能完成。”

“天下讀書人不過三十萬,而黎民百姓卻有萬萬之數,三十萬讀書人安能扶持萬萬黎庶之國?需天下人無分士農工商,皆願出力,需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羣策羣力,則天下大有所望也,正是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如薰不才,雖然只是一武將一匹夫,卻也願將天下興亡負於肩上,用讀書征戰所得來的一切爲天下興盛盡一份綿薄之力。”

“先生若願助我一臂之力,緬甸鎮大門永遠爲先生敞開,先生若願在朝廷做官,如薰則願與先生爲友人,望先生勿要忘卻讀書科考之根本,身在朝廷亦能憂國憂民,勿忘張江陵,固如薰之所願也。”

六百四十二 報應一千一百七十一 德川家康善於隱忍一千三百六十九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百九十二 “平叛”五百六十 抽你者蕭如薰也!(下)五百二十三 紫荊關不保?四百三十二 興師問罪(五)一千零九十八 臣毛文龍多謝陛下隆恩一千零九十五 明朝的經濟危機一千一百四十二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二 我會珍惜這一回四百二十八 興師問罪(一)九百零七 衍聖公八百七十一 李汶堅持自己的判斷一千一百三十九 木托實心彈八百七十二 白桿兵的特殊任務十八 激戰平虜城(下)二百八十七 出兵之議二百二十七 本多忠勝眼前最後的光景一百一十三 稅收的博弈一千二百一十九 大秦的養料(上)八 難行之路六百七十八 意想不到的收穫一千一百零五 心裡沒底的楊應龍三百零四 政治至上四百零八 條件(上)六百零四 生擒扯力克一千零九十七 斥責毛文龍二百二十八 明軍集結七百四十三 這就是真相?七百一十三 先斬後奏一千零九十九 安南之亂一千一百一十三 先下手爲強一千零一十二 一個人在戰鬥一百九十八 德川家康的怒火四百七十五 阿挪的努力三百二十三 明軍登陸三百四十五 王的抉擇(下)一百九十九 據理力爭一千二百四十四 喘口氣,歇一歇一千一百九十四 海洋六百七十七 主持公道一千三百四十七 大秦已經做好準備了一千三百七十九 歷史的機密一千零七十八 楊應龍的挑釁八十二 嚴峻的形勢一千二百八十五 藩屬國動向(下)五百五十五 王世揚求活(上)二百九十八 麻貴站隊七百一十一 誠意一千零二十八 有軍事天賦的蠻夷一千三百零六 買賣來了二十二 他是怎麼做到的?三百九十一 三年(上)三百六十四 大決戰四百九十三 蒙古寇邊一千零一十四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九百二十五 你是大明的將軍?五百六十一 死有餘辜(上)三百三十九 再會袁黃八十三 沈惟敬出使平壤六百九十 袁黃最大的念想八十一 蕭如薰的要求一千一百一十五 崩潰的楊軍二十一 一將功成萬骨枯六百一十一 一將難求五百七十七 那閣老你會怎麼回答呢三百六十四 大決戰二百四十八 這個人已經簡在帝心九百六十一 一堆爛泥六百零一 最牛的武將二百一十九 蕭如薰的隱憂七百五十九 京城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一千零四 遠方來客一百五十八 過年(四更)七百二十 十年之內,北虜不復爲患矣二十九 破城計一百八十七 豐臣秀吉的疑心三百二十五 利瑪竇六百五十 “無恥的明軍”九百六十二 爲難的老臣二十六 晴天霹靂一千零五十八 渡江去朝鮮九百五十四 重新開始吧!二百六十八 王錫爵並未就此認命四百七十四 命三百五十二 納瑞宣不能等待六十二 哪見先生點筆時七百零九 你們不給,我來搶五百二十二 忐忑的李如鬆一千二百七十七 朝氣蓬勃沐五郎二百一十八 朝廷的壓力七百三十六 閹豎的反擊二百零九 被驚醒的人們一千二百八十 哭泣的陳龍正二百零一 袁黃是個合格的贊畫大結局 復國九百七十五 樂不思蜀的徐弘基五百八十六 掌舵者一千三百一十二 他只是皇帝(下)
六百四十二 報應一千一百七十一 德川家康善於隱忍一千三百六十九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百九十二 “平叛”五百六十 抽你者蕭如薰也!(下)五百二十三 紫荊關不保?四百三十二 興師問罪(五)一千零九十八 臣毛文龍多謝陛下隆恩一千零九十五 明朝的經濟危機一千一百四十二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二 我會珍惜這一回四百二十八 興師問罪(一)九百零七 衍聖公八百七十一 李汶堅持自己的判斷一千一百三十九 木托實心彈八百七十二 白桿兵的特殊任務十八 激戰平虜城(下)二百八十七 出兵之議二百二十七 本多忠勝眼前最後的光景一百一十三 稅收的博弈一千二百一十九 大秦的養料(上)八 難行之路六百七十八 意想不到的收穫一千一百零五 心裡沒底的楊應龍三百零四 政治至上四百零八 條件(上)六百零四 生擒扯力克一千零九十七 斥責毛文龍二百二十八 明軍集結七百四十三 這就是真相?七百一十三 先斬後奏一千零九十九 安南之亂一千一百一十三 先下手爲強一千零一十二 一個人在戰鬥一百九十八 德川家康的怒火四百七十五 阿挪的努力三百二十三 明軍登陸三百四十五 王的抉擇(下)一百九十九 據理力爭一千二百四十四 喘口氣,歇一歇一千一百九十四 海洋六百七十七 主持公道一千三百四十七 大秦已經做好準備了一千三百七十九 歷史的機密一千零七十八 楊應龍的挑釁八十二 嚴峻的形勢一千二百八十五 藩屬國動向(下)五百五十五 王世揚求活(上)二百九十八 麻貴站隊七百一十一 誠意一千零二十八 有軍事天賦的蠻夷一千三百零六 買賣來了二十二 他是怎麼做到的?三百九十一 三年(上)三百六十四 大決戰四百九十三 蒙古寇邊一千零一十四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九百二十五 你是大明的將軍?五百六十一 死有餘辜(上)三百三十九 再會袁黃八十三 沈惟敬出使平壤六百九十 袁黃最大的念想八十一 蕭如薰的要求一千一百一十五 崩潰的楊軍二十一 一將功成萬骨枯六百一十一 一將難求五百七十七 那閣老你會怎麼回答呢三百六十四 大決戰二百四十八 這個人已經簡在帝心九百六十一 一堆爛泥六百零一 最牛的武將二百一十九 蕭如薰的隱憂七百五十九 京城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一千零四 遠方來客一百五十八 過年(四更)七百二十 十年之內,北虜不復爲患矣二十九 破城計一百八十七 豐臣秀吉的疑心三百二十五 利瑪竇六百五十 “無恥的明軍”九百六十二 爲難的老臣二十六 晴天霹靂一千零五十八 渡江去朝鮮九百五十四 重新開始吧!二百六十八 王錫爵並未就此認命四百七十四 命三百五十二 納瑞宣不能等待六十二 哪見先生點筆時七百零九 你們不給,我來搶五百二十二 忐忑的李如鬆一千二百七十七 朝氣蓬勃沐五郎二百一十八 朝廷的壓力七百三十六 閹豎的反擊二百零九 被驚醒的人們一千二百八十 哭泣的陳龍正二百零一 袁黃是個合格的贊畫大結局 復國九百七十五 樂不思蜀的徐弘基五百八十六 掌舵者一千三百一十二 他只是皇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