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威龍殺陣》是一根導火索的話,那麼理查·基爾發表在《好萊塢信息報》上的那篇訪談就成了將其點燃的火星。
在這篇訪談發表的當天,c將訴諸法律手段爲自己討回公道。
雖然很多人都看得出來,理查·基爾的言論是在氣憤難平之下,將自己放在了一個‘受害人’的角度上所發表的一面之詞,其言論中很多漏洞只要有一些行業知識的人都可以輕易戳破。但這並不能妨礙媒體對他言論中一些事實進行深度挖掘。
八卦的力量是強大的,於是,第二天開始,媒體上開始出現深扒邁克爾·奧維茨與卡普爾·希德恩怨內幕的文章,卡普爾·希德在脫離c雖然已經成長爲一顆參天大樹,但也不是沒有任何黑歷史,再加上其強行捆綁銷售的策略,肯定會導致一些電影的失敗,這些失敗自然而然地就被媒體扒拉了出來。
《從惺惺相惜到反目成仇,兩位王牌經紀人不得不說的往事》
《c後,逐漸沒落的九大巨星盤點》
《讓影視行業成本暴增的黑手,好萊塢十年電影成本對比》
《行業規則的破壞者》
……
隨着抹黑c的風潮不知不覺中就那麼開始了。
c不但讓明星片酬大幅度增加,而且因爲捆綁策略,電影公司又不得不付出大量超出預算的成本。
好萊塢六大電影巨頭還稍微好一點,通常與c的捆綁策略面前就完全沒有了招架之力,他們可沒有艾瑞克那種每一部電影都大賣的名氣和底氣,因此只能乖乖地接受c捆綁銷售電視劇項目頗有微詞的電視媒體,這幾股力量即使任何一股如果發力,利用自己手中的力量對c好好喝一壺了,更何況這一次幾乎是所有力量在完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本能地發力。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發表支持c旗下的一些演員都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或多或少地爲c提高了電影公司的製片成本,而最大的受益者確實這些演員。但這些聲音基本上都沒有泛起任何浪花,主要還是因爲那幾股力量的操縱下,刻意淡化了c雖然也擁有強力的媒體公關力量,但在這股風潮中,手中的力量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完全是一種被動捱罵的狀態。
緊接着,因爲《威龍殺陣》的票房慘敗而焦頭爛額的聯美高層突然跳了出來,依據理查·基爾的訪談內容,將《威龍殺陣》這部電影失敗的責任歸咎於c索賠損失,當然,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成功,聯美只是需要爲數千萬美元投資失敗找一個替罪羊而已。風口浪尖上的c就連續有二十多位二三線演員出走,如果這都還沒有對c內部引起了一陣動盪。
原因是湯姆·克魯斯突然宣佈脫離c風波,媒體在對理查·基爾表示了同情之後,就有人將目光轉移到艾瑞克新片兩位男主角的談判上。很快,在媒體的深扒和有心人的配合下,c這種底氣十足的‘大公司’纔會想得出來,這明顯是c已經開始將演員當成手中的棋子來擺佈的話並不是無的放矢。”
其實,這段時間c所要求的分成比例已經降到了12%,媒體將c立刻做了澄清,表示兩位巨星目前的報價並沒有那麼高,但媒體卻抓住了這件事反覆做文章,一些分析師也在報紙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如果c這種擾亂電影市場的行爲進行調查。在一些勢力的影響下,加利福尼亞州議會的一位議員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似是而非地發表了一些可能對c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美國的行業巨頭們最怕什麼,排行第一的,並不是稅務局,而是反壟斷調查。暫且不提其他行業的案例,僅僅是好萊塢,因爲當年的‘派拉蒙法案’,就曾經造成了好萊塢電影產業多年的沉寂。
而已經甩開了索尼與哥倫比亞的談判,回到c度過這次危機。
漢克斯還是很好說話的,因爲他之前就根本沒有拿過利潤分成,甚至五百萬的高額片酬都沒拿過,票房過億的《飛越未來》中漢克斯纔拿了200萬美元的片酬,而且,他也很看重與艾瑞克的這次合作,因此答應了下來。
而湯姆·克魯斯卻表示希望能考慮一下,結果第二天,靚湯的考慮結果,就是帶着他的經紀人寶拉·瓦格納女士一起,宣佈脫離了c像棋子一樣操縱的感覺。這種感覺對於一個精力旺盛,控制慾極強而又十分有能力的超級巨星來說,是一件極其難以接受的事情。
再加上因爲《雨人》的成功,讓他看到了另外一條路,就是以個人的身份,用利潤分成的方式與那些電影公司進行合作,這可以爲他帶來更多的利益,同時克魯斯也希望能獲得更多電影製作方面的控制權。
想要獲得這些而又不受到經紀公司掣肘的話,擺脫c,無異於在對方後背上狠狠插了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