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致良知

當金鑾殿上王明義開始闡述他從《農典》上獲得的道理,當他演化的已經接近真實的竹林之中傳出《農典》的讀書聲,農部尚書像是突然發現了什麼一樣,他蹲下身體,手掌撥開浩然正氣形成的竹林,顯露其中的真相。

這浩然正氣的竹子真的是紮根在金鑾殿中!

一塊塊金磚之下,玄黃地脈如同一條條翻涌的小龍,帶着地氣上升,與浩然正氣結合,讓浩然正氣的白與地氣的玄黑在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眼前這一片似假實真的竹林!

看到這一幕,百家一位位修行者難以置信地說道,“怎麼可能?”

“他居然做到了?”

“如果他真的可以以容納農家,那麼是不是也可以容納其他家?”

在其他人疑慮的時候,看到這一幕的儒家之人已經從剛剛還驚怒周鐵衣學說的陰霾之中走出,甚至如張事忠之流,更是老淚盈眶。

“天助我儒家!天助我儒家!”

工部除了尚書孔子星之外,其餘多是墨家,公輸家之人,此時用略帶不安的眼神看向周鐵衣。

周鐵衣也認真看着這一幕,他明白爲什麼儒家之人會欣喜若狂了。

儒家七品‘修身’,可以兼修其餘一家或者幾家的道,從而來反補自身。

但是儒家修行一直都有一個鐵律,那就是你無論兼修其他道有多好,你的兼修執法啊始終會低於你自身的品階一品。

這就導致了儒家修行之人,除非前進無望,不然在修身的時候,頂多從琴棋書畫這些常見學問中兼修一兩樣用來修心。

他們之中絕大多數甚至不會碰農家,兵家,法家,道家,佛家這些主流學說。

無它,因爲難以包容。

儒家自身是有過統計,七品‘修身’的儒家學子多數剛好處於最年富力強的階段,他們不少人都是同齡中的佼佼者,自然也想過兼修道家,佛家,畢竟這都是出過聖人的學說。

但這些兼修道家,佛家的儒家修行者,絕大多數最終都修岔了,直接轉入了道家,佛家的修行。

所謂的道儒,佛儒,也只是一層遮羞布罷了,因爲儒家二品‘立功’,還沒有哪個道儒,佛儒真正有立功濟世的本事。

就比如夫子院的主講李克功,最終也是道非儒。

所以儒家在教授學生的時候就經常強調,道經,佛經可以看,但不能夠多看,因爲這些都是出世之學,和儒家的治世之學不同。

而現在,王明義雖然還沒有做到以儒包容道家,佛家學說,但是他能夠以農家地氣滋養自身儒家的浩然正氣,實際上就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

儒家兼修一直被看做是一個輔助手段,但現在兼修的道能夠滋養自身主體的道,這從總體學說的角度來講,就真正證明了優越性和先進性。

從個人實際的修行而言,也讓儒家擺脫了兼修會分散自身精力的缺點。

而且今日王明義能夠以儒家融會貫通農家,那麼來日自然也能夠融會貫通墨家,公輸家,若真的能夠融會貫通百家之言,開新儒格局,那不亞於周鐵衣在太乙觀上建三十三天的壯舉,這是真正的聖道雛形!

王明義沒有在意朝堂之上其他人的名利之爭,他已經進入了講解自身大道的忘我之境,他自身已經有了道,現在只差量。

於是浩然正氣纔會演化出竹林,與周圍的一切相互交融,不斷汲取金鑾殿之上的地脈之力,迅速圓滿自身四品之境,快速觸碰到了儒家三品之境。

儒家三品‘立言’!

今日大殿之上王明義不僅要立言,還要比當時梅清臣更進一步,他所立之言,當有教化之功!

大殿之上,除了羣臣或驚喜,或憂慮,還有兩人和周鐵衣的表情一樣,都是沉默不語,那就是大夏聖上和天后。

特別是大夏聖上,此時王明義能夠如此迅速進步,就是因爲汲取了金鑾殿之中的地脈之力,若是以前出現這種事情,他自然樂見其成,畢竟這國運地脈之力用來供養一位儒家三品,對於大夏而言是利大於弊,其他人沒本事利用,王明義有本事利用自然是好事。

但現在他不能准許,因爲地脈與國運在這玉京山上緊密結合,如果任由王明義繼續吸收,那麼就會汲取到國運之力,從而導致泄露自己現在的一些秘密。

於是丹墀之上大夏聖上忽然朗聲道,“衆愛卿安靜,聽王卿繼續講下去!”

他雄渾的聲音壓住了百官嘈雜的聲音,更是直接打斷了王明義的忘我之境,讓他從天人感應之中重新迴歸現實。

一位位儒家的人還沒有高興多久,此時都用不可思議地眼神看向大夏聖上。

明明儒家已經見到了和周鐵衣爭奪道統的希望,大夏聖上雖然不說打斷了這條路,但這一阻礙,至少要耽誤王明義幾個月的時間。

御史臺的鄧振全更是氣憤地就想要梗着脖子上前和大夏聖上對質,他們御史臺就是專幹這個的!

董行書這個時候卻一改剛剛垂垂老矣,弱不禁風的樣子,枯瘦的手掌如同閃電,迅速拉住了鄧振全,然後在後者驚訝的表情中微微搖頭,那垂下的花白眉毛裡,眼睛如同黑暗中的燭火一樣。

然後他另外一隻手又推了一下旁邊的王明義,“繼續講,我們儒家都聽着呢!”

這句話董行書說得很大聲。

我們儒家都聽着呢!

我們儒家不僅聽,還看着呢!

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今日大夏聖上的行爲,來日自然要有報應!

王明義自身被打斷,他自己倒是沒有多少遺憾,反而更加註重自己的道能不能夠爲天下百姓謀利。

“我讀農書,結合竹子,也得到了諸般道理,這本是好事,但也是我困惑的一點,我們格物致知,僅僅只是一個格竹,裡面就有這麼多道理,是要讀懂儒家的道理,還是要讀懂農家的道理,若用墨家,公輸家的方法格竹,又有其他的道理,這麼多道理,一個人窮其一生能夠讀完多少,會不會陷入道家先賢莊子口中的‘以有涯而隨無涯’的錯誤之境?”

“還是說這些道理有先後之分,輕重之分?我們可以從小至大,積少成多,有序地研究?”

聽到王明義這番言論,周鐵衣都忍不住輕嘆一聲。

這就是上一世那位聖人沒有做到的,那位聖人爲什麼將自身的學說最終侷限在個人道德修養,無法指導社會變革。

因爲那位聖人沒有真正經歷過一場跨時代的社會變革,他所處的時代雖然有動亂,有太平,但整體的社會結構依舊是固化的。

但王明義不同,他是深入到了火車商會中學習,親眼見證過技術革命如何讓普通人的生活更好。

所以他面對的問題比當初的聖人多一層。

那就是道德修養可以讓普通人生活更好,技術革命也可以讓普通人生活更好,孰輕孰重?

雖然他無法鮮明的提出這一點,但他以儒家的道理和農家,墨家,公輸家的道理作對比。

如果能夠說清楚這個關係,那麼王明義不僅開了儒家如何融會貫通百家之學的開端,也講清楚了儒家一直以來沒有解決的一個難題。

那就是道德爲什麼高於現實利益!

爲什麼人們要捨生取義!

王明義這個問題提出來,儒家官員們從剛剛被聖上打斷的憤怒之中重新陷入思考,他們當然知道道理有先後。

比如儒家最核心的一個道理,捨生取義。

既然‘義’在‘生’之前,那就說明儒家的道義在生存權之上,既然都在生存權之上了,那麼自然可以超出很多以生存權爲基礎的學說,就比如農家的學說。

因此儒家的人可以高聲喊,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你自家這麼關着門喊可以,但你不能夠說服其他人同意這點,特別是以周鐵衣爲首的‘人慾說’,他確實讓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了,那麼你如何說服百姓放棄更好的生活,來相信你的道義?

反應到現實,那麼就會回到這個問題的起點。

小吏們明明可以通過貪污過上更好的生活,那麼爲什麼要放棄貪污,來相信你儒家的道義?

除了懲罰之外,如何能夠從教化的方面入手?

“因此我又反覆思考不同道理之間的區別,恰好在《新學報》上,關於周尚書的‘人慾說’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路。”

“什麼思路?”

董行書看了一眼周鐵衣,又看向王明義,問道。

周鐵衣撇了撇嘴,他很想說我說的是‘論財貨’,不是‘人慾說’,而且當日我和田父論道的時候就明確提出了這只是第一個階段,討論的是如何解放發展生產力,沒有談論到如何處理分配關係,你們儒家怎麼老把我想成通關boss一樣的存在,明明我纔是打倒儒家惡龍的勇士!

但周鐵衣想了想,還是沒有打斷,一個新的思潮不一定要全部以自己爲主,這也是他知道王明義要說什麼,但是卻有意成全的想法。

天下皆白,那我獨黑其實也挺好。

“我儒家和周尚書學說之爭,核心就在於對人的慾望的善惡評判標準,我儒家學說以前想要用‘克己復禮’來壓低人的慾望,因爲我們認爲慾望是惡,而周尚書反而覺得人的慾望是善,可以激發百姓們勞作,可以讓他們的生活變好。”

“但我認爲這個問題應該拆分成爲兩個,慾望沒有善惡,但人有善惡。”

“何爲慾望?狼吃肉,嬰兒吃乳,這就是天性,我們能夠說這是善或者是惡嗎?這就像是農家種地的道理,無論是善良的人,還是邪惡的人,只要按照這個道理種地,那麼都會得到糧食,這是水稻,小麥的天性決定的,不因爲我們人的善惡改變。”

“但狼和嬰兒只要吃飽,就不會再求取更多的食物,我們現實卻不一樣,成年男子即使有良田千畝,也想着要更多的田地,這同樣被認爲是天性。”

“從嬰兒到成年男子,這中間經歷了什麼變化?我們究竟能不能夠像道家所言,以嬰兒的狀態存在世間?”

隨後王明義旗幟鮮明地否決了道家這個論斷,“我認爲成年人不能夠像嬰兒一樣一直存在於世間,因爲這與野獸無異,而嬰兒到成年人的變化,我結合周尚書在策論中的表述和自己的實踐,稱之爲人的社會化。”

“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了善惡標準,所以人並非是只是個體,同時也是整個族羣,按照周尚書剛剛的論斷,人本身就是矛盾的,因此人才有聖人,而野獸沒有聖人。”

“因此我們提倡若是通過個人勞作,辛苦獲得的酬勞,縱然是有千畝之田,也不是惡的,但不通過個人勞作,通過巧取豪奪,縱然是獲得一針一線,也是惡的。”

王明義這時對周鐵衣問道,“那敢問周尚書,這人的善惡以何爲標準?”

周鐵衣明白這是王明義給自己下套,不過他還是踏了進去,“自然是以是否有利於人類社會發展爲標準,古往今來莫不是如此。”

王明義見周鐵衣同意了這個觀點,笑道,“對,古往今來,我們人的社會在人類的共同努力下,是不斷螺旋式前進發展的,因此我們可以論斷出我們人類社會總體上是善大於惡,教導人行善,讓有多餘沒有耕種田地的人將土地分給那些沒有田地耕種的人,這不是沒有道理,因爲從人社會的整體來看,這也有現實意義,可以養活更多的人,生產更多的糧食,繼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

“所以社會是善的,因此我們應該在學道理的時候要求‘致良知’,蒙童啓蒙的時候,他們不僅要學如何種田,如何經商等讓他們個人慾望得到滿足的道理,同時也要學‘尊老愛幼’,‘捨生取義’這些道理。”

“當不同的道理相違背的時候,我們就要問問自己的良知,你除了滿足你作爲個人的慾望之外,你是否違背了整個族羣的發展,如果你只是以個人慾望爲全部,那麼你也不配稱之爲一個完整的人,與野獸無異,那麼我們自然可以用對待野獸的方法來對待你!”

第122章 登山有感其一第308章 麒麟明堂第123章 儒家四品‘繼往’第11章 神通,篡神!第598章 準備進入血海第286章 奴隸制和公民制,社稷的雛形第590章 光耀萬古第369章 月相系統,龍脈第406章 忘川佛國第694章 佛學家第144章 凝聚神印第560章 坐而論道第523章 喂虎之人,養神之仙第286章 奴隸制和公民制,社稷的雛形第330章 我的運氣一向很不錯第390章 化龍第684章 天數使然第292章 天賦【鼎故革新】第537章 打開史家書庫第291章 五帝聚,麒麟現第265章 天后之願,光耀十方幽冥第451章 地仙第295章 人吃神的世界第300章 白帝復甦第282章 此子甚是難纏!第352章 公輸家的優與劣第179章 戰起第427章 聖人慈悲第414章 戰第122章 登山有感其一第679章 疑似故人來第133章 一夜傳遍玉京山第347章 山銅府的初步改革計劃第699章 拿起屠刀,斬盡天下僞佛第226章 引神孽入局第160章 一桃殺三司第410章 天翻地覆第200章 賭注第597章 損道第10章 道門天師的評價第90章 符籙可通鬼神第524章 今日不講羅天,只講周天第211章 本官從未見過你這般厚顏無恥之人第549章 火劫第256章 天京所見,誅神司所聞第365章 殺心已顯第65章 周母教子第100章 聖賢之澤,福澤五代第99章 我以火車證火德第113章 殺第197章 立督查院第496章 再次出現的教子棒第171章 《天京報》底稿,法家之道第208章 《請天聖民三才感應策》第692章 佛魔勾結第407章 隱患第238章 三成,剩下七成都是他的!第466章 轉化眷屬第265章 天后之願,光耀十方幽冥第291章 五帝聚,麒麟現第114章 武道尊神第275章 天生大夏皇帝,萬壽無疆,陛下,此乃祥瑞,當修奇觀啊!第234章 新時代的酷刑第486章 始作俑者第6章 既分勝負,也分生死第604章 離開夢境世界的方法第503章 儒聖骸骨第575章 致良知第292章 天賦【鼎故革新】第108章 客來第410章 天翻地覆第34章 妙玉第472章 讓消息飛一會兒第377章 輕舟已過萬重山第546章 天后一向公允第484章 蛻凡忘情魚龍變第346章 地方制度第614章 大乘佛法第70章 君父無過論第246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597章 損道第230章 師姐,我這裡有好東西值得把玩第240章 司民買文,一字千金第614章 大乘佛法第518章 人事第95章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2000月票)第611章 李靜請兵第49章 斬立決第472章 讓消息飛一會兒第626章 生死帝君的意志第701章 假的我也認了第310章 民心,聖心第236章 一策定資本第550章 一減一增第519章 周天有五仙第407章 隱患第539章 初步交鋒第201章 變化第474章 貨幣的主導權
第122章 登山有感其一第308章 麒麟明堂第123章 儒家四品‘繼往’第11章 神通,篡神!第598章 準備進入血海第286章 奴隸制和公民制,社稷的雛形第590章 光耀萬古第369章 月相系統,龍脈第406章 忘川佛國第694章 佛學家第144章 凝聚神印第560章 坐而論道第523章 喂虎之人,養神之仙第286章 奴隸制和公民制,社稷的雛形第330章 我的運氣一向很不錯第390章 化龍第684章 天數使然第292章 天賦【鼎故革新】第537章 打開史家書庫第291章 五帝聚,麒麟現第265章 天后之願,光耀十方幽冥第451章 地仙第295章 人吃神的世界第300章 白帝復甦第282章 此子甚是難纏!第352章 公輸家的優與劣第179章 戰起第427章 聖人慈悲第414章 戰第122章 登山有感其一第679章 疑似故人來第133章 一夜傳遍玉京山第347章 山銅府的初步改革計劃第699章 拿起屠刀,斬盡天下僞佛第226章 引神孽入局第160章 一桃殺三司第410章 天翻地覆第200章 賭注第597章 損道第10章 道門天師的評價第90章 符籙可通鬼神第524章 今日不講羅天,只講周天第211章 本官從未見過你這般厚顏無恥之人第549章 火劫第256章 天京所見,誅神司所聞第365章 殺心已顯第65章 周母教子第100章 聖賢之澤,福澤五代第99章 我以火車證火德第113章 殺第197章 立督查院第496章 再次出現的教子棒第171章 《天京報》底稿,法家之道第208章 《請天聖民三才感應策》第692章 佛魔勾結第407章 隱患第238章 三成,剩下七成都是他的!第466章 轉化眷屬第265章 天后之願,光耀十方幽冥第291章 五帝聚,麒麟現第114章 武道尊神第275章 天生大夏皇帝,萬壽無疆,陛下,此乃祥瑞,當修奇觀啊!第234章 新時代的酷刑第486章 始作俑者第6章 既分勝負,也分生死第604章 離開夢境世界的方法第503章 儒聖骸骨第575章 致良知第292章 天賦【鼎故革新】第108章 客來第410章 天翻地覆第34章 妙玉第472章 讓消息飛一會兒第377章 輕舟已過萬重山第546章 天后一向公允第484章 蛻凡忘情魚龍變第346章 地方制度第614章 大乘佛法第70章 君父無過論第246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597章 損道第230章 師姐,我這裡有好東西值得把玩第240章 司民買文,一字千金第614章 大乘佛法第518章 人事第95章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2000月票)第611章 李靜請兵第49章 斬立決第472章 讓消息飛一會兒第626章 生死帝君的意志第701章 假的我也認了第310章 民心,聖心第236章 一策定資本第550章 一減一增第519章 周天有五仙第407章 隱患第539章 初步交鋒第201章 變化第474章 貨幣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