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和諸子百家是天下錢糧最多的地方,甚至普通九成九的百姓不過佔一成錢糧,而百分之一的世家和諸子百家的高層要佔據天下九成的錢糧。
但是動他們可比動普通百姓的錢糧難多了,因爲世家和諸子百家是真的能夠撼動大夏朝廷的統治地位。
平章宮內無一人敢接石昌盛這句話,天后鳳眼環視宮內,忽然冷笑道,“諸位大人一向學富五車,爲今之計,可有辦法教本宮如何籌措糧食?”
衆多大臣還是不說話,只是用眼睛瞟向石昌盛,意思很簡單,誰提出問題誰來解決問題,既然你石昌盛提出了光有錢沒有糧不行,那麼你石昌盛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石昌盛咬牙拱手道,“如今大夏糧食緊缺,朝廷不如下達旨意到地方門閥世家手中,讓他們捐補一二,明年糧食短缺解決,朝廷再補回去?”
還沒有等天后回答,現在已經升任爲中央銀行副司長的梅清臣出言打斷道,“石大人此言,莫不是忘了前朝甲子糧荒之事?”
梅清臣說的甲子糧荒就發生在四百多年前的齊國,當時齊國一樣出現大旱,齊國國主也想要通過向地方門閥世家借糧來緩解災情。
但是當他這條政策頒佈下去,反倒是引起了整個齊國的搶糧潮,不僅受災的地方沒有米,連原本沒有受災的地方都被地方門閥世家壟斷了糧食,最終引起了‘九庭之災’,‘甲子變更’等諸多災禍,以至於齊國積貧積弱,在五國之中實力處在最下方,即使是諸葛丹橫空出世,也難以挽回齊國的頹敗。
石昌盛搖了搖頭,“梅大人這話我不同意,當年是五國世家互相通婚,以至於齊國世家雖在國內,但是心向國外,但如今天下盡歸夏土,若是向世家們陳述利害,他們還是能夠做出決斷的。”
梅清臣冷笑道,“石大人這是將天下世家想得太好了,不如石大人先在朝廷之中徵收糧食實驗一番,我願意與石大人共同獻糧,只留下一家口糧,看看朝廷忠心的臣工有多少?”
石昌盛聽到梅清臣這麼一說,頓時急了眼。
以前梅清臣就以清廉名於世,所居不過一院,手下也不過兩個家丁護衛,之前還要擔心不成器的兒子梅俊蒼,現在梅俊蒼跟着周鐵衣,梅清臣更是可以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以梅清臣的倔脾氣,他甚至可以自己每天只吃一頓飯,妻子吃兩頓來支持朝廷,但坐擁良田千畝的戶部尚書石昌盛能夠跟梅清臣一樣嗎?
這刀子總歸是砍在自己身上才疼,石昌盛自然是急了,但反過來也說明,朝廷將希望寄託在世家門閥的仁慈之上是多麼不靠譜。
天后見石昌盛和梅清臣兩人就要爭吵起來,一道雪白的月光籠罩兩人,讓他們不至於在這平章宮內浪費時間,現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百姓需要救災,天后不願意將時間浪費在朝廷的黨爭之中。
整個朝廷沒有了周鐵衣和大夏聖上,其他勢力又被周鐵衣和大夏聖上打壓了兩遍,全完就是她的一言堂,再弄黨爭沒有任何意義,至少暫時沒有意義。
忽然位置靠後的一人出聲道,“臣倒是有一計可以解危局。”
衆人側目,說話的乃是平章宮行走張鬆嶽,這人幾個月前和高文燦被視爲天后提拔的青年才俊,高文燦倒是初露端倪,特別是在解封人屠道統這件事上,雖然沒有完全做好,但是至少完成了主體部分,還順利晉升爲名家三品,上三品已經是能夠影響天下的大人物了。
“說。”
天后對於自己的親信,語氣更加隨意。
張鬆嶽這次倒沒有直接說,而是再拱手道,“臣此計乃是毒計,還請天后屏退左右,只留下核心大臣們,大臣們也需要在天后面前立誓,不得傳出此事,不然天下必將大亂。”
屏退左右商議密謀,這在宮裡面一向都是禁忌,但如今天后是真正堪比大夏聖上,也也知道張鬆嶽的性格,不會無的放矢,所以屏退了其他人,只留下了戶部尚書等寥寥幾人。
而後那冰冷的寒月光輝籠罩此時的時空,不用他們立誓,只要他們敢泄露今日之事,天后必然心生感應。
見天后已經準備妥當,張鬆嶽再無顧忌,“如今天下糧食,只能夠出於世家和諸子百家,臣私以爲世家不能妄動,所以只能夠動諸子百家,而諸子百家之中,儒釋道三家爲大,但儒家治理天下,道家清靜無爲,唯有佛家,和西方佛教不清不楚,又佔據天下最多良田,百姓捐贈最多,當以佛家起始,改僧還俗,均分田產。”
儒釋道三家都享有大夏特殊的待遇,三家都有稅賦減免制度,儒家表現爲朝廷衆多的官員和天下書院。
朝廷官員需要治理天下,和世家最爲緊密,所以不動世家就不能夠動儒家。
道家主張清靜無爲,本身的修行之法,無論以前的道尊天象一脈還是如今周鐵衣五仙一脈,都有利於生產,所以道家不僅能夠自產自銷,還能夠供給糧食出來。
現在能夠拿出糧食的就是大爺,既然道家能夠形成良性循環,那麼站在朝廷的角度上就不要輕易打破這種良性循環,不然逼得道家不僅不交糧食,有可能還會進一步縮減糧食產量。
所以上三家就只剩下一個佛家,佛家修行普度之法,既是我渡人,也是人渡我,所以佛寺之中的香火一向比道家旺盛,收取的錢糧也更多,宰了佛家,自然就能夠讓天下糧食安定一段時間,就像周鐵衣去年斷供西部九省道的糧食一樣。
但是有一個直接的問題,那就是天后修佛!
在場的都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所以即使聽到了張鬆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論,他們倒也沒有急着反駁,而是看向天后。
這番策論影響最大的是天后,他們用不着急。
天后眼睛微眯,從這個計策的運行之上,確實很有可行性,如今佛家因爲佛教的分裂,本身的力量就直接削弱一半,再加上那難陀寺封寺,青蓮寺全力應對血海之災,整體的實力就再去一半。
剩下天后修佛,雖然改僧還俗對她影響最大,但是這些影響不光是壞的影響,也有好的一面,就比如天后可以藉機統合佛家內部的力量,讓不服她的流派改僧還俗,讓服從她的流派繼續修佛。
“如何改僧還俗?”
天后問出了最關鍵的問題。
張鬆嶽答道,“改僧還俗需要兩人相助即可。”
“哪兩人?”
“大明宮主無名道人,僧部尚書周鐵衣。”天后和張鬆嶽一問一答,羣臣的臉色不斷變化。
當張鬆嶽說出這兩個人的名字之時,大家都露出一副果不其然的樣子。
確實如張鬆嶽所說,有這兩個人的相助,配合天后在朝廷施政,是能夠完成這番壯舉。
大明宮主就不用多說了,天下人都知道他不喜歡佛家,若是有機會能夠改僧還俗,他一定全力以赴,現在大明宮主又監管着對西部佛教的戰事,這個時候更加可以名正言順的改僧還俗了。
但是剩下的僧部尚書周鐵衣可就是一個難事了。
雖然周鐵衣名義上是僧部尚書,他也和佛家有衆多衝突,但是現在周鐵衣進入血海之後音訊全無,如何能夠取得周鐵衣在這件事上的支持呢?
張鬆嶽也知道羣臣的想法,所以他繼續說道,“大明宮主那邊,天后您只需要下一封密函授權,大明宮主一定會大力配合朝廷。”
“至於周尚書,他東遊血海,不知去向,但師有其事,弟子服其勞,父有其事,子服其勞。”
張鬆嶽轉頭看向剛剛還用話術擠兌石昌盛的梅清臣,意思已經不言而喻了,這件事最終要落在梅俊蒼的頭上,梅清臣可以代表朝廷傳遞這個信息回去。
之前周鐵衣一直反感佛家,也和佛家發生了幾次不大不小的衝突,對於周鐵衣的陣營,他們對於佛家實際上是持負面態度的。
以前周鐵衣隨時都可以聯繫到,周鐵衣的陣營自然以周鐵衣馬首是瞻,但現在周鐵衣無法聯繫,所以要讓周鐵衣陣營之中一位核心人員做出判斷,來調集周鐵衣陣營之中的資源。
梅俊蒼是周鐵衣的大徒弟,這個身份在周鐵衣無法聯絡的時候,就能夠影響周鐵衣的陣營力量。
徒弟是道統的延續,比兒子更加重要,這是天下普遍的共識。
梅清臣剛想要開口,只見張鬆嶽笑着說道,“臣記得梅編修的【大夏天憲】編錄還沒有做好,天后不如召梅編修回京。”
這就是張鬆嶽給出的無法拒絕的條件!
天下之恩,莫大於成道之恩。
之前因爲掃除周黨的原因,梅俊蒼還沒有順利完成【大夏天憲】的編譯,進入三品,就不得不離京避難。
他的道途也止步在四品的位置之上,而天下能夠讓梅俊蒼再次碰【大夏天憲】的只有兩人,大夏聖上和天后。
若是天后答應,願意用【大夏天憲】來交換,那麼對於梅俊蒼個人而言,這就是最適合他的利益了。
因此梅清臣即使想要幫兒子斡旋,但是在道途這件大事面前,他也只能夠交給兒子自己決定。
天后露出笑容,看向梅清臣,“這件事就交給梅愛卿傳達了。”
······
洛水邊的一座小院之中,封閉的院內,梅俊蒼面前漂浮着一把戒尺,這尺子整體材質爲青玉,上面銘刻着一條條法家律法,其上的文字不斷變化,從【五帝正法】到【大炎律令】,每一條律法的演變都揭露了天下人道的變化,若是能夠利用好,這是能夠直接改變人道的重器。
周鐵衣在從迦樓羅元幹手中奪取了四件二品秘寶,這些二品秘寶他留着也無用,所以三位弟子一人賜下了一件。
其中梅俊蒼這件法家的【戒人尺】乃是一件赫赫有名的重寶,只不過在河洛戰場中遺落了三百年,今日才得以重見光明。
藉助着收攝法家的二品秘寶,梅俊蒼的氣息不斷提升,加上之前的積累,很快就完成了五品到四品的蛻變。
他忽然心有感應,從入定之中睜開眼睛,腰間的青玉大放光明,這是梅清臣常年把玩的那一塊,已經聚集了他渾厚的浩然正氣,如今梅清臣已經是三品,自然能夠通過這塊青玉通知兒子一些事情。
梅俊蒼拿起青玉,浩然正氣組成梅清臣模糊的模樣,梅俊蒼拿起戒尺,強化了這間屋子內梅清臣的浩然正氣,讓梅清臣的影像更爲凝實,同時將自己的影像傳遞回去。
父子兩人都略微沉默了一陣,雖然父子兩人最終沒有反目成仇,但是很多事情發生了,就會形成一道坎,需要時間來消磨。
最終梅清臣先欣慰地一笑,“看來你修行又有進展了。”
梅俊蒼低頭,“全是老師的謀劃。”
梅清臣擡頭,看向天空,“當日之事,我唯一做對的就是將你交給他管教,倒是我心心念唸的匡扶聖道,如今看來都是一場空,正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不過有的事情他能夠爲你謀劃,但是有的事情需要你自己決定。”
梅俊蒼皺眉問道,“父親想要說什麼?”
梅清臣重新低頭,正視兒子,“天后讓我傳話,若你願意幫助朝廷改僧還俗,那麼朝廷願意重新將【大夏天憲】交給你編修,助你突破三品,這是最好也有可能是最後的機會,當然我只是將消息傳遞給你,無論你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我都會幫你取得最好的結果,天后已經等不及了,她希望在一天之內得到答案。”
說罷,梅清臣也沒有繼續影響兒子的判斷,他的影像緩慢消散在空氣之中,浩然正氣也重新回到了那塊玉石潛伏起來。
梅俊蒼得到了這麼震撼的消息,他先是坐在牀邊消化了幾息,而後拿出一枚雲籙,雲籙之上上書一咒【自在天王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