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二三 督戰

戰火正在京師蔓延,張問等人憑藉着地形的熟悉向內城撤退。只見南邊煙霧繚繞,火光沖天,好像是發生了火災,那煙火就像戰火,瀰漫開來散也散不去。

張問剛回到家,就見曹安等在門口,曹安一副焦急的模樣,急忙迎來來說道:“少爺,剛剛宮裡邊來人了,皇上召您進宮面聖,老奴只得回覆傳旨的公公,說您出城去了。”

“什麼時候的事?”

曹安躬身道:“就在剛纔。”

張問一邊向院子裡走,一邊說道:“備馬,我馬上去宮裡;叫人把我的官袍找回來,要快。”

他脫下身上的盔甲,將武器等物扔在地上,等着下人們收拾,這是奴婢們端了茶上來,張問只穿着褻衣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就猛灌了一口,頓時“撲”地一聲將茶水噴了出來,怒道:“怎麼這麼燙?”

那送茶的丫鬟急忙跪倒在地,哭喪着說道:“奴婢該死……”

旁邊的曹安喝道:“還不快去換涼茶上來?”

就在這時,繡姑抱着張問的官袍小跑着過來了,張問便在衆人七手八腳的幫忙下穿上了官袍,走出門去,那奴婢正好提着涼茶上來,張問接過茶壺,對着壺嘴咕嚕嚕就猛灌了幾口,急衝衝地趕出門去。

禁城四門早已關閉戒嚴,張問走到東安門時,東安門的三個門都關着,但守門的禁軍太監知道是張問後,很快就放他進去了,並說道:“張大人,你得趕緊,皇爺正在文華殿召見大臣,就缺您了。”

張問忙加快了腳步步行到文華殿,正遇到太監劉朝,劉朝說道:“張大人從外城回來了?得,和咱家一塊兒進去吧。”劉朝也不知從什麼地方過來的,氣喘吁吁的樣子,大概是疾走了一陣路累的,劉朝身體胖,體力也完全趕不上張問。張問從東安門步行過來,連氣也沒喘一口。

於是張問跟着劉朝從文華門進去,跪在門口,行了朝禮。聽見朱由校隱隱說了聲平身,二人才從地上爬起來,跑到應該站的地方站着。

張問還沒站穩,就聽見朱由校叫道:“張問。”

張問忙走出隊列,再次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在。”

“朕聽說你剛纔出城去了?你出城幹什麼?”

張問從容答道:“回皇上,永定門陷落的消息傳來時,臣正在家中,聽到這個消息,意識到外城七門不保,敵軍極可能會控制城防,意圖把勤王援軍阻擋在城外。臣想着,如果建虜在京師站穩腳跟,要想驅除就會有很大的難度,建虜長期不走,京師人心惶惶絕非好事。當時情況危急,臣不及稟奏,就急忙趕出城去,勸說山海關總兵秦良玉率軍控制左安門,爲勤王援軍入城保持通路。臣辦了這件事,就急忙趕回家中,獲悉皇上召見,就馬不停蹄趕到宮中。”

就在這時,兵部尚書崔呈秀出列道:“臣有話要奏。”

“說。”

崔呈秀看了一眼張問,說道:“臣覺得張問此舉意圖不軌,卻在這裡妖言惑衆!”

張問冷冷道:“崔大人,話可不能像您這般亂說!”

崔呈秀抱着象牙牌,向御座彎着腰道:“皇上明鑑,衆所周知,外城和內城呈‘凸’字形,外城在內城南邊,只圍住了內城南城和東南、西南角樓,並沒有在整個內城外面圍上一圈。所以就算建虜控制了外城七門,勤王援軍仍然可以從京師北城德勝門、安定門等城門入城拱衛京師,並非張問所說外城陷落,就能完全阻擋援軍與皇城的聯繫。

時永定門剛剛陷落,山海關總兵有兵馬兩萬,理應全力奪回永定門,護住外城防禦圈。張問卻擅自干涉,將秦良玉調到左安門,放任敵兵入城。其居心何在?況張問不過是都察院御史,兵部都沒有決定的事,他有什麼權力調動兵馬?秦良玉又憑什麼聽張問的?請皇上明鑑,切勿被奸佞所惑!”

張問聽罷怒道:“崔大人,妄你是兵部尚書!連這點常識都沒有?內城是京師最後的堅固防禦圈,豈是外家兵馬可以擅自入內城的?勤王兵馬就算來到德勝門,也只能駐紮在甕城中修整,您連這個都不清楚?兵部還敢下令放外兵到內城嗎?援軍在甕城中,敵兵在南城站穩腳跟,直接威脅宣武門,真到了那時,你該向皇上進獻什麼方略?難道您要皇上冒險將外兵放入內城,參與內城防禦?”

兩人吵來吵去,朱由校一直沒有插嘴,雖然他心裡更傾向於張問的觀點,但他並沒有認爲魏忠賢和崔呈秀等人會通敵叛國。王體乾進獻的那個建虜奸細的冊子,朱由校已經搞明白裡面的內容了。朱由校認爲是永定門的校尉通敵,而魏忠賢只是不慎被牽扯進去,他沒必要勾結外敵。

朱由校沒什麼文化,但是腦子是很清楚的,魏忠賢叛國,更得到什麼?

朱由校做了三年皇帝,已經體會到皇帝確實就是孤家寡人,不能完全相信任何人,但是疑心也不能太重,凡事應該理性分析。魏忠賢不可能叛國,這點朱由校認爲自己的判斷沒有錯,但是魏忠賢一黨顯然不堪使用,貪得太厲害了,否則那個永定門的校尉是沒有機會掌握重要的城門的。

當大臣們還在爲永定門的事兒吵來吵去的時候,朱由校想得更多,他不僅想着眼下的危局,也想到了整個朝局的平衡。魏忠賢一黨不能再重用了,但是對於制衡新的勢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突然打擊勢力龐大的閹黨,也可能產生動盪。

朱由校用腦過度,身體又有些不適,頭昏眼花的,精神有些恍惚起來,到後面大臣們說些什麼他都沒聽見。他定了定神,閉目養了一會,然後有氣無力地說道:“忠賢,讓他們別吵了。”

旁邊的魏忠賢忙朗聲說道:“皇上說,讓你們少安毋躁,別吵了。”

張問和崔呈秀這才停止了爭論,都靜靜聽着皇帝要下什麼聖旨。

朱由校歇了一會,說道:“張問。”

張問急忙答道:“微臣在!”

“朕賜你尚方寶劍,任你做總督,待勤王援兵到達京師時,協調調度天下兵馬。”朱由校的聲音不大,但是口氣是不容置疑的,他已經想明白了,從張問在遼東和南方軍務上的表現,張問此人是一個有能力的大臣,當此危急關頭,只有用最能幹的大臣,才能化解危機。

張問心下一喜,急忙跪倒道:“臣接旨謝恩,臣謝皇上的信任,定然肝腦塗地以報皇恩。”

朱由校嗯了一聲,並沒有多少動容,接着又說道:“劉朝。”

劉朝渾身一顫,沒意料到皇帝突然點名道姓地叫了自己,急忙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奴婢在。”

“朕命你爲九門提督,監軍內城,包圍皇城安危。”

“奴婢何德何能……”劉朝根本就沒有心理準備,這時悄悄看了一眼魏忠賢,見魏忠賢正在拼命給自己遞眼色,劉朝急忙說道:“奴婢領旨謝恩,一定不負皇爺重託。”

朱由校說完閉上了眼睛,他這樣安排,是給魏忠賢一黨吃一顆定心丸。張問顯然是魏忠賢的對頭,重用了張問,現在又重用劉朝,正好表示皇帝的態度,忠賢,朕還是信你的。劉朝是魏忠賢的心腹之一,九門提督關係京師內城九門的安全,這樣的重要職務交給魏忠賢的人,足可表示出皇帝的信任。

就在這時,張問抱拳躬身道:“稟皇上,臣還有一個請求。”

“說。”

“請皇上下旨,把劉鋌放出來,當此危急關頭,國家需要這樣的猛將。”

朱由校毫不猶豫地說道:“准奏。”既然重用大臣,這麼點要求沒有什麼好猶豫的。朱由校說完,便說道:“起架回宮。”

衆臣高呼萬歲,送走皇帝,然後才從地上爬起來,按先後離去。張問等在殿門口,待太監送來了尚方寶劍和聖旨,這才攜帶着東西離開紫禁城。

張問來的時候比較急,是騎馬來的,出紫禁城的時候,左安門門口已經有一頂轎子等着自己,是曹安派過來接張問的。張問提着尚方寶劍上了轎子,忍不住拔了出來觀看,只見劍鋒鋒利,是名副其實的寶劍,又名“斬馬劍”,連馬都可以斬斬斷。實際上它的無形價值,比它本身的功用大得多,“先封尚方劍,按法誅奸贓。”有先斬後奏之權!

張問家裡還有兩把尚方劍,都是天啓皇帝所賜,現在手裡這把已經是第三把了。張問心下感嘆,天啓帝對張家確實是恩寵不小。當下決定要全心做點實事來報答皇恩,實事上張問覺得當今皇帝是個好皇帝,他感懷之心有公心,有私心,畢竟他受當今皇帝的恩寵不小。

八月二十日,大同、宣府等地總兵官率領數萬援軍到達,大同總兵官是朱彥國、宣府總兵官侯世祿,帶來援軍約五萬人。張問穿上盔甲,掛尚方寶劍,帶着一衆侍衛來到德勝門,派出信使,把援軍調入德勝門甕城修整。

張問也隨即出了德勝門,帶去了朝廷下撥的軍餉糧草等物,在甕城中紮下中軍大帳,正式就任總督官職。

兩個總兵官朱彥國和侯世祿,張問都沒見過,便先傳喚二人到中軍大帳相見,先認識一下。

等了一會,就見着兩個身披重甲的大漢走到帳門口,他們很自覺地取下佩劍,交給門口的侍衛,然後才走進大帳。只見兩個人都長得人高馬大,虎背熊腰。左邊那人要高出半個頭,一張長方形的臉,留着一撮山羊鬍;而右邊那人雖然矮點,卻更加壯實,最特別是他的一副肩膀,十分寬大,恐怕得比普通人的肩膀要寬出一半,圓臉,兩腮都是絡腮鬍。

左邊那高個抱拳道:“末將大同總兵朱彥國,拜見張大人。”

“末將宣府總兵官侯世祿拜見軍門。”這個寬肩的壯漢是侯世祿。

張問隨即站了起來,客氣地說道:“咱們抽空見面,也就是認識、瞭解一下,以便共同爲朝廷效力。二位將軍請坐。”

兩個總兵分別在兩邊坐下,都有些好奇地看着張問,因爲張問長得實在太俊了,雖然穿着盔甲,照樣給人一種感覺:公子哥錦衣玉食不知人間疾苦。這樣的長相令兩位大漢有些懷疑。

張問見罷二人疑惑的表情,笑了笑,說道:“我就是張問,想必你們都聽說過我吧?”

二人先後說道:“久仰張大人威名。”

張問知道這種時候用不着謙虛,便點點頭道:“本官科舉出身,祖上並未有從戎,但本官研習兵法多年,遼東殲滅建虜三萬、活捉敵酋,福建平定叛亂、掃蕩敵寇、活捉叛賊葉楓,都是本官所爲……當然,具體戰陣還是倚仗了將士效死朝廷的忠義勇敢,本官只是佈置方略而已。今番與二位將軍協作,本官統協安排方略,還望二位相信本官的能力、嚴謹施行,必可驅除敵寇建功立業。”

兩人聽罷相互對視一眼,將信將疑地拱手道:“末將等一定戮力殺敵,以報國恩。”

他們也不是完全懷疑張問的能力,正如張問所言,他是文官,當然不用長得一身肌肉、一副猛不可擋的模樣,也可能是依靠謀略取勝的。

朱彥國這時說道:“還請軍門明示,對我等有何安排?”

張問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道:“目前除了左安門還在秦良玉的手裡,建虜已經控制了外城六門,因爲一時沒有拿下左安門,他們爲了防止援軍威脅他們進攻內城,於是在左安門外也佈置了一支兵馬,阻擋援軍。你們目前要做的事就是擊潰左安門外的敵兵,打通和外城的聯繫。”

朱彥國又問道:“左安門外有多少人馬?”

“大概一萬餘騎兵。”

另外那個寬肩的侯世祿聽罷急忙插話道:“末將願提本部兵馬擊潰這支人馬。”

張問見他一副彪悍的模樣,當即就同意:“那好,咱們就全軍繞到左安門外,由侯將軍打頭陣,先行打通左安門,和秦將軍取得聯繫。”

既已安排妥當,第二天一早,五萬官兵就開拔出了德勝門甕城,行進到左安門外五里地外紮下軍營,然後命令侯世祿出戰。

張問站在中軍營門口,開着浩浩蕩蕩的步騎離開大營,向北挺進,一時旌旗獵獵人馬沸騰分外壯觀。建虜在護城河外駐軍一萬餘,侯世祿的步騎兵馬大概三萬人,約二比一的兵力,又是初來乍到鋒芒正盛,而且這些兵馬都是常年戍邊的邊軍,戰鬥力應該不弱,張問認爲勝算很大。

五里地的距離,很快就聽見了槍炮聲,還有隱隱的喊殺聲,兩軍應該打起來了。張問站了一個時辰,腿都站麻了,便回到帳中等待消息。

不料一直等到中午,都沒見着報捷的信使。午時過後,纔有一騎軍士來到中軍,走進大帳,對張問和朱彥國拜道:“稟軍門、朱將軍,侯將軍所部衝殺數次,未破敵陣,建虜反擊,兩軍轉戰數裡,不分勝負。”

朱彥國站起身道:“軍門,敵軍陣營已動,末將請帶一萬兵馬側擊建虜,定可大獲全勝。”

張問同意了朱彥國所請,令他帶一半的人馬增援,自留下另一半人馬守備中軍,以爲前線策應。”

到了下午,仍然沒聽到獲勝的消息,這時又有軍士來報:建虜另一支人馬從永定門出來,直奔中軍。

帳中左右坐着的部將聽罷紛紛建議張問帶着中軍轉移,因爲中軍兵力不加。張問想了想道:“建虜是騎兵,相隔只有幾裡地,我們跑不過他們。況且中軍一動,會動搖朱彥國和侯世祿所部的軍心。立刻下令組成車陣,死守大營!”

明軍部隊多有戰車火炮火槍,以戰車圍成陣營,配以槍炮弓箭,防禦能力很好。張問下令死守不動後不久,建虜兵臨近陣營,帳篷外很快傳來了震耳欲聾的槍炮聲,沒過多久,硝煙味也散進來了。

一個將領奔到門口,說道:“大人,咱們被包圍了。”

張問鎮定道:“那又如何?建虜要分兵守備六門,又要監視左安門秦良玉的兩萬人馬,還有一部和朱彥國侯世祿遊擊,能抽出多少兵馬圍我們?命令各部,堅守不動!”

也許是張問的態度感染了衆將,加上車營防禦能力極強,建虜未能破陣。一直打到酉時過後,夜幕漸漸降臨,建虜撤走了人馬。入夜之後,侯世祿和朱彥國也帶兵回到了中軍。

張問問道:“你們爲什麼沒有擊潰敵兵?”

侯世祿抹了一把臉,苦道:“建虜從城裡調來了援兵,末將等苦戰一天,折了幾千兵馬,沒能破陣。”

張問鬱悶道:“如果不能打通左安門,秦將軍腹背受敵,不知還能堅持多久。如果左安門落入建虜之手,京師城樓高大堅固,我等如何對付建虜?”

正在這時,一個軍士來到帳門口,說道:“稟軍門,營外有人求見軍門,自稱是劉鋌。”

段一 回首段五八 遼西段七 布子段二 刺案段三七 權力段十 裡外段十六 禁海段五四 聯姻段六 內宅段二一 千金段五十 機關段五十 機關段二七 杖刑段三三 琴聲段二六 舅子段七一 人海段二六 亂局段二三 督戰段十七 醋意段三四 笑聲段三三 琴聲段五二 志賢段十六 禁海段十九 突襲段二九 得勝即將包月上架通知段二六 阻攔段四十 血泊段二三 上諭段十三 劉鋌段七 布子段二六 效死段六六 輕騎段六一 棋牌段十八 遺詔段五八 飛石段三一 破產段三四 曹娥段十三 街燈段七 票擬段四五 黑子段三三 告老段二九 西山段十八 後宮段四一 情意段二三 督戰段十三 總督段九 祥瑞段二九 公子段三三 無語段十四 叱詫段八一 圍殺段七九 大車段八十 小爐段十六 大樹段十九 規劃段二九 需要段十四 出行段二六 流言段一 機遇段十一 幽夜段三七 開門段九 依他段一 煙花段二二 左安段十一 白兔段四三 聖姑段二一 理由段五八 遼西段十 變大段七八 大劍段二四 大刀段五 燈會段十九 巷戰段三九 喪鐘段五 閣臣段二六 覆滅段二五 緞子段十一 幽夜段三八 功亭段三七 開門段六五 寒冷段十三 總督段四七 悠揚段三七 開門段十一 東廠段六七 王師段六六 輕騎段一 捷報段七 出關段三 折枝段三一 妖書段二 刺案段十六 練棍段十一 千兩段三五 張嫣段六 籠鳥段一 廷杖段六一 三天段六七 申時
段一 回首段五八 遼西段七 布子段二 刺案段三七 權力段十 裡外段十六 禁海段五四 聯姻段六 內宅段二一 千金段五十 機關段五十 機關段二七 杖刑段三三 琴聲段二六 舅子段七一 人海段二六 亂局段二三 督戰段十七 醋意段三四 笑聲段三三 琴聲段五二 志賢段十六 禁海段十九 突襲段二九 得勝即將包月上架通知段二六 阻攔段四十 血泊段二三 上諭段十三 劉鋌段七 布子段二六 效死段六六 輕騎段六一 棋牌段十八 遺詔段五八 飛石段三一 破產段三四 曹娥段十三 街燈段七 票擬段四五 黑子段三三 告老段二九 西山段十八 後宮段四一 情意段二三 督戰段十三 總督段九 祥瑞段二九 公子段三三 無語段十四 叱詫段八一 圍殺段七九 大車段八十 小爐段十六 大樹段十九 規劃段二九 需要段十四 出行段二六 流言段一 機遇段十一 幽夜段三七 開門段九 依他段一 煙花段二二 左安段十一 白兔段四三 聖姑段二一 理由段五八 遼西段十 變大段七八 大劍段二四 大刀段五 燈會段十九 巷戰段三九 喪鐘段五 閣臣段二六 覆滅段二五 緞子段十一 幽夜段三八 功亭段三七 開門段六五 寒冷段十三 總督段四七 悠揚段三七 開門段十一 東廠段六七 王師段六六 輕騎段一 捷報段七 出關段三 折枝段三一 妖書段二 刺案段十六 練棍段十一 千兩段三五 張嫣段六 籠鳥段一 廷杖段六一 三天段六七 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