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民和劉旭東是非常好的朋友,李金民是東方村創業磚廠的老木匠準備退休,李金民告訴磚廠廠長劉旭東,說要離開磚廠,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劉旭東捨不得李金民離開,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李金民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李金民的心已不在工作上,李金民用的全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劉旭東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這是你的房子,劉旭東說,“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李金民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麼會這樣呢?現在他得住在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裡!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漫不經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積極行動,而是消極應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等我們驚覺自己的處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裡了。
把你當成那個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進去一顆釘,加上去一塊板,或者豎起一面牆,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創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優美、高貴,牆上的牌上寫着:“生活是自己創造的”。假如你清貧,不妨想着自己擁有健康;假如你體弱,不妨想着你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假如你低落,不妨想着自己擁有生存下來的勇氣!
大而言之,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爲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撐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終戰勝了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感恩。
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
和社會的關係有着正確的認識;報恩,則是在這種正確認識之下產生的一種責任感。沒有社會成員的感恩和報恩,很難想象一個社會能夠正常發展下去。
“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爲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爲了將無以爲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心存感激,會讓一句簡單的話語充滿神奇的力量,讓瑣碎的小事變得無比親切,讓我們在漸漸平淡麻木的日子裡,重新領悟生命的意義。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和挫折都需要我們去勇敢地面對,如果我們一味地去埋怨生活帶給我們的不幸,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一塌糊塗,我們應該懂得在失意時發現值得我們去感激的事物,重新生活,體現生命的價值。
朋友就是光,給人安慰給人暖。再好的感情都需要長久維護,再好的朋友也需要你不時的認可。對待朋友,學會將心比心,不要對別人的生活品頭論足,指手畫腳。你若掏心掏肺,他必生死不離棄。真正的朋友,是不會跟你計較什麼的,因爲朋友之間就應該是寬容的,就算一不小心做錯了什麼,也不會因此對你不依不饒。所以,朋友之間一定要真誠。
人的慾望是個奇怪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渴望得到一些東西,得到後卻又很快失去興致;我們手中明明握着別人羨慕的東西,卻又總在羨慕別人的手裡。我們嚮往遠方,但遠方又是另一些人厭倦的地方。或許,只有歷盡世事,纔會明白,我們眼前擁有的,纔是真正應該珍惜的。因爲:遠處是風景,近處的纔是人生。
過去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以色列農村,每當莊稼成熟收割的時候,靠近路邊的莊稼地四個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四角的莊稼,只要需要,任何人都可以
享用。他們認爲,是神給了曾經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爲了感恩,就用留下田地四角的莊稼這種方式報答今天的擁有。既報答了神,又爲那些路過此地又沒有飯吃的貧困的路人給予方便。莊稼是自己種的,留一點給別人收割,他們認爲,分享是一種感恩,分享是一種美德。
但是當地的果農則說,不管柿子長得多麼誘人,也不會摘下來,因爲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是什麼使得這裡的人留有這樣一種習慣?
原來,這裡是喜鵲的棲息地,每到冬天,喜鵲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有一年冬天,天特別冷,下了很大的雪,幾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鵲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樹重新吐綠髮芽,開花結果了。但就在這時,一種不知名的毛蟲突然氾濫成災。那年柿子幾乎絕產。
從那以後,每年秋天收穫柿子時,人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作爲喜鵲過冬的食物。留在樹上的柿子吸引了許多喜鵲到這裡度過冬天。喜鵲彷彿也會感恩,春天也不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留幾枚柿子在樹上吧!那是一道人間最美的風景。
給予,是一種快樂。因爲給予並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種高尚的收穫。給予,是一種幸福,因爲給予能使你的心靈美好。
在生活中你想獲得什麼,你就得先付出什麼。你想獲得時間,你就得先付出時間,你想獲得金錢,你得先付出金錢。你想得到愛好,你得先犧牲愛好。你想和家人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你先得和家人少在一起。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你在這個項目中的付出,將會得到加倍的回報,就像一粒種子,你把它種下去以後,然後澆水,施肥,鋤草,殺蟲,最後你收穫的是幾十倍,上百倍的回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