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漢水登高(二)

聽得密探傳報虜王葉濟爾派遣秘使去成都授封曹義渠爲蜀王,林縛哈哈一笑,說道:“曹義渠吃錯了藥,纔會在這時候接受胡虜的冊封。不過葉濟爾的用意大概也是促使曹家堅定割據兩川的心思,加劇江寧與成都之間的相疑,這消息說不定是葉濟爾故意漏出來的……”

“從前朝以來,兩川就要比關中富庶,人口也是關中的三倍;經歷這些年的戰事,兩川丁口也應在五百萬以上,遠非多年荒旱的關中能比。對曹義渠來說,就是佔據兩川的時間太短,根基不固。曹義渠即使叫燕胡把關中奪去,這時候也應該願意與燕胡息兵、以固兩川根基的,”高宗庭說道,“而燕胡封陳芝虎爲秦王,邑關中,許開府設文武將吏,實際差不多是將關中割給陳芝虎爲藩國;而葉濟羅榮率三萬燕胡本族騎兵退去晉南,部署在黃河中游北岸,大概也標誌着燕胡要進行全面的戰略收縮,將兵力集中起來守晉中、燕薊等核心之地吧……”

“我們是不是也有必要遣使去成都,探一探曹家的心思?”宋浮問道。

林縛鎖眉而立,倒沒有立即迴應宋浮的提議。

胡文穆見林縛微蹙緊着眉頭,不知道他是爲退守兩川的曹家憂心,還是考慮北伐之事。

荊襄會戰差不多奠定淮東的基業,但曹義渠手裡還有七八萬兵馬,據有兩川數千萬畝之地及五百萬丁口,實力及將來三五年間的軍事潛力不容小窺。

曹義渠不會明着接受燕胡的蜀王之封,但顯然不會輕易放棄割據川蜀的心思。

眼下關鍵是曹義渠經營川蜀的時間太短,曹家差不多是在永興元年以後才逐漸掌握川蜀的,迄今才四五年的時間,曹家纔剛剛將川蜀之地理出一個頭緒來,還沒有將川蜀的軍事潛力轉化爲真正的實力,在永興三年之後其關中根基之地就叫燕胡全力猛攻、摧爲殘地;要是曹義渠在崇觀十年之前就得到兩川,他守關中就絕對不會打得這麼疲軟。

高宗庭說道:“秦時得淆涵之固,不過列七雄之列,得蜀地才成鯨下天下的氣象——到前朝之後,關中的環境就變得惡劣;有越以來,旱荒頻頻,丁口最盛之時不過三百萬,不足蜀地三分之一;而崇觀年間的民亂又是從西北興起,曹家一直到崇觀十一年才真正掌握渭水兩岸,但潛力已經是遠遠不比川蜀了。胡虜陷燕薊之時,曹義渠興兵川蜀,就是打着據關中謀川蜀進而再吞中原的心思。奈何燕胡經徐州一役之挫,戰略重心驟然西移,叫曹家措手不及,說不定曹家心裡怨恨着我們呢。”

林縛笑了笑,說道:“也對,要是沒有徐州一役,叫燕胡主力與我們在東線糾纏上三五年,說不定就讓曹家據川陝兩地養成了氣候……”又輕嘆道,“不過川蜀人口與土地的資源豐富,在地形上相比較別地,也有得天獨厚的絕對優勢,曹義渠未必會念及治下之民厭戰啊!”

胡文穆細想想,徐州戰事以及之後淮東在徐泗地區的防線穩固下來,的確是淮東崛起以及天下大勢走向一個關鍵轉折點,在徐州戰事之後,燕胡戰略重心西移,而淮東則能騰出手來去收復浙閩並行驅虎吞狼之計,使奢家敗入江西,轉而趁勢得江寧、江西等地,一直到這次荊襄會戰,不過短短兩三年間的事情。

不過眼下淮東要進兩川,只能從夷陵往西,走極楊子江上游的峽江通道,水營及兵力優勢都展不開。

曹義渠只要在峽江上游渝州等要隘之地部署上數萬精銳,就能拒淮東軍於兩川之外,還有足夠的時間在川蜀休生養息、滋養實力,根本不會畏懼淮東軍此時的兵強勢大。

除非淮東軍能早一步收復關中,能同時從北翼威脅兩川,纔有可能叫曹義渠不戰而屈服。

而此時燕胡戰略收縮,將本族兵馬都集結到黃河以北去,而封陳芝虎爲秦王、邑關中,除了能集中本族兵力去守燕薊、晉中等地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就是要利用陳芝虎爲藩屏,緩和與兩川曹家的關係,以拒淮東軍進入關中。

陳芝虎雖說在河南、晉中等地滿手血腥,但在關中還沒有大開殺戮。燕胡用陳芝虎守關中,封其爲秦王,許其開藩國,除了陳芝虎本身是百戰不殆的名將、所部在荊襄會戰中保存了實力外,也是要用陳芝虎這個前朝漢臣來緩解與西秦郡地方勢力的緊張關係,想使關中從殘地迅速成爲一個能對抗及牽制淮東的藩國重鎮。

當然,燕胡不會輕易將關中還給曹家,但使陳芝虎在關中自立藩國,也是要叫曹家看到燕胡從北邊、從關中對川蜀的威脅大幅減弱,叫曹家放心將軍事重心移到渝州一線,以防備淮東軍沿揚子江西進奪川蜀。

燕胡也是看準關中不失淮東之手,曹家就不會輕易向淮東屈服;而遣秘使封曹義渠爲蜀王,倒不是說真希望曹義渠接受,而是要加深曹義渠與淮東之間的戒備與防範。

只要曹家一日不屈服,一日不放棄兵權,一日有從峽江出兵進擊兩湖的可能,淮東就要在荊州、夷陵駐重兵以備防曹家,實際是要化解淮東在其他方面給燕胡的軍事壓力。

然而只要曹家不放棄割據的野心,此時第一個要防備的不再是燕胡,而恰恰是有鯨吞天下之勢的淮東。

雖說關中之戰,曹氏子弟也多有喪命燕胡鐵騎之下,血染關陝之地,但在現實的政治利益面前,國仇家恨不過都是兒戲。

荊襄一役之後,兩湖都將容入中樞、實際是淮東軍控制的版圖,但林縛也必須要將曹家視爲迫切的威脅吧?胡文穆心裡暗自想着,說道:“宋公所議,我也覺得有遣使入川探一探曹家心思的必要……”

“曹家除了遙尊帝室而行割據之實外,今後兩年內當真敢出峽江嗎?”林縛輕輕一笑,說道,“派使臣往成都走一趟也是好的。不過川蜀百業,以巢絲、織綢、鹽鐵以及布染爲興,曹家的勢力眼下還只能勉強控制渝州(今重慶),我記得湘西有道與蜀地東南相接,其道險不足以大軍通過,但鹽鐵綢布等物進入還算方便。只要曹家還遙尊帝室,就不能阻渝南地方受江淮鹽鐵綢布等貨物。我們且看曹家得三五年時間,能成什麼氣候!”

雖說曹家據川蜀、陳芝虎據關中以及董原都是燕胡能打出來的有分量的牌,但看林縛的語氣,都不是特別在意,胡文穆也是暗暗感慨:就算有董原及帝黨拖後腳,燕胡能緊密聯合曹家,也只能跟淮東勢均力敵吧。

短短三五年間,天下形勢變易,真是叫人目不暇給啊!

不管胡文穆心裡想什麼,宋浮站在一旁說道:“陳芝虎不過是保存了實力,又接葉濟羅榮三萬殘兵逃去關中,就得秦王之賞,想必主公此次還江寧,開府立官制應不在話下……”

林縛微微一笑,沒有應宋浮的話,但在胡文穆看來,林縛屬意如此。

林縛已經位居國公,以崇州五縣及夷州爲私邑,但性質還是封邑,雖有僚屬,但僅限於長史、丞、主簿、典史等有限數人。

開府立官制而置將臣的意義則截然不同,立官制置將臣實際等同於立國。從此之後崇國將成爲越朝的屬國,而非之前的屬邑。

對林縛來說,加封王爵或賜九錫,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但開府立官制而置將臣,實際是將當前的樞密院更加實際性的轉變爲崇國公府,或者說將樞密院從中樞割離出來,置於崇國公府之下,使樞密使的將吏爲崇國之將吏、使淮東三十萬將卒正式轉變成崇國之兵,纔是代元而立最實質的一步。

胡文穆心裡暗想着,但見高宗庭向他望來,他心思活絡,轉念明白林縛即使有開府立官制之心,這事也不能由淮東諸人提出來,這可不就是爲他準備的事嗎?

胡文穆心想淮東諸人應有向左承幕暗示過此事,但左承幕在棗陽時就返回江寧去,應該是珍惜聲名,實不願出頭做倒越之臣,胡文穆也有所猶豫。

雖說林縛將來代元而立,自然不會忘了他的功勞,新朝自然爲他美名讚譽,但千百年之後史家言史,則未必會有好名聲了——也由不得胡文穆不猶豫。

但這些猶豫的念頭只是在胡文穆腦子裡轉了一轉,相比較後世可能的負面評價,現實的好處是觸手可及的——僅僅是放棄割據荊湖的野心,沒有其他功勞,又怎能在新朝佔據一席之地?

“以下臣來看,樞密使有鼎立江山之功,爲將來北伐便宜用事,開府置百官也是當然之選,”胡文穆說道,“下臣不才,願請奏言及此事……”

宋浮與高宗庭對視一眼,知道林縛臉皮還嫩,說道:“這大雪天氣,還要勞胡公先還江寧了……”

胡文穆說道:“舉手之勞,不足言苦。”心想林縛難怪不急着回江寧去,開府立官制置將臣一經提起,在江寧必會掀起些波瀾來,林縛怎麼也要表現得置身事外一些。

林縛似乎當剛纔的話題未給提起過,視線從漢水對岸的襄陽城收回來,說道:“襄陽之敵也不能久拖下去,軍情司的戰犯名單列出來沒有?我看就以三十日爲限,許二等以下戰犯及普通軍卒出城投降,赦免死罪;過三十日而不降者,僞漢軍除都卒長以下軍卒、燕軍除小旗以下軍卒之外,餘者皆斬!進擊襄陽城下的日子,也以三十日爲期。”

第65章 賑災第73章 花燭夜第33章 危局第99章 虛實第79章 算計第32章 蝶翼之陣第61章 烈陽樓前議招安第93章 深谷殘敵第2章 禁海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147章 如夫人(一)第33章 白鳥砦反擊第76章 戰地數故人第91章 站隊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62章 反擊第16章 如此奪城第92章 言之不預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八十二章 夜勤病宅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76章 藥材貿易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8章 不能打第51章 江西形勢第42章 政務第162章 漢水登高(二)第165章 滴水不漏第21章 斷糧第69章 渡口大潰第75章 密約(二)第39章 戰械第22章 突圍第133章 耐心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1章 林政君號第107章 戰起第8章 郊迎(一)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15章 王相第7章 左右爲難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28章 援助第25章 金箭傳令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十六章 夫人當家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26章 島城鎖海第89章 鏖戰第153章 前奏第125章 起霧第五十三章 銳氣初挫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8章 郊迎(一)第35章 落花流水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97章 聯兵拒寇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14章 驚疑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楔子第87章 接戰第98章 虞東第15章 王相第8章 私糧之利第16章 淮山棧道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40章 浙西大旱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85章 轉折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111章 陳園心機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八十四章 夜黑風高第2章 新學第7章 調虎離山第28章 廢除匠戶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24章 潘家舊部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31章 說服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41章 請君先渡淮第57章 虛驚一場第57章 收復江西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三十六章 夫人之誤(一)第133章 主公第76章 密約(三)第135章 恩仇第35章 落花流水第29章 飛來一城第114章 猝然接戰第24章 戰後第114章 殲滅
第65章 賑災第73章 花燭夜第33章 危局第99章 虛實第79章 算計第32章 蝶翼之陣第61章 烈陽樓前議招安第93章 深谷殘敵第2章 禁海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147章 如夫人(一)第33章 白鳥砦反擊第76章 戰地數故人第91章 站隊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62章 反擊第16章 如此奪城第92章 言之不預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八十二章 夜勤病宅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76章 藥材貿易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8章 不能打第51章 江西形勢第42章 政務第162章 漢水登高(二)第165章 滴水不漏第21章 斷糧第69章 渡口大潰第75章 密約(二)第39章 戰械第22章 突圍第133章 耐心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1章 林政君號第107章 戰起第8章 郊迎(一)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15章 王相第7章 左右爲難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28章 援助第25章 金箭傳令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十六章 夫人當家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26章 島城鎖海第89章 鏖戰第153章 前奏第125章 起霧第五十三章 銳氣初挫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8章 郊迎(一)第35章 落花流水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97章 聯兵拒寇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14章 驚疑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楔子第87章 接戰第98章 虞東第15章 王相第8章 私糧之利第16章 淮山棧道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40章 浙西大旱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85章 轉折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111章 陳園心機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八十四章 夜黑風高第2章 新學第7章 調虎離山第28章 廢除匠戶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24章 潘家舊部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31章 說服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41章 請君先渡淮第57章 虛驚一場第57章 收復江西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三十六章 夫人之誤(一)第133章 主公第76章 密約(三)第135章 恩仇第35章 落花流水第29章 飛來一城第114章 猝然接戰第24章 戰後第114章 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