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算計

聽到張希泯傷重不治的消息,陳信伯心神一陣恍乎,越想越覺得事情棘手,誰能想到張協會如此狠辣,竟是一刻都不拖延的弄死自己的兒子,便是他將疑點捅開來,皇上也不會信,反而可能將自己扯進去一身屎。

陳信伯與王啓善先去泰和宮復了旨,剛要打道回府仔細謀算,走在夾道里聽着後面有人喊:“陳相爺,陳相爺……”

陳信伯回頭看去,卻是內侍少監、萬壽宮管事陸會宗,看他的樣子,似在這邊等了許久。

陸會宗是萬壽宮的人,想必是太后差他來找自己,陳信伯心裡思量着:樑家在陳塘驛一役給東胡人打喪了膽,官家許樑家佔了山東,一方面是指望樑家能收拾河淮的亂局,一方面立寧王之後能借樑家壓制江淮勢力不受控制的膨脹,一方面是燕冀有危時能指望樑家就近來援;一度萬壽宮在京裡也變得活躍。

樑家既未能收失河淮亂局,東胡人打進來,樑家兵馬在平原府就頓足不前,江寧那裡的算盤更是誅心——淮東軍未來勤王,這邊恨得咬牙切齒,萬壽宮自然也成了臭茅坑,無人再去理會。

陳信伯想到李卓臨死前的話:津海絕不能去,南行或有一線生機……南行就是樑家的地盤,萬壽宮就未必沒有用處。

陳信伯一時間也想不透李卓爲何說津海去不得,但臉色也緩了緩,站在那裡等陸會宗過來,問道:“陸大人喚我有什麼事情?”

“陳相爺若是有閒暇,太后請陳相爺到萬壽宮走一趟。”陸會宗說道。

陳信伯猶豫了一下,說道:“也沒有別的事,剛要回府裡呢……”便隨陸會宗及隨行兩名小太監往萬壽宮走去。

宮牆之間的夾道深長,穿門便是道高兩丈餘的漢白玉影壁,當中刻着丈餘大小的“壽”字,四周小字環繞。陳信伯眼睛不好,但知道這周遭到的小字都是太后花甲大壽時諸臣所獻的“壽”字拓刻上去的。

繞過影壁,看到有車轎停在前院中庭裡,陳信伯小聲問陸會宗:“可是魯王過來了?”能直接坐轎進萬壽宮的,京裡可沒有幾個人——局勢雖亂,但宮裡該講的規矩還是要講,除了陳信伯這樣的三朝老臣,不是隨隨便便誰都能直接到萬壽宮的前院才落轎。

“嗯,”陸會宗說道,“魯王爺與陽信公主給請了過來,與太后說話解悶呢,這會兒還沒有離開……”

崇觀十年元鑑海繼承了魯王爵,便一直滯留在京裡。雖說他與寧王元鑑武都是今上的侄子,但寧王元鑑武是先帝的遺嗣,今上沒有子嗣,先帝遺嗣繼承大統是當然之舉。

當然,今上若能順利突圍前往江寧立新都,就憑着江寧此時的袖手旁觀,鐵定會將寧王廢掉。不過就算到那一步,也未必就輪到魯王出位,還有好幾個侄王要爭呢。

張協連兒子都舍了出去,大概是打定主意留在燕京不走了,萬一給陳定邦或狗犢子盧雄闖出城去,將李卓身死的消息漏到陳芝虎的耳裡,就未必還能指望陳芝虎盡心護送突圍——爭,能爭着屁去!

陳信伯心裡有一種萬事皆休的放縱,心裡又想:將張希泯的疑點在太后面前捅出來,或許能打張協一耙子?但細想來又搖頭否認,最終還要皇上肯信才成,那太冒險了。沒有一擊必中、一擊必殺的機會,還不能直接撕破臉。

陳信伯由小太監領着在偏廳裡喝茶,陸會宗進去通報,片刻即回,請陳信伯請去。穿堂過室,陳信伯與陸會宗走入樑太后起居的院子,陽信公主元嫣從裡間過來,斂身施禮:“陳相爺……”

“小公主有禮了。”陳信伯作揖還禮,先恭送陽信公主離開。

陽信公主元嫣是原魯王元鑑澄之女,算是樑太后的侄孫女,濟南城破,除原鎮國將軍、今魯王元鑑海與侄女元嫣等少數人趁亂逃脫外,魯王府大多數有罹難身亡或給捋去北地爲奴爲婢。

樑太后憐元嫣可憐,將她留在宮裡收養,封爲公主。一恍三年多時間過去,三年前的小丫頭,如今已是十五歲明眸善睞的少女了。

陳信伯心想:南撤時,太后應該會帶上魯王與陽信公主吧?

走進燃了梵香的內室,看到魯王元鑑海也在場,陳信伯向太后及魯王作揖行禮,問道:“太后召老臣前來,有什麼要事吩咐?”

太后梁氏是慶裕帝的皇后,成婚時甚至比慶裕帝還大三歲,沒有子嗣生養。十六年前,慶裕帝於秋野監遇刺沒有留下遺旨就身亡,梁氏在樑家的支持下,與諸臣議立先帝,即當時的晉王爲帝,遂一時成爲權傾朝廷的女人。陳信伯作爲擁立大臣,當時擔任吏部左侍郎一職,而後才陸續掌握相權。

也是以此爲楔機,西秦黨得以把持朝政,樑家得以控制邊軍,與控制內廷的梁氏共同支撐起大越朝的天下來。

想起當年的風光,陳信伯心裡有些感傷:要沒有陳塘驛之敗,該有多好啊?

“聽說是你去送了李卓最後一程,”梁氏白髮皓首、臉如鶴皮,給遮在白髮下的眼睛還算精神,要陸會宗給陳信伯端來凳子坐下說話,說道,“哀家也曉得李卓委屈,但總不能讓皇上擔這個責任,郝宗成那邊哀家也過去見了——雖說郝宗成這個人,哀家不喜歡,但他不會賣了皇上——他都這樣子,再要他背遼西兵敗的責任,也就太可憐了。但是遼西兵敗的責任不定下來,不安定軍心,這遷都的事就做不成,也就只能委屈李卓了。皇上心氣傲,這些話他是不會說的,但過些年,未必不是不能拿出重議。”

陳信伯曉得太后只是說說而已,是安慰他與李卓的師生情誼,默着聲音不說話,以示心情沉重,又暗中揣磨太后喚他過來的心意。

“李卓可有什麼話要你留給皇上?”梁氏問道。

“李卓留下話說,燕京突圍,使陳芝虎殿後,南行還有一線生機,斷不可聽信郝宗成之言東去津海!袁立山還將勇,他親眷皆在京裡,不可能不戰而降!請皇上對薊鎮將領軍眷皆賜厚賞,以安被迫給東虜投降的將卒的心……此外,李卓還留了一封遺書給陳芝虎,遺書這時在皇上那裡,要不要給陳芝虎送去,還要皇上拿主意。”陳信伯說道,除了調整字眼,將意思表達得更完整準確一些,卻沒有歪曲李卓的意思,畢竟當時還有王啓善在場聽着。

“皇上聽了有什麼反應?”梁氏問道。

陳信伯猶豫了一下,說道:“皇上大發雷霆,要將李卓的屍身拖到午門行刑,經老臣勸過,才勉強歇了事!”

“真是胡鬧,”梁氏輕嘆了一口氣,又問道,“依你看,郝宗成在袁立山一事說了謊?”

“李卓只是推測,雖說他算無遺策,但也總比不上郝宗成親歷,但也總不能李卓推測錯了,就懷疑他的居心,”陳信伯說道,“再者皇上已經派人將袁立山的家人捉入天牢,再者郝大人也沒有建議皇上向津海突圍……”這時候心裡想東胡人縱張希泯、郝宗成回來,大概是料定郝宗成即使對皇上忠心耿耿,也會將遼西戰敗的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那李卓死及袁立山家人給追責問斬,將燕京局勢攪得更亂,就應該是東胡人實施此謀的目的了。

陸會宗站在旁邊,看了陳信伯一眼,心裡冷笑:郝宗成昨日脫歸,要不是你在邊上說了一句“淮東軍約定好來勤王,偏巧高宗庭、耿泉山去了津海,這事便黃了”,皇上說不定還不會起殺心……說實話,陸會宗這時候也想不明白,陳信伯爲何要致李卓於死地?

梁氏閉上渾濁的眼睛,俄而又睜開眼來,問道:“津海真不能去嗎?”

“老臣也惶惶無計,”陳信伯說道,“怎麼走、何時走、誰走誰留,這些都要皇上拿主意。老臣就剩這一把老骨頭,只求盡忠。只要社稷能轉危爲安,老臣哪怕這時就去見先帝也無憾。”

“老卿家的忠心是有目共睹的,可惜皇上偏信張協,”梁氏輕嘆一聲,“李卓的遺言,哀家曉得了,你去爲皇上忙碌吧。”

陳信伯揖着身子離開,剛離開萬壽宮坐上在宮門外等候的馬車,就聽在宮門外守候的家人說皇上剛剛起駕去張府慰問。

張希泯傷重不治、張協傷心致病而臥牀,皇上去張府慰問,倒是正常。

陳信伯眼珠子一轉,若是過去有渾水摸魚的機會,說不定能將張希泯這個天大的把柄在皇上面前捅破掉,張協自辯不清,就算皇上不追究他的責任,燕京留守的位子就輪不到他及楚黨其他官員的頭上。

趕到張府,陳信伯將名帖遞進來,說是來慰問。

在門廳等了片刻,張協的老家臣張成領他進去,剛邁進張協日常起居的院子,就聽見張協在裡間哭訴:“……希泯雖不屑,但老臣視他爲掌上珍。當初求皇上讓希泯去遼西傳旨,老臣也是藏着私心,希望希泯能爲皇上效力得到賞識,有一個好的仕路。遼西一敗,希泯被俘,寧死不屈,竟是遭這樣的折磨,老臣心裡恨啊!恨不得食東虜肉、飲東虜血。老臣心時雖恨,但不敢爲私仇而害公義。事已至此,看來皇上不南下,南邊的援兵始終不會發來。請皇上當機立斷,立即去臺湖軍中,留陳芝虎在臺湖殿後,由周宗憲護着皇上南下,就由老臣拼死來替皇上守這燕京城。”

張協聲嘶力歇、哀慟入骨的哭聲,直叫陳信伯都不忍心再懷疑他。

“數年來,愛卿事事替我盡力謀劃,朕若去了江,愛卿不在朕身邊,怎麼能成?”

“希同雖不才,但也小有謀算,再者皇上只要去了江寧坐鎮,必能調來援兵解燕京之圍……”張協又說道。

聽張協將他的長子張希同提出來,陳信伯又重新肯定張希泯死得蹊蹺,張協這廝還真下得了狠手,他此時提出長子來,無疑是跟皇上暗示此時朝中幾位大臣裡唯有留他張協守燕京纔是值得放心的:長子在江寧、次子又喪命東胡人的手裡——想到這裡,算計了半輩子的陳信伯,都覺得心裡發寒啊。

又細思張協話裡沒有直言要向津海突圍,而且從他話裡的字面意思,甚至可以理解成是建議直接南下突圍,陳信伯心裡又是一驚:難道李卓的遺言從王啓善嘴裡漏給張協知道了?他還從來都不知道王啓善竟然是張協的人。

皇上生性多疑,李卓的話且信且不信,讓人琢磨不透,但張協這番哭諫,將李卓的話意藏在裡面,雖說不好說能不能促使皇上直接往南突圍,但卻能徹底的打消皇上對他的懷疑。

這六七年來,張協實際掌握相權,陳信伯也不曉得廟堂與內廷或明或暗到底有多少人是他的爪牙,頹然放棄與張協硬碰硬的打算。

第108章 交易第71章 袁州條件第51章 識時務第98章 意在鶴城第129章 灘頭說美人第16章 如此奪城第92章 出戰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九章 隨扈第24章 皓首勤政第36章 受降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73章 青州軍第142章 棋子第22章 跑馬燈第41章 勤王北上第157章 勇將第67章 國策第152章 草芥仇寇第二十八章 晉安侯進奏使第3章 月下心迷第38章 臣子忠心第66章 淮陽行第39章 虛實相機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59章 負荊請罪第21章 子嗣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67章 暗將第75章 新仇舊恨第116章 斬將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一百零五章 女刺客(一)第20章 豬鼠之輩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21章 敵戰奇謀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116章 強動員第五十八章 暗樁子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五十六章 募工(一)第25章 割土權謀第25章 金箭傳令第3章 寧王第120章 降服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57章 收復江西第24章 高麗戰略第8章 決勝東線第62章 嶽冷秋第41章 遼海崩潰第129章 還都第12章 津海號第78章 少年子第28章 庵堂經聲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四十五章 暴殄珍物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30章 沒有良機第43章 如困籠中第51章 驅虎吞狼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50章 血戰第24章 皓首勤政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三十九章 黨爭避嫌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14章 永嘉第85章 逃都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八章 官兵如匪第44章轉折第18章 兵亂難止第99章 進逼圍塞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二十四章 秀手殺人刀第49章 人心惶惶第61章 赴宴第38章 死守王府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18章 兵亂難止第75章 密約(二)第12章 拖延第65章 雪中送炭第21章 敵戰奇謀第87章 試探第72章 海上接戰第57章 京畿密鬥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7章 調虎離山第14章 合圍第58章 紅襖妙女第101章 深宮怨怒第40章 銀子
第108章 交易第71章 袁州條件第51章 識時務第98章 意在鶴城第129章 灘頭說美人第16章 如此奪城第92章 出戰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九章 隨扈第24章 皓首勤政第36章 受降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73章 青州軍第142章 棋子第22章 跑馬燈第41章 勤王北上第157章 勇將第67章 國策第152章 草芥仇寇第二十八章 晉安侯進奏使第3章 月下心迷第38章 臣子忠心第66章 淮陽行第39章 虛實相機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59章 負荊請罪第21章 子嗣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67章 暗將第75章 新仇舊恨第116章 斬將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一百零五章 女刺客(一)第20章 豬鼠之輩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21章 敵戰奇謀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116章 強動員第五十八章 暗樁子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五十六章 募工(一)第25章 割土權謀第25章 金箭傳令第3章 寧王第120章 降服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57章 收復江西第24章 高麗戰略第8章 決勝東線第62章 嶽冷秋第41章 遼海崩潰第129章 還都第12章 津海號第78章 少年子第28章 庵堂經聲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四十五章 暴殄珍物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30章 沒有良機第43章 如困籠中第51章 驅虎吞狼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50章 血戰第24章 皓首勤政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三十九章 黨爭避嫌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14章 永嘉第85章 逃都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八章 官兵如匪第44章轉折第18章 兵亂難止第99章 進逼圍塞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二十四章 秀手殺人刀第49章 人心惶惶第61章 赴宴第38章 死守王府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18章 兵亂難止第75章 密約(二)第12章 拖延第65章 雪中送炭第21章 敵戰奇謀第87章 試探第72章 海上接戰第57章 京畿密鬥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7章 調虎離山第14章 合圍第58章 紅襖妙女第101章 深宮怨怒第40章 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