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三沙灣

位於霞浦、蕉城、羅源三縣之間的三沙灣,是個口小腹大的海灣,給鑑江半島與東衝半島環包,灣內水域方圓數十里,而唯一的東衝出口僅兩千步寬。

在臺風肆虐的東閩沿海,三沙灣可以說是最爲優良的湖海地形港口,爲蕉城、羅源、霞浦等縣共屬,有“五邑咽喉、出入門戶”之稱。

張苟站在尾艙甲板上,眺望要五邑咽喉之稱的東衝海口,崖石林立,形勢險峻。

即使在十年東閩戰事之初,奢家還未曾有意識的去控制東海寇勢力,但也清楚東海寇掠襲沿海,對兩浙、江淮造成的牽制跟破壞作用,就一直縱容三沙灣成爲東海寇勢力的避風港跟補給地。

奢家棄陸走海,直接向東海寇勢力滲透之後,三沙灣更是畸形的發展起來,兩年前達到鼎盛,使得沿岸鎮埠林立,豪富巨紳無數。

之後大部東海寇勢力都編入浙東水師,三沙灣才稍稍冷清一些。

即使如此,三沙灣仍然是閩東沿海最重要的海港,沿內灣鎮埠密集,僅私家船場就有三家之多,閩東航往海東鹿兒島的船舶也多從這裡出發。

三沙灣如此之重要,自然是此次南襲船隊要打擊的重點對象。

張苟原以爲三沙灣的防守會強一些,實際上,閩東有限的水師戰力,都集中在閩江口南臺島,三沙灣的防禦更多的是以私家武衛爲主。

南臺島水師不敢從閩江口出來會戰,三沙灣這邊的海上防禦就有些不夠看。

先遣船隊從拂曉時分破開東衝口的防線,衝入灣內,日中之前就肅清灣內的殘敵。一炷炷黑煙沖天而起,不曉得灣內有多少船舶給引火燒着。

南襲船隊主力都駐泊在東衝口外,船頭一律對外,防備可能從南臺島來援的東閩水師。

“南線需在最短時間裡攻佔鑑山,建立烽火哨臺,封鎖鑑江半島,攔截羅源與蕉城方向的援軍;北線扼全山,封鎖霞浦與東衝半島之間的道路,而後再攻打下滸、東衝兩鎮,秩序莫要搞錯了……”趙青山乃南襲兵馬主將,步營以韓採芝爲首,但仍受趙青山節制。

在戰船肅清灣內殘敵後,步營就可以在三沙灣近兩百里的內灣海岸線任何一處登岸作戰,但幾個戰略要點仍然需要派重兵佔領。控制這幾點之後,就算晉安城裡有援軍過來,登岸後的步卒仍能從容撤走。

“張參軍有什麼要補充的?”趙青山吩咐過步營登陸後的戰術安排,又問張苟有沒有要補充的。

張苟是以軍情司指揮參軍的身份隨船隊南下,任南襲船隊副將參軍。

“留在這裡幫不上多少忙,讓我帶人去鑑山吧!”張苟說道。

將在鑑山建立烽火哨山、放出斥候,監視晉安城與羅源、蕉城之間的勢態。三沙灣分散登岸的步卒,其進退將取決於鑑山方向的有效偵察,責任重大。

萬一給晉安城方向的援軍打了個措手不及,登岸步卒就很難控制傷亡。

趙青山要留在東衝口指揮水營,韓採芝要統一指揮步營登陸,張苟遂主動要求去打鑑山……

趙青山點頭同意張苟的請戰。此次隨船隊南下的步卒僅三營兵力,雖說要同時攻打三沙灣沿岸的八個鎮埠,趙青山還是派陳漬率一營甲卒隨張苟行動,等攻下鑑山之後,陳漬可以再率甲卒沿鑑山兩線運動。

浙閩大都督在鑑山設有一座哨臺,也是浙閩大都督在三沙灣沿岸僅設的兩座烽火哨臺之一,駐有三十名烽兵。

登陸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各沿海鎮埠的防守以私兵爲主,少量的浙閩叛軍都集中在霞浦、蕉城、羅源三座城池裡。

登陸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周圍兵力有限的浙閩叛軍,也根本無法在近兩百里長的海岸線上建立什麼有效的防搶灘防禦。

登岸甲卒主力守在山下,防備兩邊的浙閩援軍,張苟與陳漬親率一哨甲卒從正面冒着敵卒的箭矢,強登上才二十多丈高的鑑山,將敵卒封鎖在哨臺裡。

哨臺藉着鑑山的地形而建,本身沒有多高,不足兩丈,週二十丈,連最簡陋的戰棚也沒有,頂上只有一個茅草篷給守臺的烽兵遮風擋雨。

從先潛上岸的哨探那裡知道,除了三十餘民勇外,鑑山哨堡在之前沒有更多的援兵進入,登山時打死七八人,哨臺裡的守卒不足六十人,還都是些雜兵。

陳漬喜歡直截了當,再說他們要先打下這處哨臺,才方便韓採芝指揮更多的步卒登岸,攻打三沙灣沿岸的鎮埠,時間緊迫。

“將哨臺上的那座茅篷點燃,拿弓弩壓制守卒,然後派三隊甲卒從三面強攻即可!”陳漬蹲在大盾背後,跟張苟商議怎麼打哨臺。

“……”張苟沒有反對陳漬的戰術,讓他去安排,倒有些感慨鑑山哨臺的簡陋。

從這裡也能看出奢家的窘迫。十年東閩戰事,八閩雖說能維持不敗的局面,但內裡已然虛弱不堪。奢家佔據浙東之後,從浙東、浙南掠奪來的資源,主要也是用來支持浙東、浙西戰線,晉安腹地並沒有得到多少休養生息的機會。

陳漬率甲卒很快將哨臺打了下來。

守哨臺的雖說多爲雜兵,但冒着箭石強攻,傷亡也避免不了。

組織人手將傷卒送上船去,陳漬率甲卒主力往北奔襲北邊的漳灣鎮,張苟率一哨甲卒守鑑山,他登上鑑江半島的制高點哨臺,空氣裡瀰漫着草木給燒焦的味道。

張苟眺望周圍地形,比從地圖上更直觀的將三沙灣收入眼底,也更能理解大人爲何親自將這次南襲的重點定在三沙灣。他們則甚至不惜昨夜在南北兩邊投入兵力攻打平潭島、東安島,來分散奢家的注意力。

東海寇從江浙、江淮掠奪來的財貨,曾一度在三沙灣大量的傾銷,海寇在三沙灣一擲千金;後期也有許多海盜頭子交出手裡兵力,就在三沙灣買地造屋定居,這些都造成三沙灣沿岸諸鎮埠的畸形繁榮。

也由於海寇在三沙灣傾銷掠奪來的財貨,極爲廉價,而海寇的放縱享樂生活,也帶來極大的商機。然而這些貿易跟商機,幾乎都給八姓世家壟斷,三沙灣同樣也聚集了八姓世家的許多產業。

洗手定居三沙灣諸鎮埠的海寇,幾乎是閩東地區海貿意識最強的一羣人。

在東海寇勢力靖平之後,整個閩東沿海,除了浙閩大都督府壟斷的海貿,其他與海東、南洋地區聯繫的海船,幾乎都是從三沙灣發出。

東閩發展海上勢力的潛力,比如說造船場等,有相當一部分給奢家直接控制在手裡,集中在閩江口內部的晉安城周邊;而民間發展海上勢力的潛力卻主要集中在三沙灣。

跟淮東一樣,貌似淮東軍司所掌握的觀音灘船場,更直接代表淮東發展海上勢力的潛力。但淮東在實際上更重視南遷海商勢力集團對發展海上勢力的促進作用,積極的讓周、孫族進入淮東勢力的核心圈裡。

很顯然,奢家還沒有深刻的意識到這一點,更不要說主動的去引導三沙灣的發展。周圍的防禦也更集中在更內線的羅源、蕉城等城裡,三沙灣外圍除了分散的私兵外,幾乎就沒有像樣的防禦。

從昨日午後閩江口遇襲起,奢家到現在都沒有意識到三沙灣就是淮東這次南襲的重點。

淮東這次南襲卻有着明確的目標跟詳細計劃,根本就沒有不奢望能從閩江口突破去襲擾晉安城,也沒有破城的計劃,但要不惜一切代價將三沙灣打殘。

在崇州時就制定了詳細的三沙灣作戰計劃,也許淮東手裡的閩東沿海地形圖,要比浙閩叛軍手裡更詳細。除了八閩世家在三沙灣諸鎮埠的產業給標識出來外,那些在三沙灣定居的前東海寇首領及名下產業也將是這次南襲的重點目標。

在佔據鑑山哨臺後,登岸甲卒又在北線掐住從霞浦進入東衝半島的全山,韓採芝先集中兵力攻打鑑山與東衝之間的漳灣、沙江、三都等鎮埠。在入夜後,南線甲卒退到鑑山之後,攻打鑑東半島的飛鸞、坑園二鎮,北線甲卒從全山退入東衝半島,攻打下滸、東衝兩鎮……

三沙灣沿岸,焰天大火徹夜不息。

戰爭從來都是血腥跟殘酷的,實際上,對三沙灣沿岸居民來說,淮東軍無疑就是入侵的敵軍,大批民勇都在宗族首領的組織下進行激烈的反抗。

有反抗即格殺,殘酷的焦土政策也必需要得到堅決的執行。打到最後,也無暇去分辯哪些纔是計劃中的攻擊目標,哪些可能是身家清白的無辜平民。只要是稍些像樣子的宅院,哪個將領手裡只要在兵力上有寬裕,都會派人去打。

軍令官的作用更多的是維持基本的軍紀,防止奸/淫與濫殺現象發生,確保將卒不會肆無忌憚的去攻擊那些手無寸鐵的平民,同時避免襲擊過於分散。

直到晨時,纔有哨探回稟晉安城有大隊步卒往這邊而來,張苟便以副將參軍的身份派人命令登岸的將卒沿海岸收攏,準備撤退;所有無法及時運走的繳獲物資,任三沙灣貧民自取。

等晉安城援軍離鑑山還有四五里地,張苟才率領最後峙守鑑山哨臺的甲卒撤回海上。

第13章 將田種好第74章 大戰將臨第45章 典錢鋪第45章 功高震主第50章 驅狼吞虎第三章 柳月兒第26章 島城鎖海第5章 黑水洋第45章 相臣人選第146章 賊船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64章 豫章第67章 取刀之謀第87章 風捲殘雲第36章 歷史總是重演第60章 分贓擴軍第55章 戰事稍息第38章 三個摺子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37章 分功酬勞第77章 吳黨裂痕第37章 造湖第41章 體系與築基第67章 自顧不暇第116章 叛逃第69章 江門島第32章 放逐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72章 昔日童子第51章 泗陽陷圍第1章 王侯家事第三章 七夫人顧盈袖(二)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52章 嵊州第57章 自薦爲妾第26章 殘部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65章 開漕諸策第一百零四章 抵臨(二)第122章 滯敵第14章 永嘉第44章轉折第39章 戰械第18章 兵亂難止第31章 說服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66章 東風緊第19章 鹽銀保糧第29章 不殺第16章 誰能知心第21章 投附第67章 取刀之謀第78章 少年子第二十章 誘殺第78章 虎毒食子第11章 嫡爭(二)第一百零八章 女刺客(四)第25章 官溪嶺第27章 西線告急第12章 寧則臣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第5章 初襲第41章 海東行營第99章 江寧形勢第48章 暗夜秘情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108章 守淮攻閩第52章 棄第109章 兵敗長山島第1章 林政君號第11章 巢東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3章 海塘說策第六十一章 襲營第28章 廢除匠戶第20章 拉攏第32章 定計第88章 對峙第70章 長樂王第10章 浙南第134章 還朝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1章 風雨相援第156章 絕望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36章 對壘第52章 棄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8章 兵亂難止第5章 初襲第54章 尚有餘計第74章 密約(一)第9章 問政殺心第94章 不容拒絕
第13章 將田種好第74章 大戰將臨第45章 典錢鋪第45章 功高震主第50章 驅狼吞虎第三章 柳月兒第26章 島城鎖海第5章 黑水洋第45章 相臣人選第146章 賊船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64章 豫章第67章 取刀之謀第87章 風捲殘雲第36章 歷史總是重演第60章 分贓擴軍第55章 戰事稍息第38章 三個摺子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37章 分功酬勞第77章 吳黨裂痕第37章 造湖第41章 體系與築基第67章 自顧不暇第116章 叛逃第69章 江門島第32章 放逐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72章 昔日童子第51章 泗陽陷圍第1章 王侯家事第三章 七夫人顧盈袖(二)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52章 嵊州第57章 自薦爲妾第26章 殘部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65章 開漕諸策第一百零四章 抵臨(二)第122章 滯敵第14章 永嘉第44章轉折第39章 戰械第18章 兵亂難止第31章 說服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66章 東風緊第19章 鹽銀保糧第29章 不殺第16章 誰能知心第21章 投附第67章 取刀之謀第78章 少年子第二十章 誘殺第78章 虎毒食子第11章 嫡爭(二)第一百零八章 女刺客(四)第25章 官溪嶺第27章 西線告急第12章 寧則臣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第5章 初襲第41章 海東行營第99章 江寧形勢第48章 暗夜秘情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108章 守淮攻閩第52章 棄第109章 兵敗長山島第1章 林政君號第11章 巢東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3章 海塘說策第六十一章 襲營第28章 廢除匠戶第20章 拉攏第32章 定計第88章 對峙第70章 長樂王第10章 浙南第134章 還朝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1章 風雨相援第156章 絕望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36章 對壘第52章 棄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8章 兵亂難止第5章 初襲第54章 尚有餘計第74章 密約(一)第9章 問政殺心第94章 不容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