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防線四不像

人的野心是很難說清的東西,天下亂象已顯,能有掌握一鎮數萬雄兵的機會,任是再大的風險,都會有人不惜火中取栗。

在青州諸人眼裡,淮東的苦心婆心倒顯得別有心機吧?

林夢得站在長亭下避雨,看着遠處漸顯出漸漸影子的車隊,嘴角浮出淺笑,心想:不聽勸也好,便任青州撞頭破血流,以後也不會再有那麼多鬧心的妖蛾子了。

看着車隊到長亭前,雨勢漸歇,只有些雨沫子在飄,林夢得也不讓人替他撐傘,看着馬燈下顧嗣元下車來,走上前揖禮道:“少君此行聲張不得,大人特讓夢得出城來迎,還望少君不要覺得淮東怠慢,”又與楊樸行禮。楊樸都未任官職,是顧家的家臣,林縛也一直視楊樸爲長輩,林夢得在他面前不會怠慢了禮數。

既然顧嗣元都親自過來,爲了避免東陽系陷入分裂,淮東也只能放棄之前的立場,閉口不再勸青州諸人南撤之事。

顧嗣元本來就沒有指望妹夫林縛親自出城來迎接,見林夢得態度甚恭,忙長揖還禮,說道:“夢得叔是要折煞小侄啊……”以子侄自居,請林夢得先上車,一起進城去。

爲顧嗣元的到來,林縛與顧君薰在城裡準備了一處空園子安頓他,園子不大,卻是精緻,園子裡的擺飾、傢俱以及伺候的僕婦、廚子及女侍,也都是顧君薰親自張羅。

顧嗣元此行甚秘,走漏風聲會引起諸多方面無端的猜忌,車馬隊直接到宅院門前才停下,林縛與顧君薰先一步在這裡等候。

林縛身穿青衫,站在宅門前,顧嗣元等人也是早早的就下了馬車,步行過來。林縛袖手站在臺階上,笑道:“風雨也多,嗣元與楊叔趕過來辛苦了吧?”

“姑爺、小姐!”楊樸一直都是顧家僕從的身份,自然是遠遠的招呼林縛爲姑爺。

“倒也不覺得,”顧嗣元在後面緊走兩步,說道,“一路看到淮東費了兩年心血的捍海堤終於築成,心裡欣慰、振奮,我要在青州也學你做一番事業,這回來是淮東救援的!”

“這是當然,嗣元便是不說,淮東又豈能旁觀哉?”林縛說道,心裡暗歎:總是不肯放下手握重兵的野心啊!

顧君薰將女兒政君抱在懷裡,嗔道:“真是的,剛見上面就談軍政,我這個做妹妹的在邊上倒顯得礙眼了!”

顧嗣元哈哈一笑,說道:“薰娘都做了人母了,嘴巴還是這般不饒人!”伸過手捏了政君粉嘟嘟的小臉,說道,“政君,喊聲舅舅來聽聽……”

“舅。”才學說話的政君怯生生的喊了一聲。

顧嗣元從懷裡掏出給外甥女的見面禮來,是一對翠色慾滴的玉鐲子,顧君薰又是埋怨她哥哥破費。

這裡的園子只是安頓顧嗣元臨時住下,洗塵宴自然是安排在別處。除了顧嗣元、楊樸二人外,林縛又請要趙勤民、趙晉父子陪同,隨行的侍衛、隨扈,都留在園子裡用餐、休息……

上回相見時,還是淮泗戰事期間,一別將近兩載,林縛看顧嗣元脣上留了短髭,也顯得成熟穩健。

顧嗣元這兩年在青州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但資歷人望終究是差些,即使繼承了湯浩信在青州的政治遺產,也只是與杜覺輔、陳/元亮、張晉賢等人共治青州。

張晉賢在青州的影響力最小,一方面是任通判在政事上輔佐陳/元亮,算是東陽系的後晉官員,也不比杜家在地方上的勢力根深蒂固,也許也有跟淮東關係過於親近的緣故——杜覺輔、陳/元亮是顧嗣元之外,對青州影響力最強的兩人,地位實際不在顧嗣元之下。

無論是杜覺輔,還是陳/元亮,不能說沒有能力,但都有他們的侷限性。

陳/元亮想得更多的是升官發財,恨不得學秦城伯那般將銀子鑄成銀球藏在銀窖裡,所以也不跟顧嗣元爭在青州的地位。杜覺輔更多的是想增加杜家在青州的權勢,對兼土田宅等事十分的用心。

過去兩年,僅從津海糧道上直接徵收的厘金,分給青州的就有四十萬兩銀。

這麼多的銀子,青州諸人除了維持近四千精銳戰力的兵備外,其他的大多數落入個人囊中,並沒能用來好好的經營青州。甚至連維持膠萊河運通暢的兩萬運軍,在過去兩年時間裡,都只是勉強的維持生計,過活得十分的艱辛,沒能夠參與分利。

這時候倉促間將兩萬運軍編爲戰卒,兵甲、訓練以及有經驗的基層武官都存在嚴重的不足,軍心士氣實際上也不可用。

此時青州的社會矛盾,在過去兩年時間裡,未但沒有得到緩解,甚至更加的嚴重。加上樑家一直都在不懈的向青州等地滲透,顧嗣元與杜家聯姻,甚至都未必能得到地方紳豪勢力的全力支持,離得民心的差距更遠。

顧嗣元想據青州以自立,既缺乏基礎,更缺乏時間。但事情走到這一步,爭執、勸說已經沒有意義,還不如抓緊時間讓顧嗣元在青州多做些準備,不至於將來敗得太慘。

ωωω. ттkan. c ○

顧嗣元在青州能撐得越久,對淮東也越有利。

所謂的政治大概就是因妥協而存在的吧。

*************

顧嗣元、趙勤民原以爲還要多費一番口舌,沒想到踏進崇州城起,林夢得或林縛就沒有流露出不支持的態度來。

趙勤民也暗暗鬱悶,莫要讓顧嗣元錯以爲是他在背地裡搬弄是非才好,心裡又想林縛能轉變態度,多半是因爲顧悟塵、顧嗣元態度強硬使淮東不得不低頭。

用過宴,顧君薰抱着女兒就先離開了,林縛請顧嗣元、楊樸、趙勤民等人到東衙談事情。

從地勢上,青州偏於東側,佔了濟南、平原以及山東西部、南部的樑家在外側。只要樑家不垮,青州是安全的,這也是顧悟塵、顧嗣元忽視守青州風險的一個因素。

要想青州支撐的時間長一些,推行新政已經來不及了,推行新政只能讓地方豪紳勢力也站到顧嗣元等人的對立面前,加劇青州的不穩定因素,當務之急是提高新組建的青州軍的戰力。

崇州的兵甲製造能力已經超過江寧工部一大截,但仍遠遠不能滿足淮東軍自身擴軍所需,即使能擠出一部分來,也是要暗中支援紅襖軍——林縛不能置淮東的根本利益於不顧,但支援青州十數萬斤的鐵料不成問題,需要青州自行組織工匠打造槍矛刀械及箭矢。

當然了,顧嗣元更需要淮東支持跟聲援,以確保能有更多的兩淮鹽銀能給青州所用。

WWW▲ ttКan▲ ¢○

津海糧道斷了,江東郡的折漕銀基本上都給各府截留了。也許在擁立新帝之後,折漕銀會有別的說法,但江寧此時能用來在河淮建立防禦東胡人南下防線的,主要就是節省下來的兩淮鹽銀了。

淮東處於河淮防線的內側,吞了折漕銀,原則上就不能再對兩淮鹽銀伸手。不然就會顯得過於貪心,在道義上處於被動,也會引來其他勢力的聯合壓制。

淮東對兩淮鹽銀分文不取,就有立場支持青州多分兩淮鹽銀。當然,青州要想分得兩淮鹽銀,就不能躲到樑家背後。

這幾天來,幾乎每天有信使往來江寧與崇州之間,就河淮防線的問題反覆詢問淮東的意見。

樑家也有守中原的心思,但樑家早前過於貪心,其勢力不僅包括山東西部及南部地區,其次子樑成翼還以河中府爲根基,西拒潼關,沿黃河東進,控制沁陽、鶴壁、濮陽等地區,要不是時間太短,樑家還會在陳芝虎北調後,將觸手向河南縱深滲透。

從河中府到濟南府、平原府以及到更東面的臨淄,直線距離就有一千三四百里寬,包括原中州郡、山東郡的正面。面對的太行山東西兩側,皆有大的出兵通道:濟南、平原、清河等地要擋住從燕冀以及出太行山東南麓而來的敵軍,沁陽、河中等地,要擋住從晉南及太行山西麓的敵軍。

僅憑樑家所掌握的六七萬兵馬,想要守住這麼寬的防線,漏洞太大。更爲關鍵的,樑家控制的區域雖大,但多數地方都遭受到戰事的反覆摧殘,防禦軍事潛力極差。

即使東胡人在控制燕冀及晉郡後,向南擴張的能力給大幅攤弱,但要想捅穿樑家的防線也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江寧及其他勢力,顯然都不想將兩淮鹽銀太多的分給樑家,讓樑家的勢力繼續擴大——樑家也清楚當前的形勢,不想到頭來一無所有,就必須收縮防線,讓出位於防線上的一些地盤來,讓長淮軍、青州軍或其他兵馬進入協防。

曹家的威脅,而河中府又是樑家掌握未受戰事破壞、較爲完整的一個府,樑家死活都不同讓曹家兵馬出潼關進入河中府協防。

元歸政在江寧替樑家奔波協調,江寧目前是打算讓陶春率長淮軍主力退守清河、安陽,佔據太行山東南麓的地勢,替樑家擋住濟南與河中兩地之間的空當。

在東側,顧悟塵希望樑家讓出臨淄,由顧嗣元率青州軍進入臨淄,進而北控陽信,與樑家在濟南、平原府的兵馬,共同承擔來自燕南敵軍的壓力。

當然,無論是淮東還是江寧,都想能調陳韓三北上。奈何陳韓三在徐州稱病,只苦訴錢糧不足,霸佔着徐州不走,誰也奈何不了他。在這關頭,誰都不敢將陳韓三逼反了,只能任由他去。

十數日來緊急磋商,差不多形成樑成翼守河中、沁陽西線,陶春守清河、安陽中路,樑成衝守平原、濟南中東路,顧嗣元守陽信、臨淄東路,沿黃河構築第一道防線的方案。在這道防線上,以魯國公樑習總督軍務防事。

河淮無險可守,除第一道防線外,江寧還打算在淮河北岸構築第二道防線。

陳韓三守徐州、招安紅襖軍守淮陽,但原河南制置使司所控制區域,是個極大的空當,江寧決定調登州軍過去補足。

登州軍則是江寧能掌握另一路鎮軍。

在李卓治薊期間,登州軍是李卓除薊鎮軍之外,重點加強的第二支兵馬。

郝宗成代李卓爲帥,調登州軍從遼東南角金州登岸,打遼東的側翼。登州軍未發揮作用,薊鎮軍主力便在遼西慘遭覆滅,登州軍倉促想退出遼東,給銜尾追擊,損失慘重,但還保存水步軍萬餘人。

登州偏於山東一隅,這時候江寧徹底放棄從海路打遼東側翼的心思。除了登州水軍仍留駐原地外,打算將登州鎮五千甲卒調到許昌、鄢陵進行加強,與淮陽、徐州,構造第二道防線。

利用兩淮鹽銀在河淮地區構築兩道防線的思路大體如此,但鹽銀如何分配,誰多誰少,是各家爭奪的焦點。

也許每年一百八十萬兩的鹽銀能讓河淮地區多招募十萬八萬的兵卒,但這兩道防線,在林縛看來,漏洞百出,沒有根基,彼此間又勾心鬥角、相互提防甚至敵對,實在無法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一旦東胡能集中十萬兵力,攻其一路,一路敗,就可能導致整個河淮防線的崩潰。但就眼下的形勢,這個四不像的東西卻是各家唯一能在短期內妥協而接受的方案。

第62章 嶽冷秋第43章 潰不成軍第83章 引蛇出洞第66章 淮陽行第68章 各懷心思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6章 私糧入京第5章 困獸無計第53章 夜雨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136章 大私第32章 放逐第28章 援助第24章 禁絕第62章 窺一斑第122章 滯敵第八十二章 夜勤病宅第12章 大功將成第57章 破口罵娘第25章 官溪嶺第81章 暗子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五十一章 行舟議事第25章 割土權謀第119章 行軍第115章 輕而易舉第3章 海塘說策第42章 五虎凋零第160章 虛實難辨第63章 寧王一系第一百二十九章 駱陽湖水戰(三)第85章 逃都第10章 虎將有謀第62章 窺一斑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30章 星星之火第85章 津海之利第53章 君子不器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29章 飛來一城第83章 圍敵鳳河西第130章 池州謀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50章 彭城郡公第46章 搶灘第24章 戰後米酒香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75章 手段第36章 舊瓶新酒第89章 勸進(一)第16章 棋盤落子第二十一章 跋扈的風情(一)第82章 紅顏禍水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45章 叛將降兵第10章 初戰第18章 喝斥第23章 強襲松浦第50章 驅狼吞虎第67章 不嫁第33章 宗族第75章 攻寨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76章 淮陽鎮第41章 請君先渡淮第3章 寧王第5章 挖牆腳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41章 撤兵第55章 黃河決堤第57章 收復江西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25章 金箭傳令第64章 說刀第53章 梟首取級第52章 江寧行第33章 滲透第60章 梟臣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37章 分功酬勞第150章 還有一戰第136章 大私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74章 雁過拔毛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56章 淮陽獎功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37章 造湖第8章 郊迎(一)第49章 奢家變數第133章 耐心第24章 潘家舊部第34章 登王臺山第15章 聯姻第138章 鐵松溪阻敵
第62章 嶽冷秋第43章 潰不成軍第83章 引蛇出洞第66章 淮陽行第68章 各懷心思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6章 私糧入京第5章 困獸無計第53章 夜雨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136章 大私第32章 放逐第28章 援助第24章 禁絕第62章 窺一斑第122章 滯敵第八十二章 夜勤病宅第12章 大功將成第57章 破口罵娘第25章 官溪嶺第81章 暗子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五十一章 行舟議事第25章 割土權謀第119章 行軍第115章 輕而易舉第3章 海塘說策第42章 五虎凋零第160章 虛實難辨第63章 寧王一系第一百二十九章 駱陽湖水戰(三)第85章 逃都第10章 虎將有謀第62章 窺一斑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30章 星星之火第85章 津海之利第53章 君子不器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29章 飛來一城第83章 圍敵鳳河西第130章 池州謀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50章 彭城郡公第46章 搶灘第24章 戰後米酒香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75章 手段第36章 舊瓶新酒第89章 勸進(一)第16章 棋盤落子第二十一章 跋扈的風情(一)第82章 紅顏禍水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45章 叛將降兵第10章 初戰第18章 喝斥第23章 強襲松浦第50章 驅狼吞虎第67章 不嫁第33章 宗族第75章 攻寨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76章 淮陽鎮第41章 請君先渡淮第3章 寧王第5章 挖牆腳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41章 撤兵第55章 黃河決堤第57章 收復江西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25章 金箭傳令第64章 說刀第53章 梟首取級第52章 江寧行第33章 滲透第60章 梟臣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37章 分功酬勞第150章 還有一戰第136章 大私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74章 雁過拔毛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56章 淮陽獎功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37章 造湖第8章 郊迎(一)第49章 奢家變數第133章 耐心第24章 潘家舊部第34章 登王臺山第15章 聯姻第138章 鐵松溪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