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數銀

進奏院及邸報等事過去,接下來,林續文、劉師度便說起戶部及鹽鐵司的情況。

除崇州五縣外,淮東控制的其他區域,都併入戶部,夏稅已經結算完畢。這樣一來,戶部歲入的總盤子能有多大,就能得出一個概數來。

中樞財政工作的核心,還在於“量入爲出”。要是對戶部歲入沒有一個相對準確的判斷,如何安排來年的軍民政事?

戶部的歲入情況,也是林縛回到江寧首先要了解的問題。

“治鹽事以來,將淮東售鹽也併入之後,鹽鐵司所納鹽斤總數,比去年同期增加約有六倍,但加價款減到十一。兩淮鹽銀今年約摸要減去四成,”劉師度說道,“不會超過九十萬兩銀。”

“還好,”林縛點了點頭,說道,“倒沒有叫人太失望。這眼下,各地民生都苦,都習慣了淡食。這鹽價降下來,再休養兩三年,總量會逐步上升。”

“確實,軍卒供給,一年要食六斤鹽;淮安諸縣這兩年在主公治下,日子比以往要好過得多,但農戶一家數口人一年食鹽有六斤的,也不多見。照着常理,五口之家,一年食鹽要有二十斤,纔是合適。鹽鐵司今年所納鹽斤總數,能驟增六倍,一是禁私之功,一是減價之功,一是閩東、兩浙收復之功,”劉師度說道,“等着各地的鹽事理順了,加款價不減,鹽價還可以進一步的下調。當鹽價降到四十錢以下,私梟也就無利可圖了,治禁之費也可以削減,而以往單單要維持兩萬鹽卒,一年糜費就要四五十萬兩銀……”

林縛點點頭,等煮法改曬法大規模的推廣開之後,各地鹽價降到四十錢以下,倒不是無法實現的夢想。到時候,私梟販鹽得利就將驟減,反而砍頭的風險要增加不少,就不會有太多的人去幹這折本的買賣了。

雖說最近三五年的鹽銀大減是難以改變的事實,但整肅鹽事,對削弱以沈戎爲首的維揚府勢力,削弱鹽商對淮西潛在的支持,都有極大的好處,這點損失完全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此外,煮法改曬法,鹽場周邊大片的草場,可以供裁減下來的鹽戶、鹽卒進行屯墾,條件成熟之後,在鹽瀆、建陵東面,再新置兩三個縣,都不成什麼問題。

“今年鹽銀能有八九十萬兩,倒是很出乎我的意料,已經是很知足了。”林續文說道,他之前就擔心鹽斤加價款驟減到十一,會使鹽銀全部損失掉,沒想到還能保留這麼多。

再者整肅鹽事,查抄毛文敬等官商的家產及罰沒,計銀就有一百萬餘兩,清查出來的私墾田畝,更是接近百萬畝規模,在三五年內,能彌補鹽銀的損失。

“夏稅應該結算完畢了,”林縛問林續文,“情況如何?”

“浙西、閩東以及徐泗戰事剛息,還需休生養息,海陵、淮安、明州、永嘉、台州諸府稅賦併入戶部,嘉興的情況也有所好轉。即便在減去一丁口賦,夏稅總計徵銀也冒過三百萬兩,情況比預計的要好些……”

“哦,明轍在嘉興幹得還不錯嘍?”林縛聽林續文單獨將嘉興拿出來說,應該在陳明轍在嘉興政績彰然。

“虎父無犬子,華章公的公子,真是不會辱沒狀元之名,嘉興所納夏稅,甚至要比戰前,還要高過兩成,”林續文說道,“還是在減計一丁口賦之後的數字……”

陳華章哈哈一笑,對林續文的讚譽也是相當滿意。

嘉興府位於太湖的東南濱,面積與平江府相當,戰前在籍口戶計二十一萬之多,盛產米茶棉絲。嘉興早前就受東海寇所擾,奢家佔據浙東後,與嘉興僅一江之隔。奢家在浙東的水師其時強盛,嘉興沿海、沿江對浙東水師來說,幾乎等於沒有設防,生產受到極大的破壞。

林縛襲得明州之後,嘉興才擺佈戰事的干擾,成爲杭湖腹地,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陳明轍也是在那時出知嘉興府事,迄今算來,也才三年時間而已。

戰時,大量嘉興民衆離鄉背井,到北面的平江、丹陽等地躲避戰禍,戰事陸離歸鄉。陳明轍借這機會,清理田冊戶籍,並治水修堤、築路殖田諸事並舉,成效很大。當由於之前嘉杭湖的稅賦由杭湖自徵自領,林縛能看到嘉興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好轉,但具備數字不曉得。

陳明轍雖然一直沒有表態,但戶部受淮東控制這事,天下皆知,陳明轍主持嘉興府事,能叫嘉興府今年上繳的夏稅比戰前還高兩成,這便算是默認了陳氏投附淮東的現實。

林縛也不會幼稚到真要將陳明轍拉到跟前服個軟才放過他。

“明轍在嘉興三年任期已滿,是不是薦他出知杭州?”林縛問諸人。

“理應如此。”林夢得等人都說道。

杭州府、維揚府歷來都要比其他州府要高一階,早年也是兩浙郡司所在。杭湖軍與浙閩長期在杭城西湖一線長期對峙,富陽、臨水等縣還曾陷落敵手數年,生產受到極大的破壞。陳明轍既然有治政之才,用他任杭州知府,比其他人更叫林縛放心。

太湖諸府縣,也真正可以稱得上天下之間的精華之所、魚米之鄉。

以平江爲例,稅賦定額計糧達一百四十萬石;此外,淮東售往海東地區的生絲,約有六成產出平江。絲織茶布不算,僅每年達一百四十萬石的稅糧,便是其他府縣難以企及的。

雖說如此高的稅糧定額,是三次加徵之後的數字,但從另一方面說,還是在土地兼併、隱田寄戶現象嚴重的情況所得的數字。只要認真的清理田冊戶籍,將寄戶隱田清查出來,迫使地方上的士紳豪富承擔更多的稅賦義務,抑制土地兼併,平江府的稅賦,還能有大幅的增加。

嘉興府在戰前在籍口戶計有二十三萬戶,經過這些年的摧殘,陳明轍重新覈定嘉興口戶,不減反增,計有二十五萬餘實戶。這也是嘉興夏稅相比較戰前能有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比起杭州來,湖州位於內側,受戰事的影響要小許多。太湖沿岸,僅湖州、嘉興、丹陽、平江四府,所貢獻的稅賦,就將佔到今年戶部歲入的五成以上,說是江南精華之所,當真是一點都誇張。

要是年初奢家豁出去兩萬精銳不要,派鄭明經率部深襲丹陽、平江兩府境內,今年的情況相比之下就要比現在嚴峻不是一點半點。

林縛接下來又詢問其他的榷稅收入,習慣性的將眉頭皺起來,說道:“看來,在上饒外圍有進行長期大規模軍事對峙的條件了!”

“明年補給淮西的錢糧將減至一百二十萬兩銀,池州是個大負擔,但也只與淮西相當,荊湖、潭州計補軍資六十萬兩銀,總計也就三百萬兩,”林續文報起賬來飛快,這些數字在他心裡盤桓極熟,“六部諸監寺、傳驛、內府經辦所耗及中樞官吏薪俸等務,也要劃掉四百萬兩銀,明年能拔給樞密院開支的,也就五百萬兩銀。要是撐不住,可以先緩一年,到後年,戶部的歲入應該還能增加兩成……”

十萬兵馬分散駐在浙中、浙西、寧西等地,跟集中起來深入浙西、贛東之交的腹地,嘗試對上饒進行長期圍困,所消耗的錢糧是截然不同的。

雖說養十萬兵馬,一年僅需要兩百萬兩銀子,但集中圍城,除了要徵用大量的民夫以維持物資運輸消耗巨大外,圍城築壘、戰械兵甲、軍功獎賞、傷亡撫卹等耗用,纔是大頭。

奢家不可能輕易放棄江西的東門戶上饒,駐以精銳重兵。淮東想要猝然攻陷上饒是不可能的,利用優勢兵力對上饒進行長期圍困,是樞密院秋後用兵的核心。

所謂“以正合、以奇勝”,即戰事起初必然要以正兵進行軍事對峙,在對峙中尋找改變平衡的關鍵點,再施以奇策,獲得最終的勝利。

要想打通進軍江西的門戶,就要做好圍困上繞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準備。要是中途因錢糧不足而撤兵,就得不償失了。明年在上饒戰場投入的錢糧,將可能超過五百萬兩銀甚至更多。

關鍵同時期,徐泗防線以及廬弋防線的建設都不能停下來,徐州與廬州計算要新增加十萬輜兵作爲後備兵員儲備起來。再加上江寧禁營軍、海東行營軍以及閩東行營軍的開銷,還要在淮山之中秘密修一條出兵棧道,明年的壓力極大。

有史以來,有許多戰事打着打着雙方就各自撤軍,說到底還是給錢糧所困。

“緩不得啊,”林縛搖頭說道,“我們能緩一口氣,奢家在江西也能緩一口氣;倒不是怕奢家,燕虜的動作很快,就怕曹家先撐不住放棄關中啊!到時候要是被迫打兩線,眼睛都會急瞎掉。”

林縛在巡視徐州之後,徐州方面就加強東線對沂山地區的爭奪跟滲透,但包括第二水營對山東半島沿海的襲擾,戰事規模都是受限制的,消耗的資源不大,也就談不上兩線作戰。

無論是面對燕胡,還是面對奢家,單獨面對一家,林縛都不擔心,就怕同時面對兩家,那時眼睛真是要急瞎掉,將會陷入徹底的被動之中,難以奪回主動權。眼下就要趁着燕胡的兵鋒離中原腹地還遠,就要搶手將奢家徹底的打垮,或者說拖垮!

“厘金局及崇國邑入,明年能達到什麼數?”林續文問道,他對一下子要在上饒投入十萬兵力還是有心悸。當初李卓率部與閩東進行長期的拉鋸戰,打得十分的艱苦,江西、江東、兩浙等地也苦不堪言,每年都要給東閩軍提供四五百萬兩銀的錢糧。

要不是這些錢糧撐着,東閩軍也難成精銳。

林夢得說道:“厘金與崇州五縣,明年歲入能超過四百萬兩銀,但給鐵場、新學等事劃掉一大塊,明年能撥出兩百五十萬兩銀用於戰事,就算不錯了。”

林縛搖頭而笑,說道:“這是怨氣沖天啊。”

大家都笑,要開銷上,林夢得始終是一副捂緊口袋的樣子,偏偏遇上林縛大手大腳花銀子花慣了的主。

林夢得說道:“新學是築基之事,沒有這些年硬着頭皮辦學堂,今年也抽不出那麼多的人手源源不斷的分派各處。這個我們起初想不明白,慢慢也能想通……只是鐵場可以緩辦,綜合學堂,明州那處,也可以緩辦,不能算是急務。這兩樣緩一緩,就是擠出七八十萬兩來。”

“你看這樣可好?”林縛說道,“除了船場、鐵場兩事,要抓在手裡,織染、繅絲等工場可以分股出售,以籌銀錢之不足。經礦業監覈准,許私商僱人掘山採煤鐵。另設機械製造司,可向私商籌股設廠,製造民用工械以牟利。總之,你明年替我再額外湊出三百萬兩銀子出來……”

當世爲業以耕種爲主,無論士紳也好,商賈農戶也罷,攢下銀子,兼買田地以求租利,幾乎是最自然不過的衝動——林縛欲行新政,抑制兼併、減租減賦之餘,也應該給地方士紳手裡的銀子有出路,鼓勵工商本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不然就難以逃脫千百來的死循環。

江南士紳倒是相對開明,畢竟揚子江流域河網的密集,也促進了江淮地區的商貿以及工坊等業的集中發展。陳氏能投淮東,說到底也是對林縛在淮東搞的那一套認同。

唯一的區別,只是以往江南士紳將工坊、商貿抓在手裡,利用士紳的身份,本身非但分文不納稅賦,還參與掠奪地方上的市稅、過稅,而以後,林縛要將這些牢牢的抓在手裡。

林夢得想了想,最終嘆氣道:“實在不行,還是隻能打錢莊的主意了。”

第93章 深谷殘敵第52章 列裝第18章 喝斥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67章 自顧不暇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52章 嵊州第15章 借名清匪第30章 重遊清江浦第29章 山間禪院第86章 臨行第50章 彭城郡公第96章 軍食第50章 戰訓識字班第54章 殘敗第119章 崇城基業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12章 濟州第51章 泗陽陷圍第44章 兵家秘術第73章 聯兵方案第12章 餌與陷阱第46章 錢莊第120章 降服第五十四章 隻手遮天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133章 驚弓第55章 殘勝第59章 烽煙緊第59章 援圍第11章 行軍第125章 起霧第75章 北行第144章 後手謀淮西第38章 入冬第67章 自顧不暇第119章 行軍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50章 收六夫人第117章 進退兩難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76章 淮陽鎮第79章 火中慄第85章 信心第二十一章 跋扈的風情(一)第111章 異動第65章 賑災第2章 新學第112章 荊州攻防第三十七章 夫人之誤(二)第82章 議降第10章 血書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48章 營破第32章 官職第六十一章 襲營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80章 鐵橋營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35章 顧氏第115章 腹心之策第2章 相認第8章 投效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71章 袁州條件第41章 請君先渡淮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一百零五章 女刺客(一)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46章 緩兵之計第三章 柳月兒第46章 點天燈第十七章 救人性命不敢忘第12章 蒸汽機(一)第66章 淮陽行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35章 整頓第20章 拉攏第25章 金箭傳令第53章 北伐猜想第51章 窮寇不追第34章 請戰第68章 攻守之謀第12章 議兵第139章 鐵松溪大捷第134章 還朝第118章 金蟬脫殼第55章 閨房秘語第10章 初戰第44章 陷阱第七十八章 風雲漸涌第10章 入甕第32章 風月龍藏浦第26章 回江寧
第93章 深谷殘敵第52章 列裝第18章 喝斥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67章 自顧不暇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52章 嵊州第15章 借名清匪第30章 重遊清江浦第29章 山間禪院第86章 臨行第50章 彭城郡公第96章 軍食第50章 戰訓識字班第54章 殘敗第119章 崇城基業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12章 濟州第51章 泗陽陷圍第44章 兵家秘術第73章 聯兵方案第12章 餌與陷阱第46章 錢莊第120章 降服第五十四章 隻手遮天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133章 驚弓第55章 殘勝第59章 烽煙緊第59章 援圍第11章 行軍第125章 起霧第75章 北行第144章 後手謀淮西第38章 入冬第67章 自顧不暇第119章 行軍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50章 收六夫人第117章 進退兩難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76章 淮陽鎮第79章 火中慄第85章 信心第二十一章 跋扈的風情(一)第111章 異動第65章 賑災第2章 新學第112章 荊州攻防第三十七章 夫人之誤(二)第82章 議降第10章 血書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48章 營破第32章 官職第六十一章 襲營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80章 鐵橋營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35章 顧氏第115章 腹心之策第2章 相認第8章 投效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71章 袁州條件第41章 請君先渡淮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一百零五章 女刺客(一)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46章 緩兵之計第三章 柳月兒第46章 點天燈第十七章 救人性命不敢忘第12章 蒸汽機(一)第66章 淮陽行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35章 整頓第20章 拉攏第25章 金箭傳令第53章 北伐猜想第51章 窮寇不追第34章 請戰第68章 攻守之謀第12章 議兵第139章 鐵松溪大捷第134章 還朝第118章 金蟬脫殼第55章 閨房秘語第10章 初戰第44章 陷阱第七十八章 風雲漸涌第10章 入甕第32章 風月龍藏浦第26章 回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