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陳留矯詔

建安二年一月,曹操在陳留郡立旗招兵,首倡大義,矯詔天下。

曹操等陳留義士,謹以大義佈告天下:

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

今奉天下道義,書此奇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羣兇。

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漢室,拯救黎民。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劉正看着手中的檄文,心中就有了定計,苦苦等待的時機,終於來到了。

建安二年二月初二,劉正於中山城中心廣場閱兵,並且誓師出征。

魯肅以興漢軍首席執政官,總攬九郡政事。

興漢樓前的廣場上,大軍魚貫而入。

劉正站在觀禮臺上,左右分別是郭嘉和賈詡。

身後站着陳到,典韋,趙雲,黃忠,馬超,廖化和龔都。

董奉和王越,都沒有出現在觀禮臺上。

劉正命人擡出興漢軍的大旗,由陳到的紅衣衛,派出一個營,作爲護旗營。

緊接着的,又請出了另一面大旗。

在第二面大旗上,寫着“討董”兩個大字。

同樣也出動一個營,作爲護旗營。

兩個護旗營,走在閱兵式的最前方。

所有的人都高喊着:“興漢!討董!”

廖化龔都的特戰營,一身迷彩衣,臉上也是花花綠綠的,身上散發出冰冷的氣息,恍若鬼神。

特戰營沒有喊口號,只是握緊了手中的一尺短刃。

在兩個護旗營,身後的中間位置上,站成了一個小方隊。

緊接着,三千紅衣衛,在各自營長的帶領之下,站在了預定的位置上。

三千黑衣衛,黑甲罩面,馬蹄聲重。

三千神弓軍:一千強弩,兩千張硬弓。

三千白馬軍,銀槍白馬,就是三千個趙雲。

一千學生軍,穿着制式軍裝,騎着高頭大馬。

董奉的一千醫務兵,照樣整隊入場,白衣白帽,與冰天雪地,融爲了一體。

討董支隊,經過長時間的磨合訓練,配合得天衣無縫。

劉正看着,一萬六千多名,興漢軍戰士,一種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一萬騎兵,六千多名步兵,就是討董支隊的人員構成。

劉正說:“興漢軍的弟兄們!”

大家在幽州,吃香的喝辣的,每天按時訓練,按時吃飯,按時睡覺。

然而在興漢軍,控制範圍之外的土地上,漢室百姓正過着,水深火熱的日子!

更有大奸賊董卓,和他的董卓軍,禍害百姓,無惡不作。

典軍校尉,魏武鄉侯曹操,陳留立旗聚兵。

我等作爲興漢軍的主力,響應義舉,當仁不讓。

爲了漢室百姓,不滅董卓,誓不罷休!

命令:

各部按照計劃,依次出發,參與陳留會盟。

建安二年三月。

劉正帶着興漢軍,進駐燕縣,得知三師兄曹操,屯兵封丘,負責接待各路諸侯。

二師兄袁紹,屯兵酸棗,正在佈置會盟營地。

大師兄陶謙,屯兵小黃,一萬陶謙軍,全是丹陽精兵,大將曹豹,謀士陳登。

安城令劉備,帶着一千劉備軍,馬弓手關羽,步弓手張飛,還有謀士簡雍。

劉備駐軍浚儀城外。

四師兄袁術,屯兵開封,轉運糧草。

……

說到討董會盟故事,就得說起北軍校尉,長沙太守孫策。

由於他們,在西涼平叛的過程中,損兵折將。

返回長沙的時候,已經是元氣大傷了。

周瑜絞盡腦汁,奈何出產不足,所以省吃儉用,才湊出了五千孫策軍。

當孫策接到曹操的檄文之後,就找周瑜前來商議。

孫策問:“公瑾,曹操在陳留郡聚兵,發出矯詔,邀大家討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周瑜說:“伯符志在天下,這諸侯討董是大義所在,必須要去參加。”

孫策藉機甩鍋,讓周瑜想辦法籌糧。

周瑜心裡很清楚,長沙地方,戶不足三萬,民不足十萬。

即便是掘地三尺,也滿足不了大軍所需。

人都是被逼出來的,周瑜冥思苦想了三天,終於想到了辦法——找荊州刺史王睿,借糧。

孫策留下程譜看家,帶着周瑜和黃蓋、韓當二將,以及五千孫策軍和數日的軍糧,北上襄陽。

王睿見孫策入襄陽,忙迎接進城,雙方在襄陽刺史府坐定之後,周瑜拋磚引玉,說出了借糧的意圖。

周瑜還反覆的強調,這是爲了天下大義,還請王睿,務必要支持孫策軍。

王睿也接到了,曹操的檄文,正愁無將可用。

見到孫策軍缺糧,於是就顧左右而言他,暗示孫策,向刺史府效忠。

孫策習慣了說一不二,怎麼可能投奔王睿,於是就虛以委蛇。

借糧可以,投靠免談。

王睿見孫策,沒有投靠之意,他的熱情就冷了。

王睿推脫說:“孫太守,本刺史也是有心無力。”

正在這個時候,劉表派來催糧的信使到了。

王睿忙寫下了,撥糧的手令,安排人替劉表送糧。

黃蓋見王睿,有糧不借,以爲他是故意的怠慢孫策軍。

匹夫一怒,血濺三尺。

手中的鐵鞭一砸,王睿頭破血流。

周瑜忙喚人救治,只可惜黃蓋用力過猛,王睿死於非命。

得,孫策討董,尚未成行,先枉殺上官的惡名,是跑不掉了。

孫策見事態嚴重,忙命令親衛,將刺史府中的大小屬吏,一併誅殺。

十餘口人,死於非命。

其中有荊州八大家的精英人物,也無罪遭屠。

至此,荊州豪強,深恨孫策,認爲他不講規矩。

劉表絕了糧草,與賊再戰失利,後來得知孫策——搶了南軍校尉部的軍糧。

本來“往日無怨,近日無仇”的兩個人,那一絲淡薄的,西園同袍情誼,從此煙消雲散。

劉表立誓——不殺孫策小兒,劉景升誓不爲人!

孫策和劉表之間的仇怨,就這樣結下了。

孫策拿着手令,出了刺史府,命令韓當去官倉,提取糧食。

荊州蒯越,知道了孫策的惡行之後,只得如數撥付,送走惡人。

然而孫策不過是長沙太守,蒯越卻是刺史府長吏,這口惡氣,得出!

於是蒯越,故意不撥付南軍糧草,反而寫信告訴劉表,是北軍孫策搶了糧草。

劉表心知肚明,對蒯越也恨上了,纔有了重蔡家,而輕蒯家的決定。

……

孫策得了糧草,整軍北上陳留,直奔酸棗大營。

諸侯大軍,雲集酸棗,共同謀劃誅董方略。

第一鎮,徵北將軍,興漢侯劉正,兵一萬六千。

大將:趙雲,陳到,黃忠,典韋,馬超,廖化,龔都。

謀士:主簿郭嘉,行軍司馬賈詡。

第二鎮:鉅鹿太守,任縣侯袁紹,兵兩萬五千。

大將:顏良,文丑,高幹,張南,蔣義渠。

謀士:田豐,許攸。

第三鎮:典軍校尉,魏武鄉侯曹操,兵一萬三千。

大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純,樂進,于禁。

謀士:荀彧,戲志才,程昱,司馬朗,滿寵,毛玠。

第四鎮:徐州牧,丹陽侯陶謙,兵一萬。

大將:曹豹。

謀士:陳登。

兵強而將寡,陶州牧無能啊!

第五鎮:南陽太守,右軍校尉袁術,兵一萬。

大將:紀靈,張勳,雷薄,俞涉,劉勳。

謀士:楊弘,閻象,李豐。

第六鎮:長沙太守,新野侯孫策,兵五千。

大將:黃蓋,韓當。

謀士:周瑜。

第七鎮:安城令劉備,兵一千。

大將:關羽,張飛。

謀士:簡雍。

第八鎮:北海太守,孔融,兵三千。

大將:武安國。

第九鎮:冀州牧韓馥,兵一萬。

大將:潘鳳,韓猛。

謀士:審配,郭圖,辛評,辛毗。

第十鎮:平北將軍,白馬侯公孫瓚,兵八千。

大將:嚴綱,公孫越,公孫紀,鄒丹。

謀士:魏攸。

第十一鎮:上黨太守張揚,兵三千。

大將:穆順。

其餘刺史太守,各將兵一萬,大將均是無名之輩,不值得一提。

共計二十一路諸侯,大軍二十萬。

按照各自的級別,公推劉正首座。

劉正沒有退讓,他已經想好對策了。

正在衆人排定坐次,想要商討會盟大計的時候。

許攸進了中軍大帳:“主公,不好了,袁司空一家,被那董卓老賊殺害了。”

原來是那相國董卓,得知曹操造反,袁紹等人,紛紛響應之後,心中驚懼。

又怕袁隗等人,勾連豪強,與聯軍裡應外合。

於是就在洛陽城中,殺司空袁隗、太僕袁基,及其家中身高三尺以上者,共計五十餘人。

殺完人之後,董卓餘怒未消,派一名與袁家親近的小官,帶着五十幾顆人頭,到酸棗大營,向袁紹等人示威。

爲了避免劉正誤會,還寫了一封信:

經查:司空袁隗,太僕袁基,舉家兵以爲內應,試圖擾亂洛陽城的秩序。

本相國迫於無奈,只得抓起來殺掉。

這應該不算是禍連家人吧?

袁紹不看則罷,看過之後,氣得一口老血,噴涌而出。

袁紹仰天怒吼:“董卓老賊,我袁本初和你,誓不兩立!”

說完,跪在袁隗的首級前,放聲大哭。

急怒攻心,暈倒在地。

劉正和曹操,忙上前相救。

袁紹醒轉之後,哭着對劉正說:“七郎,你一定要替袁家,報仇雪恨哪?”

劉正說:“二師兄,國恨家仇,這酸棗會盟,得你來主持。”

正在這個時候,郭嘉來報說:“侯爺,董卓老賊,殺完袁家之後,餘怒未消,一把火燒掉了,洛陽城中的,興漢侯府。負責看門的老人,不願意逃離,與侯府一同化爲灰燼。”

劉正大怒說:“董卓老賊,毀我家園,害我家人性命。這筆賬,我先記下了,一定會有清算的一天。大家都聽我說……”

大家與董卓,都是國恨。

二師兄袁紹,家人遭戮,國恨家仇,集於一身。

我劉正蒙大家錯愛,忝居主位。

本來不應該推辭的。

然而袁門遭難,袁家雙子,尚且健在。

若是我越俎代庖,佔了盟主之位,那豈不是,置兩位師兄,於不忠不孝的境地嗎?

劉正提議:

任縣侯袁紹,爲盟主。

右軍校尉袁術,總督糧草,支應各方。

興漢侯劉正,徐州牧陶謙,魏武鄉侯曹操,均爲副盟主。

其餘各路諸侯,自行選擇盟友,聽盟主號令行事。

大家都有什麼意見嗎?

曹操說:“本初,這袁家的仇,得你親自去報,我這一萬三千人,都聽你的調遣,爲了報仇,曹操軍上下,義無反顧。”

袁術哭着說:“大哥,什麼都別說了,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我的一萬人馬,也聽你的。”

陶謙說:“二郎,沒什麼可說的,我的人,也歸你調遣。”

劉正說:“二師兄,盧門七郎,共同進退!”

有了盧門中人的領頭。

其餘衆人,一致同意——推舉袁紹爲盟主,報家仇國恨。

第581章 百年大計第1941章 荀攸論戰第1186章 青鬼之約第1571章 規則化道第348章 教訓袁熙第26章 海上風雲第721章 乘風破浪第418章 少女之心第1767章 江山美人第1765章 劉氏核心第1445章 倉谷比拼第304章 龐統論勢第209章 劉備崛起第1680章 羊村會戰第1903章 人盡其才第469章 裝備唯一第1578章 衆人解牛第1992章 伐敵立國第1077章 激流衝浪第1339章 討回公道第453章 神勇牛金第348章 教訓袁熙第1809章 招生考試第1652章 金浪之死第41章 黃巾力士第85章 襄城何曼第1601章 爲美拼命第951章 荊州黃家第410章 大智司馬第1378章 大將對決第935章 文人誤軍第218章 水煮曹洪第394章 張萍的情第2128章 亂軍之殤第1987章 寒門三傑第629章 猛虎出籠第2132章 羽林飛騎第336章 傲嬌糜圓第1661章 蒙恬之死第1532章 李智盜劍第814章 戰鼓聲隆第1751章 龍魂新軍第852章 軍隊轉型第808章 股肱三王第958章 死於安樂第1259章 一分之差第1219章 惰性難消第225章 劉袁大戰第1726章 史富之死第1855章 觀念衝擊第158章 驍將俞涉第723章 微服私訪第261章 王越退休第639章 陷陣之名第340章 關鳳曹昂第1179章 爲愛癡狂第75章 小將陳到第457章 水土不服第1578章 衆人解牛第1093章 大戰鐵牛第1070章 八極星功第1473章 大膽嘗試第2125章 北城之戰第168章 穆順之死第196章 陳宮首謀第1938章 袁術出山第562章 借題發揮第517章 小城崇高第1799章 各顯神通第416章 童子海軍第830章 打着倒退第1765章 劉氏核心第65章 打壓豪強第1074章 兔尊道消第479章 徐家老宅第1445章 倉谷比拼第2042章 時過境遷第1255章 海戰殲敵第1445章 倉谷比拼第937章 海軍青年第2121章 僱傭出戰第934章 虛御學說第857章 韓安大婚第540章 軍魂刑天第1111章 黑暗龍宮第1999章 獻祭清水第1619章 屠家報復第1471章 全員重修第2094章 朱雀精英第868章 西平暗戰第881章 分家利弊第1627章 欺軟怕硬第1169章 強者邏輯第1674章 點鴛鴦譜第1304章 全軍覆沒第593章 黑狗鏢局第29章 神農黃忠第1356章 佛門惠風第1336章 新秀大會第237章 張燕稱王
第581章 百年大計第1941章 荀攸論戰第1186章 青鬼之約第1571章 規則化道第348章 教訓袁熙第26章 海上風雲第721章 乘風破浪第418章 少女之心第1767章 江山美人第1765章 劉氏核心第1445章 倉谷比拼第304章 龐統論勢第209章 劉備崛起第1680章 羊村會戰第1903章 人盡其才第469章 裝備唯一第1578章 衆人解牛第1992章 伐敵立國第1077章 激流衝浪第1339章 討回公道第453章 神勇牛金第348章 教訓袁熙第1809章 招生考試第1652章 金浪之死第41章 黃巾力士第85章 襄城何曼第1601章 爲美拼命第951章 荊州黃家第410章 大智司馬第1378章 大將對決第935章 文人誤軍第218章 水煮曹洪第394章 張萍的情第2128章 亂軍之殤第1987章 寒門三傑第629章 猛虎出籠第2132章 羽林飛騎第336章 傲嬌糜圓第1661章 蒙恬之死第1532章 李智盜劍第814章 戰鼓聲隆第1751章 龍魂新軍第852章 軍隊轉型第808章 股肱三王第958章 死於安樂第1259章 一分之差第1219章 惰性難消第225章 劉袁大戰第1726章 史富之死第1855章 觀念衝擊第158章 驍將俞涉第723章 微服私訪第261章 王越退休第639章 陷陣之名第340章 關鳳曹昂第1179章 爲愛癡狂第75章 小將陳到第457章 水土不服第1578章 衆人解牛第1093章 大戰鐵牛第1070章 八極星功第1473章 大膽嘗試第2125章 北城之戰第168章 穆順之死第196章 陳宮首謀第1938章 袁術出山第562章 借題發揮第517章 小城崇高第1799章 各顯神通第416章 童子海軍第830章 打着倒退第1765章 劉氏核心第65章 打壓豪強第1074章 兔尊道消第479章 徐家老宅第1445章 倉谷比拼第2042章 時過境遷第1255章 海戰殲敵第1445章 倉谷比拼第937章 海軍青年第2121章 僱傭出戰第934章 虛御學說第857章 韓安大婚第540章 軍魂刑天第1111章 黑暗龍宮第1999章 獻祭清水第1619章 屠家報復第1471章 全員重修第2094章 朱雀精英第868章 西平暗戰第881章 分家利弊第1627章 欺軟怕硬第1169章 強者邏輯第1674章 點鴛鴦譜第1304章 全軍覆沒第593章 黑狗鏢局第29章 神農黃忠第1356章 佛門惠風第1336章 新秀大會第237章 張燕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