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孟津戰役

公孫瓚奉命攻打孟津關。

負責駐守那裡的,是董卓軍大將,虎賁將軍李肅。

孟津關北瀕黃河,南依邙嶺,有了山與河,作爲依託,關隘便於長期堅守。

更是形成了,以關制河、以河衛關的局勢。

孟津關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黃河滾滾東來,川流出陝,奔騰在豫西峽谷,水流湍急。

抵達孟津關的時候,河道漸寬,流速驟降,便於船隻橫渡。

因此,孟津渡口自古以來,就是南北往來的交通要衝。

先帝在此設立孟津關,有黃河作爲天然屏障,它佔盡了地利的優勢。

洛陽城外的八大險關,孟津關最爲易守難攻。

想要攻打孟津關,必須要水陸並進。

然而公孫瓚軍,多爲幽州騎兵部隊。

想要拿下孟津關,必須要有水軍助戰才行。

然而孟津關,修築在黃河南岸,公孫瓚軍想要攻打關城,就必須要渡過黃河。

人倒是好說,馬可怎麼辦呢?

嚴綱親自帶了一隊白馬義從,嘗試着涉水渡河。

終於讓他找到了,一條渡河通道。

魏攸不放心,親自參與探路,終於確定了——白馬義從輕裝突進,可以涉水渡過黃河,對孟津關城發起進攻。

公孫瓚問:“軍師,白馬義從是陸戰雄師,到了水上,威力驟減,真的沒有問題嗎?”

魏攸說:“主公,聯軍分兵,其實就是明爭暗鬥的開始。”

如今各處均有捷報。

興漢軍,先克虎牢關,再奪旋門關,聯軍第一精銳,當之無愧。

孫策軍,也是一鼓作氣,拿下了軒轅關。

這軒轅關的攻打難度,比起孟津關來也毫不遜色。

孫策軍可以一戰而下,肯定是付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犧牲。

袁術軍,紀靈單騎破伊闕關,這件事情已經名傳天下,想來也是事實。

就連曹操軍,面對滎陽守將徐榮,也破釜沉舟,以三萬流民青壯的鮮血,嚇退了西涼鐵騎。

袁紹軍一出動,豪強荀家的荀諶,攜敖倉投奔,直接讓董卓軍西涼鐵騎,倉惶西逃。

諸侯聯軍,幾乎每家都以最大的誠意,向天下人展示了討董的功勳。

反觀白馬義從,從幽州千里迢迢的,來參與酸棗會盟。

除了在虎牢關下,被幷州鐵騎碾碎了雄心壯志之外,就再也沒有出彩的地方了。

爲了白馬義從的未來,這一仗必須要打,還得打好。

否則漢室邊軍之中,再也沒有白馬義從的地位了。

魏攸的話,直接點中了,公孫瓚軍的軟肋。

諸侯討董,其實就是聯軍向天下人,炫耀武力。

如今成敗參半。

興漢軍據九郡之地,進可攻,退可守。

周邊的對手,只有劉虞和白馬義從了。

要是白馬義從表現不佳,怎麼可能,頂得住興漢軍的壓力呢?

公孫瓚問:“軍師,這仗非打不可嗎?”

魏攸回答說:“開弓沒有回頭箭!”

白馬義從來到孟津關,就是要打仗的。

如今面對險關,正是宣揚武力的好時機。

鄒丹說:“主公,打吧!白馬義從,得留下一個傳說。”

公孫紀也說:“主公,天下風雲際會,這裡是精銳的熔爐。”

戰鬥,是白馬義從,唯一的出路。

公孫瓚沉吟半晌,終於開口說話了。

公孫瓚說:“既然大家都認爲這仗該打,那就打吧!”

就這樣,八千白馬義從,分成了四隊人馬。

嚴綱等人,各帶兩千。

鄒丹率先涉水渡河,搶攻孟津關,掩護其餘各部。

白馬義從,弓騎皆精。

鄒丹張弓搭箭,在孟津關下,耀武揚威。

李肅站在孟津關上,看着黃河對岸,整裝待發的白馬義從。

副將李恬問:“將軍,什麼時候發起反擊呀?”

李恬覺得,一萬西涼鐵騎,趴在孟津關裡睡大覺,讓白馬義從,在關下大呼小叫的,簡直就是,有辱西涼鐵騎的威名。

李肅說:“小恬,不可意氣用事!”

西涼鐵騎,分守八關之後,本來就沒有什麼兵力優勢了。

要是再大肆揮霍一番,董卓軍的處境,就會更加的不妙了。

諸侯聯軍,損失一個,可以立即補充十個,百個,千個。

西涼鐵騎,損失一個就少了一個。

想要補充,得等上十年,或者是八年。

西涼鐵騎,拼不起呀!

李肅覺得,董卓軍獨戰天下,其實是一個戰略錯誤。

以西涼鐵騎的戰鬥力,可以實現戰略目標。

然而從戰爭潛力上來說,以兩州人口,對抗十州大地,而且還是真刀真槍的硬扛,這和上趕着找死,又有什麼區別呢?

戰爭不是這麼打的,這樣的拼下去,西涼鐵騎遲早完蛋。

李肅心想,是時候改弦更張了。

跟西涼鐵騎一條道跑到黑,就只能陪葬了,實在是太不划算了。

李恬驚呼:“將軍,白馬義從主力,開始渡河了!”

李肅看着昏暗的天空,冷靜的說:“那就,開始吧!”

黃河水面,燃起了熊熊烈火。

李肅本以爲會大局已定,然而白馬義從的表現,令他瞠目結舌。

剩下的六千白馬義從,居然頂着大火衝鋒。

孟津關下的兩千白馬義從,見身後燃起了大火,居然沒有慌亂,而是發起了決死衝鋒。

第一支百人馬隊,居然以血肉之軀,硬撼關門。

戰鬥不到一刻鐘,人成碎片馬成泥。

西涼鐵騎的鬥志,居然被瓦解了大半。

李肅憂心忡忡的望着關城之下,那損失殆盡的白馬義從百人隊。

怪不得公孫瓚軍白馬義從,可以縱橫遼東屬國。

僅憑這份犧牲精神,便是天下少有的精銳。

鄒丹見第一個百人隊,全部陣亡,臉上的表情,依舊沒有什麼變化。

鄒丹說:“第二個百人馬隊,上!”

白馬義從再次衝鋒,又是一番絞肉機似的戰鬥。

西涼鐵騎,開始動搖了。

西涼鐵騎自從成軍以來,一直都是碾壓式作戰。

如今面對悍不畏死的白馬義從,這可是血肉較量。

西涼鐵騎,終於怕了。

好不容易絞殺完畢,李恬氣喘吁吁的說:“將軍,白馬義從瘋了嗎?”

前面的人,用血肉之軀衝關。

後面的人,頂着烈火前進。

李肅說:“這就是名震天下的白馬義從。”

一支與西涼鐵騎,齊名的軍隊,又怎麼可能,沒有過人之處呢?

現在看來,不怕死,就是白馬義從,縱橫遼東的殺手鐗了。

白馬義從的第二次決死衝鋒,宣告失敗。

鄒丹握緊了手中的戰刀,大吼一聲:“第三個百人隊,跟我上!”

這是一場有進無退的戰鬥,鄒丹覺悟了,白馬義從的戰士們,也覺悟了。

甚至就連胯下的戰馬,也拿出了拼命的勇氣。

剩下的一千五百名白馬義從,不約而同的發起了衝鋒。

鄒丹的馬撞在了城門上,城門瑟瑟發抖。

鄒丹向後躍起,馬死,人活。

那些來不及脫離馬背的白馬義從戰士們,連人帶馬,撞上了城門。

李肅站在孟津關甕城的城樓上,看得一清二楚。

這樣的精銳之師,西涼鐵騎,真的可以匹敵嗎?

李肅的信心不足,估計西涼鐵騎,也會喪失信心了吧?

孟津關的第一道城門,宣告被破。

鄒丹的肩膀上,插着一支白花花的羽箭。

嚴綱帶着,一隊黑色的白馬義從將士們,接替了鄒丹,繼續攻擊甕城。

李肅看着李恬,見他一副見了鬼的模樣,嘆了一口氣說:“小恬,傳我將令——撤!”

李肅知道,孟津關城破,已經是必然的了。

白馬義從,用生命堆出來的戰果,給了天下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李恬問:“將軍,咱們還沒有失敗,爲什麼要撤退呢?”

李肅回答說:“當大火無法阻擋白馬義從的時候,西涼鐵騎就已經敗了。”

硬撐着不走,只會讓更多的人,死於非命。

然而這並不能,改變戰爭的結果。

這一仗,白馬義從贏了。

這就是傳說中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西涼鐵騎穿了鞋,就只能拱手認輸了。

李恬似懂非懂,他只聽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西涼鐵騎,輸給了白馬義從。

李肅命令:

西涼鐵騎,退守偃師,保住洛陽城的東大門。

當李肅進入偃師之後,徐榮,郭汜和樊稠,早就已經進城了。

七萬西涼鐵騎,駐軍偃師,開始了諸侯討董的第三階段。

偃師戰役,是洛陽會戰的決定性戰役。

……

公孫瓚帶着傷痕累累的白馬義從將士們,一步一步的走進了孟津關。

看着保存完整的關城,公孫瓚卻高興不起來。

魏攸跟在後面,亦步亦趨,欲言又止。

公孫瓚問:“軍師,仗打成這樣,有意思嗎?”

魏攸回答說:“以烈士的血肉,換得了永不褪色的威名。”

值與不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是一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選擇題。

白馬義從,用生命換取了榮耀。

公孫瓚問:“消滅了多少西涼鐵騎呢?”

魏攸回答說:“西涼鐵騎,見勢不妙就撤退了,一人未折。”

公孫瓚無語了,花了天大的代價,又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呀!

白馬義從得了大義和孟津關,卻犧牲了數以千計的將士。

西涼鐵騎失去了孟津關,人卻完好無損。

這一仗,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

公孫瓚很是不甘心,白馬義從拿命拼來的城池,居然是對手自主放棄的,這叫他情何以堪哪?

公孫瓚讓魏攸退下之後,悄悄的喚來了公孫紀。

公孫瓚問:“白馬義從,需要一場斬首過萬的功勞,這件事情,你能辦到嗎?”

公孫紀回答說:“沒有問題。”

就這樣,公孫紀帶着白馬義從,開始了殺良冒功。

……

旋門關,興漢軍大營之中。

劉正看着手上的情報,臉色鐵青,怒火中燒。

劉正問:“奉孝,這就是秉持天下大義的諸侯聯軍嗎?”

郭嘉回答說:“侯爺,公孫瓚軍也是沒有辦法呀!”

付出了三千的傷亡,居然一名西涼鐵騎也沒有消滅,白馬義從會幹出那樣的惡事,也就不奇怪了。

劉正說:“沙場交鋒,遷怒於平民。興漢軍,恥於與公孫瓚軍爲伍。”

劉正命令:

興漢軍,與公孫瓚軍割袍斷盟,同時昭告天下——興漢軍,絕不與殺良冒功者爲伍。

讓天下諸侯,都好自爲之吧!

賈詡說:“侯爺,這可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呀!”

劉正說:“文和,興漢軍總得堅持自己的底線,不是嗎?”

劉正也清楚,公孫瓚那麼做,只是爲了替白馬義從正名。

然而此等歪風邪氣,不可助漲,否則就助紂爲虐了。

賈詡聞言,也無法再勸了。

畢竟公孫瓚軍的做法,已經突破了興漢軍的底線。

興漢軍要是沒有什麼表示的話,還有什麼臉面參與討董。

劉正一直以來,都以爲公孫瓚是梟雄,對外族狠,對自己人應該是不錯的。

然而事實證明——壞人永遠都是壞人,對其他人壞,對自己人更壞。

白馬義從,就是鐵證。

興漢軍的斷盟宣言,很快就到了諸侯聯軍各部,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第1585章 姻緣天定第996章 信任夥伴第2218章 文章鎮世第2048章 陣斬武王第505章 仲達赴任第485章 叢林戰法第487章 山林大戰第736章 難唸的經第1209章 五律同輝第1111章 黑暗龍宮第1693章 演武思索第17章 醜面龐統第1231章 蛇帥之死第1459章 追擊窮寇第2092章 自作多情第314章 攻克濮陽第1564章 賢者之淚第1825章 騎步爭鋒第999章 白羊之威第434章 周郎弄曲第2040章 進退維谷第175章 全能董旻第1425章 生擒岳雲第629章 猛虎出籠第727章 寒門士子第1578章 衆人解牛第1277章 比文招親第2228章 番外篇:戰海守關人(2)第1713章 快速投放第554章 靈堂訓子第1995章 跨洲逃亡第1747章 麗莎歸龍第1594章 百強排名第1552章 大賽前奏第1847章 全面清洗第2167章 拒不納降第1963章 整合田府第1612章 抓蝦英雄第1672章 涼州恢復第99章 卜巳東逃第1227章 制約壟斷第144章 千里送詔第679章 陳應之死第1091章 謀牛心石第1433章 道元鑄魂第1130章 天牢開門第1897章 諸侯聯盟第662章 沙羨之戰第1547章 百人混戰第631章 巧取潼關第1264章 維穩第一第931章 堅昆之行第664章 長沙佈道第229章 劉正開元第683章 強制觀戰第1694章 西宛軍議第647章 情何以堪第2068章 救治無忌第1962章 智者田豐第711章 有緣無分第426章 揚帆起航第2153章 項皇退兵第260章 俘虜安置第316章 田遠投曹第1532章 李智盜劍第201章 王允捐軀第883章 西晉武帝第1241章 篩選人才第980章 張浪之音第1736章 興漢系統第897章 蜀主更替第1359章 天命帝君第1056章 狡兔三窟第2000章 奔襲壺關第2048章 陣斬武王第2215章 岳陽洞天第1656章 水城出兵第95章 狼女小妖第843章 西平韓氏第2026章 龐會揚名第1363章 新秀狀元第813章 兵力調度第1019章 夫唱婦隨第935章 文人誤軍第1119章 白桐受傷第523章 適訓體系第266章 樓桑往事第314章 攻克濮陽第101章 頓丘之戰第1346章 尷尬金風第978章 維護規矩第448章 劉勳投曹第1056章 狡兔三窟第1066章 試煉擂臺第1795章 小妖超脫第1923章 爭話語權第1479章 中毒風波第239章 西守東攻第297章 師徒暗鬥第2011章 德才兼備
第1585章 姻緣天定第996章 信任夥伴第2218章 文章鎮世第2048章 陣斬武王第505章 仲達赴任第485章 叢林戰法第487章 山林大戰第736章 難唸的經第1209章 五律同輝第1111章 黑暗龍宮第1693章 演武思索第17章 醜面龐統第1231章 蛇帥之死第1459章 追擊窮寇第2092章 自作多情第314章 攻克濮陽第1564章 賢者之淚第1825章 騎步爭鋒第999章 白羊之威第434章 周郎弄曲第2040章 進退維谷第175章 全能董旻第1425章 生擒岳雲第629章 猛虎出籠第727章 寒門士子第1578章 衆人解牛第1277章 比文招親第2228章 番外篇:戰海守關人(2)第1713章 快速投放第554章 靈堂訓子第1995章 跨洲逃亡第1747章 麗莎歸龍第1594章 百強排名第1552章 大賽前奏第1847章 全面清洗第2167章 拒不納降第1963章 整合田府第1612章 抓蝦英雄第1672章 涼州恢復第99章 卜巳東逃第1227章 制約壟斷第144章 千里送詔第679章 陳應之死第1091章 謀牛心石第1433章 道元鑄魂第1130章 天牢開門第1897章 諸侯聯盟第662章 沙羨之戰第1547章 百人混戰第631章 巧取潼關第1264章 維穩第一第931章 堅昆之行第664章 長沙佈道第229章 劉正開元第683章 強制觀戰第1694章 西宛軍議第647章 情何以堪第2068章 救治無忌第1962章 智者田豐第711章 有緣無分第426章 揚帆起航第2153章 項皇退兵第260章 俘虜安置第316章 田遠投曹第1532章 李智盜劍第201章 王允捐軀第883章 西晉武帝第1241章 篩選人才第980章 張浪之音第1736章 興漢系統第897章 蜀主更替第1359章 天命帝君第1056章 狡兔三窟第2000章 奔襲壺關第2048章 陣斬武王第2215章 岳陽洞天第1656章 水城出兵第95章 狼女小妖第843章 西平韓氏第2026章 龐會揚名第1363章 新秀狀元第813章 兵力調度第1019章 夫唱婦隨第935章 文人誤軍第1119章 白桐受傷第523章 適訓體系第266章 樓桑往事第314章 攻克濮陽第101章 頓丘之戰第1346章 尷尬金風第978章 維護規矩第448章 劉勳投曹第1056章 狡兔三窟第1066章 試煉擂臺第1795章 小妖超脫第1923章 爭話語權第1479章 中毒風波第239章 西守東攻第297章 師徒暗鬥第2011章 德才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