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西守東攻

看着龐統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劉正只好解釋說。

忠漢王劉備的勢力範圍,只在南陽郡的周邊地區。

北面和西面是漢室的控制區域,按照諸葛亮的政略方針,主動進攻獻帝是不存在的。

南面裡保漢王劉表,忠漢王劉備自詡是漢室宗親,諸葛亮作爲軍師,當然不會主動的搞什麼兄弟相殘,否則就是自己打臉。

要知道劉備的漢室宗親名份,可是三無產品:

一無出處,族譜上存在的塗改,直接讓劉備的身份不足爲憑。

二無同宗的認可,至少在幽州爲官多年的劉焉,根本就沒有認可劉備。

否則以劉備的能力,幽州又是戰事頻繁的地區,出人頭地的機會那是大把大把的。

然而劉備虛耗光陰二十年,始終都是白身,連縣中小吏的身份都沒有。

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也可以佐證了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有水分。

三是沒有得到先帝的認可,少帝也沒有詔令承認劉備的存在。

獻帝同樣沒有給予認證。

這樣一來,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並沒有漢室朝廷的批文認證。

按照慣例,劉備是沒有資格自稱漢室宗親的。

要是再無理南下侵犯劉表,天下人就會以爲劉備不自重。

這對劉備的政略思想很不利。

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很快就會明白一件事情——荊州只可以用親情同化,絕對不能夠用武力強佔。

諸葛家從琅邪郡西遷荊州,怎麼着也算是受過了保漢王劉表的恩惠。

這樣一來,以諸葛亮的智慧,恩將仇報的事情應該不會發生。

劉備軍的出路,只剩下豫州了。

不管諸葛亮是怎麼想的,要麼從舞陽南下,進攻上蔡;要麼取道北上,進攻穎川。

至於孤軍深入進攻重兵防守的陳國,那是替袁術軍背鍋。

諸葛亮新官上任,可以選擇的對手只有兩個:

一個是穎川的淳于瓊,八萬袁紹軍。

一個是汝南郡的紀靈,七萬袁術軍。

楊弘雖然沒有諸葛亮厲害,但是汝南郡是四世三公袁家的根。

以袁家在汝南郡的實力,諸葛亮想要順利的拿下一郡之地,就必須要與他人聯合。

袁紹不可能與他人聯合進攻袁術,可以第一個排除掉。

趙王張揚後方不穩,肯定不敢主動進攻袁紹軍盤踞的穎川,也不是理想的合作對象。

吳王劉繇,一旦進入汝南郡,劉備軍就沒有機會驅逐吳兵了。

至於明王陶謙,有兵無將,也不可能成爲劉備軍的合作者。

算來算去就只剩下魏王曹操了。

陳留東面是定陶,有賈詡的存在,曹操想要算計也得掂量掂量了。

北面張揚,曹操也是投鼠忌器,萬一引起了興漢軍趙雲部的興趣,東郡就收不回了。

西面是袁紹軍,一旦魏軍西進,肯定會引發袁紹軍的反彈。

南面陳國,是曹操唯一可以進攻的地方。

諸葛亮想要找人合作侵吞豫州,就只能找曹操了。

兩家的利益暫時的一致,劉備軍想要破局,只能先拿下汝南郡,與吳王劉繇接壤,從而保證三面的安寧,才能全力從舞陽揮師北上,拿下穎川郡。

魏軍想要拓展生存空間,也只能欺負袁術軍了。

這中原戰場上的形勢,可就有趣得多了。

是諸葛亮神機妙算,還是戲志才技高一籌呢?

龐統聽了劉正的話之後,有些憂心忡忡的問:“王爺,那戲志才怎麼可能是初出茅廬的諸葛亮的對手呢?”

劉正回答說:“士元,戲志才的能力,與奉孝不相上下。”

諸葛亮是全才,戰時能帶兵,閒時會種田。

然而你要他打仗的時候治政,或者是治政的時候謀劃軍略。

劉備軍的大政人才不足,會特別的坑軍師。

徐庶和諸葛亮兩個人,徐庶專精軍略,然而資質有限,與戲志才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諸葛亮要是專心政略,不出兩年,劉備軍就可以軍需充足了。

然而以南陽周邊地區的局勢,兩年之後的袁家兄弟,劉備軍更是惹不起呀。

袁紹有幷州產馬之地,袁術有錢。

要是袁術軍弄出五萬騎兵,抵消了西涼鐵騎的優勢,劉備軍就只能在南陽混吃等死了。

諸葛亮想要破局,就只能硬着頭皮帶兵打仗。

可是治政人才的缺失,以諸葛亮的秉性,肯定會想方設法的遙控指揮。

這必然會導致一些想當然的決策。

比如諸葛亮以舞陽的地理條件爲判斷依據,要求遠在筑陽的劉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補給運輸。

一路之上困難重重,劉封有可能按時完成任務嗎?

反正劉正是不看好諸葛亮在打仗的時候,還要操心後勤補給。

諸葛亮一味的求全責備,肯定會導致武將們與他離心離德,執政官員照樣不買他的賬。

以諸葛亮追求完美的個性,肯定會想辦法自己搞定一切——種田練兵打仗一條龍服務。

龐統問:“王爺,難道這就是諸葛亮的致命弱點嗎?”

劉正點了點頭,對龐統說:“士元,諸葛亮才智超絕,勢必會以己度人。”

他以爲劉備軍的謀士,都擁有他那樣高超的水平。

這樣一來,諸葛亮不僅會高估執政官員的能力,更會憑藉着想象安排軍政任務。

總以爲下面的人應該可以完成任務吧?

其實諸葛亮可以很好的做到知彼,這一點勿庸置疑。

然而卻無法做到知己,他的書生意氣太濃厚了,只相信空談而不務實。

喜歡獨攬大權卻又分身乏術。

龐統聽到這裡,總算是明白了劉正的意思。

龐統說:“王爺,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時效性。”

本來是一個正確的指令,要是遷延時日,恐怕就會變成瞎指揮了。

劉正問:“士元,要是讓你在漢昌大營安排青州運糧,你會怎麼辦呢?”

龐統回答說:“王爺,這不可能呀!”

從青州運糧,只有兩條路,從樂安出發,北上泉州港,再通過幽冀大道轉運。

這中間反覆折騰很多次,我在漢昌大營遙控指揮,這不是瞎胡鬧嘛。

要知道這麼遙遠的路程,中間會發生多少波折,誰也無法保證。

我要是給運糧的後勤保障部門限定時日,還不如直接告訴他們,我想要殺人了。

劉正說:“士元,諸葛亮追求完美,軍略更是環環相扣。”

他在謀劃軍略的時候,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走樣,否則就執行的人是要挨板子的。

以諸葛亮帶兵的脾氣,誰敢失誤,就只能拿命相抵了。

諸葛亮可不管後方的難處,他要的是完成任務。

這樣的遙控指揮,不僅讓執行者爲難,更會令當權者恐懼。

獨斷專行的後果,就是隻相信身邊的誇誇其談之輩,不再願意給地方執政官任何的信任。

諸葛亮只適合坐鎮中樞,指揮種田。

要是他把前線當成了中樞,結果就是一事無成。

後勤保障能力與諸葛亮的軍略謀劃無法匹配,仗怎麼打都是勞而無功。

龐統說:“難怪王爺所有的謀劃,都是以當前的物資儲備作爲基礎。”

畢竟完全依賴後勤保障上的配合,那樣的軍略謀劃,跟找死沒有什麼區別嘛!

興漢軍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也只能靠平時一點一滴的慢慢積累,而不是突然一個命令,四面八方往一處運糧草運物資。

戰略儲備和就近轉運原則,纔是興漢軍成功的根本。

比如漢昌大營的糧草,就是由河間和安平兩個地方的糧倉調運。

中山城隨後又從別的地方轉運糧草進行補充。

這樣一來,後勤保障的距離不會超過百里。

劉正說:“就近原則,不僅可以活躍地方經濟,還能有效的預防腐敗。”

前線隨時保持三個月以上的糧草儲備,我就不相信百里運糧,三個月的時間還不能完成任務。

更何況興漢軍的後勤保障,可是多種手段並存的。

就拿漢昌大營來說,十萬興漢軍自帶的生產線,可以滿足三分之一的需求。

商業合作轉運,再滿足三分之一的需求。

鄰郡調運,滿足最後三分之一的需求。

這樣一來,敵方想要斷絕興漢軍的後勤補給,必須要三管齊下。

以興漢國情報部的能力,敵方這樣的算計還會不露出蛛絲馬跡嗎?

龐統點了點頭,難怪興漢軍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呢?

這樣的垂直保障體系,敵人想要破壞,就得投入更多的力量。

龐統問:“侯爺,萬一前線將領生變,那不就尾大不掉了嗎?”

劉正幽幽的回答說:“士元,從來都沒有萬全之策。”

前線將領的選擇是什麼,誰也無法保證。

然而跟着興漢軍,沒有人會擔心軍功缺失和餓肚子。

至於謊報軍功,那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以新樂城來說,咱們判斷局勢的依據就是龐德的戰報。

要是摻雜了水分,勢必會影響軍略的調整。

要是漢昌大營錯估了形勢,這後果只能新樂城自己承擔。

凡是謊報軍功的將領,咱們的對手會教他們怎麼做人的。

至於誇大敵人的數量,真以爲興漢軍情報部是吃乾飯的嗎?

龐統問:“興漢軍的情報網絡,真的可以無孔不入嗎?”

劉正回答說:“無孔不入倒也不至於,只是探出一些蛛絲馬跡還是可以的。”

前線將領的戰功有沒有水分,將直接關係到前線的兵力調配。

漢昌大營支應前方,就得分析前線的承受能力。

一旦前線虛報了戰功,就會高估前線部隊的戰鬥力,從而導致兵力的錯配。

興漢軍上下一直致力於實事求是的宣傳。

更是直接了當的告訴前線將領——虛報戰功,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

虛功養侯一時爽,敵人來時送人頭。

一旦事情敗露,刑部會拿出有效的懲治手段來的。

凡是膽敢虛報戰功的將領,都得想好一條退路。

一旦漢昌大營無法準確的評估各部的戰鬥力。

低估了的話會影響將領的爵位,要是高估了,直接威脅到前線將領的生命安全。

要不是這次談到了這個問題,劉正也不想揭謊報軍功的蓋子。

然而不早打預防針,龐德終有一天會把自己給害死的。

龐統問:“王爺,你也覺得新樂城的戰功有水分嗎?”

劉正嘆了一口氣,幽幽的說:“西涼鐵騎謊報軍功,那是家常便飯!”

龐德以前在涼王馬騰的隊伍裡,享受到了謊報戰功的好處。

如今爲了增加爵位,肯定會虛報一部分。

可是他卻忘了,新樂城可是看守黑山的重要門戶。

軍力評估十分重要。

龐德虛報的那部分戰功,會導致對應的那部分戰鬥力也是虛的。

萬一黑山軍來襲,那些水分就會要了龐德的命。

以新樂城上報的戰功,龐德部的戰鬥力評估值的大致極限是:

十萬黑山軍全力進攻三個月的水準。

要是戰功有水分,援軍遲到的話,龐德還有機會活下來嗎?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謊報戰功就會導致戰力評估失去了準頭。

龐統問:“王爺,對於虛報戰功,應該如何處理呢?”

劉正回答說:“這是刑部的職責,我只表示會關注,不會親自過問。”

第2073章 西河民治第975章 戰爭損耗第540章 軍魂刑天第902章 文化趨同第2021章 枉作小人第2169章 殺戮傳承第263章 隱族九姓第721章 乘風破浪第717章 世家定數第1896章 人皇大志第596章 老將退隱第1304章 全軍覆沒第1133章 貪狼上榜第578章 辛甜領兵第64章 揚武張繡第1625章 造化之說第1563章 屈原悲憤第1579章 能力命運第1209章 五律同輝第1649章 各逞心機第188章 青州大學第524章 進軍烏巢第212章 鳳雛龐統第877章 是非功過第2113章 陳海兵敗第936章 塔城會議第1783章 南北大戰第1598章 柳路主講第120章 安喜縣尉第2151章 輪防制度第275章 劉虞之死第471章 石亭之戰第1033章 鄧艾出戰第1247章 族籍之爭第1310章 國力比拼第1646章 羣戰金濤第1231章 蛇帥之死第322章 英雄鄧草第38章 唐周告密第617章 港口激戰第1282章 盧江之家第1394章 挾棺自重第2102章 昌武齊天第972章 拒絕談判第1698章 武力拆城第147章 真龍護體第725章 啃老問題第1490章 魔王商紂第2149章 討伐不臣第1317章 猴皇突破第191章 王允密謀第1604章 越級煉製第1863章 元姬女帝第778章 梅花從軍第84章 彭脫之死第1401章 戰場人道第50章 分兵出擊第1019章 夫唱婦隨第2167章 拒不納降第1783章 南北大戰第2051章 陳八之死第674章 陶謙之死第1574章 聞道之爭第648章 生命共享第1600章 潛龍在淵第656章 智士高一第133章 初見甄宓第359章 連過三關第1278章 暗棋申蜀第308章 徐庶歸曹第2162章 約戰南天第1278章 暗棋申蜀第857章 韓安大婚第708章 世家問題第914章 鐵血戰歌第1603章 五行煉魚第523章 適訓體系第167章 董卓興師第1526章 風言失蹤第112章 竹橋喋血第806章 欺君罔上第1053章 蠶女受孕第1460章 劉正自污第702章 遷徙朔方第2065章 圖窮匕見第834章 魚與熊掌第2220章 正冊金印第1252章 不動如山第1077章 激流衝浪第634章 文丑之死第720章 將星公約第487章 山林大戰第2201章 劉正講學第1461章 艱難一戰第1081章 水牛王城第2104章 昌武之變第524章 進軍烏巢第19章 酒鬼郭嘉第1851章 巾幗若蘭第2101章 陣凝符線
第2073章 西河民治第975章 戰爭損耗第540章 軍魂刑天第902章 文化趨同第2021章 枉作小人第2169章 殺戮傳承第263章 隱族九姓第721章 乘風破浪第717章 世家定數第1896章 人皇大志第596章 老將退隱第1304章 全軍覆沒第1133章 貪狼上榜第578章 辛甜領兵第64章 揚武張繡第1625章 造化之說第1563章 屈原悲憤第1579章 能力命運第1209章 五律同輝第1649章 各逞心機第188章 青州大學第524章 進軍烏巢第212章 鳳雛龐統第877章 是非功過第2113章 陳海兵敗第936章 塔城會議第1783章 南北大戰第1598章 柳路主講第120章 安喜縣尉第2151章 輪防制度第275章 劉虞之死第471章 石亭之戰第1033章 鄧艾出戰第1247章 族籍之爭第1310章 國力比拼第1646章 羣戰金濤第1231章 蛇帥之死第322章 英雄鄧草第38章 唐周告密第617章 港口激戰第1282章 盧江之家第1394章 挾棺自重第2102章 昌武齊天第972章 拒絕談判第1698章 武力拆城第147章 真龍護體第725章 啃老問題第1490章 魔王商紂第2149章 討伐不臣第1317章 猴皇突破第191章 王允密謀第1604章 越級煉製第1863章 元姬女帝第778章 梅花從軍第84章 彭脫之死第1401章 戰場人道第50章 分兵出擊第1019章 夫唱婦隨第2167章 拒不納降第1783章 南北大戰第2051章 陳八之死第674章 陶謙之死第1574章 聞道之爭第648章 生命共享第1600章 潛龍在淵第656章 智士高一第133章 初見甄宓第359章 連過三關第1278章 暗棋申蜀第308章 徐庶歸曹第2162章 約戰南天第1278章 暗棋申蜀第857章 韓安大婚第708章 世家問題第914章 鐵血戰歌第1603章 五行煉魚第523章 適訓體系第167章 董卓興師第1526章 風言失蹤第112章 竹橋喋血第806章 欺君罔上第1053章 蠶女受孕第1460章 劉正自污第702章 遷徙朔方第2065章 圖窮匕見第834章 魚與熊掌第2220章 正冊金印第1252章 不動如山第1077章 激流衝浪第634章 文丑之死第720章 將星公約第487章 山林大戰第2201章 劉正講學第1461章 艱難一戰第1081章 水牛王城第2104章 昌武之變第524章 進軍烏巢第19章 酒鬼郭嘉第1851章 巾幗若蘭第2101章 陣凝符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