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君子之戰(中)

李威沒有急,將康國與東曹國與曹國,以及今天才結伴到來的東安國、米國、石國、史國、何國與中曹國使者喊來。

這幾個國家康國最大,在河中地區影響力也最高。從隋朝以來,一直與中原保持着良好的關係,此次聽聞李威到來,國王篤娑鉢提特地派了他的王弟溫苟同拜見。溫是康國的國姓,這是一個漢人的名字,是不是臨時取的,李威就不知道了。

曹國準確分爲東曹、中曹與西曹,環繞在康國周圍,甚至其國王有時候來自康國的王子。不過他們與康國的關係只是結盟關係,自己獨立成國的。其中西曹國最大,唐朝也將西曹國視爲曹國的正統。是對是錯,沒有人管了。若不是李威前來西域,誰去管河中這些小國家錯綜複雜的關係。東安國又叫喝汗國,是一個小國家。安國是受大食入侵最大的苦主,然而離小安國還有四百里路,使者沒有來得及到來。還有其他的一些國家,也是因爲路程或者其他原因,沒有來得及趕來。

石國離碎葉城很近,產良馬,善戰,與唐朝關係也一直很和睦。史上直到高仙芝在河中地區行爲暴虐後,才投奔了大食。這是唐朝的一個堅定盟友,王方翼平定阿史那車薄時,還曾出過一些戰士前來相助。沒有起重大作用,但能略表心意。唐朝爲了掣肘西突厥,特地在石國設大宛都督府,石國其實與史上大宛半點關係,其國王也是一個突厥人。這僅是表示對石國的尊重,將它撥到康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在阿史那賀魯兵敗逃到石國蘇咄城後,城主伊涅達干將賀魯拘送。

史國又叫羯霜那國,緊鄰着康國的南邊,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有一個重要的關卡,鐵門。東突厥人夢寐以求重新恢復榮光的歌曲裡唱的打到了鐵門,就是此地。米國在康國西南不到百里的地方,在永徽年間就被大食攻破。顯慶三年,以其地爲以其地爲南謐州,授其君昭武開拙爲刺史。這個小國王還活在人世,被大食人害慘了,所以對唐朝抱着無限的希望,是一個進貢很勤快的國家。另外還有東米國與小史國,這是兩個更小的國家,也夾在這第二波謹見的使者中到來,因爲國力的原因,李威表示了尊重,但在他戰略中沒有多大意義。

何國在康國西北,這是李威特地召見的。

這個國家在唐朝沒有設立羈縻政權,就以唐朝附屬國自居了。每次唐朝使者至,散花迎接,以麝香敷面,扶之東方拜之。也是一個產糧大國,永徽時曾派使者進言,聞唐朝出師西討,願輸糧于軍。主要原因是想借唐朝之手,掣肘突厥人。可是唐朝羈縻河中後,並沒有派駐軍隊,而且以突厥人爲主。這二十幾年,失望之下,沒有再進貢了。

李威親自派人邀請,除了看重它的糧食外,還有一個原因。宗教!

河中地區以信仰祆教爲主,極少數人信仰佛教。大食的影響,有少數人逐步改信伊斯蘭教。例如康國,已經有婦女蒙黑麪紗出門,這正是伊斯蘭教的風俗。對宗教李威不反感的,無論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或者祆教、天主教,總體目的是教導百姓向善的。只有一個前提,別影響國家正常的發展,比如廣修寺廟,李威肯定不贊同。修寺廟不要緊,但那幾十萬免稅的大和尚們,對國家有沒有妨礙?還有,別向西方一樣,干涉政權。最後,別沒事往宮中跑,甚至進貢小丸子毒害宗宗與皇帝本身。

可是伊斯蘭教的普及,爲大食進攻河中打下了最好的基石。這個何國不知道是不是對唐朝失望了,居然將國教主動從祆教改成了伊斯蘭教。所以何國成了李威重要的拉攏對象。宗教才改不久,對百姓影響力也不大,還來得及改過來。

不但是這些,各國的風俗、人種、出產、百姓與士兵數量,對待唐朝的態度,之間的矛盾恩怨,地形、礦產、氣候等等,全部要了解。因此這次前來河中地區,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但這樣細細考慮,卻爲以後有可能打下厚厚的基石。

這些使者到來後,李威僅是寒喧了幾句,沒有多說。只對所有使者說了一句話,有什麼事,等打完了再談。

他們拜見,用意很明確,想利用唐朝,來抵抗大食人對他們的威脅。可心中忽信忽疑,等打完了,看到唐朝軍隊的戰鬥力了,這樣談,纔有談話的權威。

這些使者膽戰心驚的來到他面前,不是怕李威,馬上咽面就打過了,怕唐朝軍隊戰敗,能殃及他們。

李威說道:“大食騎兵是不是很強大?”

“是啊。”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道,其中還有一大半使者居然能說一口流利的唐朝話。

“那麼我朝能不能經常性地派幾萬軍隊保護你們?”

這一問,全部蔫了。

唐朝只是羈縻,沒有事,你只要進貢就行,進貢也不是勒索,唐朝還會有豐厚的賜賞。平時也不徵稅,也不納糧。憑什麼經常派幾萬軍隊保護自己?當真幾萬軍隊作戰沒有撫卹?沒有供給,沒有損耗,沒有犧牲?

唐朝皇帝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難道要改變唐朝的政策?

李威沒有顧他們的表情,繼續說道:“唐朝可以幫助你們,但你們必須自己強大。今天我就現場示範一下步兵如何破騎兵的。”

自己要試驗,也順便向他們示範。對河中,李威暫時還沒有什麼想法,吐蕃與突厥的事務都沒有了,有什麼精力真正統治河中?但必須讓他們自己保持一定的戰鬥力,不至於被大食吞沒。另外,政策也要做一些小的調動,現在不急着說,要等此戰過後,說他們才能聽從。

另外就是宗教。

大食人曾經對征服區說過三句話,要麼你們向我們大食乖乖地納稅(很重的稅),要麼你們信仰我們的宗教,要麼你們就等待着死亡。因爲與拜占庭的交戰,目前對河中他們還沒有多大興趣。最多是入侵,擄人搶財物,然後回去。宗教也是如此。李威入主河中後,就是打算樹立祆教的權威,但眼下還不能管。要與他們談,要讓他們信服,讓他們配合。

說完了,手往下一揮,張知願發號施令。

做了他的傳令兵,但也是一種培養。

隨着這一聲令下,薛訥、細封雷、劉德正、野辭明川、拓跋坡率領一萬五千人皆下了戰馬。從京城帶來了諸位重點培養的將領沒有動,讓他們仍然騎在馬上,繼續現場觀看。還是要戰的,這要等突厥人各自潰敗後,各自率領一百人追擊的。另外李謹行、王方翼與郭元振也沒有動,仍然騎在馬上。

一萬五千士兵在各自將領指揮下,從大營將一個個小車子推出來。

這又是一個步兵破騎兵的重要道具。

李陵五千對十萬匈奴兵,劉裕恐怖的卻月陣,皆是以車爲重要的道具。包括裴行儉在黑山那次戰役,同樣藉助了輜重車的掩護。車子是臨時製造的,還製造了一些小道具。

鉤鐮槍與厚砍刀,厚斧子卻是在洛陽就製造好的,除了這些武器外,還帶了一些簡易的投石機,以及強弩。其他的皆是常規的武器了,比如說是弓箭、槊、槍、改進後的橫刀、矛與盾牌、槍。

推小車子大家懂的,起臨時的城牆,阻擋騎兵的衝擊。然而這些小車很是可憐,因爲臨時製作的,不但單薄,而且很矮小。另外又準備了一些尖矛,也是用木頭削尖的,這是準備當作標槍投射出去的。這些尖矛同樣很可憐,全是木頭尖子,一個鐵尖子也沒有。雖說咽面部經歷大敗,但上了戰場,至少士兵穿了皮甲吧。這些木頭尖矛能不能起作用?

不但如此,騎在馬背上的唐朝軍隊僅剩下七千人了。但一萬多唐朝軍隊下了戰馬,後方留下了大量的空馬,不得不派士兵下去看管。

處月部的使者擔心地問:“陛下,是不是太託……”

一個大字不好問出口。

“我問你,是鐵矛昂貴還是這種簡易的矛昂貴?”

“是它……”但更是懷疑,戰爭不能說昂貴,最好穿藤甲,使竹弓箭竹刀最便宜。可那樣的話,還能打贏戰爭嗎?

李威又問道:“若是戰爭到了關健時候,武器不足,怎麼辦?”

“可……”是這麼說的,這種簡易的投矛隨時隨地能就地取材,只要有樹,想要製造多少就有多少,但它能有殺傷力嗎?況且草原上作戰,幾乎所有人皆騎在馬上,這種投矛起的作用更是可憐。並且這些矛比常規的長矛更粗更長,都有人懷疑唐朝士兵有沒有這個臂力,讓它投射起來。

倒是河中這些國家使者感到興趣。

他們與唐朝情況差不多,有許多國家半耕半牧,兵種也是步騎相夾。但是唐朝那種戰術,學又學不來,特別是殺傷力巨大的陌刀兵種,連陌刀都不會製作,怎麼建立這樣的兵種?

然而唐朝皇帝這次戰術,是對以前唐朝戰術的徹底顛覆,似乎也比較容易學習。

此時,從東西兩方傳來號角聲。一長一短,是報平安的。

受裴行儉的影響,來到此地李威特地詢問了天氣。

七河地區因爲受地中海影響,夏天經常刮的是西風,又根據了當地熟悉天氣的老農民一些諺語,李威觀察了一下天氣。根據這些諺語,大約近兩天天氣很正常,也就是風向不容易改變。

不知道後世的鄱陽湖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朱元璋藉助風向改變,用了火攻,有沒有用粗糙的辦法觀察過天氣的。但對戰爭來說,卻是很重要的一環。

李威所選擇的地點,不僅是君子之戰,而是誘惑咽面傾巢而出,一舉殲滅。所以選擇了這個空曠的地帶。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臨近沙漠地帶,雖說是戈壁灘區,沙塵很少,幾萬騎兵奔跑而來,必然揚起許多塵土。風大與小觀察不了,能不能借助風勢也判斷不了。但只要颳風,就能捲起塵霧,也能迷住士兵的視線。

這是李威最擔心的一個環節。

因此,一大早就派出了許多斥候察看兩邊的情況。

然而阿史那綽爾並沒有利用。

騎在馬上,李威不由笑道:“還真是一個小毛孩啊。”

很輕蔑的語氣,就這樣的水平,還想與自己軍隊決一雌雄?

不但李威笑了,王方翼也笑了。昨天晚上的軍事會議上,李威刻意說過此事,也做了一些預防的措施。咽麪人卻沒有這樣做,這更增加了今天勝利的輕鬆度。

當然說到底,也是看到咽面新敗,實力大損,將士信心不足,纔敢將這種戰術拿出來做演練的。

聽到報平安的號角聲,李威又做了一下手勢,張知願又發出一道命令。一些士兵從大營裡拿出一個個麻袋,裡面裝的什麼東西,就沒有人能看到了。先是送到兩個壕溝裡。然後送到車牆後面的士兵手中。

布的這個陣同樣也很古怪,每道壕溝相隔有近八十米遠,第二道壕溝離車牆又有七八十米遠。中間整相隔了一百多米。也就是說勉強地將第一道壕溝的將士,保護在弓箭範圍內。

真的很勉強,除了一些強力的角弓與勁弩,根本達不到一百多米的射程。

而且唐朝到現在爲止,所有步伐都溫吞吞的,不象是大戰來臨。反而真象是一次演習。

不但唐朝軍隊,阿史那綽爾也派了斥候,雖說是君子之戰,還是害怕唐朝人的陰謀詭計的。斥候回來稟報,方圓幾十裡地,皆無一個伏兵。要麼碰到了唐朝的斥候,發生了一些激戰。這個激戰後果也讓咽面的斥候感到沮喪。

李威用斥候,不僅是刺探消息,也是預防斥候相遇時發生小規模的交手。斥候交手佔據上風,就能有信心有力量打探得更細。因此,派出的斥候幾乎是最兇悍的士兵。兩軍斥候一碰面,交手的後果可想而知。咽面的斥候被殺得很慘。

但這個交手只是一些小規模的作戰,幾十人的死亡,並不影響大局。也得到了綽爾所需的消息。

既然唐朝軍隊沒有其他的埋伏,於是下令三軍緩慢前進。要保持馬力,留作決戰用的。因此咽面的部隊同樣慢慢騰騰。看上去,兩方溫文爾雅,象一對戀人一樣,含情脈脈,根本看不出來有任何交戰的跡象。

君子戰嘛!

至少現在,幾乎史上沒有出現過如此溫和的戰役。

咽麪人就到了。遠遠地看到大團大團的黑影,在塵土中露出身影。

李威喝道:“升旗。”

一面很大寫着“皇”字的大旗升了起來。意思分明對咽面說,唐朝皇帝在此,向我開火吧。

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48章 打倒賀蘭 狄姚拜貼(上)第67章 圖窮(中)第27章 亂點桃蹊(四)第218章 姚州之戰(三)第385章 曰今朝流年(二)第130章 春雷(二)第385章 曰今朝流年(二)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96章 火燒大江(上)第320章 正涼風新發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上)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201章 蘿莉不捨 孌童變色第269章 竹籠第267章 安慰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243章 祥瑞第319章 重來淮水第479章 天上人間夢裡(三)第143章 定(五)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64章 榮譽即吾命第247章 親事(上)第256章 圈地第237章 我們是兄弟第455章 腸斷竹馬兒童(三)第110章 會殺人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289章 地下水第66章 圖窮(上)第63章 和親(下)第435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三)第377章 勇臨寒磧(四)第463章 到春時欲睡(一)第223章 指點迷津 會盟洱海第131章 春雷(三)第476章 便當日親見霓裳(三)第78章 君子之戰(中)第14章 爲問花何在(二)第61章 和親(上)第119章 問琴(下)第7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下)第321章 鏡裡朱顏都變盡第105章 兵臨城下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456章 空見說(一)第345章 非川悽草(三)第164章 探(二)第29章 輕翻柳陌(二)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207章 妃兒吹笛 甸子指路第91章 先聲奪人(下)第157章 啓航(三)第450章 肯把菱花撲碎(一)第339章 蕃胡菸灰(三)第331章 孤城絕域畫角(二)第192章 人爲財死 鳥爲食亡第117章 黃昏落雨,開門時晴第436章 抱銅仙(一)第99章 婉兒初啼 齋月漸滿第16章 夜來風雨(一)第75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下)第123章 東都黃昏(二)第382章 氣開山崴(二)第92章 和尚吃肉 狄公歸來第70章 一波波的,來了第167章 朱威小辨 成人事儀第328章 故人應念第271章 江談第463章 到春時欲睡(一)第374章 勇臨寒磧(一)第133章 春雷(五)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72章 沐猴而冠 難得糊塗第258章 炮錘第475章 便當日親見霓裳(二)第10章 一去無跡(一)第5章 願春暫留第407章 望不盡(一)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38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一)第418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五)第104章 母親的懷抱(二)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257章 論菊第137章 春雷(九)第443章 滉漾明光連邸第第415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二)第154章 問鼎(六)第179章 合(七)第63章 和親(下)第91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下)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454章 腸斷竹馬兒童(二)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380章 陌刀橫涯(三)第140章 定(二)
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48章 打倒賀蘭 狄姚拜貼(上)第67章 圖窮(中)第27章 亂點桃蹊(四)第218章 姚州之戰(三)第385章 曰今朝流年(二)第130章 春雷(二)第385章 曰今朝流年(二)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96章 火燒大江(上)第320章 正涼風新發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上)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201章 蘿莉不捨 孌童變色第269章 竹籠第267章 安慰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243章 祥瑞第319章 重來淮水第479章 天上人間夢裡(三)第143章 定(五)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64章 榮譽即吾命第247章 親事(上)第256章 圈地第237章 我們是兄弟第455章 腸斷竹馬兒童(三)第110章 會殺人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289章 地下水第66章 圖窮(上)第63章 和親(下)第435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三)第377章 勇臨寒磧(四)第463章 到春時欲睡(一)第223章 指點迷津 會盟洱海第131章 春雷(三)第476章 便當日親見霓裳(三)第78章 君子之戰(中)第14章 爲問花何在(二)第61章 和親(上)第119章 問琴(下)第7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下)第321章 鏡裡朱顏都變盡第105章 兵臨城下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456章 空見說(一)第345章 非川悽草(三)第164章 探(二)第29章 輕翻柳陌(二)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207章 妃兒吹笛 甸子指路第91章 先聲奪人(下)第157章 啓航(三)第450章 肯把菱花撲碎(一)第339章 蕃胡菸灰(三)第331章 孤城絕域畫角(二)第192章 人爲財死 鳥爲食亡第117章 黃昏落雨,開門時晴第436章 抱銅仙(一)第99章 婉兒初啼 齋月漸滿第16章 夜來風雨(一)第75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下)第123章 東都黃昏(二)第382章 氣開山崴(二)第92章 和尚吃肉 狄公歸來第70章 一波波的,來了第167章 朱威小辨 成人事儀第328章 故人應念第271章 江談第463章 到春時欲睡(一)第374章 勇臨寒磧(一)第133章 春雷(五)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72章 沐猴而冠 難得糊塗第258章 炮錘第475章 便當日親見霓裳(二)第10章 一去無跡(一)第5章 願春暫留第407章 望不盡(一)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38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一)第418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五)第104章 母親的懷抱(二)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257章 論菊第137章 春雷(九)第443章 滉漾明光連邸第第415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二)第154章 問鼎(六)第179章 合(七)第63章 和親(下)第91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下)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454章 腸斷竹馬兒童(二)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380章 陌刀橫涯(三)第140章 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