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敗高梁河
公元979年5月,宋太宗滅掉了北漢,這令他十分高興。柴榮、趙匡胤都是公認的英雄人物,但多次攻打北漢均未成功,如今宋太宗把它解決了。因此,宋太宗異常興奮,甚至有點得意忘形。於是,宋太宗臨時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就是乘勝北伐,收復幽雲十六州。
幽,是指現在北京一帶;雲,是指現在山西大同一帶。幽雲十六州,大體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全境和河北、山西北部地區。這些地方,原本屬於中原政權,可是在五代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把它割讓給了契丹,換取契丹出兵,滅掉了後唐。契丹後來改爲遼國,幽雲十六州就一直處在遼國的統治之下。
幽雲十六州地勢險要,又有長城要塞,歷來是中原地區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此地一失,華北平原便無險可守,北方民族的鐵騎,可以任意縱橫馳騁。因此,凡是有點頭腦的中原統治者,無不夢想着收回幽雲十六州。
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設想,首先採取贖買的辦法,贖買不成,再用武力解決。爲此,趙匡胤每年從財政上撥一筆錢,積攢起來,作爲贖買的費用。可惜,宋太祖沒有來得及實施就去世了。
如今,宋太宗帶領數十萬大軍,成功滅掉了北漢,打敗了遼軍,他忽然心血來潮,何不率得勝之師,直搗幽州,收復幽雲十六州呢?
宋太宗把他的突發奇想向大臣們一說,大臣們立刻分成了兩派。文官們大多數贊同,認爲宋軍兵強馬壯,乘勝進兵,出其不意,定能馬到成功,有的甚至說,北伐就像翻烙餅一樣容易。
武將們大多數不同意,認爲事先沒有做好準備,不宜倉促用兵,特別是攻打北漢已經四五個月了,將士們十分疲憊,這個時候應該班師休整,論功行賞,而不宜再勞師去打幽州。
武將們的意見是對的,而文官們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現象。可是,宋太宗是一個固執而又專制的皇帝,他決定的事情,別人很難改變。於是,倉促北伐的大事,就這樣輕率地決定下來了。
5月20日,宋太宗率軍從太原出發,往東翻越太行山,向河北境內進軍。將士們攻佔太原以後,都滿心歡喜,準備班師和領賞,不料翻山越嶺又去打仗,一個個怨聲載道。
宋軍好不容易翻過太行山,來到河北鎮州,早已經是疲憊不堪了,好在這一路都在宋朝境內,沒有戰事,只是辛苦,沒有危險。到了鎮州以後,將士們都想休息幾天,可宋太宗打算趁遼國沒有防備,出其不意,便下令不準休息,立即揮軍向遼境發動了進攻。
宋軍從鎮州出發,迅速向北挺進。遼國沒有想到宋朝會出兵,確實沒有防備,所以宋軍推進很快,連續奪取易州、涿州,只用十天時間,就抵達幽州城下。
幽州城外,駐有一支遼軍,是耶律沙率領的援助北漢的軍隊,在石嶺關吃了敗仗,逃了回來。耶律沙忽見大隊宋軍到來,吃了一驚,趕緊移師別處,不敢與宋軍交戰。宋太宗見是手下敗將,也不去管他,指揮大軍,迅速包圍了幽州城,四面攻打。
鎮守幽州的遼軍主將,名叫韓德讓,是個漢人,其祖父、父親都在遼國爲官。韓德讓能征慣戰,智勇雙全,忠於遼國,後來當上了遼國的攝政王,長期與宋朝對抗。遼國境內有許多漢人居住,也有不少漢人當了遼國的文臣武將。遼國的開國功臣和宰相,就是漢人韓延徽。
韓德讓見宋軍圍城,立即部署防禦。幽州城內遼兵不多,但城池堅固,韓德讓指揮有方,宋軍連續攻城二十餘日,不能奏效。遼國皇帝得知幽州被圍,立即派大將耶律休哥率十萬騎兵前去增援。
耶律休哥是遼國名將,有勇有謀。他一邊率軍南下,一邊派人與韓德讓、耶律沙取得聯繫,讓耶律沙在幽州城外襲擊並纏住宋軍。耶律休哥率遼軍鐵騎,日夜兼程,直撲幽州而來。
宋太宗正在督促攻城,忽然耶律沙的軍隊從背後襲來。宋太宗見敗軍還敢挑釁,不由大怒,令宋軍暫停攻城,回過頭來,全力對付耶律沙,想一口吞掉這股遼兵。其實,宋太宗剛到幽州的時候,就應該首先把這股遼軍幹掉。
此時,這股遼軍雖然人數不多,卻十分頑強,且戰且退,但不潰散,而是纏着宋軍,頑強抵抗。兩軍在高梁河一帶展開激戰,宋軍雖然人多,但將士疲勞,打了整整一天,才向前推進了十里。
到了傍晚,戰事仍然在激烈進行,耶律沙沒有息戰的意思,他是在拖着宋軍,等待耶律休哥的援軍。天黑了下來,突然,馬蹄聲、吶喊聲驚天動地,無數的火把將大地照得通亮,耶律休哥的騎兵到了。耶律休哥知道宋軍人多,便令遼兵每人手持兩個火把,壯大聲勢,只見漫山遍野都是火把,不知道遼軍有多少人。
宋軍奮戰了一天,精疲力竭,忽見無數的遼兵殺到,頓時大亂。軍隊一亂,宋軍的弊端就顯露出來,將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將,成爲一盤散沙。幽州城內的韓德讓,趁勢大開城門,率遼兵殺了出來;耶律沙回過頭來,展開反攻;耶律休哥兵分兩路,左右包抄。幾路遼軍,將宋軍團團包圍起來。
火光之下,宋太宗的皇帝儀仗十分醒目。耶律休哥親率一隊精銳騎兵,直撲宋太宗的中軍大營。宋太宗大驚失色,慌了手腳,急忙撥馬而逃,身邊只有少數人跟隨。遼兵見宋太宗逃了,亂箭齊發,宋太宗腿上中了兩箭,差點摔下馬來。宋太宗腿上受了傷,不能騎馬,手下人在慌亂之中,找了輛驢車,讓宋太宗坐上,沒命地向南逃竄。
中軍將士不見了皇帝,認爲他死了,恰巧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在軍中,將士們打算擁立趙德昭爲帝,指揮與遼軍作戰。忽然有人說,皇帝沒有死,而是南逃了,於是,此事只好作罷。戰後,宋太宗聽說了此事,心中十分不悅。
皇帝逃了,軍隊亂了,宋軍兵敗如山倒,爭相逃命,潰不成軍,任由遼軍鐵騎追擊砍殺,被殺一萬多人。耶律休哥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帶頭追擊宋軍,結果身受三處重傷,幾近昏迷,不能騎馬了,但他仍然堅持坐車指揮戰鬥。遼軍乘勝追擊,追出幾十裡地,一直追到了涿州。
高梁河慘敗,宋軍潰不成軍。宋太宗十分鬱悶,回師以後,不獎賞將士。趙德昭進言,請求獎賞三軍。宋太宗冷冷地說:“等你當了皇帝,再獎賞不遲。”
趙德昭本來沒有稱帝之心,受不了叔叔猜忌,憤而自殺,以明心跡。所以,宋太宗落下一個逼死侄子的壞名聲。兩年以後,趙德芳病死。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死了,有人懷疑,這是宋太宗做的手腳。
高梁河之戰,成爲宋遼關係的重要轉折點,也暴露了宋軍戰鬥力差的弱點。此後,遼國不斷髮兵南下,侵襲宋朝邊境,掠奪財富和人口,兩國長期處於敵對狀態。
宋太宗對高梁河慘敗並不甘心,一直耿耿於懷,總想找機會挽回臉面。七年之後,宋太宗第二次出兵北伐,不料又是一個慘敗。
再敗岐溝關
宋太宗經歷了高梁河慘敗,聲望受到很大影響,這讓他十分氣惱和鬱悶,總想找個機會翻牌,重振雄威。
高梁河慘敗幾年之後,遼國傳來消息,說遼國皇帝突然駕崩,他十二歲的兒子繼位,蕭太后臨朝聽政。宋太宗聽了,眼睛一亮,心中大喜。
宋太宗對大臣們說:“夷族頭子壯年而死,由一個小孩和女人掌權,正是主幼國疑。這是天賜良機,朕決定再次北伐,一雪高梁河之恥。”
於是,宋太宗做好了一切準備,決定再次出兵伐遼。當時,宋太宗的年號是雍熙,所以史稱雍熙北伐。
шшш☢ тTk ān☢ ¢ O
宋太宗調集了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北伐遼國。東路軍是伐遼的主力部隊,有十萬兵馬,領兵主將是名將曹彬,目標是攻打幽州;中路軍主將是田重進,目標是攻打蔚州;西路軍主將是潘美,手下副將是大名鼎鼎的楊業,任務是出雁門關,攻打朔州一帶。
宋太宗汲取了上次倉促出兵的教訓,與樞密院制定了詳細的作戰方案,計劃由東路軍緩進,中路軍和西路軍完成作戰任務之後,迅速東進,與東路軍會合,三路大軍合圍幽州,一舉奪取幽州城。
宋太宗對高梁河之戰心有餘悸,這次不敢御駕親征了,他坐鎮開封,指揮全局。宋太宗不僅親自制定了作戰方案,而且制定了詳細的陣圖,讓將領們按圖作戰,這叫做“將從中御”。將領們雖然領兵出戰,但仍然被皇帝控制着,不能擅自行動,沒有多大的自主權,這無疑又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三路大軍出發以後,進展順利,捷報頻傳。西路軍首先取得雁門關大捷,然後迅速攻佔了雲、應、朔、寰四州;中路軍在飛狐北大破遼兵;東路軍也拿下了涿州,離幽州不遠了。捷報傳來,宋太宗十分高興,他覺得,遼國由一個女人掌權,肯定是不行的。
然而,宋太宗沒有想到,遼國這個掌權的女人,非常不簡單,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太后。蕭太后名叫蕭綽,也叫蕭燕燕,是遼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在她臨朝聽政期間,把遼國推向了鼎盛,是武則天一類的人物。蕭太后還讓漢人韓德讓當了攝政王,更是如虎添翼。所以,這個時期,遼國雖然皇帝年少,但統治力是很強的。宋太宗也不是蕭太后的對手。
得知宋軍大舉進攻,蕭太后並不驚慌,她與韓德讓等人商議,制定了一個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方案。蕭太后派出少量部隊,去阻 擊中路軍和西路軍,而將遼軍主力集中起來,利用騎兵優勢和平坦廣闊的有利地形,準備全殲東路軍,然後再去對付中路軍和西路軍。爲了鼓舞士氣,蕭太后帶着小皇帝,親自到軍中督戰。蕭太后的作戰方案相當厲害,曹彬的十萬東路軍在劫難逃了。
蕭太后命耶律休哥爲先鋒,打頭陣。耶律休哥不愧是名將,他沒有對據守涿州的曹彬軍隊發起攻擊,而是首先派兵南下,迂迴到宋軍背後,截斷了東路軍的糧道。這一下,宋軍東路軍將士們人人恐慌。
曹彬久經沙場,經驗豐富,他見糧道被斷,遼軍主力集結而來,馬上就意識到了危險,唯一的辦法,就是趕快撤退。曹彬經宋太宗同意後,立即下令,放棄涿州,迅速南撤。
涿州的百姓,很多人扶老攜幼,跟隨宋軍撤退。曹彬是有名的仁義將軍,不忍心丟棄百姓,致使行軍速度很慢。老天也來作對,下起了滂沱大雨,道路泥濘,行軍艱難。
耶律休哥率領的遼軍,都是精銳騎兵,追擊速度很快,宋軍剛走到涿州西南四十里的岐溝關,就被遼軍追上了。遼軍騎兵人多勢衆,氣勢洶洶,狂呼亂叫,揮舞着馬刀,將宋軍團團包圍。
在這關鍵時候,高梁河之戰的一幕又重現了。宋軍見遼軍騎兵兇悍,膽戰心驚,兵無鬥志,爭相逃命,將找不到兵,兵找不着將,亂作一團,成爲烏合之衆,失去了戰鬥力。許多士兵爲了逃命,跳入滾滾的河水,溺死者無數,河水爲之斷流。
有些宋軍將士拼死衝殺出來,但已經潰不成軍了。遼兵不依不饒,乘勝追殺,宋軍死傷過半,東路軍完全潰散了。曹彬僥倖逃脫了性命,回去後受到了貶官處分。
蕭太后擊垮東路軍之後,立即馬不停蹄向西進軍,準備攻擊中路軍和西路軍。中路軍和西路軍也面臨着巨大的危險。
宋太宗聽說東路軍慘敗,馬上意識到,中路軍和西路軍也面臨險境,立即下令全線撤退,並要求他們把攻佔各州的百姓內遷。
中路軍所佔的地方不多,百姓較少,因而安全返回,沒有受到損失。西路軍帶着雲、應、朔、寰四州的大批民衆,行動遲緩,被遼軍追上,遭受了重大損失。楊業帶領的軍隊全軍覆沒,楊業受傷被俘,不肯投降,絕食而死。
雍熙北伐再次慘敗,徹底打掉了宋太宗收復幽雲十六州的雄心壯志,此後再也不敢主動對遼用兵了。宋朝對遼國的政策,便由戰略進攻改爲戰略防禦。遼國也吃不掉龐大的宋朝,只是不斷南下騷擾。雙方戰爭不斷,對峙多年。
在宋朝與遼國的戰爭中,楊家將發揮了重要作用。楊家將的故事流傳很廣,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敬佩。
千古流芳楊家將
在宋朝與遼國對抗中,出現了一個英雄家族,這就是流芳千古的楊家將。千百年來,楊家將的故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其英雄事蹟激勵着無數中華兒女。
在文學領域,小說、評書、戲曲、影視等,都大力讚頌楊家將的英雄事蹟,虛構了許多人物和情節,形成了英雄傳奇系列。那麼,從史書記載來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
楊家將第一代英雄人物,名叫楊業,確有其人其事,虛構的成分不多。《宋史》專門有《楊業傳》,介紹了他的生平和事蹟。
楊業,原名叫楊重貴,山西太原人,也有說是陝西神木或者山西河曲人。楊業的父親叫楊信,是後漢的麟州刺史,早逝。楊業少年時跟隨北漢皇帝劉崇,劉崇很喜歡他,讓兒子劉鈞收他爲養子,改名叫劉繼業。
楊業長大以後,身材魁梧,武功高強,善於騎射,成爲北漢名將,多次與後周、宋朝軍隊作戰,人稱“無敵”。柴榮、趙匡胤幾次攻打北漢無果,與這位“無敵”將軍有着很大關係。宋太宗早就聽說過楊業的威名,想懸賞得到他。
後來,宋太宗滅掉了北漢。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楊業也歸降了宋朝。宋太宗大喜,專門召見楊業,任命他爲右領軍衛大將軍,不久又授予他鄭州刺史。從此,楊業忠心耿耿地爲宋朝效力。
宋太宗滅掉北漢以後,乘勝進行第一次北伐,不料以高梁河慘敗而告終,同時也暴露出宋軍戰鬥力差的弱點。三個月之後,遼軍大舉南下,進行報復。宋太宗對此早有防備,調集重兵,在河北保定一帶將遼軍打得大敗。宋軍取得保定之戰大捷。
第二年,遼軍避開有宋朝重兵的河北,轉而向山西進攻,宋軍在山西的兵力不多。遼軍十萬鐵騎,氣勢洶洶地撲向雁門關,大有黑雲壓城之勢。
當時,鎮守雁門關的,是名將楊業。面對強敵,楊業毫不畏懼,他除了命人堅守雁門關之外,還親自率領數千精銳騎兵,繞到了遼軍的背後,突然發起進攻。遼軍正在全力攻關,沒有提防背後,更沒有想到楊業會主動出擊,頓時大亂。楊業率兵橫衝直撞,殺得遼兵膽戰心驚,潰敗而逃。從此以後,遼軍知道了楊業的厲害,只要遠遠看見楊字大旗,就不戰而退。
雁門關一戰,楊業威名遠揚,遼兵談楊色變。宋太宗大喜,升任楊業爲雲州觀察使,併兼任鄭州和代州的刺史,委以重任。
可是,楊業前二十年都在爲北漢效力,與宋朝爲敵,剛投降宋朝不到兩年,就升任高官,這引起許多宋朝將領的嫉妒和不滿。有人向皇帝上書,說不該如此重用楊業。宋太宗不聽,反而將這些奏章交給了楊業,以示寵信。皇帝的信任,令楊業感激萬分,決心以死相報。
公元986年,宋太宗發動第二次北伐,兵分三路,任命潘美爲西路軍主將,楊業爲副將,王侁爲監國,劉文裕爲護軍,率兵數萬,向朔州一帶進攻。
楊業帶領所部爲先鋒,一路攻城拔寨,勇不可擋,使得西路軍進兵順利,連續奪取雲、應、朔、寰四州。不料,蕭太后集中優勢兵力,迅速擊垮了東路軍,隨即馬不停蹄向西進軍,攻擊西路軍。宋太宗大驚,急令全線撤退。
遼軍進兵神速,十萬鐵騎很快攻佔了寰州,與宋軍西路軍兵鋒相對了。楊業建議,遼軍勢大,不要與之交戰,而在山谷埋伏弓箭手,掩護軍隊和百姓撤退。楊業的建議是正確的,也符合宋太宗的要求。
主將潘美還沒有表態,一旁的監軍王侁卻冷笑一聲,說:“將軍號稱無敵,怎麼一見敵人就想逃跑呢?你難道有別的想法嗎?”護軍劉文裕也煽風點火,慫恿楊業出戰。潘美作爲久經沙場的老將,自然知道此時出戰不利,但居然也同意了。看來,這幾個人沆瀣一氣,都不懷好意。
楊業軍令難違,只得率兵出戰。臨行前,楊業流着淚對潘美說:“此次出兵必敗。我楊業本是降將,承蒙皇上不殺之恩,還給予厚愛,固然應該以死報國,只是可憐了手下衆多將士。”
楊業說完,停了停,又遙指陳家谷口說:“我兵敗之後,必然經過此谷,請將軍在那裡安排軍隊接應,這樣,有些將士還有生還的機會。”潘美答應了。
楊業率部下數千人向遼國十萬鐵騎發起了進攻,這無疑於是羊入虎口。蕭太后見狀大喜,她素聞楊業威名,傳下命令,不得傷害楊業性命,務必活捉,打算爲已所用。
遼軍鐵騎將楊業軍隊團團包圍,楊業率軍奮力死戰,激戰一天,傷亡慘重。到了傍晚時候,楊業逐步撤退到陳家谷口,身邊只剩下百餘人了。楊業鬆了口氣,覺得身邊士兵還能活下來。不料,陳家谷口並沒有宋軍接應,潘美食言,早就撤兵走了,這等於把楊業拱手送給了敵人。
楊業陷入了絕境,拍胸大哭,對身邊士兵說:“你們家中都有父母妻兒,不要跟着我白白送死,趕快逃命去吧。”
楊業平時愛兵如子,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們相擁而哭,但沒有一個人離開。楊業只好帶領他們做最後的拼殺,結果士兵們全部陣亡。楊業的次子楊延玉也戰死了。因爲有蕭太后的命令,楊業纔沒有被殺,但身受十餘處重傷,最後力竭被俘。
蕭太后聽說生擒了楊業,十分高興,命人輪番勸降。楊業心如鐵石,毫不動搖,不說一句話,不吃一口飯,不喝一滴水,直至絕食而死。真是悲壯,可歌可敬!
楊業之死,本來可以避免,完全是潘美、王侁、劉文裕心懷歹意,聯合陷害所造成的。宋太宗自然清楚這一點,下令將王侁、劉文裕罷官,流放外地。對功勳卓著的老將潘美,宋太宗卻網開一面,只是將他降職三級了事。
潘美是文學作品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潘美是宋朝開國功臣,一生戰功赫赫,對宋朝的貢獻遠大於楊業。然而,他對楊業之死負有重要責任,這個抹不掉的污點,使他名聲掃地,甚至遺臭萬年。
宋太宗對楊業之死非常悲痛,舉行了隆重的典禮,表彰他的忠烈。楊業有七個兒子,除了次子楊延玉戰死之外,其他六個兒子全部封官。此後,楊業的兒子們繼承父親遺志,繼續爲宋朝盡忠效力。
楊業的長子,名叫楊延昭,原名叫楊延朗。他自幼跟隨父親征戰,有勇有謀,父親死後,楊延昭鎮守邊關二十多年,成爲抗遼主將之一,功勳卓著。楊延昭在文學作品中被稱爲“楊六郎”,其實他是長子。楊延昭死後,兒子楊文廣又繼承了父志,保國抗敵,繼續延續楊家將的威名。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人,是正史中記載的楊家將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聲顯赫,受到百姓愛戴。佘太君是楊業的妻子,也確有其人,但作用沒有那麼大。楊業的其他兒子,沒有特別突出的事蹟。
至於文學作品中大力渲染的穆桂英、楊宗保以及楊門女將等,大多是虛構的。奸臣潘仁美迫害楊家將的故事,歷史上也是不存在的。
楊家將的故事,雖然虛構的成分很多,但是,以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爲代表的楊家人,其英勇頑強、忠心保國的精神,是真實的。這種精神,是需要永遠繼承和大力弘揚的。
党項脫離宋朝
在宋太宗時期,西北地區發生一件大事:長期歸附中原政權的党項民族,因不甘心被宋朝吞併,發生叛亂,脫離宋朝,反目成仇,這令宋太宗十分惱火。
党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原先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後遷居西北地區,依附於唐朝。唐末時期,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被封爲夏州節度使。他積極參加平定黃巢起義,立有功勞,被封爲夏國公,並賜姓爲李,改名叫李思恭。
李思恭的後代世襲夏國公,佔據今陝西北部的五個州,成爲半獨立的割據勢力。在五代時期,中原政權無論誰當皇帝,李氏政權都俯首稱臣。宋太祖趙匡胤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寬宥政策,党項依然依附宋朝,雙方保持着友好關係。
公元982年,党項首領去世,十八歲的李繼捧繼位。李繼捧年輕,德才平平,很多人不服氣,家族內部產生矛盾,他的叔叔和兄弟們各懷鬼胎,企圖搶班奪權。李繼捧不能平息事端,地位岌岌可危,於是一氣之下,帶領家人跑到開封,覲見宋太宗,自願獻出夏、銀、綏、宥四州八縣的土地,自己在京城做官,不回去了。
宋太宗大喜,以爲這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塊大肥肉。於是,宋太宗很高興地接受了李繼捧的請求,封李繼捧爲朝廷高官,詔令李氏宗族全部遷往開封,把党項的地盤納入宋朝版圖,另派官員前去治理。
不料,這引起党項李氏宗族的極大不滿,認爲此地已由他們統治二百餘年,不能輕易讓宋朝吞併了。老百姓也是議論紛紛,多數表示反對。
有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叫李繼遷,是李繼捧的族弟,更是憤恨不平。李繼遷雖然年輕,但自幼勇敢果斷,以勇悍有謀而聞名鄉里,他不忍祖宗事業毀於一旦,決定興兵反抗。
宋朝使者催促李氏宗族進京,李繼遷披麻戴孝,謊稱乳母病亡,外出下葬,騙過了使者。李繼遷出城以後,一口氣跑到三百里外的地斤澤,聯絡党項豪族,抗宋自立。
李繼遷很有智謀,他外逃時,隨身攜帶了先祖拓跋思忠的畫像,每到一處,就把先祖畫像懸掛起來,衆人看到畫像,紛紛跪拜泣涕。李繼遷趁機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說,鼓動党項民衆保衛祖宗基業,與宋朝對抗。各地民衆紛紛歸附李繼遷,李繼遷拉起一支武裝,走上了與宋朝分庭抗禮的道路。
李繼遷以地斤澤(今內蒙境內)爲根據地,地斤澤地域遼闊,水草豐茂,有利於放牧,李繼遷的部衆和兵力越來越多。李繼遷勢力壯大以後,開始攻取夏、銀、綏、宥等地,襲殺宋朝官員,企圖恢復党項原來的地盤。
宋太宗聞訊大怒,派兵討伐。李繼遷軍隊剛組建不久,屬於烏合之衆,不是宋軍對手,屢戰屢敗。然而,李繼遷十分頑強,屢敗屢戰,宋軍無法將其徹底消滅。
李繼遷到處宣揚說:“五州之地,是祖先開創的基業,作爲後世子孫,有責任收回舊地。”李氏統治五州多年,治理得不錯,百姓們對李氏政權懷有好感,因此,很多人明裡暗裡支持李繼遷,使李繼遷勢力越來越大。後來,李繼遷竟然打敗宋朝軍隊,收復了銀、綏兩州。
李繼遷既然已經公開與宋朝爲敵,便決定歸附遼國。蕭太后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即封李繼遷爲夏國王,給他升了一級,又把宗室之女義成公主嫁他爲妻,結爲姻親,還賜給他戰馬三千匹。李繼遷得到名譽地位和實惠,死心踏地倒向遼國,經常與宋朝作戰。
李繼遷有遼國支持,膽子更大了,不斷派兵襲擾宋境,先後攻打夏州、宥州、靜州、靈州等地,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斤。宋太宗大怒,出動五路大軍攻打李繼遷,都不能取勝。宋朝連小小的李繼遷都對付不了,可見軍隊戰鬥力之差。
宋太宗本想揀個大便宜,沒想到弄巧成拙,肥肉變成了大骨頭,卡在喉嚨裡咽不下去。宋太宗死後,宋真宗爲了息事寧人,把夏、銀、綏、宥、靜五州還給了李繼遷,承認了他的獨立地位。
李繼遷卻不肯罷休,繼續與宋朝爲敵,又攻佔了宋朝的靈州和涼州,截斷了宋朝與西域的聯繫,禁止西域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軍力建設。
後來,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建立了西夏王朝,登基爲帝,勢力大增,與宋、遼三分天下,成爲宋朝大敵。